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後記

關燈
這本推理小說,是陳爝系列的第五部,距離上一本已經過了兩年。

    以刑具博物館作為舞台寫一本推理小說,這個想法很早就有了。追溯起來,恐怕還要在撰寫《五行塔事件》之前。一直沒有動筆,也是苦于沒有好的詭計創意作為支撐,與其随意發揮,不如靜待靈感到來。幸而我等得并不久。

    我一直覺得,一個好的作者對自己書寫的作品類型,要有一定程度的自覺和思考。這種自覺和思考是多方面的。換一種說法,就像許多網友常常會提出的問題——中國推理的出路究竟在哪裡?這個問題太大,相信沒有人能立刻給出答案,不過我想,出路一定不在“模仿”裡。就目前來說,許多國内推理小說還不能完全擺脫國外作品的影響,其實對于創作者來說,這是非常危險的。我不知道有多少作者和我一樣,體會到了這種“無形枷鎖”,并試圖反抗,擺脫它的影響。

    與此相比,我更害怕的是大家全然未覺。真正恐怖之處就在這裡。

    就我自己來說,從上一部《傀儡村事件》開始,就在作品中加入了一些中國元素(文化、曆史、民俗等),試圖做一種本土化的轉型。欣喜的是,這種嘗試雖稱不上完全成功,但至少沒有水土不服。我知道這條路可以繼續,于是,在這本書中,我沿襲了《傀儡村事件》的創作思路,繼續把本格推理與中國元素加以結合,看看能産生怎樣的化學反應。

    此外,在叙事手法上,我不再沿用本格推理傳統的方式,以對話和家訪等形式推進故事,取而代之的是一定程度的冒險情節,試圖尋找一種屬于自己的風格。當然,這種嘗試成功與否,還是要請讀者來定奪。

    選擇“刑具”和“死亡”作為這本書的主題,靈感源自此前閱讀的明清筆記小說。這些筆記小說中“魂遊地府”的橋段很多。這種故事,通常融合了佛、道兩家之說,由士大夫階層進行渲染創作,從通俗文學的形式滲透民間,起到一定的教化作用,以期重建儒家的道德倫理秩序。而故事中起到警誡作用的就是鬼卒對有罪之人實施的酷刑。這些慘無人道的酷刑,當然離不開刑具。

    确定主題之後,接下來的思考,就是如何将本格詭計與之進行結合。此前在錄制一期對談節目時,我的好友兼推理作家孫沁文對我的《黑曜館事件》提出了批評,他說雖然他很喜歡這個密室詭計,但是這個詭計和整個故事并沒有太大的關聯。當時我不以為然,認為現實中犯罪就是如此,但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越來越發現主題與詭計的結合,可以使作品的完成度更高,讓整個作品提升到另一個境界(推理小說畢竟也是文藝作品)。而這種整體完成度高的小說,與有一兩個不錯詭計的小說,絕不在一個層次上。

    所以,這部《枉死城事件》是我首次嘗試将“主題”與“詭計”結合寫出的作品。

    最後再談談這部小說的詭計。

    與上一部作品類似,這部小說的主詭計十分宏大,相信有一部分讀者是無法欣賞這類詭計的,原因是太過離奇,不切實際。對我來說,宏大的詭計也好,巧妙的詭計也好,都是我心頭所愛。但如果一定要二選一的話,我還是喜歡格局大一點的詭計。當然,格局越大,可行性就越低,這點無可争議,但我覺得本格推理小說與犯罪小說不同,原本就是一種過度浪漫化的産物,而其中的詭計,也不過是一種“思想實驗”。

    何謂思想實驗?指的是用想象力去進行的實驗,所做的都是在現實中無法做到(或現實未做到)的實驗。大名鼎鼎的“特修斯之船”“薛定谔之貓”等,均屬于思想實驗之列。宏大的詭計在現實中固然難以實現,但在我們的腦海中,卻可以很順利地完成。當然,要深究其中許多細節,那大部分的思想實驗注定會失敗,因為設定的條件都極為苛刻,推理小說中所需要的“完美謀殺”亦是如此。

    肯定有讀者不認同我這種說法,又或許在若幹年後,我的創作想法和對推理小說的看法會發生轉變,出現“今日之我與昨日之我戰”的情況,不過那都是後話,暫且按下不表吧!

    時晨二〇二〇年四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