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誠
關燈
小
中
大
去往哪裡,不可解釋和分辨。
仁美曾經說,不能解釋和确認的事情,是存在的。
無形比人所能想象的空間都要深遠。
隻是人被粗重的肉身所困,障礙太重,無法與無形相連與溝通。
離開度母寺院,去附近的神聖瀑布。
在山頂有一處地方常用來煨桑。
依然是晴朗的天氣,湛藍天空飄浮白雲朵朵,日光照耀幾近把人曬得融化。
山路滑陡,她知道無法跟上他們的體力和爬山技能,願意留在山下等待。
他們五六人,攀援上去的速度飛快,慈誠與智花還背着沉重的物品,煨桑用的柏枝、幹柴、青稞、隆達、酥油等。
他們是在野性的天地裡長大的男人。
當衆人抵達似乎已靠近半空的高聳山頂,她隻能見到他們微小的身影。
很快,火焰白煙熊熊燃燒起來,直沖雲霄。
他們灑隆達,大聲呼喊,禮敬神靈。
她坐在山下灌木叢中的岩石上仰望天空,看到出現一張白雲形成的臉,很像護法神面容。
一隻大鷹飛過來,久久在山頭盤旋飛翔。
慈誠告訴過她,拉加羅是神取得勝利的字面意思。
但内在含義是,一個人生命的内在,神聖的部分會勝利,負面的部分會被消滅。
煨桑結束,他們飛快地跑下來,紅色僧衣在綠色山谷中鮮明耀眼。
路陡直,下坡時困難,仁美滑一跤,摔在地上,慈誠伸手拉住他。
互相開玩笑,氣氛歡樂。
山谷深處的神聖瀑布,來自高山上的積雪,水源清澈。
當地村民來此沐浴,認為能洗去罪障。
在冬天,瀑布則冰凍成一條冰川。
因為心髒的壓力,如真走得有些困難。
她試圖默默跟上隊伍。
這段時間,她與他們在一起,生活、相處,很少意識到自己外來的女性身份,而覺得自然而然是他們其中一員。
慈誠慢慢走在後面,讓她跟随上他。
他總是在關注和照顧她。
仁美出于身份上的顧忌,不能離她太近。
她問慈誠,綠度母會說什麼。
她的聲音并不是那麼容易被聽到。
曆代有很多高僧來瞻仰它,有些聽到,有些聽不到。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聽到度母的聲音。
你聽到什麼。
我聽到一個女人的聲音。
但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度母的聲音。
我不能想象她會說什麼樣的話。
她說自己的心咒,不會說其他的話。
如果你能聽到她的聲音,那麼你與她之間有宿緣。
剛才我很吃驚,有些震驚。
這好像是無法被解釋的發生。
如真,不要被我們的五官限制。
人習慣相信被灌輸的物質概念,覺得事物都應該按照世間的标準秩序去理解,但真正深處的奧妙隻會以它的方式開展。
真相不會以我們的偏見所定義的方式來呈現。
舉個最普通的例子,當你晚上看見天上一顆發着亮光的星星,你以為在此刻看見它,對它而言,它的光亮也許已一路遠行走過數百萬光年。
它的光并不是在你看到的時候發出。
與我們平行,有大量的能量振動及無限的時空。
心識被粗重物質遮蔽的人感應不到它們的頻率,體認不到無限。
我們的理性與常識何嘗不是一種限制。
再比如,我們現在存在于這裡,這是僅有的一個時刻嗎。
也許我們隻能看到此刻,而在無限中遺忘了彼此的整體性與交集點。
人應如何看待當下背後無盡的時空背景,以及與過去和未來的關系。
這意味着人如果無法放開心胸,提高理解的深度,也同樣無法對萬物或他人具備深度的理解。
我們會僅看到膚淺的表面,發出狹隘的偏見評斷與指責,卻無法深入到對方的内在,看到一切的本來面目。
看到重重因緣的深意。
沒有這種洞察,我們無法理解世間任何的人、事、物。
也不會有真正的愛。
他說,你懂了嗎。
我懂了。
他微笑,說,剛才,我在綠度母面前立下誓言。
我說,雖然我喜歡孩子,也不排斥婚姻,但我喜歡這個不想生孩子也不想結婚的女人。
事實上,我愛她。
這種愛出于我無數世對她産生過的看見,看見她的本來面目。
這次仍是一樣。
所以,如果我和她相會并來到你的身邊,我會重複以前的誓言。
我全心全意地愛着她,一如從前。
慈誠,我經曆過太多複雜的事情。
為什麼沒有很早的時候就認識你。
我們的相逢,需要彼此做好各種準備。
對你來說,對我來說,都是一樣。
感情的深度需要升級。
如果對我們來說,今生比較重要的事情是相遇之後陪伴對方,那麼某天,如果我們再次相遇,相愛的使命應該是為幫助對方解脫。
這像是爬樓梯,意識需要一級一級往上提升,愛也是如此。
沿途走過由高大的橡樹和松樹搭成的濃蔭,一路見到在風中飄飛的經幡。
蜿蜒曲折的泥路通向開闊山谷。
神聖瀑布,一道嘩嘩流淌的水流從山崖滑落,底下是清澈見底的水潭。
他們挨個洗臉,洗手,把水潑在頭頂。
在旁邊的草坡空地安置下來,搭起帳篷,做好爐竈。
這些事情慈誠做起來最為靈活敏捷,種種細節都完美。
他勤勞,心也細緻。
仁美一貫不做任何勞務,身邊衆人會自發照顧他,大概是某種很細微的階級身份的傳統。
智花拿出背筐中的食物,他們帶着做奶茶和面片所需要的材料。
慈誠起火,煮好大鍋奶茶,先以食物供養神靈,用手指彈動奶茶三次,口中念誦。
大家圍坐分享食物。
黃昏時收拾幹淨雜物,放回筐裡,往回走。
這天,他們做完很多事情。
她意識到這是仁美在對她告别。
他知道她快要離開,想帶給她盡可能多的關于夏摩山谷的記憶。
9 回到寺院各自告别,夜色已深。
她跟仁美進到房間,知道他有話要說。
在黑鐵爐竈邊,她拎起水壺,照舊添加炭塊,灌滿水瓶,清掃垃圾。
走進仁美的佛堂,擦幹淨水杯,在那排永不熄滅的銀制油燈裡倒入酥油。
給仁美沏出一杯熱茶。
當她端着茶杯走進仁美的房間,看到他在炕上睡着。
大概有些疲憊,他用被子裹住頭部。
她把被子拉下來,蓋在他的肩膀上。
他醒過來,睜開眼睛默默地看着她。
她說,睡覺的時候不要用被子裹着頭。
小時候我經常這樣,後來改掉。
但有時覺得特别疲憊,情不自禁又變成以前的習慣。
也許小時候的你經常有擔憂的感覺。
是這樣。
他說,他并不介意在她面前袒露真實的自己,那時主持法會,需要在很多人面前流暢而完整地誦經,剛開始的時候心裡真的很緊張。
在法會上一坐就是漫長的時間,不能随便喝水,不能離席去上廁所。
始終要保持端正優雅的儀态坐在衆目睽睽之中。
你喜歡這樣的感覺嗎,被别人膜拜,敬畏。
你覺得呢。
也許當你成為一個人群之中平淡而普通的人,會覺得有些不适應。
他明亮深邃的眼睛認真地凝望着她,說,不。
并不是這樣。
我很多次想過不做這樣的角色。
在幻海那段短短的時間,沒有人知道我是誰,可以随意地坐地鐵,去餐廳吃飯,在咖啡店裡聊天,在你那裡午睡,這是自由自在的記憶。
也許是唯一的一次體驗。
我無法逃避自己在山谷中的使命。
這是責任。
她把茶杯遞送到他的面前。
他盤腿坐着開始喝茶,說,你來了多久。
将近一年。
又快到冬天。
他說,你有很多變化。
現在的你,健壯、穩重而克制,有一股清淨。
在幻海初見到你時,你疲憊而孤單。
他看着她的眼睛,說,你在這裡,我很快樂。
自我們相遇,能給對方帶去支持和幫助,讓對方變得更好。
你耐心照顧大家,做很多事情。
幫助很多人。
這是我願意做的。
但我知道也許應該離開夏摩山谷,不能一直在你身邊,這會帶給你負擔。
我很快要按照寺院的安排開始閉關一年。
慈誠會陪你去。
她知道他已知曉一切。
她在他面前是透明無餘的,無需隐藏任何發生,他知道她身上過去、現在、未來發生的全部。
但他不會輕易吐露。
她說,我和慈誠決定在一起。
是的。
我知道。
他說,我和慈誠從小就相識。
我被認證為轉世之後,他經常過來做我的伴讀。
他思維敏捷,辯經尤其出色,但從小性格叛逆,膽子大,喜歡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
他的聰慧與野性讓人出乎意料。
你大概還不是很了解他。
慈誠不光會畫唐卡、做壇城、做酥油花,還會寫書法、彈琴、吹笛子。
我們這裡的男人手都很巧,下廚房做飯,從農具到屋頂都能修理,做精細的木工活,雕刻祭壇、窗框,砌牆、蓋房子,甚至縫制衣服和鞋子。
他也許會做一切的事情。
他有很多事情都還沒有告訴你。
他不是僅僅你所看到的這樣。
我們的個性不一樣。
後來他還俗,去過很多地方,有豐富的見識和眼界,但他并不執着于任何事物。
我很少離開夏摩山谷。
我沒有身體的自由。
她說,以前我給你寫信,曾經問你,世間有沒有那種搭配完美、在一起非常和諧的人。
你說有,隻是人遇見對方,需要彼此福報相當。
如果積累足夠,兩個人智慧與福德的資糧相等,才會相遇。
否則就會錯過。
你還對我說,當我們孤獨并且需要情感的時候,更需要用慈悲、溫柔的态度去對待别人,也這樣地對待自己。
謝謝你指引我。
他輕輕點頭,說,是的。
如果我們遇見生命中一個重要的人,在你等待他良久的時候,他也已等待你很久。
親密的連接可以無數世地維持,但一定是經由意識和心靈的彼此擴展和提升而得到。
它不回避對方的痛苦,而是去覺知和治愈。
與愛相逢,讓生命完整,如同望見山崗上的滿月落在心湖。
他說,我也有愛。
但這種愛是給無數人的。
我負載被注定的身份來到世間,要留在這個位置上完成任務,回報故鄉、父母、信衆。
我已決定把一生供奉給夏摩山谷。
這一世就是這樣。
他背過身去,站在木窗邊上,不動聲色地看着窗外的院子。
沉默一會,他說,你受到夏摩山谷的召喚,來到這裡。
它把深沉的情感與力量植入在你的身心之中,也喚醒你沉睡在内心的記憶。
也許現在你還不能感受到更深的内在,但某天,你會知道并且體會到這種灌注與存在的永恒性。
某些事物,要在我們與之别離之後才會明白與它們之間的真正意義。
夏摩山谷的天空經常是碧藍空徹的,這裡的太陽、月亮和星星看起來都更為明亮。
我們離天空很近,空氣純淨。
這裡的人看起來不過是很普通的人,也有各種需要面對的現實,而且并不富有。
但他們心裡富足,有廣闊而深遠的視野看待時空與外境。
因為有信念,他們不幻想、不等待任何可以救贖自己、接納自己的工具。
知道自己才是支點。
隻有對自己的接納與救贖,才能獲得新生。
我們并非是為來世而放棄今生。
隻是一旦對世俗生活産生出離心,就不可能再固守物質與時空的限制。
而會像紛紛收拾行裝的旅人,知道此地不是永久的故鄉,要準備下一站。
但人無法預料自己的意識是在提升,還是在堕落。
也許某世有過很辛苦的修持,為了彌補一些功課,完成心願或實現諾言,必須又回到原地兜兜轉轉走上一圈。
生命中充滿太多的未知和可能性,背後都是因緣的操縱。
因果的法則比篩過的面粉還要細,人的肉眼無法看到。
你是說,人有可能在這個台階上提升,但也可能是後退。
或者在後退與提升之間徘徊及反複嗎。
我們無法徹底根除生命中的染污和習氣。
一世的時間對經曆無數軀殼的心識來說,隻是火光一閃,一彈指間的明滅。
我們在各種身份之間過渡,忘記了發生過的所有事情。
唯一可儲存的是習得的般若智慧,積累的愛與慈悲。
這決定心面對覺醒的速度。
你讀過很長時間的般若經,裡面有四句:除無明暗見智慧門悉本源,次第資糧悉由般若所出生。
因緣聚合刹那殊勝言語斷,般若大海無增無滅子母會。
要等待這樣的時刻。
她說,遇見你之前,我從來沒有這樣全心全意對待過一個在世間存在的人。
我知道。
這好像是一種很徹底的深切的愛,但在這種愛裡面我沒有看見自己的欲望。
沒有想占有你,與你建立世俗的關系。
同時感受到你在我心裡的珍貴如同珍寶。
也許你對我的接納,需要付出更大的勇氣與信任。
但你具備這樣的容量,可以接受我的全部。
他微笑,說,我知道。
這是我出現在你面前的原因。
我對你有承諾。
在你的所有世我都會指引你。
如真,記得,如果你學會如何去愛,這種愛可以延續在任何人的身上。
我們通常會認為愛有限度,有條件,喜歡把它切分并劃下界限。
有限的愛最後隻會成為牢籠。
如果擴大它的範圍,拆除它的界限,會發現内在的潛力無窮。
我們可以做到用愛供養任何一個人。
閉關結束後,能不能再來幻海。
我與你在幻海相會隻有一次。
我對你的任務已完成。
我了解你,知道你需要什麼。
我能夠給你的,是這些。
我給予你的有限。
慈誠會陪伴和照顧你。
你要記得與我相遇的意義所在,記得我們在淨月寺發的信願。
他從抽屜裡拿出一顆看起來很老舊的烏蘭花松石,用一根發黑的紅繩串着,同時還串着一顆潔白的鹿牙,一顆有小洞的粉紅色珊瑚珠。
他說,這是我祖母戴過的東西。
她送給我,現在我送給你。
希望你以後不管走在哪裡,祈願它使你趨吉避兇。
最重要的是,你要記得,無論外界顯現出什麼,在修行者的眼中,沒有悲喜或是非,一切幻化都是自性的清淨顯示。
一切都是圓滿自如。
當下就在這本性的狀态中解脫。
記住我剛才說的所有的話,要保持輕緩、漸進、有毅力的修行。
我們不會分離,我跟你在一起,沒有變化。
當你任何時候需要記憶我,觀想心髒敞開,像翻開的拳頭。
我在那裡。
他已說清楚全部。
她想擁抱他,緊緊抱住他。
但知道沒有必要也不可能。
她看着他的眼睛,内心所有的疑問蕩然無存。
當他在她的身邊,她的身口意被自動澄清,像一面湖水,除了反射甯靜再沒有其他。
他存在的意義就在于此。
他們之間并不需要朝朝暮暮,如影相形。
他出現過,不會消失。
她對他頂禮告辭,起身打開門走到院子裡。
智花拿着手電筒站在外面等她,他會把她護送到旅館。
仁美站在房間門邊,看着她。
一輪圓月當空,白晃晃的月光像水一樣流淌在院子裡。
她想起在淨月寺的那個淩晨,此時感受到與他之間強烈的連接,也感受到他内心忍耐着的某種悲傷。
但這種悲傷很快化作透亮的氣流,溫潤的慈悲流淌其中,融化時空,也融化他們此生的限制,在性别、身份、現實上的種種差異和隔離。
她在他面前跪下來,想被内心的佛性降服。
身體微微顫抖,滾燙的熱淚順着面頰流下。
他靠近她,猶豫一下,伸出右手撫摸到她的頭頂。
她感受到他的掌心傳遞過來的熱量。
同時聽到他渾厚的嗓音發出嗡嗡作響的祈禱。
仁美曾經說,不能解釋和确認的事情,是存在的。
無形比人所能想象的空間都要深遠。
隻是人被粗重的肉身所困,障礙太重,無法與無形相連與溝通。
離開度母寺院,去附近的神聖瀑布。
在山頂有一處地方常用來煨桑。
依然是晴朗的天氣,湛藍天空飄浮白雲朵朵,日光照耀幾近把人曬得融化。
山路滑陡,她知道無法跟上他們的體力和爬山技能,願意留在山下等待。
他們五六人,攀援上去的速度飛快,慈誠與智花還背着沉重的物品,煨桑用的柏枝、幹柴、青稞、隆達、酥油等。
他們是在野性的天地裡長大的男人。
當衆人抵達似乎已靠近半空的高聳山頂,她隻能見到他們微小的身影。
很快,火焰白煙熊熊燃燒起來,直沖雲霄。
他們灑隆達,大聲呼喊,禮敬神靈。
她坐在山下灌木叢中的岩石上仰望天空,看到出現一張白雲形成的臉,很像護法神面容。
一隻大鷹飛過來,久久在山頭盤旋飛翔。
慈誠告訴過她,拉加羅是神取得勝利的字面意思。
但内在含義是,一個人生命的内在,神聖的部分會勝利,負面的部分會被消滅。
煨桑結束,他們飛快地跑下來,紅色僧衣在綠色山谷中鮮明耀眼。
路陡直,下坡時困難,仁美滑一跤,摔在地上,慈誠伸手拉住他。
互相開玩笑,氣氛歡樂。
山谷深處的神聖瀑布,來自高山上的積雪,水源清澈。
當地村民來此沐浴,認為能洗去罪障。
在冬天,瀑布則冰凍成一條冰川。
因為心髒的壓力,如真走得有些困難。
她試圖默默跟上隊伍。
這段時間,她與他們在一起,生活、相處,很少意識到自己外來的女性身份,而覺得自然而然是他們其中一員。
慈誠慢慢走在後面,讓她跟随上他。
他總是在關注和照顧她。
仁美出于身份上的顧忌,不能離她太近。
她問慈誠,綠度母會說什麼。
她的聲音并不是那麼容易被聽到。
曆代有很多高僧來瞻仰它,有些聽到,有些聽不到。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聽到度母的聲音。
你聽到什麼。
我聽到一個女人的聲音。
但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度母的聲音。
我不能想象她會說什麼樣的話。
她說自己的心咒,不會說其他的話。
如果你能聽到她的聲音,那麼你與她之間有宿緣。
剛才我很吃驚,有些震驚。
這好像是無法被解釋的發生。
如真,不要被我們的五官限制。
人習慣相信被灌輸的物質概念,覺得事物都應該按照世間的标準秩序去理解,但真正深處的奧妙隻會以它的方式開展。
真相不會以我們的偏見所定義的方式來呈現。
舉個最普通的例子,當你晚上看見天上一顆發着亮光的星星,你以為在此刻看見它,對它而言,它的光亮也許已一路遠行走過數百萬光年。
它的光并不是在你看到的時候發出。
與我們平行,有大量的能量振動及無限的時空。
心識被粗重物質遮蔽的人感應不到它們的頻率,體認不到無限。
我們的理性與常識何嘗不是一種限制。
再比如,我們現在存在于這裡,這是僅有的一個時刻嗎。
也許我們隻能看到此刻,而在無限中遺忘了彼此的整體性與交集點。
人應如何看待當下背後無盡的時空背景,以及與過去和未來的關系。
這意味着人如果無法放開心胸,提高理解的深度,也同樣無法對萬物或他人具備深度的理解。
我們會僅看到膚淺的表面,發出狹隘的偏見評斷與指責,卻無法深入到對方的内在,看到一切的本來面目。
看到重重因緣的深意。
沒有這種洞察,我們無法理解世間任何的人、事、物。
也不會有真正的愛。
他說,你懂了嗎。
我懂了。
他微笑,說,剛才,我在綠度母面前立下誓言。
我說,雖然我喜歡孩子,也不排斥婚姻,但我喜歡這個不想生孩子也不想結婚的女人。
事實上,我愛她。
這種愛出于我無數世對她産生過的看見,看見她的本來面目。
這次仍是一樣。
所以,如果我和她相會并來到你的身邊,我會重複以前的誓言。
我全心全意地愛着她,一如從前。
慈誠,我經曆過太多複雜的事情。
為什麼沒有很早的時候就認識你。
我們的相逢,需要彼此做好各種準備。
對你來說,對我來說,都是一樣。
感情的深度需要升級。
如果對我們來說,今生比較重要的事情是相遇之後陪伴對方,那麼某天,如果我們再次相遇,相愛的使命應該是為幫助對方解脫。
這像是爬樓梯,意識需要一級一級往上提升,愛也是如此。
沿途走過由高大的橡樹和松樹搭成的濃蔭,一路見到在風中飄飛的經幡。
蜿蜒曲折的泥路通向開闊山谷。
神聖瀑布,一道嘩嘩流淌的水流從山崖滑落,底下是清澈見底的水潭。
他們挨個洗臉,洗手,把水潑在頭頂。
在旁邊的草坡空地安置下來,搭起帳篷,做好爐竈。
這些事情慈誠做起來最為靈活敏捷,種種細節都完美。
他勤勞,心也細緻。
仁美一貫不做任何勞務,身邊衆人會自發照顧他,大概是某種很細微的階級身份的傳統。
智花拿出背筐中的食物,他們帶着做奶茶和面片所需要的材料。
慈誠起火,煮好大鍋奶茶,先以食物供養神靈,用手指彈動奶茶三次,口中念誦。
大家圍坐分享食物。
黃昏時收拾幹淨雜物,放回筐裡,往回走。
這天,他們做完很多事情。
她意識到這是仁美在對她告别。
他知道她快要離開,想帶給她盡可能多的關于夏摩山谷的記憶。
9 回到寺院各自告别,夜色已深。
她跟仁美進到房間,知道他有話要說。
在黑鐵爐竈邊,她拎起水壺,照舊添加炭塊,灌滿水瓶,清掃垃圾。
走進仁美的佛堂,擦幹淨水杯,在那排永不熄滅的銀制油燈裡倒入酥油。
給仁美沏出一杯熱茶。
當她端着茶杯走進仁美的房間,看到他在炕上睡着。
大概有些疲憊,他用被子裹住頭部。
她把被子拉下來,蓋在他的肩膀上。
他醒過來,睜開眼睛默默地看着她。
她說,睡覺的時候不要用被子裹着頭。
小時候我經常這樣,後來改掉。
但有時覺得特别疲憊,情不自禁又變成以前的習慣。
也許小時候的你經常有擔憂的感覺。
是這樣。
他說,他并不介意在她面前袒露真實的自己,那時主持法會,需要在很多人面前流暢而完整地誦經,剛開始的時候心裡真的很緊張。
在法會上一坐就是漫長的時間,不能随便喝水,不能離席去上廁所。
始終要保持端正優雅的儀态坐在衆目睽睽之中。
你喜歡這樣的感覺嗎,被别人膜拜,敬畏。
你覺得呢。
也許當你成為一個人群之中平淡而普通的人,會覺得有些不适應。
他明亮深邃的眼睛認真地凝望着她,說,不。
并不是這樣。
我很多次想過不做這樣的角色。
在幻海那段短短的時間,沒有人知道我是誰,可以随意地坐地鐵,去餐廳吃飯,在咖啡店裡聊天,在你那裡午睡,這是自由自在的記憶。
也許是唯一的一次體驗。
我無法逃避自己在山谷中的使命。
這是責任。
她把茶杯遞送到他的面前。
他盤腿坐着開始喝茶,說,你來了多久。
将近一年。
又快到冬天。
他說,你有很多變化。
現在的你,健壯、穩重而克制,有一股清淨。
在幻海初見到你時,你疲憊而孤單。
他看着她的眼睛,說,你在這裡,我很快樂。
自我們相遇,能給對方帶去支持和幫助,讓對方變得更好。
你耐心照顧大家,做很多事情。
幫助很多人。
這是我願意做的。
但我知道也許應該離開夏摩山谷,不能一直在你身邊,這會帶給你負擔。
我很快要按照寺院的安排開始閉關一年。
慈誠會陪你去。
她知道他已知曉一切。
她在他面前是透明無餘的,無需隐藏任何發生,他知道她身上過去、現在、未來發生的全部。
但他不會輕易吐露。
她說,我和慈誠決定在一起。
是的。
我知道。
他說,我和慈誠從小就相識。
我被認證為轉世之後,他經常過來做我的伴讀。
他思維敏捷,辯經尤其出色,但從小性格叛逆,膽子大,喜歡按照自己的意願行事。
他的聰慧與野性讓人出乎意料。
你大概還不是很了解他。
慈誠不光會畫唐卡、做壇城、做酥油花,還會寫書法、彈琴、吹笛子。
我們這裡的男人手都很巧,下廚房做飯,從農具到屋頂都能修理,做精細的木工活,雕刻祭壇、窗框,砌牆、蓋房子,甚至縫制衣服和鞋子。
他也許會做一切的事情。
他有很多事情都還沒有告訴你。
他不是僅僅你所看到的這樣。
我們的個性不一樣。
後來他還俗,去過很多地方,有豐富的見識和眼界,但他并不執着于任何事物。
我很少離開夏摩山谷。
我沒有身體的自由。
她說,以前我給你寫信,曾經問你,世間有沒有那種搭配完美、在一起非常和諧的人。
你說有,隻是人遇見對方,需要彼此福報相當。
如果積累足夠,兩個人智慧與福德的資糧相等,才會相遇。
否則就會錯過。
你還對我說,當我們孤獨并且需要情感的時候,更需要用慈悲、溫柔的态度去對待别人,也這樣地對待自己。
謝謝你指引我。
他輕輕點頭,說,是的。
如果我們遇見生命中一個重要的人,在你等待他良久的時候,他也已等待你很久。
親密的連接可以無數世地維持,但一定是經由意識和心靈的彼此擴展和提升而得到。
它不回避對方的痛苦,而是去覺知和治愈。
與愛相逢,讓生命完整,如同望見山崗上的滿月落在心湖。
他說,我也有愛。
但這種愛是給無數人的。
我負載被注定的身份來到世間,要留在這個位置上完成任務,回報故鄉、父母、信衆。
我已決定把一生供奉給夏摩山谷。
這一世就是這樣。
他背過身去,站在木窗邊上,不動聲色地看着窗外的院子。
沉默一會,他說,你受到夏摩山谷的召喚,來到這裡。
它把深沉的情感與力量植入在你的身心之中,也喚醒你沉睡在内心的記憶。
也許現在你還不能感受到更深的内在,但某天,你會知道并且體會到這種灌注與存在的永恒性。
某些事物,要在我們與之别離之後才會明白與它們之間的真正意義。
夏摩山谷的天空經常是碧藍空徹的,這裡的太陽、月亮和星星看起來都更為明亮。
我們離天空很近,空氣純淨。
這裡的人看起來不過是很普通的人,也有各種需要面對的現實,而且并不富有。
但他們心裡富足,有廣闊而深遠的視野看待時空與外境。
因為有信念,他們不幻想、不等待任何可以救贖自己、接納自己的工具。
知道自己才是支點。
隻有對自己的接納與救贖,才能獲得新生。
我們并非是為來世而放棄今生。
隻是一旦對世俗生活産生出離心,就不可能再固守物質與時空的限制。
而會像紛紛收拾行裝的旅人,知道此地不是永久的故鄉,要準備下一站。
但人無法預料自己的意識是在提升,還是在堕落。
也許某世有過很辛苦的修持,為了彌補一些功課,完成心願或實現諾言,必須又回到原地兜兜轉轉走上一圈。
生命中充滿太多的未知和可能性,背後都是因緣的操縱。
因果的法則比篩過的面粉還要細,人的肉眼無法看到。
你是說,人有可能在這個台階上提升,但也可能是後退。
或者在後退與提升之間徘徊及反複嗎。
我們無法徹底根除生命中的染污和習氣。
一世的時間對經曆無數軀殼的心識來說,隻是火光一閃,一彈指間的明滅。
我們在各種身份之間過渡,忘記了發生過的所有事情。
唯一可儲存的是習得的般若智慧,積累的愛與慈悲。
這決定心面對覺醒的速度。
你讀過很長時間的般若經,裡面有四句:除無明暗見智慧門悉本源,次第資糧悉由般若所出生。
因緣聚合刹那殊勝言語斷,般若大海無增無滅子母會。
要等待這樣的時刻。
她說,遇見你之前,我從來沒有這樣全心全意對待過一個在世間存在的人。
我知道。
這好像是一種很徹底的深切的愛,但在這種愛裡面我沒有看見自己的欲望。
沒有想占有你,與你建立世俗的關系。
同時感受到你在我心裡的珍貴如同珍寶。
也許你對我的接納,需要付出更大的勇氣與信任。
但你具備這樣的容量,可以接受我的全部。
他微笑,說,我知道。
這是我出現在你面前的原因。
我對你有承諾。
在你的所有世我都會指引你。
如真,記得,如果你學會如何去愛,這種愛可以延續在任何人的身上。
我們通常會認為愛有限度,有條件,喜歡把它切分并劃下界限。
有限的愛最後隻會成為牢籠。
如果擴大它的範圍,拆除它的界限,會發現内在的潛力無窮。
我們可以做到用愛供養任何一個人。
閉關結束後,能不能再來幻海。
我與你在幻海相會隻有一次。
我對你的任務已完成。
我了解你,知道你需要什麼。
我能夠給你的,是這些。
我給予你的有限。
慈誠會陪伴和照顧你。
你要記得與我相遇的意義所在,記得我們在淨月寺發的信願。
他從抽屜裡拿出一顆看起來很老舊的烏蘭花松石,用一根發黑的紅繩串着,同時還串着一顆潔白的鹿牙,一顆有小洞的粉紅色珊瑚珠。
他說,這是我祖母戴過的東西。
她送給我,現在我送給你。
希望你以後不管走在哪裡,祈願它使你趨吉避兇。
最重要的是,你要記得,無論外界顯現出什麼,在修行者的眼中,沒有悲喜或是非,一切幻化都是自性的清淨顯示。
一切都是圓滿自如。
當下就在這本性的狀态中解脫。
記住我剛才說的所有的話,要保持輕緩、漸進、有毅力的修行。
我們不會分離,我跟你在一起,沒有變化。
當你任何時候需要記憶我,觀想心髒敞開,像翻開的拳頭。
我在那裡。
他已說清楚全部。
她想擁抱他,緊緊抱住他。
但知道沒有必要也不可能。
她看着他的眼睛,内心所有的疑問蕩然無存。
當他在她的身邊,她的身口意被自動澄清,像一面湖水,除了反射甯靜再沒有其他。
他存在的意義就在于此。
他們之間并不需要朝朝暮暮,如影相形。
他出現過,不會消失。
她對他頂禮告辭,起身打開門走到院子裡。
智花拿着手電筒站在外面等她,他會把她護送到旅館。
仁美站在房間門邊,看着她。
一輪圓月當空,白晃晃的月光像水一樣流淌在院子裡。
她想起在淨月寺的那個淩晨,此時感受到與他之間強烈的連接,也感受到他内心忍耐着的某種悲傷。
但這種悲傷很快化作透亮的氣流,溫潤的慈悲流淌其中,融化時空,也融化他們此生的限制,在性别、身份、現實上的種種差異和隔離。
她在他面前跪下來,想被内心的佛性降服。
身體微微顫抖,滾燙的熱淚順着面頰流下。
他靠近她,猶豫一下,伸出右手撫摸到她的頭頂。
她感受到他的掌心傳遞過來的熱量。
同時聽到他渾厚的嗓音發出嗡嗡作響的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