卷六 淨土法門與深信因果
關燈
小
中
大
清初狀元,四公皆信佛,唯忠肅悟入甚深,以前世皆為高僧,故雖處富貴,猶能不昧本因耳。
)今世之孝子賢孫,皆此類也。
報怨者,謂父母宿世于子有負恩處,為報怨故,來為其子。
小則忤逆⑴親心,大則禍延親身。
生無甘旨之養,死贻九泉之辱。
又其甚者,身居權要,謀為不軌,滅門戮族⑵,掘墳夷墓⑶,使天下後世,唾罵其人并及其親。
若王莽、曹操、董卓、秦桧等是也。
償債者,子宿世負親資财,為償債故,來為其子。
若所負者多,則可以終親之身。
若所負者少,故不免半途而去。
如學甫成名而喪命,商才得利而殒身。
讨債者,謂親宿世負子資财,為讨債故,來為其子。
小債則徒費束修聘金延師⑷娶妻,及種種教誨,欲望成立,而大限既到,忽爾喪亡。
大債則不止如此,必緻廢業蕩産,家敗人亡而後己。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16頁 複泰順林介生居土書二) 【189】随心造業随心轉業的道理是什麼? ●修德者愚者可賢,恣意妄為者賢者可愚。
一切皆在自己之存心而已。
世人不知随心造業随心轉業之義。
多少大聰明大學問人,弄得前功盡棄,尚且遺害累劫。
可悲哉! 嘉夢奇特,必有嗣書香而繩祖武⑸,出類撥萃之嘉男,賜自佛天也。
不勝欣慰,賀賀。
《華嚴經》雲,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是知智慧德相,乃生佛所同,即性德也。
有妄想執著,離妄想執著,則生佛迥異,即修德也。
修德有順有逆。
順性而修,愈修愈近。
修極而徹證,證而了無所得。
逆性而修,愈修愈遠。
修極而永堕惡道,堕而了無所失。
了此則愚者可賢,賢者可愚,壽者可夭,夭者可壽。
富貴貧賤,及與子孫之蕃衍滅絕,一一皆可自作主宰。
則有憑據者亦可無憑據,無憑據者亦可有憑據。
如山之高不可登,人不能由,不妨鑿岩設砌⑴,則絕頂亦可直到矣。
古今人不知随心造業随心轉業之義,多少大聰明大學問人,弄得前功盡棄,尚且遺害累劫。
若不修德,即親身做到富有天下貴為天子,與夫位極人臣聲勢赫奕⑵之宰輔地位,有不即世而身戮門滅者哉。
是親得者皆無憑也。
袁了凡頗會此義。
故一切所享者,皆非前因所定也。
前因俗所謂天。
天定者勝人,謂前因之難轉也。
人定者亦可勝天,謂兢業修持,則前因不足恃,是以現因為因而消滅前因也。
若恣意妄為則反是。
了此則欲愚者賢,庸平者超拔,皆在自己之存心修德與随時善教而已。
可不以努力栽培,以祈嘉夢有據也已。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41頁 複永嘉某居士書六) 【190】不信因果的危害是什麼? ●深信因果者,自然意誠、心正、而身修。
從而成為淑世善民。
廢經廢倫,廢孝免恥,互相殘殺,民不聊生,皆為破斥因果輪回之所釀成。
吾常曰,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衆生之大權也。
舍因果而言治,不過稍愈皮膚之病。
若夫心病,則反令增長,決無能愈之理。
彼唱高調者,謂因果報應,生死輪回,乃佛騙人之妄談。
其人不但不知因果,亦全昧世間正理。
聖人窮理盡性,如來斷惑證真,皆不出因果之外。
人果深信因果,自然意誠、心正、而身修矣。
彼以誠意、正心、修身,為淑世善民,希聖希賢之據。
而極力破斥因果輪回,不知能令人誠意、正心、修身之權,唯因果輪回之事理。
既無因果輪回,有幾肯從事于誠意、正心、修身乎?欲人皆誠意、正心、修身,先破斥令人不得不誠意、正心、修身,不敢不誠意、正心、修身之權,其誣往聖、誤來學之罪,罄竹難書矣!彼猶自矜能崇正除邪,淑世善民,以緻現出廢經廢倫,廢孝免恥,互相殘殺,民不聊生等象,皆此破斥因果輪回之所釀成。
彼若夢見此禍,縱以粉身碎骨之刑,逼彼提倡破斥,亦有所不敢。
況隻求無關緊要之虛名,而又何敢為之乎。
甚矣,衆生之惡業深重,而感此學說,以重增其業,豈不大可憐哉。
願一切同倫,同懷自利利人之心,勿存彼此門庭之見。
由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以馴至于明心見性,斷惑證真,及信願念佛,求生西方。
則由此一杯,直登如來之大願船,以誕登覺岸。
又複傳傳相渡于盡未來際,庶可不虛此生此遇也已。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一第685頁 杯度齋文集序) 【191】如何理解因果是治理天下和度脫衆生之大權?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人每謂現生所享受苦樂吉兇者為命,豈不知乃自己前生所作善惡之果報耳。
禍福無門,唯人自召。
善惡之報,如影随形。
若人人知此道理,則天下和諧也! ●佛教人修戒定慧,斷貪嗔癡,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初則斷盡世間煩惑,了生脫死,超凡入聖。
次則漸漸進修,以至真窮惑盡,慧滿福圓,徹證自心,成菩提道。
成皆不出因果之外。
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衆生之大權也。
孔子之贊周易也。
最初即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此語依表面看,是說慶殃及于子孫。
依實際論,其慶殃之歸于本人者,當更大于子孫者多多也。
箕子之陳洪範⑴也,末後方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⑵。
”用,以也。
極,窮困苦荼也。
五福六極,實示前生之善惡因,及現生之善惡果也。
儒經說前因現果,現因後果。
孔子箕子此二語,最為明顯。
佛經說三世因果,最為詳悉。
撮要說之,則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人每謂現生所享受苦樂吉兇者為命,謂天所命令,不知乃自己前生所作善惡之果報耳。
天豈有厚于彼,而薄于此之命令乎?故《感應篇》雲:“禍福無門,唯人自召。
善惡之報,如影随形。
”果知此理,則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兢兢業業,恐懼修省。
格除自心私欲之物,則自心本具之正知發現。
由茲罔念作狂者,鹹得克念作聖矣。
此就儒教所說因果,尚有如此之大利益。
況佛教人修戒定慧,斷貪嗔癡,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初則斷盡世間煩惑,了生脫死,超凡入聖。
次則漸漸進修,以至真窮惑盡,慧滿福圓,徹證自心,成菩提道。
鹹皆不出因果之外。
故曰,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衆生之大權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795頁 因果實證序) 【192】提倡因果及家庭教育對當今社會和諧和培養後人有什麼重要意義? ●如人人知因果報應,則舉心動念,皆有所畏懼,而不敢肆縱。
故其心不随富貴窮通所轉。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少時栽培成性,其至長成,欲令其曲,不可得也。
●因果為千聖不易之法也。
舍此言治,皆屬皮毛之事,決無大好成就。
天下不治,匹夫匹婦與有其責。
能注重家庭教育及因果報應,則賢才自然蔚起,而天下漸可太平矣。
祈與一切人皆以此說懇切告之,亦居塵學道,自未得度,即行度人之一大要事也。
欲家風不墜,非提倡因果不可。
欲天下太平,亦非提倡因果不可。
此千聖不易之法也。
本此法而行之于家,則家齊,行之于國于天下,莫不皆然。
舍此言治,皆屬皮毛之事,決無大好成就。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12頁 複常逢春居士書一) 今之時世,壞至其極,其原由于不知因果報應,及家庭教育。
欲為挽回,宜注重此二法。
而家庭教育,尤須注重因果報應。
以因果報應,能制人心。
除此之外,任憑何法,皆無救藥。
以心不改良,則一法才立,百弊叢生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375頁 複卓人居士書) 今日世道之亂,為開辟所未有。
究其根原,總由家庭失善教,及不講因果報應之所緻也。
天下不治,匹夫匹婦與有其責。
能注重家庭教育及因果報應,則賢才自然蔚起,而天下漸可太平矣。
祈與一切人皆以此說懇切告之,亦居塵學道,自未得度,即行度人之一大要事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157頁 複觀心居士書) 古之聖賢,無不戰戰兢兢,以自操持,故其心不随富貴窮通所轉。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今之人于日用雲為,父子兄弟夫婦之間,尚不能一一如法。
稍有知見,便妄企作出格高人。
未得其權,則肆其狂妄之瞽論⑴,以惑世誣民。
已得其位,則逞其暴虐之惡念,以誤國害民。
其病根皆在最初其父母師友,未曾以因果報應之道,以啟迪之也。
使稍知因果報應,則舉心動念,皆有所畏懼,而不敢肆縱。
即不欲希聖希賢,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不可得也。
以故天姿高者,更須要從淺近處著手。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少時栽培成性,如小樹标使壁直。
其至長成,欲令其曲,不可得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411頁 複洪觀樂居士書) 【193】念佛人為什麼也會慘死? ●《華嚴經》雲,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
須知人之修持,果真誠無僞,便能轉業。
轉重報後報,為現報輕報。
凡夫肉眼,隻能見當時之吉兇事實,不能知過去與未來之因果何如。
●明理之人,任彼境遇如何,決不疑因果有差,佛語或妄。
不明理,守死規矩,而不知因果複雜,遂緻妄生疑議,總因心無正見故也。
如所說念佛之人,有三寶加被,龍天護佑,此系一定之理,斷不緻或有虛妄。
然于轉重報後報,為現報輕報之理,未能了知,故不免有此種不合理之疑議也。
周頌堯居士原函:今有一疑問,請求老法師慈悲開示。
弟子吃素念佛,已經多年。
因為信佛之人,為十方三世諸佛之所護念,天龍八部,大力神王,常随擁護。
往世惡業,亦漸消滅,縱有怨對,不能為害。
此乃佛經所說,決非虛語。
讵于三月間,接到上海舍親處來一訃聞,系一極信佛之張太太,吃素已二十餘年,常到居士林聽經。
逢人必勸念佛吃素,心極慈悲行善。
不料一日,送素菜與某師兄,在馬路上行走,為汽車軋死。
後為巡捕房收去,至三日後,其家子孫曉得,始去領歸安殓。
餘聞悉之下,心中非常驚惶,至今疑惑不解。
且佛會中人聞之,亦均不安。
故特上書,懇求老法師開導,指示所以然之故。
何以臨終如是之苦,究竟可能往生西方否。
說個明白,可使大家安心念佛,不勝感德之至。
接手書,知閣下于佛法道理,尚未真明。
吾人從無始以來,所作惡業,無量無邊。
《華嚴經》雲,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
須知人之修持,果真誠無僞,便能轉業。
轉重報後報,為現報輕報。
凡夫肉眼,隻能見當時之吉兇事實,不能知過去與未來之因果何如。
此老太太,多年精修,一朝慘死,或者由此苦報,便可消滅所造三途惡道之報,而得生善道。
或在生有真信願,亦可往生西方。
但吾人既無他心道眼,不敢臆斷,謂決定往生,與決定不往生也。
其可決定者,為善必有善報,作惡必有惡報。
為善而得惡報,乃宿世之惡業果報,非現在之善業果報也。
汝等諸人,見此老人,得此果報,心中便有為善無福,善不足為之邪見,故緻驚惶疑惑。
其知見,與未聞佛法之人,有何各異。
倘深信佛言,決不以此事,作此驚惶疑惑之态。
以因果之事,重疊無盡,此因未報,彼果先熟。
如種稻然,早種者早收。
如欠債然,力強者先牽。
古有一生作善,臨終惡死,以消滅宿業,次生便得富貴尊榮者。
如宋阿育王寺一僧,欲修舍利殿,念沂親王有勢力,往募,所捐無幾,憤極,以斧于舍利殿前斷其手,血流而死。
即時,其王生一子,哭不止。
奶母抱之遊行,至挂舍利塔圖處則不哭,離開又哭。
遂将其圖取下,奶母常向彼持之,則永不哭。
王聞而異之,遂使人往育王問其僧,則即于其子生日,
)今世之孝子賢孫,皆此類也。
報怨者,謂父母宿世于子有負恩處,為報怨故,來為其子。
小則忤逆⑴親心,大則禍延親身。
生無甘旨之養,死贻九泉之辱。
又其甚者,身居權要,謀為不軌,滅門戮族⑵,掘墳夷墓⑶,使天下後世,唾罵其人并及其親。
若王莽、曹操、董卓、秦桧等是也。
償債者,子宿世負親資财,為償債故,來為其子。
若所負者多,則可以終親之身。
若所負者少,故不免半途而去。
如學甫成名而喪命,商才得利而殒身。
讨債者,謂親宿世負子資财,為讨債故,來為其子。
小債則徒費束修聘金延師⑷娶妻,及種種教誨,欲望成立,而大限既到,忽爾喪亡。
大債則不止如此,必緻廢業蕩産,家敗人亡而後己。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一第116頁 複泰順林介生居土書二) 【189】随心造業随心轉業的道理是什麼? ●修德者愚者可賢,恣意妄為者賢者可愚。
一切皆在自己之存心而已。
世人不知随心造業随心轉業之義。
多少大聰明大學問人,弄得前功盡棄,尚且遺害累劫。
可悲哉! 嘉夢奇特,必有嗣書香而繩祖武⑸,出類撥萃之嘉男,賜自佛天也。
不勝欣慰,賀賀。
《華嚴經》雲,一切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是知智慧德相,乃生佛所同,即性德也。
有妄想執著,離妄想執著,則生佛迥異,即修德也。
修德有順有逆。
順性而修,愈修愈近。
修極而徹證,證而了無所得。
逆性而修,愈修愈遠。
修極而永堕惡道,堕而了無所失。
了此則愚者可賢,賢者可愚,壽者可夭,夭者可壽。
富貴貧賤,及與子孫之蕃衍滅絕,一一皆可自作主宰。
則有憑據者亦可無憑據,無憑據者亦可有憑據。
如山之高不可登,人不能由,不妨鑿岩設砌⑴,則絕頂亦可直到矣。
古今人不知随心造業随心轉業之義,多少大聰明大學問人,弄得前功盡棄,尚且遺害累劫。
若不修德,即親身做到富有天下貴為天子,與夫位極人臣聲勢赫奕⑵之宰輔地位,有不即世而身戮門滅者哉。
是親得者皆無憑也。
袁了凡頗會此義。
故一切所享者,皆非前因所定也。
前因俗所謂天。
天定者勝人,謂前因之難轉也。
人定者亦可勝天,謂兢業修持,則前因不足恃,是以現因為因而消滅前因也。
若恣意妄為則反是。
了此則欲愚者賢,庸平者超拔,皆在自己之存心修德與随時善教而已。
可不以努力栽培,以祈嘉夢有據也已。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241頁 複永嘉某居士書六) 【190】不信因果的危害是什麼? ●深信因果者,自然意誠、心正、而身修。
從而成為淑世善民。
廢經廢倫,廢孝免恥,互相殘殺,民不聊生,皆為破斥因果輪回之所釀成。
吾常曰,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衆生之大權也。
舍因果而言治,不過稍愈皮膚之病。
若夫心病,則反令增長,決無能愈之理。
彼唱高調者,謂因果報應,生死輪回,乃佛騙人之妄談。
其人不但不知因果,亦全昧世間正理。
聖人窮理盡性,如來斷惑證真,皆不出因果之外。
人果深信因果,自然意誠、心正、而身修矣。
彼以誠意、正心、修身,為淑世善民,希聖希賢之據。
而極力破斥因果輪回,不知能令人誠意、正心、修身之權,唯因果輪回之事理。
既無因果輪回,有幾肯從事于誠意、正心、修身乎?欲人皆誠意、正心、修身,先破斥令人不得不誠意、正心、修身,不敢不誠意、正心、修身之權,其誣往聖、誤來學之罪,罄竹難書矣!彼猶自矜能崇正除邪,淑世善民,以緻現出廢經廢倫,廢孝免恥,互相殘殺,民不聊生等象,皆此破斥因果輪回之所釀成。
彼若夢見此禍,縱以粉身碎骨之刑,逼彼提倡破斥,亦有所不敢。
況隻求無關緊要之虛名,而又何敢為之乎。
甚矣,衆生之惡業深重,而感此學說,以重增其業,豈不大可憐哉。
願一切同倫,同懷自利利人之心,勿存彼此門庭之見。
由敦倫盡分,閑邪存誠,以馴至于明心見性,斷惑證真,及信願念佛,求生西方。
則由此一杯,直登如來之大願船,以誕登覺岸。
又複傳傳相渡于盡未來際,庶可不虛此生此遇也已。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一第685頁 杯度齋文集序) 【191】如何理解因果是治理天下和度脫衆生之大權?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人每謂現生所享受苦樂吉兇者為命,豈不知乃自己前生所作善惡之果報耳。
禍福無門,唯人自召。
善惡之報,如影随形。
若人人知此道理,則天下和諧也! ●佛教人修戒定慧,斷貪嗔癡,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初則斷盡世間煩惑,了生脫死,超凡入聖。
次則漸漸進修,以至真窮惑盡,慧滿福圓,徹證自心,成菩提道。
成皆不出因果之外。
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衆生之大權也。
孔子之贊周易也。
最初即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此語依表面看,是說慶殃及于子孫。
依實際論,其慶殃之歸于本人者,當更大于子孫者多多也。
箕子之陳洪範⑴也,末後方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極⑵。
”用,以也。
極,窮困苦荼也。
五福六極,實示前生之善惡因,及現生之善惡果也。
儒經說前因現果,現因後果。
孔子箕子此二語,最為明顯。
佛經說三世因果,最為詳悉。
撮要說之,則曰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
人每謂現生所享受苦樂吉兇者為命,謂天所命令,不知乃自己前生所作善惡之果報耳。
天豈有厚于彼,而薄于此之命令乎?故《感應篇》雲:“禍福無門,唯人自召。
善惡之報,如影随形。
”果知此理,則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兢兢業業,恐懼修省。
格除自心私欲之物,則自心本具之正知發現。
由茲罔念作狂者,鹹得克念作聖矣。
此就儒教所說因果,尚有如此之大利益。
況佛教人修戒定慧,斷貪嗔癡,諸惡莫作,衆善奉行。
初則斷盡世間煩惑,了生脫死,超凡入聖。
次則漸漸進修,以至真窮惑盡,慧滿福圓,徹證自心,成菩提道。
鹹皆不出因果之外。
故曰,因果者,世出世間聖人,平治天下,度脫衆生之大權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十一第1795頁 因果實證序) 【192】提倡因果及家庭教育對當今社會和諧和培養後人有什麼重要意義? ●如人人知因果報應,則舉心動念,皆有所畏懼,而不敢肆縱。
故其心不随富貴窮通所轉。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少時栽培成性,其至長成,欲令其曲,不可得也。
●因果為千聖不易之法也。
舍此言治,皆屬皮毛之事,決無大好成就。
天下不治,匹夫匹婦與有其責。
能注重家庭教育及因果報應,則賢才自然蔚起,而天下漸可太平矣。
祈與一切人皆以此說懇切告之,亦居塵學道,自未得度,即行度人之一大要事也。
欲家風不墜,非提倡因果不可。
欲天下太平,亦非提倡因果不可。
此千聖不易之法也。
本此法而行之于家,則家齊,行之于國于天下,莫不皆然。
舍此言治,皆屬皮毛之事,決無大好成就。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六第612頁 複常逢春居士書一) 今之時世,壞至其極,其原由于不知因果報應,及家庭教育。
欲為挽回,宜注重此二法。
而家庭教育,尤須注重因果報應。
以因果報應,能制人心。
除此之外,任憑何法,皆無救藥。
以心不改良,則一法才立,百弊叢生矣。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九第375頁 複卓人居士書) 今日世道之亂,為開辟所未有。
究其根原,總由家庭失善教,及不講因果報應之所緻也。
天下不治,匹夫匹婦與有其責。
能注重家庭教育及因果報應,則賢才自然蔚起,而天下漸可太平矣。
祈與一切人皆以此說懇切告之,亦居塵學道,自未得度,即行度人之一大要事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十八第1157頁 複觀心居士書) 古之聖賢,無不戰戰兢兢,以自操持,故其心不随富貴窮通所轉。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今之人于日用雲為,父子兄弟夫婦之間,尚不能一一如法。
稍有知見,便妄企作出格高人。
未得其權,則肆其狂妄之瞽論⑴,以惑世誣民。
已得其位,則逞其暴虐之惡念,以誤國害民。
其病根皆在最初其父母師友,未曾以因果報應之道,以啟迪之也。
使稍知因果報應,則舉心動念,皆有所畏懼,而不敢肆縱。
即不欲希聖希賢,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不可得也。
以故天姿高者,更須要從淺近處著手。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少時栽培成性,如小樹标使壁直。
其至長成,欲令其曲,不可得也。
(《新編全本印光法師文鈔》卷二第411頁 複洪觀樂居士書) 【193】念佛人為什麼也會慘死? ●《華嚴經》雲,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
須知人之修持,果真誠無僞,便能轉業。
轉重報後報,為現報輕報。
凡夫肉眼,隻能見當時之吉兇事實,不能知過去與未來之因果何如。
●明理之人,任彼境遇如何,決不疑因果有差,佛語或妄。
不明理,守死規矩,而不知因果複雜,遂緻妄生疑議,總因心無正見故也。
如所說念佛之人,有三寶加被,龍天護佑,此系一定之理,斷不緻或有虛妄。
然于轉重報後報,為現報輕報之理,未能了知,故不免有此種不合理之疑議也。
周頌堯居士原函:今有一疑問,請求老法師慈悲開示。
弟子吃素念佛,已經多年。
因為信佛之人,為十方三世諸佛之所護念,天龍八部,大力神王,常随擁護。
往世惡業,亦漸消滅,縱有怨對,不能為害。
此乃佛經所說,決非虛語。
讵于三月間,接到上海舍親處來一訃聞,系一極信佛之張太太,吃素已二十餘年,常到居士林聽經。
逢人必勸念佛吃素,心極慈悲行善。
不料一日,送素菜與某師兄,在馬路上行走,為汽車軋死。
後為巡捕房收去,至三日後,其家子孫曉得,始去領歸安殓。
餘聞悉之下,心中非常驚惶,至今疑惑不解。
且佛會中人聞之,亦均不安。
故特上書,懇求老法師開導,指示所以然之故。
何以臨終如是之苦,究竟可能往生西方否。
說個明白,可使大家安心念佛,不勝感德之至。
接手書,知閣下于佛法道理,尚未真明。
吾人從無始以來,所作惡業,無量無邊。
《華嚴經》雲,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
須知人之修持,果真誠無僞,便能轉業。
轉重報後報,為現報輕報。
凡夫肉眼,隻能見當時之吉兇事實,不能知過去與未來之因果何如。
此老太太,多年精修,一朝慘死,或者由此苦報,便可消滅所造三途惡道之報,而得生善道。
或在生有真信願,亦可往生西方。
但吾人既無他心道眼,不敢臆斷,謂決定往生,與決定不往生也。
其可決定者,為善必有善報,作惡必有惡報。
為善而得惡報,乃宿世之惡業果報,非現在之善業果報也。
汝等諸人,見此老人,得此果報,心中便有為善無福,善不足為之邪見,故緻驚惶疑惑。
其知見,與未聞佛法之人,有何各異。
倘深信佛言,決不以此事,作此驚惶疑惑之态。
以因果之事,重疊無盡,此因未報,彼果先熟。
如種稻然,早種者早收。
如欠債然,力強者先牽。
古有一生作善,臨終惡死,以消滅宿業,次生便得富貴尊榮者。
如宋阿育王寺一僧,欲修舍利殿,念沂親王有勢力,往募,所捐無幾,憤極,以斧于舍利殿前斷其手,血流而死。
即時,其王生一子,哭不止。
奶母抱之遊行,至挂舍利塔圖處則不哭,離開又哭。
遂将其圖取下,奶母常向彼持之,則永不哭。
王聞而異之,遂使人往育王問其僧,則即于其子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