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雙寶山大戰

關燈
在蜀國成都偏僻處的一家茶館中,有對賣唱父女拉琴擊拍,曲轉調旋,餘音繞梁。

    一衆茶客聆聽若醉,但都隻是沉迷于女子的秀美和曲調的悠揚,卻沒幾人注意到所唱詩文的内容。

     不知此詩文是誰所作、為何而作,内容看似寫實又兼有臆想,是否暗喻着某種玄機,又或者傳達了什麼隐藏的信息。

     此曲唱完,未等大多數茶客從沉迷中醒來,已經有一道人起身出了茶館。

    直到那道人已經走到茶館大門口,身後才響起一陣擊掌叫好聲。

     叫好聲未落,一個俊秀的年輕書生也站起身來,往茶館外走去。

    起身時衣袍被椅子扶手挂帶起來,露出暗藏腰間的一塊鎏金鑄鐵号牌。

    那鐵牌子是“睚眦暴目”型,上面鑄有“學宮十五”的字樣,字體工整。

     書生出門後朝道人離去的背影看了一眼,然後轉身朝另一個方向走去,很快便消失在煙翠霓綴的秀色之中。

     而此時那道人也停下腳步,回身看了一眼書生離去的方向。

     在蜀國後宮慧明園中,紅染綠凝更加秀美。

    此處有一方牡丹苑,其中各種牡丹名種皆有,齊全不輸洛陽。

    但在牡丹苑旁還有一個紅栀圃,其中的兩枝紅栀子花可就是天下僅有的。

    這紅栀子花的花種是青城山的申道人所獻,隻有兩粒。

    長成之後花開奇絕,豔若牡丹,清若幽蘭,香若寒梅,因此被慧妃花蕊夫人奉作仙品,引為至愛。

    宮中其他嫔妃、宮女難親此花容,便依形刺繡,裝飾在團扇衣物上。

    紅栀子花的花形樣式流傳宮外,蜀人個個效仿,以飾此花形為美、為耀、為尊尚。

     當茶館中曲飛琴揚之時,那花蕊夫人卻正坐在依樹傍花的盤榻上描畫撰詞。

    園門之外蜀皇睿文帝孟昶急吼吼地從擡辇上下來,颠着大肚子往門裡走來。

    門口太監剛要傳報迎駕,被孟昶擡手制止。

    他悄然溜到花蕊夫人身旁,從身後将其擁住,雙手入懷,握住溫軟兩團。

     花蕊夫人先是一驚,手中畫筆拉出長長一道,直至畫頁之外。

    待微微回頭見是蜀皇孟昶後,便柔柔地放松身體,任憑孟昶的雙手在身上遊走,嘴巴在脖頸間啃咬。

    刺激之時發出輕呼嬌喘,手中畫筆則在畫冊與桌面上胡亂塗成一團。

     “皇上,昨夜不是歡愉至子時嗎?怎麼現在又興盎難抑?是我給你做的绯羊首補陽有奇效,還是申道士又教你什麼房中禦術了?”花蕊夫人一邊扭動柔軟的身軀,一邊帶着嬌喘斷續問道。

     “是太高興了,朕不但是要禦你,朕還要禦天下。

    ”說完這話,孟昶一下将花蕊夫人放躺,寬衣解帶,便在這院中紅栀子花旁奮力摧花弄蕊。

     孟昶已經許久不曾表現出如此男人的豪氣、帝王的霸氣,這不禁也将花蕊夫人的興奮勁頭激起,夾裹纏繞,積極迎合。

    同時心中暗想:看來今天早朝之上肯定是有什麼大好的事情刺激到了孟昶,讓他又拾起些雄心壯志。

     孟昶今天早朝上真的是得到了好消息,而且不止一個。

    第一個好消息是無臉神仙有新仙語出來,是一句“富可坐金嬉,舊谷換活食”。

    此仙語找大德仙師申道人解釋後,結論竟然是于蜀國大利。

     無臉神仙的仙語隻說平民事,不說官家皇家事。

    但申道人不但能像解卦一樣把平民所問仙語解釋出來,而且還能從平民事再推出國運盛衰、運勢玄機。

    這申道人便是因為有此本領,然後又有進獻紅栀子花和教孟昶房中術、養生道的功勞,才被封為蜀國大德仙師的,并由國庫出資在成都城内給他建了一座解玄館。

    除此之外,孟昶還賜給他九花金牌,憑此可自由出入朝堂和内宮。

     “富可坐金嬉,舊谷換活食”是廣漢一群富足的耕戶在求詢自己家族前景時得到的仙語,而且他們先後分幾次求詢得到的都是這一句。

    于是找到申道士解釋此仙語中所含玄機,申道士推算出,此為預言廣漢耕戶将遇大富之事,多年耕種的存糧有機會以高價換取到可以不斷延續增長的活财。

    而這個機會不僅是對廣漢人而言,或許還可推及到所有蜀民身上。

     第二個好消息恰恰應合了第一個好消息。

    南唐提高出境和過境貨物稅金的事情其實很早就有探報、折子遞交至成都,但是提高稅金而産生的效應直到現在才逐漸體現出來。

    南唐和蜀國之間隔着楚地和南平,再加上蜀國物産自給自足還有富餘,不會受到什麼影響。

    但是沒有想到的是南唐稅金的提高,遭受負面影響最大的竟然是大周和北漢。

    現在南方糧食貨物北運無利可圖,甚至虧損,大周本國鹽産隻能走旱路,距離遠、費用高,三司轄價必須官家貼錢才夠成本。

    而其他相關用品也因為稅金提高減少或暫停了北運。

    于是數日之内大周物價飛漲,市面上不但糧食、食鹽等各種必需品出現緊缺,就連布匹、綢緞、筆墨紙張這些非必需品也都相繼缺貨。

     得到這個消息,宰相毋昭裔連說“大好!”。

    毋昭裔非但是宰相,而且還兼管鹽務,知道糧鹽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更知道糧鹽方面如果運作恰當,可以在短時間内富民強國。

    糧鹽一旦艱難,随即而來的可能就是國難。

    大周目前出現了如此非常狀況,國勢、軍勢都将出現危機。

    但對于一直與大周關系微妙的西蜀來說,卻是個利好。

     “皇上,此時應該暫時放開一些易貨和鹽務統管的規定,鼓勵耕民、鹽民和商家至大周邊境進行交易。

    這樣的話,民可以短時間内賺取大量财富,國亦可從中獲取不菲利益充實國庫。

    不過這件事情具有一定的波段性,因為當大周的物價提升到一定高度,南唐、吳越、南漢等國的商家便可以彌補稅金的損失再次獲得利潤。

    到那時候,他們會繼續南貨北運,這樣很快又會将物價壓降下來。

    當物價降到一定位置,商家再次無利可圖,南貨停運,物價重又飙升。

    所以目前的操作需要的是出手快速,而此一輪過後則需要看準、抓準時機。

    ”毋昭裔的分析非常到位,而且思慮得很長遠。

     樞密院事王昭遠非常贊同毋昭裔所說,認為這是提升蜀國國力的一個大好機會,也是與後周交好的一種手段:“周國此時正在北征遼國,之前還遣特使到蜀國來示好。

    所以蜀國用存糧、食鹽與他們買賣或易貨,并非要趁機占他們什麼便宜,而是對周國的一種支持。

    ” 但是在交易方式上王昭遠卻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何不民商改作官商。

    蜀國富産之地在東西川腹地,要将糧鹽運至周蜀邊境路途艱險遙遠。

    且兇山惡水之中多盜匪,民商開此商路風險極大,前景叵測。

    而剛才毋大人也說了,大好商機稍縱即逝,必須出手快速。

    因此我想是否可以由國家統一收購百姓手中的存糧、食鹽,然後由軍隊運輸到鳳洲沿境與周國民衆交易。

    軍隊馬壯車固,兵卒又常走這種險途,應該不會出現什麼意外。

    另外,由軍隊運輸的辎重,沿途那些盜匪絕不敢有非分之想。

    ” 王昭遠的想法不無道理,但毋昭裔卻并不同意:“官商的話,首先需要拿出大量金銀收購百姓手中的鹽糧。

    這是一筆可觀的數目,就算把國庫搬空也不一定夠用。

    ” “為何一定要拿現銀收購?我們可以用抵糧券、抵鹽券替代。

    在這些券上簽好糧銀數量,加蓋戶部稅印為證。

    待交易之後按數返還銀兩,可以加上一定利率。

    這樣百姓既不用自己冒險,而且還可以多得利率,何樂而不為?對于盈實國庫,則更是無本萬利的好事。

    ”王昭遠的想法真的非常獨到。

    “而且在周蜀邊界交易時最好不要現金買賣而是采取易貨方式,用糧鹽換取大量馬匹牛羊。

    這樣不但軍需馬匹可以得到保證,而且有了北方那些大型牲畜,蜀國境内的耕種也可輕松,可以擴大開發更多荒地。

    然後再将一些未成年的牲畜和品種優良的牲畜進行畜牧、繁殖,以後蜀國軍用和運輸用的牛馬以及食用的肉品都不用再外購,這可就是利上滾利的好事。

    無臉神仙剛出仙語不也提到‘舊谷換活食’嗎?” “如果易貨的話,那麼到時候如何向百姓兌現銀兩和利率?”孟昶聽得很仔細,他覺得這一點要是沒有保障,那其他的一切都難以行得通。

     “這是第二步,在馬匹、牛羊趕回後,可以讓百姓先拿手中的抵糧券、抵鹽券來更換抵馬券、抵牛券、抵羊券。

    根據他們自己對牲口畜牧、繁殖前景的看法,确定需要更換哪一種或哪幾種。

    然後這些馬匹牛羊可分放各地牧場放養、繁殖。

    在扣除官家成本利潤以及勞務手續費用之後,按期根據百姓手中券額分給獲利。

    當然,百姓也可以提前申請在某一期全數兌現,但這樣的話,兌現金額必須大打折扣。

    如若到期時馬匹、牛羊未能售出變現,也可直接兌取馬匹牛羊。

    另外,這抵券也可以在市場交易,可以根據養殖狀況和預計獲利自行商量交易價格,但必須通過戶部稅點更改券戶名。

    而戶部可以根據成交價格收取一定額度的手續費用。

    如此這般,就能将國庫大額度的收益長久持續下去。

    ” “此策略初聽起來很具吸引力,但隻是表象。

    整個流程中關節衆多,外在影響造成的變化極大。

    不知道王大人有沒有将可能出現的各種變故和意外考慮進去,有沒有想過其中隻要一個小小失誤或差錯就會斷了銜接,最終落個滿盤皆輸、本利俱賠的局面。

    ”毋昭裔覺得王昭遠所說有些虛渺,但他也未曾有過這方面的經曆和經驗,無法找到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