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得不償失的盛世

關燈
群衆聚衆抗議,維護自己的權利,他總是視如大敵,一再強調要“嚴加處置”,甚至“不分首從,即行正法”。

     對于知識分子,他更如臨大敵。

    他以超級恐怖為手段,掃除一切可能危及統治的思想萌芽。

    乾隆年間僅大的文字獄就出現了一百三十件。

    三十餘年的文字獄運動,如同把整個社會放入一個高壓鍋裡進行滅菌處理,完成了從外到裡的全面清潔,消滅了一切異端思想萌芽,打造了一個他自認為萬代無虞的鐵打江山。

     六 因此,乾隆盛世是逆人類文明主流的産物。

     乾隆盛世的功績是創造了空前的政治穩定,養活了數量空前的人口,奠定了今天的版圖。

     然而乾隆時代給中華民族精神上造成的永久性創傷,遠大于這一時的成就。

     橫向對比18世紀世界文明的發展,乾隆時代是一個隻有生存權沒有發展權的盛世。

    縱向對比中國曆史,乾隆時代也是中國曆史上民衆權利被剝奪得最幹淨、意志被壓制得最靡弱的時代。

    乾隆盛世是一個饑餓的盛世、恐怖的盛世、僵化的盛世,是基于少數統治者利益最大化而設計出來的盛世。

    乾隆時代的中國人,是“做穩了的奴隸”,隻許有胃腸,不許有頭腦。

    隻有這樣,大清江山才能億萬斯年。

     乾隆的盛世監獄精心塑造出來的國民,固然是馴服、聽話、忍耐力極強,卻無法挺起腰闆,擦亮眼睛,迎接撲面而來的世界大潮。

     英國人在世界上其他地方也接觸過中國人。

    在菲律賓群島、巴達維亞(今雅加達)、槟榔嶼,“和其他我們東印度公司屬地”,中國移民的“誠實跟他們的溫順和勤奮一樣出色……在那些地方,他們的發明創造和聰敏似乎也跟學習模仿的精确一樣出色”。

    然而來到中國,他們卻發現生活在自己國家裡的中國人遠沒有海外中國人那樣活潑自然,也缺乏創造力。

    他們比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更膽小,也普遍缺乏自尊心,自私、冷漠、對公衆事務漠不關心。

     使團的船經過運河時,一夥看熱鬧的人壓翻了河中的一艘小船,許多人掉進河中。

    巴羅說:“雖然這一帶有不少船隻在行駛,卻沒有一艘船前去救援在河裡掙紮的人……勸說我們船上的人開過去援救也得不到響應。

    不錯,我們當時船速是1小時7英裡,這居然就成了他們不肯停船的理由。

    我确信這些不幸的家夥中有幾個一定是喪命了。

    ” 英國人分析說,這種畸形的民族性格是中國統治者精心塑造的結果:“就現政權(清廷)而言,有充足的證據表明,其高壓手段完全馴服了這個民族,并按自己的模式塑造了這個民族的性格。

    他們的道德觀念和行為完全由朝廷的意識形态所左右,幾乎完全處在朝廷的控制之下。

    ” 馬戛爾尼對中國政權的結論更廣為人知:“這個政府正如它目前的存在狀況,嚴格地說是一小撮鞑靼人對億萬漢人的專制統治。

    ”這種專制統治有着災難性的影響。

    “自從北方或滿洲鞑靼征服以來,至少在過去的一百年裡沒有改善,沒有前進,或者更确切地說反而倒退了;當我們每天都在藝術和科學領域前進時,他們實際上正在成為半野蠻人。

    ” 七 雖然登峰造極,但乾隆的統治并沒有任何新意。

    乾隆盛世不過是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的大總結和大重複。

    不幸的是,這個盛世出現在不應該出現的時候,因此其成就如果燭火遇到了太陽,一下子暗淡無光。

     面對幾千年未有之世界大變局,如果專制統治不那麼密不透風,中國社會不那麼鐵闆一塊,西方湧來的文明新潮就有可能自然地浸潤這片古老的土地。

    可惜,中國恰逢了一個執政能力空前提高的“盛世”。

    以乾隆為代表的專制精神造成的中華民族精神上的孱弱、保守、僵化,不但是鴉片戰争中中國失敗的原因,更是鴉片戰争以來中國在現代化路上走得如此跌跌撞撞、艱難曲折的原因之一。

    然而,在乾隆死去兩百多年後,仍然有許多人堅定地認為,隻有乾隆的風格和方法才适合這片獨特的土地。

     隻有透徹了解了乾隆時代的另一面,對這個時代的得與失進行一個全面準确的評估,我們這個民族才算沒有白白經曆“乾隆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