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關于儒家的一切
關燈
小
中
大
徐幹面色大變,他顧不得别人,轉身就往大門跑。
其他儒生也意識到情況不妙,紛紛朝後移動,一時間人影散亂,整個大堂一片混亂。
“開門啊!”柳毅和盧毓拼命砸着大門,這時候他們發現,門居然是從外面鎖住的。
越來越多的儒生湧到門口,卻無處宣洩,隻得拼命大叫。
還有些年紀大的被踩在腳下,發出呻·吟聲。
溫良恭儉讓的美德在這裡蕩然無存,人人都似是沉船上的老鼠。
可這一切都已經太晚了。
樓上仿佛有隻無形的大手用力按了一下,十幾根勉力支撐的柱子同時斷裂。
原本橫挑的大梁一下子密布裂紋,掙紮幾下便從中間斷折。
大梁一折,整個潛龍觀的頂部徹底失去支撐,朝着大堂轟然砸了下來。
對堂内的儒生來說,這次是名副其實的泰山壓頂。
巨大的煙塵在許都城的西南方爆起,在半空打了個旋,朝四周迅速擴散開來。
隻是短短的一瞬間,潛龍觀就化為了一團混雜着斷竹、碎木、裂石和大量人類肢體的廢墟,随處可見被埋了一半的身軀或被巨木壓住的大腿,還有一些探出瓦礫的頭顱在大聲呼救着。
唯一還算得上是完整的,隻有那一塊寫着“潛龍觀”三字的匾額。
“火!!火!!”不知是誰凄厲地大叫起來。
所有被埋的儒生都驚慌地發現,自己身邊的溫度突然開始升高,然後有兇狠的火苗從廢墟的縫隙裡鑽出來,瘋狂地開始吞噬周圍的一切。
據後來的幸存者回憶,這大概是供奉牌位的素燭在混亂中掉在地上,引燃了清漆與桐油。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簡直如同人間地獄一般。
動彈不得的儒生們隻能眼睜睜看着大火把自己慢慢吞噬,凄厲的叫喊和哭聲響成一片。
竹子在火焰中噼啪作響,如同有誰在點數着一條又一條被祝融帶走的性命。
整個潛龍觀的廢墟宛如一個巨大的火炬,熊熊燃燒起來。
無數焦黑的手臂絕望地伸出縫隙擺動,又慢慢垂下不動。
人肉焦煳的味道随着黑煙彌漫到四周,就像是整個城市在舉辦什麼食人的飨宴。
任誰都沒有想到,這些四方聚攏過來的儒林精英,還沒撈着機會一展自己的才華,就像一群受驚的圍場野獸一樣被活活燒死。
他們的身軀和他們的思想,就這麼付之一炬,化為灰燼。
這距離名垂史冊的潛龍觀落成還不足一天…… 整個許都都被這突如其來的事故震驚了。
荀彧第一時間下令大開四門,責成許都衛、宿衛以及城門衛三部為主,外圍駐守部隊為輔,全力營救潛龍觀中被困的儒生們。
文武百官也紛紛派出自己的家丁和仆役助陣,一時間許都成了一個亂哄哄的大蜂窩,每個人都試圖接近廢墟。
潛龍觀是全木制結構,因此燒得非常徹底,火勢極大。
救火部隊隻能先把周圍的建築拽倒,防止擴散,然後一桶桶的井水潑上去,可惜無濟于事。
一直到了次日醜時,大火才不情願地慢慢熄滅。
死難者一共二百一十三人,大部分都是外地趕來的儒生,真正活下來的,不足二十人,可謂凄慘至極。
幸存者中包括徐幹、柳毅、盧毓等人。
潛龍觀倒塌的時候,他們簇擁在大門口,受到的沖擊比較小,距離外面近。
救火部隊趕到以後,冒險靠近把他們拽離了火場,算是逃過一劫。
不知算不算是奇迹,孔融居然也在這場劫難中生還。
坍塌發生的時候,他正站在供奉着鄭玄和趙彥靈位的壽龛旁邊,壽龛恰好與一塊倒下來的厚木闆搭成了一個三角,這個可供一人容身的小小三角救了孔融的命。
但孔融被嚴重燒傷,頭發、胡子什麼的燒了一個精光。
他的兩個兒子趕來照顧他,但孔融躺在榻上不回應任何人的問話,隻是呆呆地望着天空,一直在反複說着一句話: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 臉色鐵青的荀彧站在榻邊,聽着孔融一次又一次地喊着這句話,嘴角微微抽搐。
這對荀令君來說,可是罕有的失态。
根據許都衛的調查,這起事故源自于一系列的意外。
天花闆支柱的敷衍了事、清漆和桐油的肆意亂堆、點燃的素燭,以及孔融為了體現聚儒的嚴肅性而下令緊鎖的大門。
這些事情湊到了一起,導緻了這一場大災難。
有人惋惜,孔少府為這件事殚精竭慮,結果居然落得這麼個結果,實在是命運多舛;也有人幸災樂禍,說儒家講究天人感應,這一場飛來橫禍,說不定是天不佑德。
但荀彧知道,這件事并沒那麼簡單。
從現場來看,孔融所站的位置是必死之地,距離他數步之外的趙溫就直接被砸死了。
孔融能夠生還,純粹是個意外。
這樣一來,如果整個大火不是意外的話,就說明孔融根本就是有意殉死。
想到這裡,荀彧的眼神裡投射出迷惑,孔融大費周章把天下儒生聚到許都,卻又一把火燒個精光,這實在令人費解。
“文舉,你到底想幹什麼?”荀彧低聲說道,這句話隻有他自己和昏迷中的孔融聽得到。
荀彧很快就知道了答案。
潛龍觀大火這一事件的傳播速度,比野火蔓延得還快。
荀彧明明已經下達了禁口令,可不知為何還是走漏了出去,諸州郡在同一時間都得到了這個消息。
傳播者除了極力描摹大火的凄慘之外,總是會帶上一個廣為流傳卻不知誰先發起的質疑: “聚儒之議若成,今古之争可弭,天下儒學可興。
而今竟中道斷折,萬千淪為灰骸。
曹氏之責,豈不昭然乎?” 這話裡明裡暗裡在暗示:這場大火的背後,是曹氏!他們唯恐許都聚儒成了氣候對古文派不利,進而影響到他們在朝廷的專權,所以派人在潛龍觀放了一把火,把反對自己的儒生活活燒光。
諸州諸郡都派了人前往許都,聞聽自己的子弟遇害,無不悲怆,紛紛設祭哀悼。
在葬禮上,憤慨的賓客們悄悄議論着這些質疑,讓它們進一步發酵。
偶爾也會有人說,曹公不至于會做出這麼殘忍的事吧?也許真的隻是個意外事故。
這時旁邊就會有人提醒:曹公天性如此,他當年屠徐州、殺邊讓,還在鄄城放縱部下吃人肉,如今火燒潛龍觀又何足為奇。
“不是曹公燒的,難道是孔少府要燒死自己不成?”提醒者發出嗤笑。
一時之間,天下皆驚,謠诼四起。
沒人相信,這是一個意外。
潛龍觀大火引起的震動,很快達到了一個巅峰:荊州劉表聲言要帶兵北上,以大儒的身份去許都親自為那二百餘名死難者讨個公道,還要迎回鄭玄公和趙彥公的靈位。
在袁、曹大戰時,劉表一直保持着中立,不偏向任何一方。
而現在他居然因為一場大火而改變了想法,決意北上。
中原的局勢,一下子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在南陽附近的一處清幽草廬裡面,二人對坐。
年長之人問道:“二弟,有人說,劉表此舉,是卞莊刺虎,借機漁利。
你對此有何見解?” 對首是個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他說:“劉州牧是一方諸侯,但他也是一位純粹的儒者。
而一位儒者最重視的東西,是亂世之人無論如何也無法想象。
這樣的人,現在已經不多了。
” 年長者忙問劉表所圖為何。
年輕人笑道:“劉州牧當年号稱‘八俊’,乃是太學名流。
亂世将始之時,劉州牧就誓言要保全儒學種子,所以他單騎入荊襄,默默地蓄儒圖存,以待天時。
不然為何那麼多中原名流,都紛紛跑到荊州去?他在荊州開立學官,博求儒士,征辟綦毋闿、宋忠等人在襄陽撰寫五經章句。
世人對這種種用心視而不見,隻當他是一方豪強,真是可歎可惜。
” 說到這裡,年輕人拿起案上的鵝毛扇,從容扇了幾下:“你别忘了,許都燒死的大半是今文一派的儒生——而劉州牧恰好是今文派的堅定支持者。
” “你是說,劉州牧這次出兵,是真心要為儒林讨個說法?”年長者一驚。
年輕人道:“無論劉表是真心還是假意,他如今已經得到了一個足夠體面的借口。
拯救群儒,中興漢室,重振古文經典,名次孔孟董鄭之右。
這種誘·惑,對一位擁有雄兵良将的純儒來說,幾乎不可抵擋。
” “所以我說,孔融這一招,實在是決絕。
” “等一等……”年長者有點跟不上思路,他尴尬地擺了擺手,一臉茫然,“怎麼又扯到孔融身上去了?” 年輕人浮現出一絲清冷的笑意:“袁曹在官渡勝負未知,唯一能影響中原局勢的,唯有劉州牧一人。
而若想要把他驅動起來,不施個苦肉計是不成的。
” “你是說……”年長者眼睛瞪得溜圓。
“孔少府一無兵将,二無地盤,他所能依仗的,隻有自己的聲望。
在我看來,聚儒許下之議,恐怕是他打算以自己和二百餘名儒生殉葬,來真正觸動劉州牧的一個局。
” “這,這怎麼可能……” “正因為不可能,所以才不會有人懷疑。
你看這幾個月來,孔融四處渲染趙彥之死,營造出曹氏亂儒的印象。
一旦火起,隻消稍微推波助瀾,天下人就會認為是曹氏的陰謀,再怎麼辯白也已無濟于事——我甚至懷疑,鄭玄之死,都未必那麼簡單。
” “那孔融自己豈不是也會燒死嗎?” 年輕人面露欽佩之色:“他根本就沒打算活下來。
他的性命,是這場大火中最重的砝碼。
一開始孔融就做好了準備,用自己的命向劉表死谏。
” 說到這裡,他直起身來,望着草廬外的花花草草,把杯中的清水倒在花圃中:“原本大家都覺得,孔融隻是個腐儒,除了會發發議論别無用處。
許都聚儒不過是他沽名釣譽之舉。
結果那些以中原為棋盤的對弈大手們誰也沒料到,百無一用的孔融,居然用了這樣一種決絕的方式化身為一個‘變數’,影響到了整個天下的大局。
” “可他的目的,是什麼?” “孔融是大儒,他對袁紹啊、曹操啊之類的家夥,根本看不上眼。
他拼出性命,就是希望為劉表創造一個契機,讓天子重新回到儒林掌握之中——輔佐明君平天下,這是儒者最高的夢想了。
” “你這都隻是猜測吧!根本沒有證據。
”年長者不甘心地站起身來,拂了拂袖子。
“證據?”年輕人眼中閃過一絲嘲諷的笑意,“證據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接下來要發生的事。
” “接下來還有?”年長者覺得自己快要瘋了。
“我來問你,聽到劉表北上的消息。
袁紹和曹操會如何想?” “自然是袁喜曹憂。
” “錯!”年輕人一拍案幾,露出得意,“他們誰也不會高興!對曹操而言,劉表在這時候背後插來一刀,情況惡劣到無以複加;而對袁紹來說,這也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
他在官渡與曹操死鬥,劉表卻輕輕松松收割着空虛的荊北豫南,說不定還能拿下許都奪到天子。
到那時候,他可真的是辛苦一場,卻為他人作嫁衣裳了。
” “鹬蚌相争,漁翁得利。
”年長者也明悟了。
年輕人把扇子遙遙指向北方:“不錯。
無論他們之前在布什麼局,這一下子都被孔融這個大大的‘意外’給破壞掉了。
所以在劉表出兵的那一刻,無論袁紹還是曹操,他們都将别無選擇,隻能速戰速決。
我估計,官渡很快就會迎來一場倉促的大決戰。
” 說完預測,年輕人把杯中水澆完以後,擱回到案幾前,負手長長歎息:“世人皆以為孔融是個狂士,可誰能了解他的真正執著。
縱然他知道勝算不大,還是義無反顧地投身于此。
潛龍觀的大火,不能挽漢室于将傾,但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用心,真是我輩的楷模。
” “哦?你看誰勝誰負?” 年輕人搖搖頭:“無論袁、曹,對這場意外的決戰準備都不會充分,誰勝誰負,就得看誰掌握的變數更多一些。
這就不是遠在荊州的我們所能預料的了。
” “這麼說你是看好劉州牧喽?” “不看好。
汝南如今有滿寵鎮守,說明荀彧、郭嘉早有防備。
天時究竟應在誰身上,還得看官渡的結果啊——”年輕人故意拖了個長腔,“——誰知道除了孔融以外,還有沒有另外一個變數呢?” “你整天待在草廬裡不出來,這天下大勢說起來倒是一套套的嘛。
”年長者揶揄道。
年輕人不以為然地擺了擺羽扇,做了個逐客的手勢:“行了,不說了,我要去睡午覺了。
明天你過來,我還有個三分之策跟你說說。
”
其他儒生也意識到情況不妙,紛紛朝後移動,一時間人影散亂,整個大堂一片混亂。
“開門啊!”柳毅和盧毓拼命砸着大門,這時候他們發現,門居然是從外面鎖住的。
越來越多的儒生湧到門口,卻無處宣洩,隻得拼命大叫。
還有些年紀大的被踩在腳下,發出呻·吟聲。
溫良恭儉讓的美德在這裡蕩然無存,人人都似是沉船上的老鼠。
可這一切都已經太晚了。
樓上仿佛有隻無形的大手用力按了一下,十幾根勉力支撐的柱子同時斷裂。
原本橫挑的大梁一下子密布裂紋,掙紮幾下便從中間斷折。
大梁一折,整個潛龍觀的頂部徹底失去支撐,朝着大堂轟然砸了下來。
對堂内的儒生來說,這次是名副其實的泰山壓頂。
巨大的煙塵在許都城的西南方爆起,在半空打了個旋,朝四周迅速擴散開來。
隻是短短的一瞬間,潛龍觀就化為了一團混雜着斷竹、碎木、裂石和大量人類肢體的廢墟,随處可見被埋了一半的身軀或被巨木壓住的大腿,還有一些探出瓦礫的頭顱在大聲呼救着。
唯一還算得上是完整的,隻有那一塊寫着“潛龍觀”三字的匾額。
“火!!火!!”不知是誰凄厲地大叫起來。
所有被埋的儒生都驚慌地發現,自己身邊的溫度突然開始升高,然後有兇狠的火苗從廢墟的縫隙裡鑽出來,瘋狂地開始吞噬周圍的一切。
據後來的幸存者回憶,這大概是供奉牌位的素燭在混亂中掉在地上,引燃了清漆與桐油。
接下來發生的事情,簡直如同人間地獄一般。
動彈不得的儒生們隻能眼睜睜看着大火把自己慢慢吞噬,凄厲的叫喊和哭聲響成一片。
竹子在火焰中噼啪作響,如同有誰在點數着一條又一條被祝融帶走的性命。
整個潛龍觀的廢墟宛如一個巨大的火炬,熊熊燃燒起來。
無數焦黑的手臂絕望地伸出縫隙擺動,又慢慢垂下不動。
人肉焦煳的味道随着黑煙彌漫到四周,就像是整個城市在舉辦什麼食人的飨宴。
任誰都沒有想到,這些四方聚攏過來的儒林精英,還沒撈着機會一展自己的才華,就像一群受驚的圍場野獸一樣被活活燒死。
他們的身軀和他們的思想,就這麼付之一炬,化為灰燼。
這距離名垂史冊的潛龍觀落成還不足一天…… 整個許都都被這突如其來的事故震驚了。
荀彧第一時間下令大開四門,責成許都衛、宿衛以及城門衛三部為主,外圍駐守部隊為輔,全力營救潛龍觀中被困的儒生們。
文武百官也紛紛派出自己的家丁和仆役助陣,一時間許都成了一個亂哄哄的大蜂窩,每個人都試圖接近廢墟。
潛龍觀是全木制結構,因此燒得非常徹底,火勢極大。
救火部隊隻能先把周圍的建築拽倒,防止擴散,然後一桶桶的井水潑上去,可惜無濟于事。
一直到了次日醜時,大火才不情願地慢慢熄滅。
死難者一共二百一十三人,大部分都是外地趕來的儒生,真正活下來的,不足二十人,可謂凄慘至極。
幸存者中包括徐幹、柳毅、盧毓等人。
潛龍觀倒塌的時候,他們簇擁在大門口,受到的沖擊比較小,距離外面近。
救火部隊趕到以後,冒險靠近把他們拽離了火場,算是逃過一劫。
不知算不算是奇迹,孔融居然也在這場劫難中生還。
坍塌發生的時候,他正站在供奉着鄭玄和趙彥靈位的壽龛旁邊,壽龛恰好與一塊倒下來的厚木闆搭成了一個三角,這個可供一人容身的小小三角救了孔融的命。
但孔融被嚴重燒傷,頭發、胡子什麼的燒了一個精光。
他的兩個兒子趕來照顧他,但孔融躺在榻上不回應任何人的問話,隻是呆呆地望着天空,一直在反複說着一句話: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覆巢之下,豈有完卵。
” 臉色鐵青的荀彧站在榻邊,聽着孔融一次又一次地喊着這句話,嘴角微微抽搐。
這對荀令君來說,可是罕有的失态。
根據許都衛的調查,這起事故源自于一系列的意外。
天花闆支柱的敷衍了事、清漆和桐油的肆意亂堆、點燃的素燭,以及孔融為了體現聚儒的嚴肅性而下令緊鎖的大門。
這些事情湊到了一起,導緻了這一場大災難。
有人惋惜,孔少府為這件事殚精竭慮,結果居然落得這麼個結果,實在是命運多舛;也有人幸災樂禍,說儒家講究天人感應,這一場飛來橫禍,說不定是天不佑德。
但荀彧知道,這件事并沒那麼簡單。
從現場來看,孔融所站的位置是必死之地,距離他數步之外的趙溫就直接被砸死了。
孔融能夠生還,純粹是個意外。
這樣一來,如果整個大火不是意外的話,就說明孔融根本就是有意殉死。
想到這裡,荀彧的眼神裡投射出迷惑,孔融大費周章把天下儒生聚到許都,卻又一把火燒個精光,這實在令人費解。
“文舉,你到底想幹什麼?”荀彧低聲說道,這句話隻有他自己和昏迷中的孔融聽得到。
荀彧很快就知道了答案。
潛龍觀大火這一事件的傳播速度,比野火蔓延得還快。
荀彧明明已經下達了禁口令,可不知為何還是走漏了出去,諸州郡在同一時間都得到了這個消息。
傳播者除了極力描摹大火的凄慘之外,總是會帶上一個廣為流傳卻不知誰先發起的質疑: “聚儒之議若成,今古之争可弭,天下儒學可興。
而今竟中道斷折,萬千淪為灰骸。
曹氏之責,豈不昭然乎?” 這話裡明裡暗裡在暗示:這場大火的背後,是曹氏!他們唯恐許都聚儒成了氣候對古文派不利,進而影響到他們在朝廷的專權,所以派人在潛龍觀放了一把火,把反對自己的儒生活活燒光。
諸州諸郡都派了人前往許都,聞聽自己的子弟遇害,無不悲怆,紛紛設祭哀悼。
在葬禮上,憤慨的賓客們悄悄議論着這些質疑,讓它們進一步發酵。
偶爾也會有人說,曹公不至于會做出這麼殘忍的事吧?也許真的隻是個意外事故。
這時旁邊就會有人提醒:曹公天性如此,他當年屠徐州、殺邊讓,還在鄄城放縱部下吃人肉,如今火燒潛龍觀又何足為奇。
“不是曹公燒的,難道是孔少府要燒死自己不成?”提醒者發出嗤笑。
一時之間,天下皆驚,謠诼四起。
沒人相信,這是一個意外。
潛龍觀大火引起的震動,很快達到了一個巅峰:荊州劉表聲言要帶兵北上,以大儒的身份去許都親自為那二百餘名死難者讨個公道,還要迎回鄭玄公和趙彥公的靈位。
在袁、曹大戰時,劉表一直保持着中立,不偏向任何一方。
而現在他居然因為一場大火而改變了想法,決意北上。
中原的局勢,一下子變得撲朔迷離起來…… 在南陽附近的一處清幽草廬裡面,二人對坐。
年長之人問道:“二弟,有人說,劉表此舉,是卞莊刺虎,借機漁利。
你對此有何見解?” 對首是個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他說:“劉州牧是一方諸侯,但他也是一位純粹的儒者。
而一位儒者最重視的東西,是亂世之人無論如何也無法想象。
這樣的人,現在已經不多了。
” 年長者忙問劉表所圖為何。
年輕人笑道:“劉州牧當年号稱‘八俊’,乃是太學名流。
亂世将始之時,劉州牧就誓言要保全儒學種子,所以他單騎入荊襄,默默地蓄儒圖存,以待天時。
不然為何那麼多中原名流,都紛紛跑到荊州去?他在荊州開立學官,博求儒士,征辟綦毋闿、宋忠等人在襄陽撰寫五經章句。
世人對這種種用心視而不見,隻當他是一方豪強,真是可歎可惜。
” 說到這裡,年輕人拿起案上的鵝毛扇,從容扇了幾下:“你别忘了,許都燒死的大半是今文一派的儒生——而劉州牧恰好是今文派的堅定支持者。
” “你是說,劉州牧這次出兵,是真心要為儒林讨個說法?”年長者一驚。
年輕人道:“無論劉表是真心還是假意,他如今已經得到了一個足夠體面的借口。
拯救群儒,中興漢室,重振古文經典,名次孔孟董鄭之右。
這種誘·惑,對一位擁有雄兵良将的純儒來說,幾乎不可抵擋。
” “所以我說,孔融這一招,實在是決絕。
” “等一等……”年長者有點跟不上思路,他尴尬地擺了擺手,一臉茫然,“怎麼又扯到孔融身上去了?” 年輕人浮現出一絲清冷的笑意:“袁曹在官渡勝負未知,唯一能影響中原局勢的,唯有劉州牧一人。
而若想要把他驅動起來,不施個苦肉計是不成的。
” “你是說……”年長者眼睛瞪得溜圓。
“孔少府一無兵将,二無地盤,他所能依仗的,隻有自己的聲望。
在我看來,聚儒許下之議,恐怕是他打算以自己和二百餘名儒生殉葬,來真正觸動劉州牧的一個局。
” “這,這怎麼可能……” “正因為不可能,所以才不會有人懷疑。
你看這幾個月來,孔融四處渲染趙彥之死,營造出曹氏亂儒的印象。
一旦火起,隻消稍微推波助瀾,天下人就會認為是曹氏的陰謀,再怎麼辯白也已無濟于事——我甚至懷疑,鄭玄之死,都未必那麼簡單。
” “那孔融自己豈不是也會燒死嗎?” 年輕人面露欽佩之色:“他根本就沒打算活下來。
他的性命,是這場大火中最重的砝碼。
一開始孔融就做好了準備,用自己的命向劉表死谏。
” 說到這裡,他直起身來,望着草廬外的花花草草,把杯中的清水倒在花圃中:“原本大家都覺得,孔融隻是個腐儒,除了會發發議論别無用處。
許都聚儒不過是他沽名釣譽之舉。
結果那些以中原為棋盤的對弈大手們誰也沒料到,百無一用的孔融,居然用了這樣一種決絕的方式化身為一個‘變數’,影響到了整個天下的大局。
” “可他的目的,是什麼?” “孔融是大儒,他對袁紹啊、曹操啊之類的家夥,根本看不上眼。
他拼出性命,就是希望為劉表創造一個契機,讓天子重新回到儒林掌握之中——輔佐明君平天下,這是儒者最高的夢想了。
” “你這都隻是猜測吧!根本沒有證據。
”年長者不甘心地站起身來,拂了拂袖子。
“證據?”年輕人眼中閃過一絲嘲諷的笑意,“證據根本不重要。
重要的是接下來要發生的事。
” “接下來還有?”年長者覺得自己快要瘋了。
“我來問你,聽到劉表北上的消息。
袁紹和曹操會如何想?” “自然是袁喜曹憂。
” “錯!”年輕人一拍案幾,露出得意,“他們誰也不會高興!對曹操而言,劉表在這時候背後插來一刀,情況惡劣到無以複加;而對袁紹來說,這也不是件令人愉快的事。
他在官渡與曹操死鬥,劉表卻輕輕松松收割着空虛的荊北豫南,說不定還能拿下許都奪到天子。
到那時候,他可真的是辛苦一場,卻為他人作嫁衣裳了。
” “鹬蚌相争,漁翁得利。
”年長者也明悟了。
年輕人把扇子遙遙指向北方:“不錯。
無論他們之前在布什麼局,這一下子都被孔融這個大大的‘意外’給破壞掉了。
所以在劉表出兵的那一刻,無論袁紹還是曹操,他們都将别無選擇,隻能速戰速決。
我估計,官渡很快就會迎來一場倉促的大決戰。
” 說完預測,年輕人把杯中水澆完以後,擱回到案幾前,負手長長歎息:“世人皆以為孔融是個狂士,可誰能了解他的真正執著。
縱然他知道勝算不大,還是義無反顧地投身于此。
潛龍觀的大火,不能挽漢室于将傾,但這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用心,真是我輩的楷模。
” “哦?你看誰勝誰負?” 年輕人搖搖頭:“無論袁、曹,對這場意外的決戰準備都不會充分,誰勝誰負,就得看誰掌握的變數更多一些。
這就不是遠在荊州的我們所能預料的了。
” “這麼說你是看好劉州牧喽?” “不看好。
汝南如今有滿寵鎮守,說明荀彧、郭嘉早有防備。
天時究竟應在誰身上,還得看官渡的結果啊——”年輕人故意拖了個長腔,“——誰知道除了孔融以外,還有沒有另外一個變數呢?” “你整天待在草廬裡不出來,這天下大勢說起來倒是一套套的嘛。
”年長者揶揄道。
年輕人不以為然地擺了擺羽扇,做了個逐客的手勢:“行了,不說了,我要去睡午覺了。
明天你過來,我還有個三分之策跟你說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