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耀明談《殺鬼》

關燈
一、何時開始有創作《殺鬼》的念頭? 要找出最初的念頭,太難了,比寫這本小說還要棘手。

     不過,有些“執念”甩不去,比如小說中的火車。

    火車的發想,來自鄉志上的耆老訪談。

    他說,日本時代,在大東亞戰争時期,缺汽油供給車輛,家鄉便出現一種奇異的公交車,後頭有蒸汽鍋爐,動力是石炭(煤)與水。

    這段談話使我對“有鍋爐的公交車”滿是遐想。

    沒錯,肯花些想象力,絕對有精彩的模樣,有煙囪、有汽笛,車子尾巴像熱水壺冒着蒸汽。

     在尋找寫作資料時,竟找到了實物照片,跟初始的想象落差大。

    我把那隻史前巨怪想得太美了。

    但是,我小說動筆了,那種結合公交車與火車的機械怪,開出站有上萬字了。

    如果要召回廠整修,回到又笨又醜的真實模樣,真難。

    而且筆下的無軌火車的确有了生命,無法停止。

    之後,我仍數次動念,要為小說中的列車多裝倆鐵軌,符合傳統想法。

    但是,腦海又發出了怒吼,告訴自己,再大膽些,即使像日本動畫導演大友克洋的《蒸汽男孩》,充滿蒸汽動力的怪械也無妨。

    小說是魔術戲法,生活的、具象的、情感的,卻是私人的操作手法,我不相信自己,又如何變戲法給觀衆看呢! 二、是否須大量閱讀各種史料? 确實讀了不少資料,日據時期的警察制度、軍中文化、庶民生活等,這些資料散落各書中,多虧近年來口述曆史與本土文化調查蓬勃,我得利了。

    關于蒸汽機車的操作,有些得靠日文書,這方面他們比較強,對保存與尊重蒸汽機車,展現專業與情感。

     史料是小說主要的靈感來源,有時寫不下,翻翻史料,還比在桌前枯等來得有進度。

    至今我還記得,哪本書的哪句話或段落,提供了我哪些靈感。

     我也不希望小說變成曆史數據庫,書中對于專有名詞,沒有太多的解釋,讀者有興趣,可上網查一下,會有更多訊息提供篩選。

     三、《殺鬼》的背景設在關牛窩,和你自己的成長環境有關嗎? 關牛窩是我小時候的冒險地,它範圍約十幾座山,由墳墓、果園、森林與鬼怪傳說組合。

    我常在那出沒,很多地方沒深入,多少是孩童時的害怕。

    翻過關牛窩就是祖母的娘家,那邊是少數民族部落。

    祖母是客家人,她為家族帶來了一些少數民族傳說的故事。

     我小說中的地景,多是取景于童年的村落,距離地圖上的關牛窩有些距離。

    至于小說中的關牛窩,多是虛構的,是個大型村落,更精确地說應該是這個社會的縮影。

     如果關牛窩這地名有什麼精神上的意義,可能是個人童年的縮影了。

     四、為什麼将《殺鬼》的背景設定在日據時代?有特殊的意義或考慮嗎? 設定在日據時期是早就選好的,并無特别考慮。

    但是,有意思的東西反而出現在書寫與閱讀資料的過程中,因當時的民族與身份認同,找出不少的着力點,更能顯現角色間的張力。

     另外,那樣的生活環境,與現今有了距離,提供我不少發揮的空間。

    我筆下的人物絕對不是活在那段曆史時期,活在我的小說中,是我想象的,大膽想的,有不少錯誤的聯想,但是人物也更有血肉。

    我要是活過那個時代,會寫得保守,甚至走安全路線。

     五、《殺鬼》是三十萬字的長篇小說,花多久的時間完成?有沒有遇到瓶頸或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