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澤

關燈
1 遠音與春澤一起從普那卡回到帕羅。

    最後一站是虎穴寺。

     清晨早起,他們沿着密林中的砂石路步行上山。

    遠音腳步穩健,速度很快,保持呼吸頻率持續往上攀爬。

    半途經過休息站,她喝一杯紅茶,吃幾塊餅幹,春澤不緊不慢跟在她的身後。

    他誇贊她,遠音,你的速度是德國人的。

    他以前帶過不同的人爬過虎穴寺,認為德國人速度最快,未曾看出她有這樣的潛力。

     山道一側是蒼翠松林,一側面對開闊峽谷。

    樹梢之間挂滿層層疊疊的經幡。

    寺院白牆金頂遙遙可見,高踞險峻的懸崖。

    蓮花生大師曾在此閉關。

    寺院多年前被一場大火燒毀殆盡,之後在原址上重建。

    一鼓作氣,沿着山崖上狹窄鐵索小道爬上高台,直奔虎穴寺。

    蓮花生閉關的洞窟被一扇木門擋住,沿着小階梯往上是一處殿堂。

     他問,這也是書裡提到過的地方嗎。

     是關鍵性地點。

    從虎穴寺出去之後,他們成為結伴同行的伴侶,不再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

    無量與雀缇在這裡發生第三次相逢,決定一起去惹覺。

    這是結盟與出發之地。

     現在她來到這裡,卻不知道這書中人物的相會聚焦于時空哪一處坐标。

    山間蒼茫,雲霧變幻,殿台空寂,樓空人去。

    一個地方究竟發生過多少事情,被多少人所經曆,那曾經有過的虔修的孤絕、信念的燃燒、相逢的喜悅、内心的願望都已被封存于虛空。

    她合掌祈禱,然後走出大殿。

     他們坐在懸崖邊的空地上,看着遠處如畫山影。

     她說,曾經,我在城市地鐵行色匆匆的人潮裡看到一對男女,穿着普通走路很慢,兩人緊緊依偎相依為命。

    這很少見,我快步走上去,看到他們果然都是盲人。

    女人眼皮緊閉,男人的眼眶血紅一片,沒有眼球。

    他們進入車廂仍互相依偎,低聲聊天,仿佛說不完的話。

    正常人的男女世界,情侶們彼此生氣、争執、殘酷對待,而對失明的人來說,他們需要互相照顧和依靠,看不到對方的缺點也不追究。

    隻是感恩對方出現。

     健全的人們何曾珍惜被視為理所應當的一切,也沒有更好地善待對方。

    是什麼東西在阻礙人與人之間真正的親密和融化,是什麼在捆綁着我們。

    人的一生至少有一半内容以妥協、回避的方式存在,無力面對無法解決,不能把自己供養給真實而豐盛的生命。

     怎麼突然想起這些。

     剛才在大殿裡仿佛看見雀缇與無量的重逢,他們微笑對望,許下朝聖惹覺的願望和承諾。

    這世間大部分人所遭遇、感受過的感情,都不是圓滿的愛。

    也無法遇見真正相愛的伴侶,不知道是沒有資格還是沒有機會。

     他說,以前母親對我說,如果要迎接一位尊貴的國王來家裡做客,事先要清掃整理,準備好各種珍貴的物品和豐盛的食物,才能配得上這位貴客。

    人需他人的關注、尊重、寵愛、照顧,要求别人讓自己滿意,習慣苛責他人推卸責任,這是難以圓滿的原因。

    很多人的心不過是一間沒有打掃幹淨而且貧窮的房間。

    貴人不會抵達更不會停留。

     晚上他帶她去一家山上餐廳吃飯。

    店家不接受點餐,提供新鮮的當季菜單給顧客,是當地家常菜。

    他在酒店大堂等待,看到她從電梯裡出來。

    她已換衣梳洗,穿白色絲質上衣和織錦長裙,黑發中分在背後紮成一束,露出被歲月侵染的素淨面容。

    現在的她,收斂起過往曾經噴射般的活力、暴戾、橫沖直撞,像巨石墜落之後的海面,波紋平息,恢複平靜。

    但他仿佛仍能看到她過去的模樣。

    她的質地并未改變。

     他從座位上站起來迎接她,說,你今天很美。

     沿着盤旋彎曲的山道開車到山頂,一幢傳統木屋花草樹木覆蓋。

    走進生機勃勃的庭院,一叢叢盛開的玫瑰花,還有丁香、紫薇、繡球花、李子樹和夾竹桃。

    房間已有幾桌當地客人,他訂的位子在客廳。

    擺好餐具的木桌放着一隻玻璃花瓶,插着花園裡摘下的新鮮淺紫色繡球。

     她說,今天我請你吃飯。

    一路上他們互相照顧,有感激對方的心情。

    由彼此天性的引導,并不像遊客與司導的職責關系,而以真實特質與對方相處。

    他愉快答應,兩個人坐下來,他給她倒出一杯礦泉水。

    夕陽光線灑到窗邊,花園暮色柔和。

    食物陸續送上來,第一道菜是碧綠濃郁的豌豆湯,有豆子芳香。

    依次上來辣椒炒土豆、奶酪蒸餃、蘿蔔炖豬肉、荞麥餅、紅米飯。

     她說,想聽你說說自己的生活。

     他說,我曾去美國讀書。

    讀完碩士,在華爾街的證券公司找到一份工作,嘗試在那裡生活、紮根。

    但始終感覺找不到真實的生長感受。

    因為工作壓力和各種被期待的焦慮,感覺一度有輕度抑郁症,并持續加重。

    在出國之前不曾有過這樣的感受。

    在村子裡,我們與泥土、大地、各種生命的關系緊密相關,人不會感受到孤獨和隔離。

    也有信仰的氣氛支持精神的重心。

    我想我仍沒有接受資本運作的商業模式,對西方化的生活理念也有所懷疑。

    人并不是有更多的物質、更發達的科技、更強烈的自我表現才是成功,而應該活得快樂、清明。

     當我開始正式接受服藥治療,想應該回去家鄉,不能為所謂的人生藍圖或試圖得到他人的認可、贊賞或羨慕,繼續這種無法安頓身心的生活。

    于是終結在一個發達國家的努力與野心,回到不丹,回到家鄉的村莊。

    因為懂英語,會開車,與朋友組建起旅遊公司。

     回來第二年,接待一個日本女人。

    她喜歡到處潛水,一生癡迷海底萬象。

    她來廷布見一位師父,想得到他的祈福,要去挑戰一個危險的任務。

    我陪她在不丹旅行,她停留兩個星期,與我相愛。

    也許她很清楚這隻是階段性的感情,回去一個月後,她給我打電話說她已懷孕。

    她不想結婚也不願傷害孩子,所以決定生下孩子以後,把孩子送到廷布由我撫養。

    我同意。

    村裡的父母姐姐都可以幫我一起照顧。

     一年後她托人送來這個孩子,是個男孩。

    我們給他取名頓珠,現在已經五歲。

    我想,結婚或者不結婚,能否在一起生活,這些都不重要。

    最後需要接受的都是正在發生的事情,一個等待照顧的孩子,用以維持生存的勞作,對客人負責的工作,以及善待父母家人的責任……沒有什麼可以被回避和躲閃。

    我們為當下而活。

     孩子的媽媽後來回來過嗎。

     她出發去完成挑戰自己的任務,但失敗了,在海底潛水失事身亡。

    死亡召喚她,使用她最擅長和熱愛的事情為方式,仿佛甜蜜的誘餌。

    人經不起誘惑。

     孩子想念媽媽嗎。

     他一直認為經常給他做飯、陪他睡覺的女人是媽媽。

    其實是我的三姐。

    這是我的前半生。

    好像五分鐘表述就可以結束。

     他的言行真實,放松自若,還有虔敬心帶來的甯靜和克制。

    他是那樣的男人,路過山林中茂盛的草地,會脫下鞋子襪子,光着腳跑進去走路,并且大聲地唱起歌來。

    如果身邊有一條淙淙流淌的河流,脫下衣服光着上身跳進去,遊上幾個來回。

    他沒有多變的情緒和混沌不清的煩惱。

    在他的世界裡,事物了了分明。

    他不給自己增加多餘的沖突。

     他說,也想知道你的故事。

     我以前是個演員。

    在紐約學習的戲劇專業,後來跟随戀人到香港,在戲劇場工作很長時間。

    早年演了一些戲,吸引很多人也遭受争議。

    後來嘗試做哲學化的劇目,重新闡釋觀念。

    我一度認為癡迷于藝術,可以寄托畢生的信念與理想在其上。

    後來發現這是不究竟的工具。

    藝術不能解決我最根本的困惑,凸顯更多的倒是圈子裡的功利、浮華、肮髒的人際關系……我那時對目标産生懷疑。

     我嘗試以生活本身去解決,迅速地結婚、生孩子、安居,進入新的生命階段,但我發現,人的婚姻與家庭生活大多也是苦楚的充滿缺陷。

    我經曆過人生這麼多事件,依然不清楚為何而活,又該如何而活……于是我去印度,離開生活中已有的一切,封閉起來觀照自心。

    我同時意識到人會老去,人活着的時間并不多。

     在印度遇見一個比我小十三歲的男人。

    他是雙性戀,我們在一起很好,以突破常規的戀情支撐,度過人生中困惑的階段。

    當他還是單身,我在家庭中。

    後來他感覺無望結婚,婚姻并不幸福,而我又選擇了單身。

    當他想再次努力跟我在一起,有一天坐高鐵回老家去看望家人,高鐵出事墜入河谷。

    車上一千人無一幸存。

     活着時,我們會發生錯覺,以為時間無限長,可以拖拉着、半死不活地混蒙過關。

    以為自己不會死去,身邊的人也是不死的。

    好像置身于一個有彈性的無限封閉的容器裡,無法觸及到邊界,所以麻木不仁,什麼都看不見。

    直到某個時刻降臨一切戛然而止,人被無常撕裂的速度快如閃電。

     我沒有去出席他的葬禮,沒有見到過遺體。

    我們存在于彼此生活當中無法示人的深處,把對方隐藏在黑暗中,于現實中沒有立足之地。

     然後你去了哪裡。

     我去了一座島上。

     他說,想不想探訪不丹典型的鄉居生活。

    我家很近,村子在六十公裡之外的山上。

    歡迎你去我家裡做客。

     這樣不打擾家人嗎,我是個陌生人。

     我們歡迎遠方客人來家裡做客。

    衆生都是一樣,親人和陌生人也是一樣。

    在我家鄉的村莊附近,有一面神湖,叫拉姆湖。

    據說它是衆多空行母心識的聚集處,具有神性。

    我們有去湖邊觀看的習俗,也許能夠看見自己的前世或未來。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看到。

    有些人可以,有些人不能。

     你看到過嗎。

     我去過三次沒有一次看見。

    它展示給我的隻是一面普普通通的顱骨形狀的湖。

    是我與這面神湖無緣嗎,或許以前我沒有好好供養過空行母,還是我的障礙太深蒙蔽了心與眼睛……實在不清楚原因。

    也有人什麼也不做,一到湖邊就輕易看到示顯。

     它依靠什麼構成畫面,是倒映天上的雲團,還是投射光線呈現幻境。

     不知道。

    見過的人也無法解釋它的現實。

    每個人看到的内容都不同。

     他說,第一次去拉姆湖的時候,我六歲,和父親一起騎馬去。

    通往神湖的路極為颠簸難行,一直沒有修好。

    以前連破爛的路都沒有。

    大家去神湖隻能走江對岸的山道,曲曲折折羊腸小道陡直難行,要牽着馬走過山崖。

    還有的人從很遠的地方做大禮拜磕頭,徒步走到湖邊。

    在這樣的過程中能脫落不少障礙和遮蔽,也許就有更多可能性看到神迹。

    按照習俗,拜訪此湖最佳季節是陽曆五月,最吉利的日子是四月十五日。

    一般我們會先煨桑,祈禱。

    如果與聖湖有緣,就有可能見到它給予生命的啟示。

     是想帶我去看看嗎。

     值得嘗試。

    這是《夏摩山谷》當中沒有出現過的情節,我們讓它發生。

     通向拉姆湖的山勢越來越陡峭高峻,好像漸漸去往世界盡頭。

    他在路上捎帶上幾個等待幫助的朝聖者,一對年邁的老年夫婦,一個背着六個月大孩子的村莊裡的婦女,還有她的大兒子,一個十歲男孩。

    車子超載,但他仍有時輕松地開着玩笑,消解大家擠坐在一起的辛苦。

    路況危險,持續颠簸不停。

    他在車上少見地放了流行音樂。

    五個小時之後,到達神湖附近的村子。

    大家下車道謝各自散去。

     拉姆湖在附近三十公裡的深山裡,他決定明天早上出發。

    她被這段艱辛的行路消耗得精疲力盡。

    他帶她在一間旅館住下,說,你休息,我去給你帶些晚飯。

    想來你沒有力氣再出門去吃飯。

    她說,好。

    她的确是累了,想洗澡洗頭速速躺下。

    遙遠而偏僻的小村,如同被放逐般的安靜,山林高聳,雲霧缭繞。

    她在床上躺下,一碰到枕頭就入睡。

    等她醒來,看到他在床邊桌子上擺放着晚餐,土豆豬肉,紅米飯,清炒豆角,一小碟辣醬。

    他知道她喜歡吃的東西是什麼。

    還有兩隻已洗幹淨的紅豔豔的日曬蘋果。

     她從窗口探出身體,看到他站在旅館門外靠着電燈杆在嚼槟榔,一邊喝着一罐可樂。

    他也累了。

    他隻在十分疲憊的狀況下會想喝可樂。

    她叫喚他,春澤,我們一起吃飯。

     她問他,今天你在車子裡放的日語歌曲很特别,是誰的歌。

     他說,一個流行歌手的。

    歌詞大意是:無數的星辰點綴在宇宙的盡頭,我找到我們初見時的目眩。

    現在我們被這金銀的光芒吞噬,你我二人,向着神聖之川。

    這甜蜜的海洋震撼着我的胸膛,我想就這樣永遠将你擁在懷裡,不會再讓你離開。

     她說,這是你的愛人喜歡的歌。

    她還特意告訴你歌詞的意思。

     是的。

    我想在這首歌的歌詞裡有某種頻率與她共振,這是她内心深處的世界。

    我是她的世界中一個路過的客人。

     你夢見過她嗎。

     沒有。

    但記得開車帶她旅行,跋涉群山之中,突然在山頂經過一面寶石般的冰川湖,山坡上盛開藍色大花綠絨蒿,景象異美。

    她想停車過去看看,我剛把車子停下,她在藍天烈日之下一邊跑向大湖,一邊把身上的衣服全部脫下來,撲通一聲跳進湖水裡面。

    他微笑,她長得并不漂亮,可能還有點難看。

    但我看到她的美,她有一顆嬰童般無拘無束幹淨剔透的心靈,也許因為大部分時間在碧藍而遙遠的深海裡。

    我想她對我的感情應該與對待這個湖沒有區别。

     這是愛嗎。

     是的。

    一種純潔的沒有條件和要求的愛。

     吃完飯天色已黑,他從袍子前胸内側拿出幾塊硬幹奶酪塊,說,這個可以補充體力。

    她說,你的兜兜裡還有些什麼寶貝。

    他說,很多。

    他挨個從裡面掏出喝茶的木碗,裝槟榔果的小圓盒,錢包,一把小匕首,一隻裝飾着珊瑚、珍珠、寶石的護身符盒子。

    打開小盒,從裡面取出一顆甘露丸,他說,這是有能量的聖藥,可以驅邪淨化。

    睡前把它泡在水杯中蓋上蓋子,淩晨醒來喝掉它。

     他從帶來的香盒裡抽出一根香,點燃它。

    一股沉香與草藥的芬芳煙霧彌漫在房間。

    他說,我想知道你去海島之後發生了什麼。

     2 她獨自坐船到寺島。

     與世隔絕的山邊旅館,一排白牆黑瓦、翠竹遮掩的複古平房,當地出租車司機都不太知道此地。

    少有人來。

    她住進其中的一間,細竹鋪陳的屋頂,陶土磚地闆,四柱床挂白麻紗帷幔,有舒适的白色羽絨枕頭和被子。

    落地玻璃窗映照出一面大湖。

    露台擺一張小桌,兩把藤編涼椅,可以看到湖中大大小小羅列的綠色島群。

     遠處,重疊起伏的島影仿佛山巒層巒疊嶂,呈現出深淺不一渲染般的水墨效果。

    據說大湖中孤島林立,大大小小三百多個。

    山水有莫名的磁力讓人心神安定。

    而她沉澱在深處的孤獨感與時時升起的悲傷的刺痛互相沖撞,逐漸被天地的磁場無形地撫慰。

    燒熱水,用陶器寶瓶沖泡老生普茶,坐在露台喝茶。

    一座孤島映入眼簾,樹木繁茂,形狀渾然的大樹在山巅獨立。

    浩渺湖面上,這座孤島,這棵大樹,成為她的定境。

    她經常獨自凝望着它很長時間。

     在房間裡閉門不出。

    早晨雷電交加,有時滂沱大雨,她蜷縮在床上試圖沉睡,間斷在黑暗中醒來,聽到屋頂被雨水沖擊發出的鈍響。

    當大雨氣勢略退,雨水灑落在樹林、湖面,發出輕重不一的回聲。

    中午,雨停歇,太陽出來,依舊暑熱蒸騰。

     過往的生活如同一場早已逝去的舊夢。

    站在舞台上感受掌聲雷動,萬衆矚目,排長隊的愛慕者們隻想合一張影或離她近些多看一眼。

    她曾是年輕而時髦的戲劇明星,參加聚會,谄媚與贊美,女人的嫉妒,男人的勾召。

    通宵達旦,歡宴相聚……這一切已被棄置在身後失去蹤影。

    這種改變是如何産生的無法确定。

    也許在某個時地,她對世間産生一種突破性的認識。

     突然看清楚,這花團錦簇、浮光掠影、海市蜃樓隻是幻夢一場。

    真實是這一刻,她所面對着的自己,以及這身心之内需要被消融和吸收的無盡心結。

     他們去旅行,留宿的山村有一兩百年之前的木樓,山嶺幽靜,古樹參天。

    住在農家旅館,開車探索四周垂危的廊橋。

    他說在地圖上看到有一處宋代遺留的廊橋。

    開車到附近村落,下車進山。

    山間梨花盛開,如積雪白茫茫。

    溪水潺潺,洋芋田綠葉翻騰。

    她走在前面,身體輕盈而有力。

    他跟在她的身後,穿白襯衣,戴一頂草編涼帽,幹淨俊朗的模樣。

     在兩道山崖之間,一座橫跨的廊橋清曠而蒼老。

    因為僻靜這座老橋沒有太多訪客。

    木闆踩上去吱吱嘎嘎響,橋下河灘已幹涸,兩邊翠竹搖曳,桃花爛漫,間或一聲清脆的鳥鳴掠過。

    橋的中段立有佛龛,供奉一尊瓷質觀音像,米堆中插着未燃盡的香枝,香灰堆滿案台。

    有人來祈禱過。

    但是祈禱的是什麼,是想得到孩子,還是希望病人康複,還是願望有人通過考試,或做生意順利。

    俗世的期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