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鴉片戰争的種子
關燈
小
中
大
關監督李永标革職查辦;參與貪污勒索的粵海關役吏“杖流科罰”。
二是免除部分陋規。
但是由于大部分陋規實際上是政府的半合法收入,故此将這部分合法化。
“規禮名目,一概删除,合并核算。
” 三是同意英國人提出的一個小小要求,就是帶來的自己消費的食品和生活日用品免稅。
“番商食用所需,已征進口,所有出口稅銀,準予豁免。
” 這三點都是英國人的要求。
接下來的判決,就大出英國人的意料了: 一是英國商人提出多口自由通商等從根本上改革中國外貿制度的要求被斬釘截鐵地駁回,告以中華體制,不可變更。
二是處理“漢奸”。
在派遣新柱、李侍堯處理此案時,皇帝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天朝向來嚴格控制外國人在中國的活動,以防他們對中國内政有所了解。
如今外國人直接闖到天津大沽來告禦狀,顯然是有中國人在背後給出主意,至少也是顧問。
要不然,外國人怎麼會對告禦狀這麼門兒清?此事必須查清楚。
因此,李侍堯在調查廣州海關的同時,倒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調查到底哪些中國人在英國人告狀過程中提供了幫助。
經過細緻調查,兩個人物被确認與此事件有關,一是執筆請願書的四川人劉亞匾,一是與洪仁輝有密切交易關系的安徽商人汪聖儀父子。
皇帝命令,将替英國人寫狀子的劉亞匾砍頭。
汪聖儀依照“交結外夷罪”,被處以杖六十、徙一年的刑罰,以為其他敢于交通外國人的華人戒。
三是将敢于北上告禦狀的英國人洪仁輝抓起來,以“勾結内地奸民,代為列款,希圖違例别通海口”的罪名,“在澳門圈禁三年,期滿後驅逐出境”。
這就是典型的中國方式。
中國政府處理民衆上訪,一直是這樣的思路:一方面,懲戒不法官員;另一方面,對于上訪者也絕不給好臉子,以免鼓勵這種歪風。
所有帶頭上訪者,不管有理沒理,最後從來沒有好下場。
出了這樣的事,皇帝認為是對外國人管理不嚴所緻,他命令兩廣總督重新研究制定對外國人的管理辦法。
李侍堯精心制定了《防範夷商規條》,上報皇帝,立刻得到了批準。
這些規定有的是新訂,有的是重申,具體内容如下: 按中國政府的規定,外商隻能在每年五月份到十月份間這個貿易期内可以在中國廣州停留進行貿易,其他時間必須回國,或者居于澳門,絕不許在廣州過冬。
在廣州期間,他們不許到外面租房住。
所有已租房屋,必須退回。
“十三行街”兩邊都要派人嚴守,禁止外國人随意出入。
外國人隻能在每月初八、十八、二十八三次,由中國商人組織,外出到指定地方參觀學習一次。
外商不得任意與中國人交往,中國人也不許為外商提供信息。
以前外商經常雇用中國人到浙江等地打聽各種物價高低,民間俗稱為“千裡馬”。
中國政府得知後嚴厲禁止,一旦發現,則嚴拿究治。
外商除了“通事”和“買辦”外,不得雇用其他中國人為他們服務。
英國人說,“他們隻能在地方官員佯作不知情的情況下才能雇用仆役”。
外商無事不許出門閑遊,不能到廣州城内觀光,不得在江中劃船取樂。
外商不得在中國進行闆球、足球等體育活動。
外商出門,隻能步行,不許坐轎。
外商不得學習漢語。
劉亞匾被處死的罪名之一,就是教授夷人讀書。
(直至嘉慶年間的1807年,英籍教士馬禮遜到廣州學習漢語,還要遮住房間燈光,以保護他的中文教師。
) 規定還重申,外商不許帶老婆來中國。
因為番婦袒胸露臂,有傷風化。
另外,中國政府一貫不歡迎外國人在中國久住。
如果攜帶妻兒老小一同住在中國,很容易樂不思蜀,歡送不走,平添不安定因素。
洪仁輝做夢也沒想到,他自以為将留為後世傳奇的上訪就落得了這樣的下場。
外國商人的受約束狀态進一步加劇,而他自己更是被關在澳門的囚牢裡,苦苦熬了三年。
天朝聲威不可挑戰,東印度公司的同仁們想盡了辦法,也無濟于事,隻好任他一個人在中國人的監管下受苦。
洪仁輝在寫給英國同行的信中說:“我被關在一幢像籠子似的四間小房子裡,全部門和窗都上鎖,每晚七時,敲過鑼和竹筒四五聲後,即行上鎖。
早晨六時才開啟,有兩個人睡在室内,防我逃走。
” 在另一封信裡,他可憐巴巴地說:“我的腳浮腫很厲害,我不得不穿一雙大鞋,在腳跟的三四英寸以上有色腫紋,在伸腳時非常疼痛,希望醫生給一些藥物治療……”(《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 這就是中國和英國第一次交往的結果。
經過這次挫折,英國政府決定,必須派出使團,直接與中國政府建立聯系,否則中英間的貿易問題永遠無法解決。
因此才有了開頭的那篇禀文。
事實上,早在明朝萬曆十一年(1583年),英國伊麗莎白女王就懷抱着種種夢想,給中國皇帝寫過一封小心翼翼的信,派遣商人紐伯萊送往中國,不幸的是,這封信在中途被葡萄牙人截獲。
英國人無可奈何。
那時的英國還是歐洲二流小國,隻能任憑葡萄牙的欺負。
如今是今非昔比了。
從萬曆十一年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在二百多年的時間裡,英國已經從一個無名小國崛起成為頭号強國。
1588年,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邁出了崛起的第一步。
其後的英國革命結出了憲政之果,使英國率先在人類社會建立起了三權分立的憲政體制。
憲政制度調動起了英國全國的活力。
1652年到1674年間,英國連續多次打敗了荷蘭,将今天的美國徹底劃入其殖民圈。
1756年到1763年,通過七年戰争,英國又徹底打敗法國,将印度和加拿大歸于自己的統治,成為海上霸主。
此時的英國早已稱雄歐洲,海外殖民地遍及全球。
他們稱自己為“世上最強大的國家”。
雖然一個是小小三島,另一個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一個人口隻有八百萬,另一個人口多達三億。
但國勢蒸蒸日上的英國人卻認為他們有充分的底氣來與東方巨人握握手了。
使團的團長是國王的親戚、著名外交家馬戛爾尼勳爵。
這個使團規模十分龐大,成員多達七百人,這些人包括了外交官、學者、醫師、畫家、樂師、技師和仆役,當然還有水手和士兵。
這個使團不但是到那時為止的英國曆史上規模最龐大的,甚至也創下了歐洲曆史的紀錄。
使團的使命是與中國建立有史以來第一個正式的外交關系。
英國人希望在中國設立大使館,與中國互派大使。
希望與中國簽訂一個外交條約,建立穩定的外交關系。
當然,英國最迫切的目标是促使中國政府改革外貿體制,允許英國商人自由貿易,以減輕中國官員對外商的剝削和刁難。
除此之外,他們還有更大的胃口,他們還打算勸說中國開辟新的、更方便的港口來進行貿易,比如甯波和天津。
如果一切順利,他們還打算提出一個他們自己也感覺有點過分的要求:給英國人提供一個小島,讓英國商人堆放貨物,并長年居住。
此外,還有一個不是最重要的,卻為全體歐洲人所關心的任務:“在不引起中國人懷疑的條件下,使團應該什麼都看看,并對中國的實力做出準确的估計。
”(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 1792年,也就是乾隆五十七年九月二十六日上午,馬戛爾尼使團分乘安裝了六十四門火炮的戰艦“獅子”号、巨大的三桅船“印度斯坦”号和一艘小型護衛艦“豺狼”号,從英國南部的樸茨茅斯港乘早潮出發了。
為了敲開中國的大門,英國人确實動足了腦筋。
多年來與中國官員打交道,使他們深知中國政府的驕傲自大和剛愎自用。
他們知道,如果以外交談判的架勢前往中國,很可能被拒之門外。
所以他們找了一個非常冠冕堂皇的借口——向乾隆皇帝祝壽。
當官不打送禮的,給皇帝拜壽,應該會受到皇帝的親自接見吧。
因此剛剛接到任命通知後,馬戛爾尼就向英國外交大臣提出:“不要使北京朝廷感到意外,要先行通知特使行将到來,特别要發出聲明,保證此行的目的不是強求改正過去所受的委屈,隻是代表國王參加向皇帝祝賀八十大壽的慶典,并附帶談一下兩國以後貿易的互利問題。
” 對于使團的規模和座艦,英國人也是精心考慮。
馬戛爾尼認為,要使中國對英國重視起來,必須使使團的外表令人注目。
“對付一個如此驕傲的朝廷,它對西方國家的力量與重要性無知,而堅持東方式的妄自尊大,就必須給予皇帝及其大臣以莊嚴華麗的印象。
”(《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所以他特意安排以兵艦作為大使座艦,并派輕裝步兵和野戰炮上船以作檢閱之用,以直接展示英國軍力。
在準備禮品過程中,他們更是費盡了苦心。
他們知道,乾隆皇帝是一個喜歡西洋物品的人。
他們也知道,其他歐洲國家的天主教士已經向中國傳播了一些歐洲的科技産品。
不過那都是一百年前的技術了。
“天主教傳教士未能把我們最現代的機器展示給中國人。
把我們最新的發明如:蒸汽機、棉紡機、梳理機、織布機介紹給中國人,準會讓這個好奇而靈巧的民族高興的。
”(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 他們要選擇那些最能體現歐洲技術進步的産品,準備讓中國人大吃一驚。
他們帶上了他們所能想到的所有好東西:天體運行儀、地球儀、赫歇耳望遠鏡、帕克透鏡、氣壓計等科學儀器;還有蒸汽機、棉紡機、梳理機和織布機等工業機器;也有吊燈、座鐘、機織布料、韋奇伍德瓷器、帶有減震裝置的馬車、用特種鋼制作的刀劍等生活用品;也還有榴彈炮、迫擊炮、卡賓槍、步槍、連發手槍等先進武器和裝備有一百一十門火炮的巨型戰艦“君王”号艦艇模型;另外還準備進行機械和光學示範以及熱氣球和複滑車表演,也準備進行陸軍、炮兵表演和銅管樂隊的演奏。
他們甚至還帶去了一個熱氣球駕駛員,如果皇帝感興趣,可以坐着英國的熱氣球到天上轉一圈。
那樣,他就成為東半球第一個飛上天空的人。
英國人充分相信,這些全人類文明的最新成果一定會讓中國皇帝大開眼界,對歐洲人刮目相看。
因為他們通過貿易深知,中國的工業還停留在中世紀時代,與英國的差距實在是不可以道裡計。
英國人判斷得很準。
乾隆皇帝被這些還沒有到來的禮品吊足了胃口。
早在英國人到來前幾個月,皇帝就已經降旨給直隸、山東、江蘇、浙江、福建等沿海幾省最高長官,命他們無論何時遇到英國船隻,都要馬上穩妥地護送進京,不得遲誤:“海洋風帆無定,或于浙閩江蘇山東等處近海口岸收泊,亦未可知。
該督撫等如遇該國貢船到口,即将該貢使及貢物等項派委要員迅速護送進京,毋得稍有遲誤。
” 對于使團船隻到天津之後的搬運問題,皇帝想得也很周到。
他提前吩咐:“該貢船到達天津時,若大船難于進(海)口,着穆騰額預備小船,即将貢物撥運起岸,并派員同貢使先行進京。
不可因大船難以進口,守候需時,緻有耽延也。
将此傳谕各督撫知之。
” 皇帝的心急火燎一目了然。
經過九個月的行駛,英國使團終于抵達了中國。
1793年7月26日,他們抵達天津大沽口外。
兩位中國官員登上了“獅子”号。
寒暄過後,他們開門見山地詢問起“貢品”情況:“中國官員對于特使攜帶的禮品更是關心,正式請求先将禮品單送呈皇帝閱覽。
這項請求自始至終是中國方面所最關心的問題。
所有同使節團沿途接觸過的中國官員以及在廣州同東印度公司代理人方面接觸的中國駐廣東官員無不提出這一個問題,足見他們對攜帶的禮品是如何的重視。
”(斯當東《英使谒見乾隆紀實》) 并不是他們重視,而是他們知道皇帝心急。
如他們所願,英國人提交了“貢品”名單和詳細的說明。
它們被迅速轉交給了皇帝。
英國人到達北京時,皇帝正在承德。
他的八十三歲生日将在這裡舉行。
皇帝命人将運到北京的英國禮品畫出圖樣,飛馬送到承德供他觀覽。
由于一些禮品太大,運輸到承德可能損壞,皇帝特意指示,比較大的八件禮品在北京安裝,其餘那些,随“貢使”一起運到承德,讓他先睹為快。
皇帝在承德等了幾天,禮品圖樣一直沒有送到,這引來性急的老皇帝一通訓斥: 貢使于十七日到園,距今已有六日。
今日本報到來,朕以金簡等必将如何裝飾,及西洋人并首領太監在旁觀看,是否得其安裝方法,大概情形分晰附本報具奏,乃竟無一言奏及,殊為不解!……金簡、伊齡阿、徵俱着傳旨申饬……仍着金簡遵照昨降谕旨,逐一開具尺寸清單,一并迅速具奏,勿再遲延幹咎。
(《乾隆上谕檔》) 皇帝對禮品的關注顯然是一個鼓舞人心的消息,英國人把這個理解成對英帝國的重視。
與此同時,皇帝在使團北上的一路上又下達了大量指示,指示地方官員對英國人給予最高标準的禮遇。
這使英國人認為,這意味着中國人充分認識到了英國在世界上的分量。
使團很有可能順利完成使命,開辟中英貿易的坦途。
兩個國家彼此的柔情蜜意一直持續到使團到達承德。
就是在這裡,雙方發生了第一次不愉快。
原因是中國官員提出,馬戛爾尼觐見皇帝時,必須行三跪九叩之禮。
這讓“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的使節大吃一驚,他立馬拒絕了這一要求。
誤會從一開始就産生了。
英國人采取了祝賀生日的僞裝,而這很容易被中國人理解為稱臣納貢。
而有中國特色的翻譯環節,加重了這個誤會。
傳統中國對翻譯的要求不僅僅是“準确”,那些對皇帝心思揣摩得十分透徹的中國翻譯深知怎麼樣才能得到皇帝的歡心。
所以在翻譯時,他們往往将外國來文的語氣加工得十分“恭順”。
前面提到的那篇皇帝讀後認為情詞極為恭順的“虔叩天地保佑天朝大人福壽綿長”的呈文,其實原文并不怎麼恭順,翻譯們卻在漢文中添加了“謹呈天朝大人,恭請鈞安”“虔叩天地保佑天朝大人福壽綿長”等原文中根本沒有的“慣用語”。
同樣,英國國書經過中國翻譯加工後,也味道大變。
國書的原文是這樣的: 英王陛下奉天承運,事事以仁慈為懷,踐祚以後,除随時注意保障自己本土的和平和安全,促進自己臣民的幸福、智慧和道德而外,并在可能範圍内設法促使全人類同受其惠。
在這種崇高精神的指導下,英國的軍事威力雖然遠及世界各方,但在取得勝利之後,英王陛下對于戰敗的敵人也在最公平的條件下給以同享和平的幸福。
除了在一切方面超越前代增進自己臣民的繁榮幸福外,陛下也曾幾次派遣本國最優秀學者組織遠航旅行,作地理上的發現和探讨。
此種舉動絕非謀求擴充本國已經足以滿足一切需要的非常廣大的領土,亦非謀求獲取國外财富,甚至并非謀求有益本國臣民的對外商業。
陛下志在研究世界各地的出産,向落後地方交流技術及生活福利的知識,增進整個人類世界的知識水平。
改頭換面之下,就成了如下内容: 咭唎國王熱沃爾日敬奏中國大皇帝萬萬歲。
熱沃爾日第三世蒙天主恩,咭唎國大紅毛及佛郎西依拜爾呢雅國王海主恭惟大皇帝萬萬歲,應該坐殿萬萬年。
本國知道中國地方甚大,管的百姓甚多,大皇帝的心裡長把天下的事情、各處的人民時時照管,不但中國的地方,連外國的地方都要保護他,他們又都心裡悅服,内外安甯。
各國所有各樣學問各樣技藝,大皇帝恩典都照管他們,叫他們盡心出力,又能長進生發、變通精妙。
本國早有心要差人來,皆因本境周圍地方俱不平安,耽擱多時。
如今把四面的仇敵都平服了,本境平安,造了多少大船,差了多少明白的人漂洋到各處,并不是要想添自己的國土,自己的國土也夠了;也不是為貪圖買賣便宜,但為着要見識普天下各地方有多少處,各處事情物件可以彼此通融,别國的好處我們能得着,我們的好處别國也能行着。
恐各處地方我們有知道不全的,也有全不知道的,從前的想頭要知道,如今蒙天主的恩可辦成了。
要把各處禽獸草木土物各件都要知道,要把四方十界的物件各國互相交易,大家都得便宜。
是以長想着要将各國的風俗禮法明白了。
如今聞得各處隻有中國大皇帝管的地方風俗禮法比别處更高,至精至妙,實在是頭一處,各處也都贊美心服的,故此越發想念着來向化輸誠。
翻譯們自作主張,讓英國國王在信中歡呼中國“大皇帝萬萬歲,應該坐殿萬萬年”,又删去信中英王說他自己“仁慈為懷”,關注臣民與全人類的幸福,及其軍事威力強大,“遠及世界各方”,對戰敗的敵人,“在最公平的條件下,給以同享和平的幸福”等語,反而把這樣内容加在乾隆身上,改寫成英王贊揚乾隆“大皇帝心裡常把天下的事情、各處的人民時時照管”,不論中國人或外國人,大皇帝“恩典”,“都要保護”。
讀了這樣的譯文,能不認為英國人是前來進貢的嗎? “平等精神”和“等級觀念”,這是英國人和中國人的矛盾焦點所在。
在英國人眼裡,他們對中國進行的是一次平等的友好訪問。
而在中國人眼裡,國際關系中根本沒有平等二字。
凡是到中國來者,都是向中國表達順從。
中國人處理國内事務時,以等級制度為原則來獲得秩序。
他們處理外交事務時,也依然如此。
朝貢體系的核心精神是等級制度,是基于文明不平等而産生的政治不平等。
而馬戛爾尼的頭腦中,文明國家的外交是平等的。
英國人是以英國紳士的姿态,挺着腰闆來到中國的。
航行幾萬裡,隻為了給中國皇帝磕個頭,這對英國人來說是不可想象的。
馬戛爾尼使團的目的是“為了使整個東方向英國開放貿易,并使英中關系建立在條約的基礎上”。
那個時代英國人頭腦裡裝着的是歐洲社會流行的啟蒙運動的信念,那就是外交是為經濟利益服務的,而擴大國際貿易對全世界都有益。
歐洲人的貿易理論認為,自由貿易可以擴大生産,互通有無,提高就業水平,改善人類整體的福利。
在起程之前,馬戛爾尼說過這樣慷慨激昂的話:“要使人類的知識更趨完善,不顧我們天性裡的缺陷去建設一個幸福的社會,這就不光需要我們同中華帝國間建立起自由的、不受限制的關系。
”這是典型的啟蒙時代的話語。
因此,英國人說:“在地球上我們必須渴求的唯一東西是貿易自由。
我們比地球上其他商業國家擁有更多的工業、更多的首創精神和更多的資本,除了開拓市場我們别無所求,讓我們忠實地與對手開展競争吧。
”正是在這種信念下,馬戛爾尼被授權向乾隆表述說“大英帝國除了為了全人類的利益外别無所求”。
(《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學術讨論會論文集》) 一世界留給中國的最後一個機會(3) 然而,在乾隆時代,這是中國人根本無法理解的觀點。
中國人的财富觀是靜态的,他們不相信貿易會增加整個人類的财富。
在西方人眼中,利潤是壓倒一切的。
而中國對外部世界的利潤從來不屑一顧。
在中國人眼裡,天朝的尊嚴是至高無上的。
英國人不太理解中國人為什麼如此在乎那個三跪九叩之禮,而中國人也實在不能理解英國人為什麼拒絕做這個并不難學會的動作。
兩個民族的思維,實在是大相徑庭。
英國人拒絕行禮的消息震動了整個中國朝野。
中國朝廷的臉色立刻由晴轉陰。
英國人記述道,他們會見和砷談判觐見禮儀時,遇到了一副陰沉的臉色:“和中堂接見公使的時候坐在正中一個鋪着綢的高椅上,兩旁有四個大臣。
”“他們見了我們也不起立,态度冷漠,語氣傲慢專橫。
”英國人感覺和砷故意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勢:“為了表示國家的尊嚴,他們似乎決心避免以平等的精神回答特使的敬意。
”(斯當東《英使谒見乾隆紀實》) 關于在此之後的争執的記載,已經汗牛充棟,沒有必要在此羅列。
事情的結局衆所周知:因為英國人拒絕行禮,整個中華帝國都極為不悅。
最後雙方各退一步,英國人同意單膝跪地,随衆俯首,中國人也不再勉強他們非要把頭碰在地上。
晉見因此勉強得以舉行。
不過從此之後,中國人對英國人的态度發生了巨大變化。
他們餐桌上的菜少了三分之二,剩下的也不再可口。
其他豐富的供給也減量一半,甚至英國人所住的賓館檔次也降低了一格。
中國官員的臉色冷淡下去。
一切都表明,這個帝國感覺自己受到了侮辱。
但是,不論是中國人還是英國人,都是實力論者。
他們都十分清楚,國家的實力主要建立在軍事及物質基礎之上。
因此,英國人對于此行還抱有希望。
他們認為,皇帝看到那些代表英國國力的禮品後,會改變對英國人的态度。
确實,英國人的倨傲并沒有影響皇帝對英國禮品的關注。
皇帝首先看到的是運到承德的體積較小的禮品,内容如下: 二百匹呢料,兩台大望遠鏡,兩支氣槍,兩支漂亮的獵槍,其中一支嵌金,另一支嵌銀;二對加長了像步槍的馬槍(可一次連射八發子彈);兩箱愛爾蘭特産波紋絹,每箱裝七匹;兩箱高級英國手制華貴地毯。
還有一大批英國貴族和名人的肖像。
皇帝細細觀看了這些“貢物”,不過略感失望。
皇帝期望的是看到“自行人”“機器狗”那樣匪夷所思、巧奪天工的玩具。
他并不需要呢料,在他的印象中,英國的呢子除了做帽子外别無用處,而他并不需要那麼多帽子。
至于槍械他也應有盡有。
老人戀舊,雖然這些英國槍支做工很别緻,但他用不太習慣,況且大生日的舞刀弄槍不太适合,所以他也沒有試用。
至于“千裡鏡”,在康熙年間就傳到過中國。
這兩架大的望遠鏡他看了半天,除了别的望遠鏡是從正面看,這是從旁邊看,似乎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别。
事實上,隻有專業人員才能明白赫歇耳望遠鏡與普通望遠鏡的本質區别,而中國并無這樣的人才。
英國人在寫禮品清單時,十分強調這架望遠鏡的特殊之處,還特意強調了它是大科學家牛頓所發明。
可是英國人的一片苦心白費了。
在翻譯時,翻譯圖省事,語焉不詳,而且漏掉了牛頓的名字。
這些東西讓皇帝興趣索然。
真正讓皇帝感興趣的是其中的印刷品,喜歡繪畫的皇帝承認這批畫作确實十分精美。
留在圓明園沒有北上的巴羅寫道:“(這批印刷品)主要是英國貴族和名人的肖像。
為了易于接受,用黃色的摩洛哥革裝訂成三冊。
皇帝對這批肖像極其歡喜,派飛騎來到圓明園,(向英國畫家)索要每一個人的姓名、爵位和官銜,并将其譯成滿文和中文。
” 看過之後,皇帝命人把這些貢品擺在澹泊敬誠殿前,供中國百官觀賞。
雖然對這些小件禮品有些失望,不過對于那些留在北京的大件,皇帝還是充滿期待。
畢竟,這些東西用了三千人才運到,光安裝調試花了二十多天的時間,其新奇巧妙,應該可想而知。
為了早點見到這批禮品,皇帝取消了每年生日之後都要舉行的狩獵活動,提前返回北京。
回到北京後,皇帝沒有進城,而是直接去圓明園看貢品。
因為馬戛爾尼不願在他面前下跪,所以他沒法叫馬氏陪同講解:“皇帝一到圓明園,便前來觀看禮品——這是當時在場的丁維提告訴我們的。
他甯願表現出這一合乎情理的好奇姿态,因為他知道馬戛爾尼不會來向他誇耀這些‘貢品’。
特使隻是在第二天才獲悉皇帝參觀的事。
” 然而皇帝的反應大出英國人的意料之外。
英國人對“天體運行儀”寄予了很大希望。
它向中國人立體而清晰地展示了太陽系的全貌。
中國人的宇宙觀還停留在天圓地方階段,而英國人已經通過儀器,直觀地告訴了中國人地球是如何圍繞太陽運動的。
“該儀器準确地模仿地球的各種運動,月球繞地球的運行;從儀器上還可看到太陽的軌道,帶四顆衛星的木星,帶光圈及衛星的土星等……它所設計的天體運行情況可适用一千多年。
” 然而在翻譯過來的清單中,這個儀器被稱為“天文地理大表”,中國人認為,它是用來測算節氣的。
甚至認為它和那種被稱為“八音盒”的音樂裝置類似。
皇帝也沒有興趣弄明白這架奇怪的大表到底是做什麼用的。
他關心的是裡面的機關消息是不是與以前見過的鐘表有什麼不同。
然而,據中國匠人彙報,并無新奇之處:據派出學習之西洋人及首領太監、匠役等佥稱,連日留心看得大表内輪齒樞紐運轉之法,并無奇巧,與京師現有鐘表做法相同。
皇帝因此對它就沒了興趣。
至于地球儀,皇帝更看不上眼。
因為這東西康熙的時候就傳到中國來了。
甯壽宮、樂壽堂裡的地球儀已經放了上百年了。
英國人想要通過地球儀展示的是他們的地理知識和航海成果。
“該地球儀标有受英王陛下之命在世界各地遠航所發現的新地方,并畫出所有這些遠征的航海路線。
”而這些奇怪的地名和符号,皇帝根本看不懂。
況且翻譯也沒有提到什麼新航線的問題,隻翻成:“天下萬國四州山河海島,都畫在球内。
亦有海洋路道,及畫出紅毛船隻。
” 對于那架“地理運轉架”,皇帝和中國官員隻注意到了其座架花紋一般,不如宮中舊藏:“地理運轉架一件……座架上裝飾花紋尚不及景福宮儀器精好。
” 唯一引起皇帝興趣的是帕克透鏡。
英國天文學家在皇帝面前賣力地做着各種示範。
他将一塊金屬放在透鏡前面,一會兒工夫,金屬熔化了。
皇帝十分驚奇,由此得出了結論:“無論透光鏡或望遠鏡的原料都是玻璃,同一種東西通過歐洲人的技巧而做出不同功能的儀器來。
” 這真是典型的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不過皇帝并不以為奇。
西洋人的長處就在于制造這些淫技奇巧而已,于人生日用并無大的裨益。
試想,誰會用這樣笨重的家夥來點火呢?隻有和砷表現出了漫不經心的興趣和一定程度的敏銳。
“和砷用它來點他的煙鬥——似乎這個儀器隻是個‘笨重的打火機’——并提了幾個問題:‘是否可以用這透鏡去火攻敵方的城市?陰天時它們如何起作用?’但他并不聽回答。
” 帕克透鏡的表演以哄堂大笑結束:“一個冒失的太監伸出手指被燒痛了,匆忙把手縮了回來,這引起了哄堂大笑。
示範表演就到此為止。
這太可憐了。
” 皇帝又看了一眼氣壓計,确定了他的失望。
“他看了一眼氣泵,臨走時冒出這麼一句話:‘這些東西隻配給兒童玩。
’” 在禮品中,英國人最希望中國人重視的是“君王”号的縮小模型,這是一艘裝備着一百一十門大炮的戰列艦,是英國艦隊中最出色的戰船。
如英國人所願,皇帝被它吸引了片刻。
但是他提的問題卻遇到了翻譯上的困難。
皇帝掃興地走了。
不過基于他不同尋常的英明偉大以及他的軍事素養,他後來還是補看了一下英國火炮的演練。
不過很不幸,他們沒有用英國炮手。
“來了一名官員,他要求把炮彈即刻送到圓明園去試射。
但中國人自以為技術熟練,沒有要用我們的炮手。
” 這次沒有英國人目擊的演練效果如何,不得而知。
不過從此之後,這些歐洲的最先進的迫擊炮就再也沒有被搬出來用過。
總的來說,皇帝認為英國人是一個愛吹牛的民族,開始所稱的極大極好的貢物,隻不過是“張大其詞”,很多甚至比不上中國人自制的“精巧高大”。
皇帝總結說: 現今内府所制儀器,精巧高大者,盡有此類……至其所稱奇異之物,隻覺視等平常耳。
英國使團還有一樣撒手锏。
這雖然不是什麼高精尖産品,但使團成員幾乎個個認為它會在中國打開銷路,這就是英國馬車。
中國馬車幾千年來一直沒有大的變化。
由于車輪是木制的,座位位于輪軸上方,人正好坐在重心上,又沒有彈簧等減震設備,因此乘客飽受颠簸之苦。
坐上幾十裡路,往往困頓不可言狀。
英國人馬上注意到了這一點。
他們發現,甚至皇帝坐的馬車也是一樣的不舒服:“皇帝轎後有一輛二輪馬車,式樣笨重,又無彈簧座位,同中國的普通馬車相差無幾……同英國贈送的舒适、輕便、華麗的馬車比較起來,上下懸殊簡直無法比拟。
”(斯當東《英使谒見乾隆紀實》) 而中國人乘坐英國馬車的感受也讓他們信心大增。
斯當東寫道:“特使在這段路上乘坐從英國帶來的馬車。
從北京到鞑靼區這條路上,這樣規模的大馬車,大概首次遇到。
特使有時約請幾位同行的中國官員進到車來同坐一起。
中國官員最初怕車身太高,容易傾覆,特使告訴他們絕對安全。
他們坐在車上,看到各種靈巧設計,嘗試到舒服的彈簧座位,可以随意開關的玻璃窗和百葉窗,車子走得又穩又快,他們樂不可支。
” 如果說皇帝的科技知識缺陷使他無法理解英國科技儀器的過人之處,那麼他的屁股總能感受到西洋馬車的舒服吧? 他們因此判斷,這将成為英國人用來交換茶葉的有力武器:“中國人的民族感情總無法
二是免除部分陋規。
但是由于大部分陋規實際上是政府的半合法收入,故此将這部分合法化。
“規禮名目,一概删除,合并核算。
” 三是同意英國人提出的一個小小要求,就是帶來的自己消費的食品和生活日用品免稅。
“番商食用所需,已征進口,所有出口稅銀,準予豁免。
” 這三點都是英國人的要求。
接下來的判決,就大出英國人的意料了: 一是英國商人提出多口自由通商等從根本上改革中國外貿制度的要求被斬釘截鐵地駁回,告以中華體制,不可變更。
二是處理“漢奸”。
在派遣新柱、李侍堯處理此案時,皇帝就提出了一個問題:天朝向來嚴格控制外國人在中國的活動,以防他們對中國内政有所了解。
如今外國人直接闖到天津大沽來告禦狀,顯然是有中國人在背後給出主意,至少也是顧問。
要不然,外國人怎麼會對告禦狀這麼門兒清?此事必須查清楚。
因此,李侍堯在調查廣州海關的同時,倒将更多的精力用于調查到底哪些中國人在英國人告狀過程中提供了幫助。
經過細緻調查,兩個人物被确認與此事件有關,一是執筆請願書的四川人劉亞匾,一是與洪仁輝有密切交易關系的安徽商人汪聖儀父子。
皇帝命令,将替英國人寫狀子的劉亞匾砍頭。
汪聖儀依照“交結外夷罪”,被處以杖六十、徙一年的刑罰,以為其他敢于交通外國人的華人戒。
三是将敢于北上告禦狀的英國人洪仁輝抓起來,以“勾結内地奸民,代為列款,希圖違例别通海口”的罪名,“在澳門圈禁三年,期滿後驅逐出境”。
這就是典型的中國方式。
中國政府處理民衆上訪,一直是這樣的思路:一方面,懲戒不法官員;另一方面,對于上訪者也絕不給好臉子,以免鼓勵這種歪風。
所有帶頭上訪者,不管有理沒理,最後從來沒有好下場。
出了這樣的事,皇帝認為是對外國人管理不嚴所緻,他命令兩廣總督重新研究制定對外國人的管理辦法。
李侍堯精心制定了《防範夷商規條》,上報皇帝,立刻得到了批準。
這些規定有的是新訂,有的是重申,具體内容如下: 按中國政府的規定,外商隻能在每年五月份到十月份間這個貿易期内可以在中國廣州停留進行貿易,其他時間必須回國,或者居于澳門,絕不許在廣州過冬。
在廣州期間,他們不許到外面租房住。
所有已租房屋,必須退回。
“十三行街”兩邊都要派人嚴守,禁止外國人随意出入。
外國人隻能在每月初八、十八、二十八三次,由中國商人組織,外出到指定地方參觀學習一次。
外商不得任意與中國人交往,中國人也不許為外商提供信息。
以前外商經常雇用中國人到浙江等地打聽各種物價高低,民間俗稱為“千裡馬”。
中國政府得知後嚴厲禁止,一旦發現,則嚴拿究治。
外商除了“通事”和“買辦”外,不得雇用其他中國人為他們服務。
英國人說,“他們隻能在地方官員佯作不知情的情況下才能雇用仆役”。
外商無事不許出門閑遊,不能到廣州城内觀光,不得在江中劃船取樂。
外商不得在中國進行闆球、足球等體育活動。
外商出門,隻能步行,不許坐轎。
外商不得學習漢語。
劉亞匾被處死的罪名之一,就是教授夷人讀書。
(直至嘉慶年間的1807年,英籍教士馬禮遜到廣州學習漢語,還要遮住房間燈光,以保護他的中文教師。
) 規定還重申,外商不許帶老婆來中國。
因為番婦袒胸露臂,有傷風化。
另外,中國政府一貫不歡迎外國人在中國久住。
如果攜帶妻兒老小一同住在中國,很容易樂不思蜀,歡送不走,平添不安定因素。
洪仁輝做夢也沒想到,他自以為将留為後世傳奇的上訪就落得了這樣的下場。
外國商人的受約束狀态進一步加劇,而他自己更是被關在澳門的囚牢裡,苦苦熬了三年。
天朝聲威不可挑戰,東印度公司的同仁們想盡了辦法,也無濟于事,隻好任他一個人在中國人的監管下受苦。
洪仁輝在寫給英國同行的信中說:“我被關在一幢像籠子似的四間小房子裡,全部門和窗都上鎖,每晚七時,敲過鑼和竹筒四五聲後,即行上鎖。
早晨六時才開啟,有兩個人睡在室内,防我逃走。
” 在另一封信裡,他可憐巴巴地說:“我的腳浮腫很厲害,我不得不穿一雙大鞋,在腳跟的三四英寸以上有色腫紋,在伸腳時非常疼痛,希望醫生給一些藥物治療……”(《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 這就是中國和英國第一次交往的結果。
經過這次挫折,英國政府決定,必須派出使團,直接與中國政府建立聯系,否則中英間的貿易問題永遠無法解決。
因此才有了開頭的那篇禀文。
事實上,早在明朝萬曆十一年(1583年),英國伊麗莎白女王就懷抱着種種夢想,給中國皇帝寫過一封小心翼翼的信,派遣商人紐伯萊送往中國,不幸的是,這封信在中途被葡萄牙人截獲。
英國人無可奈何。
那時的英國還是歐洲二流小國,隻能任憑葡萄牙的欺負。
如今是今非昔比了。
從萬曆十一年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在二百多年的時間裡,英國已經從一個無名小國崛起成為頭号強國。
1588年,英國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邁出了崛起的第一步。
其後的英國革命結出了憲政之果,使英國率先在人類社會建立起了三權分立的憲政體制。
憲政制度調動起了英國全國的活力。
1652年到1674年間,英國連續多次打敗了荷蘭,将今天的美國徹底劃入其殖民圈。
1756年到1763年,通過七年戰争,英國又徹底打敗法國,将印度和加拿大歸于自己的統治,成為海上霸主。
此時的英國早已稱雄歐洲,海外殖民地遍及全球。
他們稱自己為“世上最強大的國家”。
雖然一個是小小三島,另一個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
一個人口隻有八百萬,另一個人口多達三億。
但國勢蒸蒸日上的英國人卻認為他們有充分的底氣來與東方巨人握握手了。
使團的團長是國王的親戚、著名外交家馬戛爾尼勳爵。
這個使團規模十分龐大,成員多達七百人,這些人包括了外交官、學者、醫師、畫家、樂師、技師和仆役,當然還有水手和士兵。
這個使團不但是到那時為止的英國曆史上規模最龐大的,甚至也創下了歐洲曆史的紀錄。
使團的使命是與中國建立有史以來第一個正式的外交關系。
英國人希望在中國設立大使館,與中國互派大使。
希望與中國簽訂一個外交條約,建立穩定的外交關系。
當然,英國最迫切的目标是促使中國政府改革外貿體制,允許英國商人自由貿易,以減輕中國官員對外商的剝削和刁難。
除此之外,他們還有更大的胃口,他們還打算勸說中國開辟新的、更方便的港口來進行貿易,比如甯波和天津。
如果一切順利,他們還打算提出一個他們自己也感覺有點過分的要求:給英國人提供一個小島,讓英國商人堆放貨物,并長年居住。
此外,還有一個不是最重要的,卻為全體歐洲人所關心的任務:“在不引起中國人懷疑的條件下,使團應該什麼都看看,并對中國的實力做出準确的估計。
”(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 1792年,也就是乾隆五十七年九月二十六日上午,馬戛爾尼使團分乘安裝了六十四門火炮的戰艦“獅子”号、巨大的三桅船“印度斯坦”号和一艘小型護衛艦“豺狼”号,從英國南部的樸茨茅斯港乘早潮出發了。
為了敲開中國的大門,英國人确實動足了腦筋。
多年來與中國官員打交道,使他們深知中國政府的驕傲自大和剛愎自用。
他們知道,如果以外交談判的架勢前往中國,很可能被拒之門外。
所以他們找了一個非常冠冕堂皇的借口——向乾隆皇帝祝壽。
當官不打送禮的,給皇帝拜壽,應該會受到皇帝的親自接見吧。
因此剛剛接到任命通知後,馬戛爾尼就向英國外交大臣提出:“不要使北京朝廷感到意外,要先行通知特使行将到來,特别要發出聲明,保證此行的目的不是強求改正過去所受的委屈,隻是代表國王參加向皇帝祝賀八十大壽的慶典,并附帶談一下兩國以後貿易的互利問題。
” 對于使團的規模和座艦,英國人也是精心考慮。
馬戛爾尼認為,要使中國對英國重視起來,必須使使團的外表令人注目。
“對付一個如此驕傲的朝廷,它對西方國家的力量與重要性無知,而堅持東方式的妄自尊大,就必須給予皇帝及其大臣以莊嚴華麗的印象。
”(《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所以他特意安排以兵艦作為大使座艦,并派輕裝步兵和野戰炮上船以作檢閱之用,以直接展示英國軍力。
在準備禮品過程中,他們更是費盡了苦心。
他們知道,乾隆皇帝是一個喜歡西洋物品的人。
他們也知道,其他歐洲國家的天主教士已經向中國傳播了一些歐洲的科技産品。
不過那都是一百年前的技術了。
“天主教傳教士未能把我們最現代的機器展示給中國人。
把我們最新的發明如:蒸汽機、棉紡機、梳理機、織布機介紹給中國人,準會讓這個好奇而靈巧的民族高興的。
”(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國——兩個世界的撞擊》) 他們要選擇那些最能體現歐洲技術進步的産品,準備讓中國人大吃一驚。
他們帶上了他們所能想到的所有好東西:天體運行儀、地球儀、赫歇耳望遠鏡、帕克透鏡、氣壓計等科學儀器;還有蒸汽機、棉紡機、梳理機和織布機等工業機器;也有吊燈、座鐘、機織布料、韋奇伍德瓷器、帶有減震裝置的馬車、用特種鋼制作的刀劍等生活用品;也還有榴彈炮、迫擊炮、卡賓槍、步槍、連發手槍等先進武器和裝備有一百一十門火炮的巨型戰艦“君王”号艦艇模型;另外還準備進行機械和光學示範以及熱氣球和複滑車表演,也準備進行陸軍、炮兵表演和銅管樂隊的演奏。
他們甚至還帶去了一個熱氣球駕駛員,如果皇帝感興趣,可以坐着英國的熱氣球到天上轉一圈。
那樣,他就成為東半球第一個飛上天空的人。
英國人充分相信,這些全人類文明的最新成果一定會讓中國皇帝大開眼界,對歐洲人刮目相看。
因為他們通過貿易深知,中國的工業還停留在中世紀時代,與英國的差距實在是不可以道裡計。
英國人判斷得很準。
乾隆皇帝被這些還沒有到來的禮品吊足了胃口。
早在英國人到來前幾個月,皇帝就已經降旨給直隸、山東、江蘇、浙江、福建等沿海幾省最高長官,命他們無論何時遇到英國船隻,都要馬上穩妥地護送進京,不得遲誤:“海洋風帆無定,或于浙閩江蘇山東等處近海口岸收泊,亦未可知。
該督撫等如遇該國貢船到口,即将該貢使及貢物等項派委要員迅速護送進京,毋得稍有遲誤。
” 對于使團船隻到天津之後的搬運問題,皇帝想得也很周到。
他提前吩咐:“該貢船到達天津時,若大船難于進(海)口,着穆騰額預備小船,即将貢物撥運起岸,并派員同貢使先行進京。
不可因大船難以進口,守候需時,緻有耽延也。
将此傳谕各督撫知之。
” 皇帝的心急火燎一目了然。
經過九個月的行駛,英國使團終于抵達了中國。
1793年7月26日,他們抵達天津大沽口外。
兩位中國官員登上了“獅子”号。
寒暄過後,他們開門見山地詢問起“貢品”情況:“中國官員對于特使攜帶的禮品更是關心,正式請求先将禮品單送呈皇帝閱覽。
這項請求自始至終是中國方面所最關心的問題。
所有同使節團沿途接觸過的中國官員以及在廣州同東印度公司代理人方面接觸的中國駐廣東官員無不提出這一個問題,足見他們對攜帶的禮品是如何的重視。
”(斯當東《英使谒見乾隆紀實》) 并不是他們重視,而是他們知道皇帝心急。
如他們所願,英國人提交了“貢品”名單和詳細的說明。
它們被迅速轉交給了皇帝。
英國人到達北京時,皇帝正在承德。
他的八十三歲生日将在這裡舉行。
皇帝命人将運到北京的英國禮品畫出圖樣,飛馬送到承德供他觀覽。
由于一些禮品太大,運輸到承德可能損壞,皇帝特意指示,比較大的八件禮品在北京安裝,其餘那些,随“貢使”一起運到承德,讓他先睹為快。
皇帝在承德等了幾天,禮品圖樣一直沒有送到,這引來性急的老皇帝一通訓斥: 貢使于十七日到園,距今已有六日。
今日本報到來,朕以金簡等必将如何裝飾,及西洋人并首領太監在旁觀看,是否得其安裝方法,大概情形分晰附本報具奏,乃竟無一言奏及,殊為不解!……金簡、伊齡阿、徵俱着傳旨申饬……仍着金簡遵照昨降谕旨,逐一開具尺寸清單,一并迅速具奏,勿再遲延幹咎。
(《乾隆上谕檔》) 皇帝對禮品的關注顯然是一個鼓舞人心的消息,英國人把這個理解成對英帝國的重視。
與此同時,皇帝在使團北上的一路上又下達了大量指示,指示地方官員對英國人給予最高标準的禮遇。
這使英國人認為,這意味着中國人充分認識到了英國在世界上的分量。
使團很有可能順利完成使命,開辟中英貿易的坦途。
兩個國家彼此的柔情蜜意一直持續到使團到達承德。
就是在這裡,雙方發生了第一次不愉快。
原因是中國官員提出,馬戛爾尼觐見皇帝時,必須行三跪九叩之禮。
這讓“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的使節大吃一驚,他立馬拒絕了這一要求。
誤會從一開始就産生了。
英國人采取了祝賀生日的僞裝,而這很容易被中國人理解為稱臣納貢。
而有中國特色的翻譯環節,加重了這個誤會。
傳統中國對翻譯的要求不僅僅是“準确”,那些對皇帝心思揣摩得十分透徹的中國翻譯深知怎麼樣才能得到皇帝的歡心。
所以在翻譯時,他們往往将外國來文的語氣加工得十分“恭順”。
前面提到的那篇皇帝讀後認為情詞極為恭順的“虔叩天地保佑天朝大人福壽綿長”的呈文,其實原文并不怎麼恭順,翻譯們卻在漢文中添加了“謹呈天朝大人,恭請鈞安”“虔叩天地保佑天朝大人福壽綿長”等原文中根本沒有的“慣用語”。
同樣,英國國書經過中國翻譯加工後,也味道大變。
國書的原文是這樣的: 英王陛下奉天承運,事事以仁慈為懷,踐祚以後,除随時注意保障自己本土的和平和安全,促進自己臣民的幸福、智慧和道德而外,并在可能範圍内設法促使全人類同受其惠。
在這種崇高精神的指導下,英國的軍事威力雖然遠及世界各方,但在取得勝利之後,英王陛下對于戰敗的敵人也在最公平的條件下給以同享和平的幸福。
除了在一切方面超越前代增進自己臣民的繁榮幸福外,陛下也曾幾次派遣本國最優秀學者組織遠航旅行,作地理上的發現和探讨。
此種舉動絕非謀求擴充本國已經足以滿足一切需要的非常廣大的領土,亦非謀求獲取國外财富,甚至并非謀求有益本國臣民的對外商業。
陛下志在研究世界各地的出産,向落後地方交流技術及生活福利的知識,增進整個人類世界的知識水平。
改頭換面之下,就成了如下内容: 咭唎國王熱沃爾日敬奏中國大皇帝萬萬歲。
熱沃爾日第三世蒙天主恩,咭唎國大紅毛及佛郎西依拜爾呢雅國王海主恭惟大皇帝萬萬歲,應該坐殿萬萬年。
本國知道中國地方甚大,管的百姓甚多,大皇帝的心裡長把天下的事情、各處的人民時時照管,不但中國的地方,連外國的地方都要保護他,他們又都心裡悅服,内外安甯。
各國所有各樣學問各樣技藝,大皇帝恩典都照管他們,叫他們盡心出力,又能長進生發、變通精妙。
本國早有心要差人來,皆因本境周圍地方俱不平安,耽擱多時。
如今把四面的仇敵都平服了,本境平安,造了多少大船,差了多少明白的人漂洋到各處,并不是要想添自己的國土,自己的國土也夠了;也不是為貪圖買賣便宜,但為着要見識普天下各地方有多少處,各處事情物件可以彼此通融,别國的好處我們能得着,我們的好處别國也能行着。
恐各處地方我們有知道不全的,也有全不知道的,從前的想頭要知道,如今蒙天主的恩可辦成了。
要把各處禽獸草木土物各件都要知道,要把四方十界的物件各國互相交易,大家都得便宜。
是以長想着要将各國的風俗禮法明白了。
如今聞得各處隻有中國大皇帝管的地方風俗禮法比别處更高,至精至妙,實在是頭一處,各處也都贊美心服的,故此越發想念着來向化輸誠。
翻譯們自作主張,讓英國國王在信中歡呼中國“大皇帝萬萬歲,應該坐殿萬萬年”,又删去信中英王說他自己“仁慈為懷”,關注臣民與全人類的幸福,及其軍事威力強大,“遠及世界各方”,對戰敗的敵人,“在最公平的條件下,給以同享和平的幸福”等語,反而把這樣内容加在乾隆身上,改寫成英王贊揚乾隆“大皇帝心裡常把天下的事情、各處的人民時時照管”,不論中國人或外國人,大皇帝“恩典”,“都要保護”。
讀了這樣的譯文,能不認為英國人是前來進貢的嗎? “平等精神”和“等級觀念”,這是英國人和中國人的矛盾焦點所在。
在英國人眼裡,他們對中國進行的是一次平等的友好訪問。
而在中國人眼裡,國際關系中根本沒有平等二字。
凡是到中國來者,都是向中國表達順從。
中國人處理國内事務時,以等級制度為原則來獲得秩序。
他們處理外交事務時,也依然如此。
朝貢體系的核心精神是等級制度,是基于文明不平等而産生的政治不平等。
而馬戛爾尼的頭腦中,文明國家的外交是平等的。
英國人是以英國紳士的姿态,挺着腰闆來到中國的。
航行幾萬裡,隻為了給中國皇帝磕個頭,這對英國人來說是不可想象的。
馬戛爾尼使團的目的是“為了使整個東方向英國開放貿易,并使英中關系建立在條約的基礎上”。
那個時代英國人頭腦裡裝着的是歐洲社會流行的啟蒙運動的信念,那就是外交是為經濟利益服務的,而擴大國際貿易對全世界都有益。
歐洲人的貿易理論認為,自由貿易可以擴大生産,互通有無,提高就業水平,改善人類整體的福利。
在起程之前,馬戛爾尼說過這樣慷慨激昂的話:“要使人類的知識更趨完善,不顧我們天性裡的缺陷去建設一個幸福的社會,這就不光需要我們同中華帝國間建立起自由的、不受限制的關系。
”這是典型的啟蒙時代的話語。
因此,英國人說:“在地球上我們必須渴求的唯一東西是貿易自由。
我們比地球上其他商業國家擁有更多的工業、更多的首創精神和更多的資本,除了開拓市場我們别無所求,讓我們忠實地與對手開展競争吧。
”正是在這種信念下,馬戛爾尼被授權向乾隆表述說“大英帝國除了為了全人類的利益外别無所求”。
(《中英通使二百周年學術讨論會論文集》) 一世界留給中國的最後一個機會(3) 然而,在乾隆時代,這是中國人根本無法理解的觀點。
中國人的财富觀是靜态的,他們不相信貿易會增加整個人類的财富。
在西方人眼中,利潤是壓倒一切的。
而中國對外部世界的利潤從來不屑一顧。
在中國人眼裡,天朝的尊嚴是至高無上的。
英國人不太理解中國人為什麼如此在乎那個三跪九叩之禮,而中國人也實在不能理解英國人為什麼拒絕做這個并不難學會的動作。
兩個民族的思維,實在是大相徑庭。
英國人拒絕行禮的消息震動了整個中國朝野。
中國朝廷的臉色立刻由晴轉陰。
英國人記述道,他們會見和砷談判觐見禮儀時,遇到了一副陰沉的臉色:“和中堂接見公使的時候坐在正中一個鋪着綢的高椅上,兩旁有四個大臣。
”“他們見了我們也不起立,态度冷漠,語氣傲慢專橫。
”英國人感覺和砷故意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勢:“為了表示國家的尊嚴,他們似乎決心避免以平等的精神回答特使的敬意。
”(斯當東《英使谒見乾隆紀實》) 關于在此之後的争執的記載,已經汗牛充棟,沒有必要在此羅列。
事情的結局衆所周知:因為英國人拒絕行禮,整個中華帝國都極為不悅。
最後雙方各退一步,英國人同意單膝跪地,随衆俯首,中國人也不再勉強他們非要把頭碰在地上。
晉見因此勉強得以舉行。
不過從此之後,中國人對英國人的态度發生了巨大變化。
他們餐桌上的菜少了三分之二,剩下的也不再可口。
其他豐富的供給也減量一半,甚至英國人所住的賓館檔次也降低了一格。
中國官員的臉色冷淡下去。
一切都表明,這個帝國感覺自己受到了侮辱。
但是,不論是中國人還是英國人,都是實力論者。
他們都十分清楚,國家的實力主要建立在軍事及物質基礎之上。
因此,英國人對于此行還抱有希望。
他們認為,皇帝看到那些代表英國國力的禮品後,會改變對英國人的态度。
确實,英國人的倨傲并沒有影響皇帝對英國禮品的關注。
皇帝首先看到的是運到承德的體積較小的禮品,内容如下: 二百匹呢料,兩台大望遠鏡,兩支氣槍,兩支漂亮的獵槍,其中一支嵌金,另一支嵌銀;二對加長了像步槍的馬槍(可一次連射八發子彈);兩箱愛爾蘭特産波紋絹,每箱裝七匹;兩箱高級英國手制華貴地毯。
還有一大批英國貴族和名人的肖像。
皇帝細細觀看了這些“貢物”,不過略感失望。
皇帝期望的是看到“自行人”“機器狗”那樣匪夷所思、巧奪天工的玩具。
他并不需要呢料,在他的印象中,英國的呢子除了做帽子外别無用處,而他并不需要那麼多帽子。
至于槍械他也應有盡有。
老人戀舊,雖然這些英國槍支做工很别緻,但他用不太習慣,況且大生日的舞刀弄槍不太适合,所以他也沒有試用。
至于“千裡鏡”,在康熙年間就傳到過中國。
這兩架大的望遠鏡他看了半天,除了别的望遠鏡是從正面看,這是從旁邊看,似乎沒有什麼本質上的區别。
事實上,隻有專業人員才能明白赫歇耳望遠鏡與普通望遠鏡的本質區别,而中國并無這樣的人才。
英國人在寫禮品清單時,十分強調這架望遠鏡的特殊之處,還特意強調了它是大科學家牛頓所發明。
可是英國人的一片苦心白費了。
在翻譯時,翻譯圖省事,語焉不詳,而且漏掉了牛頓的名字。
這些東西讓皇帝興趣索然。
真正讓皇帝感興趣的是其中的印刷品,喜歡繪畫的皇帝承認這批畫作确實十分精美。
留在圓明園沒有北上的巴羅寫道:“(這批印刷品)主要是英國貴族和名人的肖像。
為了易于接受,用黃色的摩洛哥革裝訂成三冊。
皇帝對這批肖像極其歡喜,派飛騎來到圓明園,(向英國畫家)索要每一個人的姓名、爵位和官銜,并将其譯成滿文和中文。
” 看過之後,皇帝命人把這些貢品擺在澹泊敬誠殿前,供中國百官觀賞。
雖然對這些小件禮品有些失望,不過對于那些留在北京的大件,皇帝還是充滿期待。
畢竟,這些東西用了三千人才運到,光安裝調試花了二十多天的時間,其新奇巧妙,應該可想而知。
為了早點見到這批禮品,皇帝取消了每年生日之後都要舉行的狩獵活動,提前返回北京。
回到北京後,皇帝沒有進城,而是直接去圓明園看貢品。
因為馬戛爾尼不願在他面前下跪,所以他沒法叫馬氏陪同講解:“皇帝一到圓明園,便前來觀看禮品——這是當時在場的丁維提告訴我們的。
他甯願表現出這一合乎情理的好奇姿态,因為他知道馬戛爾尼不會來向他誇耀這些‘貢品’。
特使隻是在第二天才獲悉皇帝參觀的事。
” 然而皇帝的反應大出英國人的意料之外。
英國人對“天體運行儀”寄予了很大希望。
它向中國人立體而清晰地展示了太陽系的全貌。
中國人的宇宙觀還停留在天圓地方階段,而英國人已經通過儀器,直觀地告訴了中國人地球是如何圍繞太陽運動的。
“該儀器準确地模仿地球的各種運動,月球繞地球的運行;從儀器上還可看到太陽的軌道,帶四顆衛星的木星,帶光圈及衛星的土星等……它所設計的天體運行情況可适用一千多年。
” 然而在翻譯過來的清單中,這個儀器被稱為“天文地理大表”,中國人認為,它是用來測算節氣的。
甚至認為它和那種被稱為“八音盒”的音樂裝置類似。
皇帝也沒有興趣弄明白這架奇怪的大表到底是做什麼用的。
他關心的是裡面的機關消息是不是與以前見過的鐘表有什麼不同。
然而,據中國匠人彙報,并無新奇之處:據派出學習之西洋人及首領太監、匠役等佥稱,連日留心看得大表内輪齒樞紐運轉之法,并無奇巧,與京師現有鐘表做法相同。
皇帝因此對它就沒了興趣。
至于地球儀,皇帝更看不上眼。
因為這東西康熙的時候就傳到中國來了。
甯壽宮、樂壽堂裡的地球儀已經放了上百年了。
英國人想要通過地球儀展示的是他們的地理知識和航海成果。
“該地球儀标有受英王陛下之命在世界各地遠航所發現的新地方,并畫出所有這些遠征的航海路線。
”而這些奇怪的地名和符号,皇帝根本看不懂。
況且翻譯也沒有提到什麼新航線的問題,隻翻成:“天下萬國四州山河海島,都畫在球内。
亦有海洋路道,及畫出紅毛船隻。
” 對于那架“地理運轉架”,皇帝和中國官員隻注意到了其座架花紋一般,不如宮中舊藏:“地理運轉架一件……座架上裝飾花紋尚不及景福宮儀器精好。
” 唯一引起皇帝興趣的是帕克透鏡。
英國天文學家在皇帝面前賣力地做着各種示範。
他将一塊金屬放在透鏡前面,一會兒工夫,金屬熔化了。
皇帝十分驚奇,由此得出了結論:“無論透光鏡或望遠鏡的原料都是玻璃,同一種東西通過歐洲人的技巧而做出不同功能的儀器來。
” 這真是典型的中國人的思維方式。
不過皇帝并不以為奇。
西洋人的長處就在于制造這些淫技奇巧而已,于人生日用并無大的裨益。
試想,誰會用這樣笨重的家夥來點火呢?隻有和砷表現出了漫不經心的興趣和一定程度的敏銳。
“和砷用它來點他的煙鬥——似乎這個儀器隻是個‘笨重的打火機’——并提了幾個問題:‘是否可以用這透鏡去火攻敵方的城市?陰天時它們如何起作用?’但他并不聽回答。
” 帕克透鏡的表演以哄堂大笑結束:“一個冒失的太監伸出手指被燒痛了,匆忙把手縮了回來,這引起了哄堂大笑。
示範表演就到此為止。
這太可憐了。
” 皇帝又看了一眼氣壓計,确定了他的失望。
“他看了一眼氣泵,臨走時冒出這麼一句話:‘這些東西隻配給兒童玩。
’” 在禮品中,英國人最希望中國人重視的是“君王”号的縮小模型,這是一艘裝備着一百一十門大炮的戰列艦,是英國艦隊中最出色的戰船。
如英國人所願,皇帝被它吸引了片刻。
但是他提的問題卻遇到了翻譯上的困難。
皇帝掃興地走了。
不過基于他不同尋常的英明偉大以及他的軍事素養,他後來還是補看了一下英國火炮的演練。
不過很不幸,他們沒有用英國炮手。
“來了一名官員,他要求把炮彈即刻送到圓明園去試射。
但中國人自以為技術熟練,沒有要用我們的炮手。
” 這次沒有英國人目擊的演練效果如何,不得而知。
不過從此之後,這些歐洲的最先進的迫擊炮就再也沒有被搬出來用過。
總的來說,皇帝認為英國人是一個愛吹牛的民族,開始所稱的極大極好的貢物,隻不過是“張大其詞”,很多甚至比不上中國人自制的“精巧高大”。
皇帝總結說: 現今内府所制儀器,精巧高大者,盡有此類……至其所稱奇異之物,隻覺視等平常耳。
英國使團還有一樣撒手锏。
這雖然不是什麼高精尖産品,但使團成員幾乎個個認為它會在中國打開銷路,這就是英國馬車。
中國馬車幾千年來一直沒有大的變化。
由于車輪是木制的,座位位于輪軸上方,人正好坐在重心上,又沒有彈簧等減震設備,因此乘客飽受颠簸之苦。
坐上幾十裡路,往往困頓不可言狀。
英國人馬上注意到了這一點。
他們發現,甚至皇帝坐的馬車也是一樣的不舒服:“皇帝轎後有一輛二輪馬車,式樣笨重,又無彈簧座位,同中國的普通馬車相差無幾……同英國贈送的舒适、輕便、華麗的馬車比較起來,上下懸殊簡直無法比拟。
”(斯當東《英使谒見乾隆紀實》) 而中國人乘坐英國馬車的感受也讓他們信心大增。
斯當東寫道:“特使在這段路上乘坐從英國帶來的馬車。
從北京到鞑靼區這條路上,這樣規模的大馬車,大概首次遇到。
特使有時約請幾位同行的中國官員進到車來同坐一起。
中國官員最初怕車身太高,容易傾覆,特使告訴他們絕對安全。
他們坐在車上,看到各種靈巧設計,嘗試到舒服的彈簧座位,可以随意開關的玻璃窗和百葉窗,車子走得又穩又快,他們樂不可支。
” 如果說皇帝的科技知識缺陷使他無法理解英國科技儀器的過人之處,那麼他的屁股總能感受到西洋馬車的舒服吧? 他們因此判斷,這将成為英國人用來交換茶葉的有力武器:“中國人的民族感情總無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