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得不償失的盛世

關燈
,官員們強征大批百姓來拉纖,拉一天“約有六便士的工資”,但是不給回家的路費。

    這顯然是不合算的,許多人并不想要這份工資,不斷逃亡。

    “為了找到替手,官員們派手下的兵丁去附近的村莊,出其不意地把一些村民從床上拉起來加入民夫隊。

    兵丁鞭打試圖逃跑,或以年老體弱為由要求免役的民夫的事,幾乎沒有一夜不發生。

    看到他們當中一些人的悲慘狀況,真令人痛苦。

    他們明顯地缺衣少食,瘦弱不堪……他們總是被兵丁或什麼小官吏的随從監督着,其手中的長鞭會毫不猶豫地抽向他們的身子,仿佛他們就是一隊馬匹似的。

    ” 乾隆盛世的秩序原來是這樣建立起來的。

     而同時代的歐洲,人權觀念已經深入人心。

    一個人不管地位多高,都不能任意将另一個人置于腳下。

     1747年,也就是乾隆十二年,普魯士國王弗裡德裡希二世建了一座夏宮,叫無憂宮。

    沒想到這個無憂宮卻給他帶來了麻煩。

    原來他的這個王宮選在了一個平民百姓的風磨邊上。

    在修建期間,磨坊主向法院起訴國王,說新建的王宮擋了風,不利于風磨轉動。

    最後國王不得不屈膝讓步,同意對磨坊主賠償。

     這個故事有助于我們理解英國人何以對乾隆年間中國人的人權狀況如此吃驚。

     四 乾隆盛世的出現,有賴于乾隆皇帝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傳統人治明君的所有技術資源。

    如果這一盛世出現在漢朝或者唐朝,當然無愧于偉大二字。

     然而不幸的是,在乾隆出生約二百年以前的1522年,麥哲倫就已經完成了環球航行。

    接着,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相繼來到中國南面的海域,全球化進程從此開始。

    任何國家想永遠閉關自守,已經不可能。

     而乾隆所處的18世紀,更是人類曆史偉大的轉折點。

    在這以前,人類進步的腳步一直是遲緩的。

    而從這個世紀起,曆史開始跑步前進。

    “乾隆在位六十年,正好是英國經曆了産業革命的全過程。

    ”“在此之前……地球的底層蘊含着龐大的資源和能量,人們一直在探求而少收獲。

    18世紀,一下子得到了打開寶庫的鑰匙,新的生産力像蟄伏地下的泉水,突然地噴湧迸射出來。

    工農業産值幾百倍、成千倍的增加,物質财富滾滾而來,源源不絕。

    ” 而這個世紀政治文明的進步并不慢于物質文明。

    乾隆十三年(1748年),孟德斯鸠發表了名著《論法的精神》。

    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美國宣布獨立。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法國爆發資産階級大革命,提出了“主權在民原則”。

    乾隆皇帝退位後的第二年(1795年),華盛頓宣布拒絕擔任第三任總統,完善了美國的民主政體。

    18世紀,世界文明大潮的主流是通過立憲制和代議制“實現了對統治者的馴化,把他們關到法律的籠子裡”。

     五 而在地球的另一端,乾隆皇帝卻在做着相反的事情。

    雖然乾隆的爺爺康熙皇帝已經知道地球是圓的,知道世界上有五大洲,知道有人環繞航行過整個地球。

    雖然乾隆年間西方傳教士已經向他介紹了日心說,雖然英國使團給他帶來了天體運行儀、地球儀、赫歇耳望遠鏡、帕克透鏡、巨型戰艦“君王”号艦艇模型,甚至還有熱氣球和複滑車表演,他卻對世界大勢的變化沒有絲毫敏感。

    他視民間社會的活力和自發精神為大清江山永固的最大敵人,積六十餘年努力,完成了中國曆史上最缜密、最完善、最牢固的專制統治,把民衆關進了更嚴密的專制統治的籠子裡。

     大清社會各個層面都處于他的強力控制之下: 他通過胡蘿蔔加大棒的手段,杜絕了皇族、外戚幹政的可能,使他們隻能老老實實地安享俸祿,不敢亂說亂動一下。

    他以高明的權術和超常的政治恐怖把大臣們牢牢控制在自己的股掌之間,以确保君主的意志在任何時候、任何領域都暢通無阻。

     對敢于反抗的“刁民”,他的态度是一味鎮壓。

    在他眼中,皇帝、官員和百姓,是父親、兒子和孫子的關系。

    不管父親如何虐待兒子,兒子也不許有絲毫反抗。

    因此,老百姓無論被貪官污吏如何壓榨剝削,走投無路,也隻能聽天由命,不得“越級上訪”。

    對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