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殺人阱

關燈
” “嘿嘿,你可不要小看她。

    ”郭嘉瞥了一眼任紅昌離開的背影,手指輕輕彈動,“她的來頭,可不小。

    ” “任峻的侄女嘛,身份不低了。

    ”劉協點頭。

    任峻在曹氏陣營,也是元老級的人物,一手主持曹軍的屯田事務,還娶了曹家女子,可以說是荀彧以下最重要的司空幕僚。

     郭嘉擺擺手:“你誤會了,那隻是個遮掩而已。

    任峻欠我一個人情,隻好認下這個幹侄女。

    ”他複又壓低了嗓子,“你可知我從哪裡得到這女人?兩年前的徐州,白門樓下!” 劉協一口水沒喝下去,差點噎着。

     “呂布的女人?!” “劉兄你的想法太龌龊了,不要看見女人就聯想到姬妾。

    ”郭嘉義正詞嚴地批評道,“她一直跟随在呂布身邊,但呂布似乎對她沒什麼想法,亦兄亦友。

    白門樓呂布身死之時,求我收留此女和她撫養的遺孤。

    ” “然後你就答應了?” “當然。

    你想,她一介美貌弱質女子,竟在虎狼橫行的西涼軍中站穩腳跟,沒點本事怎麼可能。

    呂布告訴我,這姑娘不是漢家人。

    她此來中原,一直在尋找有力者依附,似乎懷有什麼企圖。

    至于這企圖為何,呂布自己也說不清。

    ” 劉協點點頭,任紅昌給他的感覺,确實有些奇異之處,時而幼稚嬌憨,時而嚴厲精幹,總是籠罩着一層迷霧。

     “那她到底懷有什麼目的?你現在知道了麼?” “不知道。

    ”郭嘉很幹脆地回答,“所以這才有趣。

    ” 劉協注意到,郭嘉談起任紅昌的表情,和楊修談起郭嘉時的神情頗為類似。

    郭、楊他們其實都是同一類人,厭惡平庸,渴望挑戰,困難和謎語對他們來說,隻是一種人生消遣。

    劉協甚至懷疑,郭嘉之所以對任紅昌如此熱情,多半不是因她才貌,而是因為她身上的難解之謎。

     “曹公在那一次,也收了秦宜祿的老婆為外室。

    所謂上行下效,我禀明曹公之後,就把紅昌姑娘接走了。

    當夜我們便做了約定,她甘願侍奉我,換得那幾個遺孤有立錐之地。

    ” 說到這裡,郭嘉站起身來,拍了拍手裡的餅渣:“現在時候還早,劉兄你讀的書多,能幫我一個忙麼?” “但說不妨。

    ” “我原本想把紅昌和這些孩子放到許都,但陳群從中做梗,我隻得把她們安頓在此處。

    這裡環境尚好,就是讀書人太少。

    紅昌希望這些孩子能有所教化,不要像那些目不識丁的村莽之夫,渾渾噩噩過此一生。

    你既然到此,給他們開蒙講授一番?” 劉協略做沉思,欣然應允。

    若說學問,他雖不敢說比孔融、邊讓等一代大儒,但給幾個小孩子講課,還是可以勝任的。

     郭嘉沖外頭比了個手勢,任紅昌很快趕着那幾個孩童過來。

    他們每個人都搬着一張闆凳,齊齊坐在劉協身前。

    任紅昌端來一個沙盤和一截樹枝,放到劉協面前。

     這些孩子既無父母養育,也無大族庇蔭,若再沒什麼一技之長,這輩子注定隻能在這屯田村裡終老一生。

    任紅昌這也是一番苦心,希望能給他們指出一條晉身之路。

     劉協決定給他們講《倉颉篇》。

    此篇是漢代給童子開蒙之書,乃是由《倉颉》《爰曆》《博學》三冊合編而成,語字淺顯,意喻深刻。

    劉協五歲的時候,就跟司馬朗、司馬懿兩兄弟學過。

     于是劉協先講了“蒼颉作書,以教後嗣。

    幼子承诏,謹慎敬戒”,把這十六個字寫在沙盤裡,逐一講解。

    孩子們聽得頗為認真,還不時有問題提出。

    無論那些問題有多幼稚,劉協都會認認真真作答。

    這十六個字,講了足足有一個時辰。

    劉協把那些孩子單獨叫起來一一考校,直到所有人都會背了,方才結束。

     “劉先生,你還會來教我們嗎?”最小的一個孩子仰頭問道。

     劉協對這個稱呼感到十分親切,他揉揉小孩子的腦袋,柔聲道:“隻要有機會,我一定常來。

    ”任紅昌遞過來一碗甜水,他一飲而盡。

     剛才那一個時辰是他來許都之後最快樂、最輕松的時刻,甚至比野外遊獵還開心。

    他先前可從不知道,将學問傳授給人,是件多麼有成就感的事情,可以把其他一切都抛開,完全沉浸在愉悅之中。

     劉協的細微變化,郭嘉盡收眼底。

    他走過去拍了拍劉協肩膀:“辛苦劉兄。

    ”劉協感慨道:“孔子誨人不倦,我原以為是聖人有兼濟天下之志,如今看來,他也是樂在其中呐。

    ” “劉兄能夠這麼想,也就不虛此行了。

    ” 郭嘉别有深意地回答道,順手攬住任紅昌的細腰,輕輕摩挲片刻。

    任紅昌眼神複雜地看了看郭嘉,沒有掙紮。

     任紅昌還要在這裡多待幾天。

    于是郭嘉和劉協二人從屯田村出來,不再耽擱,一路飛馬趕回許都。

    在太陽落山之前,他們終于趕到城門口。

     望着那高大巍峨的漆黑城門,郭嘉忽然勒住了馬:“穿過此門去,‘戲志才’與‘劉平’便不複存在了。

    ”語氣中頗有些感慨。

    郭嘉這話,既可以視作對這荒唐一天的懷念,也可以視為一句提醒:“戲志才”可以與“劉平”并騎出遊,但郭嘉卻絕不會對劉協有什麼留手。

     劉協聽出其中曲折,從容答道:“昔日張敞五日京兆,過得充實完滿;我如今能做一日布衣,經曆這許多事情,已足堪安慰。

    ” 張敞是宣帝時京兆尹,因受平通侯楊恽牽連,即将停職。

    張敞手底下的賊捕椽絮舜聽說以後,拒絕再聽他的命令,說你最多也就是五日京兆,還有什麼意義。

    張敞大怒,把絮舜抓起來判了死刑,說五日京兆尹又如何?足以殺死你。

     劉協這典故用得犀利。

    聽到這回答,郭嘉偏過頭來,輕輕咳嗽數聲:“陛下若是不舍,其實還有機會。

    ”劉協略擡了擡眉毛,似乎對郭嘉的這句話很不解。

     “戲兄……不,郭祭酒何出此言?” 郭嘉早看出他是裝糊塗,慢慢直起腰,把收斂了一整天的鋒芒陡然全放了出來:“陛下你是個聰明人,跟聰明人說話其實簡單。

    禦駕親征,雖不可能,但倘若陛下以‘劉平’之身前往官渡,我想曹公必不會不允。

    ” 這近乎直白的言辭,讓劉協有些沉默。

    他拍了拍有些躁動的坐騎,不置可否。

    這一天的微服出遊,已經讓他摸清了郭嘉的用意。

     一個禦駕親征的皇帝,會引發許多問題;而一個掩蓋身份前往官渡的天子,這其中可做的文章,那可真是車載鬥量。

     所以從那一壇酒開始,設計便啟動了。

    郭嘉讓禁锢已久的劉協體驗到了遊獵之樂、騎射之樂、教授之樂,甚至與他推心置腹,分享屬于自己的小秘密,讓一個皇帝體驗到了布衣之樂。

    一旦皇帝食髓知味,心防既破,接下來再做引導便不顯生硬,順理成章了。

     白龍魚服,見困豫且。

    皇帝是白龍,而郭嘉則是釣龍的豫且。

    他想借這“一日布衣”的香餌釣起天子,鈎連到官渡去。

     想到這裡,劉協笑了。

     這計劃巧妙而完美,可郭嘉終究還是犯錯了,一個非常微小卻無可避免的錯誤:按照郭嘉的設計,劉協将化名“劉平”,遮掩真身前往官渡。

    孰不知劉平是他真正的姓名,“劉協”才是假名。

    這一個小小的心理錯位看似細微,實則影響深遠。

     要知道,這個計劃所誘導的“劉協”,并非是那個一直生活在爾虞我詐中、從未有過片刻歡愉的大漢天子,而是河内山野中長大的楊家公子——對他來說,布衣前往官渡不是白龍魚服,而是蛟龍入海。

     這才是劉協主動提出“禦駕親征”的真正用意。

    他沒有别的武器,隻能從身份錯位上做文章,這是他對曹氏最大也是僅有的優勢。

     “陛下意下如何?”郭嘉再一次發問,目光灼灼。

     劉協雙臂平擡,抱拳一揖:“那麼戲兄,咱們官渡再見吧!” 說完這一句,“劉平”一抖缰繩,率先馳入許都城中,姿态堅定而豪邁。

    他身後的“戲志才”愣了一下,才策馬趕了上去。

     趙彥剛一踏入河内郡溫縣境内,便遭遇了冷遇。

    當他出示司空府頒發的符節時,當地官員态度不能說惡劣,但也絕算不上熱情,言談間總顯得尴尬。

     這種奇異态度的根源在于:河内太守魏種是曹操親自任命的,但魏種這個人有臨陣脫逃的前科。

    眼下袁、曹兩大勢力即将開戰,各地官吏都不知道魏太守到底什麼态度,會倒向哪一邊,自然也不肯表露出明确的傾向。

     先前鄧展前來溫縣調查,直接走的是司馬家門路,縣守可以睜一眼閉一眼。

    但趙彥在政治上太沒經驗,上來就亮出了司空府的符節,等于逼着他們表态。

     面對這個愣頭青,當地官員對此十分為難,遵從也不是,不遵從也不好。

    所以當趙彥提出想去參觀一下織室的時候,縣守理所當然地認為,這個使者隻是想索取些賄賂,忙不疊地應承下來,想把他趕緊打發走算了。

     在織室裡,趙彥找到一個老織工。

    那是個五十多歲的老女人,織了一輩子布,指肚留着厚厚的繭子。

    趙彥進來的時候,她仍坐在織機前忙碌着。

     “請您看一下這樣東西。

    ”趙彥說明來意,恭敬地把那一截白絹遞給她。

    老織工把織機停下來,顫巍巍地接過去用掌心摩挲片刻,又把它舉在光線下眯着眼睛看了一番,點了點頭。

     “這絹布确實是我們這裡出的,應該是出自李家娘子之手。

    ” “您能确定麼?”趙彥問。

    憑借一片殘布能判斷出絲織方式,這他相信,但一眼就看出來是誰織的,還指名道姓,這便近乎猜枚一樣不可思議了。

     老織工有些不悅地回答:“我織了一輩子布,豈會看錯!各家織機的機杼、踏闆、馬頭尺寸長短不一,織工的撚線手法與手腳配合也各不相同,織出來的絹布自然會有微小差異。

    你們外行人看起來都是一樣,在老身我眼中,一看經緯,便知絹布出自誰人之手。

    這絹布蹤線細密,嚴整不亂,隻有李家娘子那樣的巧手,才能做得出來。

    ” 趙彥為自己的唐突道歉,然後又問道:“這位李家娘子的絹布既然如此上乘,銷路一定很好吧?” 老織工拿起投梭,忍不住發出一聲嗤笑:“銷路?李家娘子織的絹布每年就那麼十幾匹,隻供溫縣大族都不敷用,哪裡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