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殺人阱
關燈
小
中
大
郭嘉不知道自己正在被遙遠的仇人詛咒,他正在應付眼前的天子。
此時他們兩人正跪坐在尚書台裡。
就在不遠的東面,一座新的禁宮正在緊張地搭建中,不時有喊号聲和錘擊聲傳來。
荀彧這時在城外督促糧草,曹仁也忙着整頓兵馬,尚書台裡隻有他們兩個,就連冷壽光都被趕到外面去。
“陛下意欲禦駕親征,曹公感激罔極。
隻是前線兇險,刀槍無眼,不宜輕動大駕。
陛下隻需安坐許都,便是對曹公最好的臂助。
” 這一句話說得别有深意,郭嘉擡眼細看,發現天子并沒有流露出失望的情緒。
曹公的意見數天前就回複了。
按道理,應該是荀彧來轉達這個意見,但郭嘉自告奮勇要向天子彙報,為此還特意推遲了前往官渡的行程,荀彧也隻好由着他。
郭嘉既然堅持要觐見天子,一定是有他特别的理由。
“那朕就在許都靜候曹司空的好消息了。
”劉協回答。
曹操謝絕了親征的提議,對此劉協并不意外,他從來沒指望過曹氏會答應這個請求。
劉協正琢磨着怎麼把話題引向畫像,不料郭嘉一貓腰,不知從哪兒變出兩個矮腳竹杯和一小甕酒,笑嘻嘻地說道:“陛下,趁着文若不在,咱們趕緊來喝一口。
” 劉協一愣,早聽說郭嘉狂放悖禮,可沒想到面對天子他也這麼放得開。
觐見天子乃是件嚴肅的事,别說荀彧、董承、滿寵他們,即使是孔融那樣的名士,也是以直臣谏言自居,不會錯亂了尊卑。
像郭嘉這樣,以對朋友的随便口氣與天子對談,他還是第一次見。
“每天這樣,陛下您也很累吧?咱們什麼也不談了,就是喝酒!閑聊!” 郭嘉從懷裡取出一柄銅勺,在半空晃了晃,舀滿兩個杯子,然後身體略微後仰,把跪坐的腿伸直,露出兩隻縫着補丁的毛襪子——若是早個幾十年,一條“殿前失儀”的罪名是逃不掉的。
好在劉協并非天生帝王,内心渴望能跟人有一次放松的交流——哪怕是敵人也好——他俯身前傾,把杯子拿起來,雙手平握,略微一擡,然後一飲而盡。
酒味清洌,辣而醇厚,劉協咂了砸嘴唇,意猶未盡。
他品得出這是陳年佳釀,不是輕易而得的。
郭嘉見他喜歡,又給舀了一杯:“這可是我多年珍藏,若非陛下,我才舍不得拿出來呢。
” “你不喝麼?”劉協發現郭嘉面前的酒杯一直沒動。
郭嘉滿臉遺憾地說道:“醫師說臣須戒色戒酒,否則年華不永。
色是戒不了了,隻好稍微少喝些酒啦。
”說完他微微啜了一口,算是陪過。
劉協把心一橫,心想不管你懷有什麼用意,我且喝了再說,不再客氣,自斟自飲了好幾杯。
這酒勁不小,很快他便有些醺醺然,于是也像郭嘉一樣,把身子後仰,雙腿翹起來。
說實話,這可比那規規矩矩的坐姿舒服多了,劉協感覺到心中一陣輕松,兩個人之間的拘謹很快便消失了,如同一對年輕好友,在這尚書台裡斟飲閑談。
劉協發現,如果刨去政治立場,郭嘉是一個很好的酒友,頭腦活絡,談吐有趣,偶爾還有些驚人的論點。
他自從來到許都,還從未與人如此輕松地交流過,居然和一個最危險的敵人最談得來,這事有些荒謬的喜感。
談到酣處,郭嘉忽然放下酒杯,問道:“陛下你可聽過白龍魚服的故事麼?” “嗯?沒有。
”劉協回答,但這名字聽着有些耳熟。
郭嘉道:“這是劉向《說苑·正谏》裡的一段。
說的是昔日白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漁者豫且射中其目。
”劉協眼睛一亮:莫不是張衡《東京賦》裡提到的“白龍魚服,見困豫且”?他旋即警惕起來,郭嘉提這麼一個典故,到底有什麼寓意? 以古事喻現實,這是時人最喜歡的說話方式。
劉協與荀彧一番《離騷》對談,便可剖白心迹,如今郭嘉擡出白龍的典故,顯然是意有所指。
龍變身成了遊魚,卻被一個漁夫射瞎了眼睛。
郭嘉想表達的,到底是什麼? 郭嘉又啜了一口酒,略帶狡黠地瞥了天子一眼:“眼看就要冰雪消融,春暖花開。
陛下困守宮中這麼久,可曾想過出去逍遙一番?”劉協聽了,心中不由一動。
他本來就是河内野人,平日裡習于山野遊獵,自從來到許都以後,還從未再舒展筋骨,隻能每天在院子裡打拳為樂。
“隻是,這恐怕于禮不合吧?”劉協按下躍動的心情,謹慎回答。
他始終沒有忘記,對面的這個人叫郭嘉,是一個連楊修都不得不低頭服輸的人。
他的每一個動作,都帶有明确的目的性。
“這有什麼不合?哪一朝天子沒有田狩過——再者說,誰說是天子外出呢?”郭嘉故意把“天子”二字咬得很重。
這時候劉協才發覺郭嘉說那故事的用意。
龍隻有披上魚皮,才能潛入潭水;天子隻有換上私服,才能外出。
他擡起頭,看到郭嘉正用鼓勵的眼神望着自己。
不會吧?他是在暗示我微服出行嗎? 仿佛為了确認劉協的猜想,郭嘉很快又補充道:“我已經備好了衣物和兩匹馬,咱們偷偷溜出去,入夜之前趕回來就是。
”他絮絮叨叨地說着,從出玩的路線到如何躲避許都城的巡邏兵都計劃得很周詳,似乎很享受這謀劃的過程。
劉協有一種非常熟悉的感覺,依稀覺得坐在面前的不是最兇惡的敵人郭嘉,而是司馬懿。
以前在河内的時候,司馬懿也經常撺掇他偷偷跑出去玩。
可是,為什麼?從曹氏角度來看,皇帝隻要老老實實地待在宮裡就好了。
可現在郭嘉為什麼要勸說自己微服出遊呢?看到劉協有些猶豫,郭嘉把杯中酒一飲而盡,站起身來向劉協伸出手:“來吧,反正你不是皇帝。
” 聽到這句話,劉協猶如五雷轟頂,幾乎駭得要跳起來。
好在郭嘉又繼續說道:“我也不是軍師祭酒。
隻限在今天,咱們是兩個偷懶怠工的小吏,要背着曹掾長官出去踏青,享受一天的自由自在。
這不是陛下你一直想要的麼?” 郭嘉雙眸閃閃發亮,笑得活像是一個惡作劇即将得逞的小男孩。
孔融正趴在案幾上奮筆疾書,一擡頭看到趙彥過來,樂呵呵地說道:“彥威啊,你來得正好。
我剛寫完一篇《白虎通義》的議論,你給來品鑒品鑒。
” 趙彥接過去略讀了讀,恭維了一番。
孔融得意地晃了晃腦袋,說這次許下聚議,憑這一篇就能震懾群儒,打通漢初以來的文脈。
趙彥附和幾句,然後說:“孔少府,我想離開許都幾天。
” “嗯?去哪裡?”孔融停住了手中的筆,神情有些詫異。
“并州那邊有幾位隐居的大儒,地位不低。
我想如果隻是書信召集,未免有失誠意,不如派使者去登門延請,方顯朝廷看重。
” “也有道理……不過眼下袁曹即将開戰,并州那邊可不太平啊。
” “經學千古事,豈是刀兵所能阻撓的。
” 聽到趙彥這擲地有聲的回答,孔融哈哈大笑,連連稱好:“彥威你能有這種心思,真是難得,我沒看錯你。
一會兒我就去找趙溫和荀彧,請個專使符傳來。
你帶上那個,辦事也方便些。
” 孔融說到做到,不一會兒工夫,就拿回來一塊木質方形符節,上頭刻着“奉诏征辟”四個篆字,另外一端則是七星和貔貅紋,說明這枚符節是朝廷和司空府聯合簽發,效力非同一般。
孔融把符節扔給趙彥,問他什麼時候走。
趙彥回答說馬上,孔融叮囑了幾句早去早回,然後把他那一篇曠世之作收了最後一筆,卷成一冊,拿絲繩捆好,喚來一個小書吏。
“去把它抄錄五份,一份送給陛下,一份送給荀令君,兩份存起來。
” “還有一份呢?”小書吏緊張地問。
孔融道:“當然是送到荊州祢衡那裡。
這其中的妙處,除了楊德祖,可是隻有他能了解呢。
”交代完之後,這位名士拍了拍手,轉到後屋去取出一樽獸頭酒壺,自斟自酌起來,沒人知道他在想些什麼——或許是什麼都沒想。
趙彥揣着符節離開孔府,他的坐騎就拴在門口。
這是一匹健壯的軍馬,鞍鞯齊全,屁股上還打着烙印。
本來馬匹是許都重要的戰略物資,被嚴厲管制,趙彥這種級别的官員,根本不可能弄到。
這一匹馬,是好朋友陳群出面借給他用的。
董承死後,陳群認為郭嘉越來越肆無忌憚,必須要有所控制才行。
他借馬給趙彥,是希望他去并州考察一下當地大族,看是否有合适的人才可以征辟入司空府,稍微制衡一下郭嘉。
當然,他絕不會承認是出于關心朋友。
趙彥跨上馬,輕抖缰繩,心事重重地朝着城門跑去。
憑着那枚符節,城門令沒有多做攔阻,略做檢查便放行了。
趙彥一刻也沒停留,揚鞭一抽,朝着北方奔馳而去。
此時許都周邊仍為白茫茫的積雪所覆蓋,可迎面吹來的風中已能感受到微弱的春意。
到了這個季節,隻消幾天工夫,這些殘雪便會消融成水,滲入泥土之中,滋養着土地中的種子與土地上的人們。
諷刺的是,在這生機即将回歸的時令,一場即将奪取無數性命的大戰也在醞釀着。
如果是早幾年的趙彥,一定會對眼前的景色大為感慨,說不定還會即興吟誦一首詩出來。
可是現在的他,已顧不得駐足觀望。
他此行的真正目的,不是那些隐居的名儒,也不是大族的名士,而是溫縣司馬家。
從禁宮裡找到的那截殘布,已經确認是來自于溫縣的織工。
而且從唐姬的話中也能判斷出,郭嘉也對這個司馬家有着不小的興趣。
這兩條線索交彙在一起,似乎都與皇帝有關。
于是趙彥認為那邊一定隐藏着什麼東西,不親自過去查勘一下他總是不甘心。
促使趙彥前往溫縣還有一個理由:許都現在太危險了。
這個危險是來自于兩方面,一方面是來自于郭嘉,他對趙彥一直抱有懷疑,隻是未捉到把柄;另外一方面的壓力,則來自于一個神秘人。
那個神秘人不僅跟蹤他前往禁宮,還在他遭遇危險的時候及時通知陳群。
趙彥不知道這人的動機是什麼,是否有善意,但他覺得有些毛骨悚然。
在這種情勢之下,趙彥不敢在許都再有什麼大的動作,不如外出溫縣一趟,遠離許都這個是非之地。
趙
此時他們兩人正跪坐在尚書台裡。
就在不遠的東面,一座新的禁宮正在緊張地搭建中,不時有喊号聲和錘擊聲傳來。
荀彧這時在城外督促糧草,曹仁也忙着整頓兵馬,尚書台裡隻有他們兩個,就連冷壽光都被趕到外面去。
“陛下意欲禦駕親征,曹公感激罔極。
隻是前線兇險,刀槍無眼,不宜輕動大駕。
陛下隻需安坐許都,便是對曹公最好的臂助。
” 這一句話說得别有深意,郭嘉擡眼細看,發現天子并沒有流露出失望的情緒。
曹公的意見數天前就回複了。
按道理,應該是荀彧來轉達這個意見,但郭嘉自告奮勇要向天子彙報,為此還特意推遲了前往官渡的行程,荀彧也隻好由着他。
郭嘉既然堅持要觐見天子,一定是有他特别的理由。
“那朕就在許都靜候曹司空的好消息了。
”劉協回答。
曹操謝絕了親征的提議,對此劉協并不意外,他從來沒指望過曹氏會答應這個請求。
劉協正琢磨着怎麼把話題引向畫像,不料郭嘉一貓腰,不知從哪兒變出兩個矮腳竹杯和一小甕酒,笑嘻嘻地說道:“陛下,趁着文若不在,咱們趕緊來喝一口。
” 劉協一愣,早聽說郭嘉狂放悖禮,可沒想到面對天子他也這麼放得開。
觐見天子乃是件嚴肅的事,别說荀彧、董承、滿寵他們,即使是孔融那樣的名士,也是以直臣谏言自居,不會錯亂了尊卑。
像郭嘉這樣,以對朋友的随便口氣與天子對談,他還是第一次見。
“每天這樣,陛下您也很累吧?咱們什麼也不談了,就是喝酒!閑聊!” 郭嘉從懷裡取出一柄銅勺,在半空晃了晃,舀滿兩個杯子,然後身體略微後仰,把跪坐的腿伸直,露出兩隻縫着補丁的毛襪子——若是早個幾十年,一條“殿前失儀”的罪名是逃不掉的。
好在劉協并非天生帝王,内心渴望能跟人有一次放松的交流——哪怕是敵人也好——他俯身前傾,把杯子拿起來,雙手平握,略微一擡,然後一飲而盡。
酒味清洌,辣而醇厚,劉協咂了砸嘴唇,意猶未盡。
他品得出這是陳年佳釀,不是輕易而得的。
郭嘉見他喜歡,又給舀了一杯:“這可是我多年珍藏,若非陛下,我才舍不得拿出來呢。
” “你不喝麼?”劉協發現郭嘉面前的酒杯一直沒動。
郭嘉滿臉遺憾地說道:“醫師說臣須戒色戒酒,否則年華不永。
色是戒不了了,隻好稍微少喝些酒啦。
”說完他微微啜了一口,算是陪過。
劉協把心一橫,心想不管你懷有什麼用意,我且喝了再說,不再客氣,自斟自飲了好幾杯。
這酒勁不小,很快他便有些醺醺然,于是也像郭嘉一樣,把身子後仰,雙腿翹起來。
說實話,這可比那規規矩矩的坐姿舒服多了,劉協感覺到心中一陣輕松,兩個人之間的拘謹很快便消失了,如同一對年輕好友,在這尚書台裡斟飲閑談。
劉協發現,如果刨去政治立場,郭嘉是一個很好的酒友,頭腦活絡,談吐有趣,偶爾還有些驚人的論點。
他自從來到許都,還從未與人如此輕松地交流過,居然和一個最危險的敵人最談得來,這事有些荒謬的喜感。
談到酣處,郭嘉忽然放下酒杯,問道:“陛下你可聽過白龍魚服的故事麼?” “嗯?沒有。
”劉協回答,但這名字聽着有些耳熟。
郭嘉道:“這是劉向《說苑·正谏》裡的一段。
說的是昔日白龍下清冷之淵,化為魚,漁者豫且射中其目。
”劉協眼睛一亮:莫不是張衡《東京賦》裡提到的“白龍魚服,見困豫且”?他旋即警惕起來,郭嘉提這麼一個典故,到底有什麼寓意? 以古事喻現實,這是時人最喜歡的說話方式。
劉協與荀彧一番《離騷》對談,便可剖白心迹,如今郭嘉擡出白龍的典故,顯然是意有所指。
龍變身成了遊魚,卻被一個漁夫射瞎了眼睛。
郭嘉想表達的,到底是什麼? 郭嘉又啜了一口酒,略帶狡黠地瞥了天子一眼:“眼看就要冰雪消融,春暖花開。
陛下困守宮中這麼久,可曾想過出去逍遙一番?”劉協聽了,心中不由一動。
他本來就是河内野人,平日裡習于山野遊獵,自從來到許都以後,還從未再舒展筋骨,隻能每天在院子裡打拳為樂。
“隻是,這恐怕于禮不合吧?”劉協按下躍動的心情,謹慎回答。
他始終沒有忘記,對面的這個人叫郭嘉,是一個連楊修都不得不低頭服輸的人。
他的每一個動作,都帶有明确的目的性。
“這有什麼不合?哪一朝天子沒有田狩過——再者說,誰說是天子外出呢?”郭嘉故意把“天子”二字咬得很重。
這時候劉協才發覺郭嘉說那故事的用意。
龍隻有披上魚皮,才能潛入潭水;天子隻有換上私服,才能外出。
他擡起頭,看到郭嘉正用鼓勵的眼神望着自己。
不會吧?他是在暗示我微服出行嗎? 仿佛為了确認劉協的猜想,郭嘉很快又補充道:“我已經備好了衣物和兩匹馬,咱們偷偷溜出去,入夜之前趕回來就是。
”他絮絮叨叨地說着,從出玩的路線到如何躲避許都城的巡邏兵都計劃得很周詳,似乎很享受這謀劃的過程。
劉協有一種非常熟悉的感覺,依稀覺得坐在面前的不是最兇惡的敵人郭嘉,而是司馬懿。
以前在河内的時候,司馬懿也經常撺掇他偷偷跑出去玩。
可是,為什麼?從曹氏角度來看,皇帝隻要老老實實地待在宮裡就好了。
可現在郭嘉為什麼要勸說自己微服出遊呢?看到劉協有些猶豫,郭嘉把杯中酒一飲而盡,站起身來向劉協伸出手:“來吧,反正你不是皇帝。
” 聽到這句話,劉協猶如五雷轟頂,幾乎駭得要跳起來。
好在郭嘉又繼續說道:“我也不是軍師祭酒。
隻限在今天,咱們是兩個偷懶怠工的小吏,要背着曹掾長官出去踏青,享受一天的自由自在。
這不是陛下你一直想要的麼?” 郭嘉雙眸閃閃發亮,笑得活像是一個惡作劇即将得逞的小男孩。
孔融正趴在案幾上奮筆疾書,一擡頭看到趙彥過來,樂呵呵地說道:“彥威啊,你來得正好。
我剛寫完一篇《白虎通義》的議論,你給來品鑒品鑒。
” 趙彥接過去略讀了讀,恭維了一番。
孔融得意地晃了晃腦袋,說這次許下聚議,憑這一篇就能震懾群儒,打通漢初以來的文脈。
趙彥附和幾句,然後說:“孔少府,我想離開許都幾天。
” “嗯?去哪裡?”孔融停住了手中的筆,神情有些詫異。
“并州那邊有幾位隐居的大儒,地位不低。
我想如果隻是書信召集,未免有失誠意,不如派使者去登門延請,方顯朝廷看重。
” “也有道理……不過眼下袁曹即将開戰,并州那邊可不太平啊。
” “經學千古事,豈是刀兵所能阻撓的。
” 聽到趙彥這擲地有聲的回答,孔融哈哈大笑,連連稱好:“彥威你能有這種心思,真是難得,我沒看錯你。
一會兒我就去找趙溫和荀彧,請個專使符傳來。
你帶上那個,辦事也方便些。
” 孔融說到做到,不一會兒工夫,就拿回來一塊木質方形符節,上頭刻着“奉诏征辟”四個篆字,另外一端則是七星和貔貅紋,說明這枚符節是朝廷和司空府聯合簽發,效力非同一般。
孔融把符節扔給趙彥,問他什麼時候走。
趙彥回答說馬上,孔融叮囑了幾句早去早回,然後把他那一篇曠世之作收了最後一筆,卷成一冊,拿絲繩捆好,喚來一個小書吏。
“去把它抄錄五份,一份送給陛下,一份送給荀令君,兩份存起來。
” “還有一份呢?”小書吏緊張地問。
孔融道:“當然是送到荊州祢衡那裡。
這其中的妙處,除了楊德祖,可是隻有他能了解呢。
”交代完之後,這位名士拍了拍手,轉到後屋去取出一樽獸頭酒壺,自斟自酌起來,沒人知道他在想些什麼——或許是什麼都沒想。
趙彥揣着符節離開孔府,他的坐騎就拴在門口。
這是一匹健壯的軍馬,鞍鞯齊全,屁股上還打着烙印。
本來馬匹是許都重要的戰略物資,被嚴厲管制,趙彥這種級别的官員,根本不可能弄到。
這一匹馬,是好朋友陳群出面借給他用的。
董承死後,陳群認為郭嘉越來越肆無忌憚,必須要有所控制才行。
他借馬給趙彥,是希望他去并州考察一下當地大族,看是否有合适的人才可以征辟入司空府,稍微制衡一下郭嘉。
當然,他絕不會承認是出于關心朋友。
趙彥跨上馬,輕抖缰繩,心事重重地朝着城門跑去。
憑着那枚符節,城門令沒有多做攔阻,略做檢查便放行了。
趙彥一刻也沒停留,揚鞭一抽,朝着北方奔馳而去。
此時許都周邊仍為白茫茫的積雪所覆蓋,可迎面吹來的風中已能感受到微弱的春意。
到了這個季節,隻消幾天工夫,這些殘雪便會消融成水,滲入泥土之中,滋養着土地中的種子與土地上的人們。
諷刺的是,在這生機即将回歸的時令,一場即将奪取無數性命的大戰也在醞釀着。
如果是早幾年的趙彥,一定會對眼前的景色大為感慨,說不定還會即興吟誦一首詩出來。
可是現在的他,已顧不得駐足觀望。
他此行的真正目的,不是那些隐居的名儒,也不是大族的名士,而是溫縣司馬家。
從禁宮裡找到的那截殘布,已經确認是來自于溫縣的織工。
而且從唐姬的話中也能判斷出,郭嘉也對這個司馬家有着不小的興趣。
這兩條線索交彙在一起,似乎都與皇帝有關。
于是趙彥認為那邊一定隐藏着什麼東西,不親自過去查勘一下他總是不甘心。
促使趙彥前往溫縣還有一個理由:許都現在太危險了。
這個危險是來自于兩方面,一方面是來自于郭嘉,他對趙彥一直抱有懷疑,隻是未捉到把柄;另外一方面的壓力,則來自于一個神秘人。
那個神秘人不僅跟蹤他前往禁宮,還在他遭遇危險的時候及時通知陳群。
趙彥不知道這人的動機是什麼,是否有善意,但他覺得有些毛骨悚然。
在這種情勢之下,趙彥不敢在許都再有什麼大的動作,不如外出溫縣一趟,遠離許都這個是非之地。
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