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亂流
關燈
小
中
大
乃是傳國玉玺,漢室權威的象征。
這枚玉玺自從被送還許都之後,一直掌握在天子手中。
曹氏若要借中樞以令諸侯,形式上必須得請示天子,用寶後方可視為朝廷意志,行文傳檄。
漢室最後的尊嚴,就靠這麼一點可憐的權柄支撐着。
“可該給他什麼訓誡呢?”劉協試探着問。
荀彧早有準備,從袖中取出一卷已經寫滿墨字的诏紙,雙手捧着遞給天子:“尚書台已拟好制文,請陛下垂目。
”劉協接過制文展卷一讀,不由得心中暗暗佩服。
這一篇制文寫得文采斐然,滴水不漏,以天子口吻反複質問,為何袁軍兵至許都而不觐見?為何路遇朝廷車馬而不避道?為何擅邀朝中大臣北上而不知會天子?一連串問了十幾個問題,無一字涉董承謀逆之事,無一字指斥袁紹,但字字誅心,把袁紹勾勒成了一個劫持重臣、居心叵測的奸賊,偏還教人無從指摘。
劉協注意到,這篇制文的最後一段說:董承主動請辭回鄉,結果袁紹不體恤老人的心意,強邀至河北,董将軍一定心生思鄉之情,萬一身體出了什麼問題,該如何是好? 明明追兵還沒返回許都,這封制文裡卻已預見到董承在河北心情郁卒,以緻“身體出問題”,這其中的暗示,可是有些過于明顯了。
董承不能死在許都,不能死在曹氏手上,那樣他便成了英雄。
所以郭嘉故意放董歸袁,把這燙手山芋丢到河北。
可憐袁紹喜滋滋地滿心以為是塊肥肉,吃到嘴裡才會發現是塊硌牙的骨頭。
郭嘉不是借刀殺人,而是把人推到袁紹懷裡,再偷偷補上一刀。
要知道,一個活董承,對袁紹來說極具價值,但一個死的董承,卻是一盆避之不及的髒水。
董承一死,天下之人不免暗自揣測。
劉表、公孫度、馬騰、蹋頓等一方豪強縱有相助之心,也會心生踟蹰;袁氏四州裡暗藏的韓馥、公孫瓒舊部和黑山賊餘黨更是會蠢蠢欲動,袁紹在政治上立陷被動。
劉協在伏壽、楊修等人的幫助下,開始努力用朝堂的思維去看待事物。
他驚訝地發現,在這種冷酷的思考法則之内,人命幾乎不占分量,可以輕易被舍棄或交換。
眼下這篇制文及其背後隐藏的意義,是一個最好的注腳。
“真是好文采,不知出自何人手筆?”劉協把制書放到膝前,半是諷刺,半是真心地稱贊道。
“是軍師祭酒的掾屬,叫徐幹。
”荀彧猶豫了一下,又補充道,“陛下也許應該知道,他會接替滿寵任許令之職。
” “哦?滿寵怎麼了?”劉協一愣,他可還記得那張蛇一樣的麻臉。
“此次車騎将軍被劫,許都衛難辭其咎。
隻是朝廷正在用人之際,經司空府與尚書台議定,滿寵将被調往汝南李通将軍麾下,戴罪立功。
” 這頭陰恻恻的夜枭,終于要離開許都了。
劉協咂了咂嘴。
他對許都衛沒有那麼刻骨銘心的敬畏,但也知道滿寵的可怕,他的離開,會讓許都許多人大大地松一口氣。
劉協不知道郭嘉為何把這一位幹員調離許都,也許是汝南真的有麻煩,也許是來自于之前曹丕和卞夫人的壓力,如果是後者,說明楊修的手段還是奏效了。
至于那個接替他的徐幹,劉協完全不了解,他決定回頭去問一下伏壽或者楊修,那人再有手段,總不會比滿寵還難對付吧? 冷壽光為劉協捧來朱膠印泥,然後打開錦盒,取出玉玺去蘸印泥,卻被劉協攔住。
劉協說還是我來吧,伸手接過玉玺,親自在制文上钤蓋了個端正的紅印。
既然漢室沒有拒絕的權力,索性表現得大方些。
在過去的幾年裡,漢室一直擔當着曹氏喉舌的角色,也不差這一次。
“朕也隻有這件事能做,何不親力親為呢?”劉協拍了拍手,把文書交還荀彧。
聽到這句話,荀彧捧制文的手稍微顫抖了一下,素淨的面孔微妙地起了變化,好似一陣風吹過水面,掀起陣陣漣漪。
他把制文小心地擱在一旁,輕聲問道:“陛下,是否覺得臣跋扈?” 聲音不大,但聽到劉協耳朵裡卻不啻一聲驚雷。
當朝的尚書令,居然在問天子自己是否太跋扈?這未免太離奇了。
當年大将軍梁冀,把持朝政,被質帝面斥為“跋扈将軍”,乃至惱羞成怒,毒殺皇帝。
至此“跋扈”一詞,專為欺主權臣而備。
若單以行為而論,荀彧事先代天子拟制文,再請玺用寶,不容說半個不字,比起梁冀、霍光、王莽等人的跋扈來說不遑多讓。
但當劉協望向荀彧的時候,他看到的卻是一張痛苦、自責的臉。
荀彧在極力控制着情緒,可微微抽搐的嘴角、疲憊的眼邊與不經意間蹙聳的長眉,朝不同方向牽扯着他溫潤如玉的面孔,令他在一瞬間皺紋叢生,老去不止十歲。
“荀令君,你這是……”劉協被吓了一跳,雙手局促地放在幾案上。
不知該怎麼擺放才好。
“臣,是否跋扈?”荀彧又輕輕問了一句,伏下身子,額頭幾乎貼到地面,同時閉上雙眼。
他沒有擡頭,也不敢擡頭,此時的荀彧,根本不敢與天子對視,生怕天子吐露出一個他早已知道的答案。
劉協不知道,他剛才那一句不經意的自嘲,像一把沉重的船錨被抛入江底,荀彧本已塵封的痛苦被震蕩而起,泛出水面。
荀彧自幼所學,都是王佐之術;所立的志向,皆是姜尚、張良之俦。
未出仕時,鄉黨名士無不稱譽;出仕曹公之後,更是一帆風順。
為了實現自己對漢室的忠誠,他還一手策劃,在許都迎回了天子,解漢室之危于倒懸。
如今他已貴為朝廷尚書令,又是曹公最可信賴的肱股之臣。
可越是風光,荀彧發覺離自己的理想越遙遠。
一門心思地隔絕漢室,一門心思地告誡雒陽系不要與曹公對抗,看似是出自愛護之心,可荀彧忽然發覺自己的所作所為,非但不是自己心目中的名臣所為,反與史書中那些權奸越發相似。
可荀彧沒有選擇,他隻能把不安禁锢起來,埋首于案牍之間,不去細想自己這份忠誠究竟幾分向着曹公,幾分向着漢室。
今天早上,滿寵告訴他,董承已被順利地“劫出”許都,計劃一如籌劃。
荀彧突然發覺,自己非但毫不舒心,反而一陣沒來由地心虛。
他知道,以傳統的标準來看,那位車騎将軍是忠,自己是奸。
荀彧從來沒想過,自己會批準使用這麼一種卑劣下作的伎倆,來打擊政敵。
他一直試圖回避的忠奸之辨,随着董承的離去,逐漸浮出沉默的水面。
荀彧從那時開始,便處于一種惶惑不安的狀态。
當劉協不經意地說出那句自嘲時,他再也無法承受重壓,不得不伏在地上,向天子問出了一個可能導緻自己身敗名裂的問題。
“臣,是否跋扈?”荀彧第三次發問。
他是在借着向天子發問的機會,拷問自己。
劉協愕然地看着這位尚書令,突然意識到,荀彧的痛苦,與自己是何等相似。
他們都身處在一個不情願的環境之下,扮演着與本心相違的角色。
略作思忖,劉協露出一絲了然的笑意,右手有節奏地拍打着玉玺,用舒緩而奇妙的聲調詠道:“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芷。
” 荀彧昂起頭來,對天子的這個回答有些意外。
這是《離騷經》裡的句子,說的是屈原因佩帶蕙草、白芷等高潔之物,而成為奸人攻讦的口實,隐喻三闾大夫守正不移,為朝中所不容。
漢代治經學章句者,對此無不熟極而流。
可天子為何忽然吟出這樣的句子?尚書令何等聰慧,隻困惑了數息,便洞悉了其中暗示。
天子挑選此句吟誦,意義含蓄而清晰——朕知道你本心清白,隻是為奸人所迫,不得已而為之。
當下環境,無論荀彧還是天子,都不能把話說得太明白,傳出去将是一場政治大災難。
天子能體察到這一苦衷,便以這種方式隐晦地予以安撫,讓荀彧一時感動莫名。
但埋藏在其中的深意,卻不止這些。
“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芷”的下一句,是“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
荀彧聞弦樂而知雅歌,知道天子的本意,其實是落在這未曾詠出來的一句上。
心之所善,豈不就是王佐之道?九死未悔,豈不就是效忠漢室?這個勸誡太敏感了,不得不把它深深埋藏在辭賦之中,讓人去細細品味。
這種溫和而含蓄的手法,天子在從前可從未表露過。
“是臣一時失态了。
”荀彧緩緩起身,深吸一口氣,把适才流露出的情緒全數斂回,又變回那位清雅淡然的尚書令。
至于心結是否解開,又該如何抉擇,則隻有他自己知道了。
“陛下您可變了不少。
”荀彧感慨地說
這枚玉玺自從被送還許都之後,一直掌握在天子手中。
曹氏若要借中樞以令諸侯,形式上必須得請示天子,用寶後方可視為朝廷意志,行文傳檄。
漢室最後的尊嚴,就靠這麼一點可憐的權柄支撐着。
“可該給他什麼訓誡呢?”劉協試探着問。
荀彧早有準備,從袖中取出一卷已經寫滿墨字的诏紙,雙手捧着遞給天子:“尚書台已拟好制文,請陛下垂目。
”劉協接過制文展卷一讀,不由得心中暗暗佩服。
這一篇制文寫得文采斐然,滴水不漏,以天子口吻反複質問,為何袁軍兵至許都而不觐見?為何路遇朝廷車馬而不避道?為何擅邀朝中大臣北上而不知會天子?一連串問了十幾個問題,無一字涉董承謀逆之事,無一字指斥袁紹,但字字誅心,把袁紹勾勒成了一個劫持重臣、居心叵測的奸賊,偏還教人無從指摘。
劉協注意到,這篇制文的最後一段說:董承主動請辭回鄉,結果袁紹不體恤老人的心意,強邀至河北,董将軍一定心生思鄉之情,萬一身體出了什麼問題,該如何是好? 明明追兵還沒返回許都,這封制文裡卻已預見到董承在河北心情郁卒,以緻“身體出問題”,這其中的暗示,可是有些過于明顯了。
董承不能死在許都,不能死在曹氏手上,那樣他便成了英雄。
所以郭嘉故意放董歸袁,把這燙手山芋丢到河北。
可憐袁紹喜滋滋地滿心以為是塊肥肉,吃到嘴裡才會發現是塊硌牙的骨頭。
郭嘉不是借刀殺人,而是把人推到袁紹懷裡,再偷偷補上一刀。
要知道,一個活董承,對袁紹來說極具價值,但一個死的董承,卻是一盆避之不及的髒水。
董承一死,天下之人不免暗自揣測。
劉表、公孫度、馬騰、蹋頓等一方豪強縱有相助之心,也會心生踟蹰;袁氏四州裡暗藏的韓馥、公孫瓒舊部和黑山賊餘黨更是會蠢蠢欲動,袁紹在政治上立陷被動。
劉協在伏壽、楊修等人的幫助下,開始努力用朝堂的思維去看待事物。
他驚訝地發現,在這種冷酷的思考法則之内,人命幾乎不占分量,可以輕易被舍棄或交換。
眼下這篇制文及其背後隐藏的意義,是一個最好的注腳。
“真是好文采,不知出自何人手筆?”劉協把制書放到膝前,半是諷刺,半是真心地稱贊道。
“是軍師祭酒的掾屬,叫徐幹。
”荀彧猶豫了一下,又補充道,“陛下也許應該知道,他會接替滿寵任許令之職。
” “哦?滿寵怎麼了?”劉協一愣,他可還記得那張蛇一樣的麻臉。
“此次車騎将軍被劫,許都衛難辭其咎。
隻是朝廷正在用人之際,經司空府與尚書台議定,滿寵将被調往汝南李通将軍麾下,戴罪立功。
” 這頭陰恻恻的夜枭,終于要離開許都了。
劉協咂了咂嘴。
他對許都衛沒有那麼刻骨銘心的敬畏,但也知道滿寵的可怕,他的離開,會讓許都許多人大大地松一口氣。
劉協不知道郭嘉為何把這一位幹員調離許都,也許是汝南真的有麻煩,也許是來自于之前曹丕和卞夫人的壓力,如果是後者,說明楊修的手段還是奏效了。
至于那個接替他的徐幹,劉協完全不了解,他決定回頭去問一下伏壽或者楊修,那人再有手段,總不會比滿寵還難對付吧? 冷壽光為劉協捧來朱膠印泥,然後打開錦盒,取出玉玺去蘸印泥,卻被劉協攔住。
劉協說還是我來吧,伸手接過玉玺,親自在制文上钤蓋了個端正的紅印。
既然漢室沒有拒絕的權力,索性表現得大方些。
在過去的幾年裡,漢室一直擔當着曹氏喉舌的角色,也不差這一次。
“朕也隻有這件事能做,何不親力親為呢?”劉協拍了拍手,把文書交還荀彧。
聽到這句話,荀彧捧制文的手稍微顫抖了一下,素淨的面孔微妙地起了變化,好似一陣風吹過水面,掀起陣陣漣漪。
他把制文小心地擱在一旁,輕聲問道:“陛下,是否覺得臣跋扈?” 聲音不大,但聽到劉協耳朵裡卻不啻一聲驚雷。
當朝的尚書令,居然在問天子自己是否太跋扈?這未免太離奇了。
當年大将軍梁冀,把持朝政,被質帝面斥為“跋扈将軍”,乃至惱羞成怒,毒殺皇帝。
至此“跋扈”一詞,專為欺主權臣而備。
若單以行為而論,荀彧事先代天子拟制文,再請玺用寶,不容說半個不字,比起梁冀、霍光、王莽等人的跋扈來說不遑多讓。
但當劉協望向荀彧的時候,他看到的卻是一張痛苦、自責的臉。
荀彧在極力控制着情緒,可微微抽搐的嘴角、疲憊的眼邊與不經意間蹙聳的長眉,朝不同方向牽扯着他溫潤如玉的面孔,令他在一瞬間皺紋叢生,老去不止十歲。
“荀令君,你這是……”劉協被吓了一跳,雙手局促地放在幾案上。
不知該怎麼擺放才好。
“臣,是否跋扈?”荀彧又輕輕問了一句,伏下身子,額頭幾乎貼到地面,同時閉上雙眼。
他沒有擡頭,也不敢擡頭,此時的荀彧,根本不敢與天子對視,生怕天子吐露出一個他早已知道的答案。
劉協不知道,他剛才那一句不經意的自嘲,像一把沉重的船錨被抛入江底,荀彧本已塵封的痛苦被震蕩而起,泛出水面。
荀彧自幼所學,都是王佐之術;所立的志向,皆是姜尚、張良之俦。
未出仕時,鄉黨名士無不稱譽;出仕曹公之後,更是一帆風順。
為了實現自己對漢室的忠誠,他還一手策劃,在許都迎回了天子,解漢室之危于倒懸。
如今他已貴為朝廷尚書令,又是曹公最可信賴的肱股之臣。
可越是風光,荀彧發覺離自己的理想越遙遠。
一門心思地隔絕漢室,一門心思地告誡雒陽系不要與曹公對抗,看似是出自愛護之心,可荀彧忽然發覺自己的所作所為,非但不是自己心目中的名臣所為,反與史書中那些權奸越發相似。
可荀彧沒有選擇,他隻能把不安禁锢起來,埋首于案牍之間,不去細想自己這份忠誠究竟幾分向着曹公,幾分向着漢室。
今天早上,滿寵告訴他,董承已被順利地“劫出”許都,計劃一如籌劃。
荀彧突然發覺,自己非但毫不舒心,反而一陣沒來由地心虛。
他知道,以傳統的标準來看,那位車騎将軍是忠,自己是奸。
荀彧從來沒想過,自己會批準使用這麼一種卑劣下作的伎倆,來打擊政敵。
他一直試圖回避的忠奸之辨,随着董承的離去,逐漸浮出沉默的水面。
荀彧從那時開始,便處于一種惶惑不安的狀态。
當劉協不經意地說出那句自嘲時,他再也無法承受重壓,不得不伏在地上,向天子問出了一個可能導緻自己身敗名裂的問題。
“臣,是否跋扈?”荀彧第三次發問。
他是在借着向天子發問的機會,拷問自己。
劉協愕然地看着這位尚書令,突然意識到,荀彧的痛苦,與自己是何等相似。
他們都身處在一個不情願的環境之下,扮演着與本心相違的角色。
略作思忖,劉協露出一絲了然的笑意,右手有節奏地拍打着玉玺,用舒緩而奇妙的聲調詠道:“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芷。
” 荀彧昂起頭來,對天子的這個回答有些意外。
這是《離騷經》裡的句子,說的是屈原因佩帶蕙草、白芷等高潔之物,而成為奸人攻讦的口實,隐喻三闾大夫守正不移,為朝中所不容。
漢代治經學章句者,對此無不熟極而流。
可天子為何忽然吟出這樣的句子?尚書令何等聰慧,隻困惑了數息,便洞悉了其中暗示。
天子挑選此句吟誦,意義含蓄而清晰——朕知道你本心清白,隻是為奸人所迫,不得已而為之。
當下環境,無論荀彧還是天子,都不能把話說得太明白,傳出去将是一場政治大災難。
天子能體察到這一苦衷,便以這種方式隐晦地予以安撫,讓荀彧一時感動莫名。
但埋藏在其中的深意,卻不止這些。
“既替餘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攬芷”的下一句,是“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尤未悔”。
荀彧聞弦樂而知雅歌,知道天子的本意,其實是落在這未曾詠出來的一句上。
心之所善,豈不就是王佐之道?九死未悔,豈不就是效忠漢室?這個勸誡太敏感了,不得不把它深深埋藏在辭賦之中,讓人去細細品味。
這種溫和而含蓄的手法,天子在從前可從未表露過。
“是臣一時失态了。
”荀彧緩緩起身,深吸一口氣,把适才流露出的情緒全數斂回,又變回那位清雅淡然的尚書令。
至于心結是否解開,又該如何抉擇,則隻有他自己知道了。
“陛下您可變了不少。
”荀彧感慨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