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汪曾祺
關燈
小
中
大
張新穎:這一代裡面的汪曾祺,也很特别。
王安憶:汪曾祺也應該算是和我母親,和宗璞是一輩的,但他又是另一種,他是比較民間的。
這個老頭子蠻好的,他真是叫作親切啊,他很有趣,和他在一起非常舒服,我和他接觸是比較多的,我到現在還記得和他一起領獎,領全國獎的時候,說話也不多的,但是他老是給我教誨,他說王安憶你一定要學習好的語言,一定要學習北方話。
我說為什麼,南方話不好麼?他也不多說,也不說南方話不好,就是說你要學習北方話,你要學習北方話。
張新穎:他家鄉江蘇高郵這個地方,算南方算北方? 王安憶:應該算北方的。
這是一次教誨。
還有一次教誨,一九八七年,我們在香港的時候,他是從美國聶華苓的“國際寫作計劃”過來,乘遊艇,我們一幫年輕人和他打打鬧鬧的,然後我們就問他,寫不寫長篇,他說我不寫長篇,從來不寫長篇,好像對于長篇是鄙夷的态度。
我們就問他你為什麼不寫,他不說,後來他說了,他就說短篇最好,短篇就是把你必要說的話說出來,長篇是把你不必要說的話說出來。
他講話很好玩的,這是一次教誨。
再有一次教誨也很好玩,那次是金山國際會議,也是八十年代,他呢是用誇獎的方式,他就看我的發言稿裡面用了“聒噪”兩個字,他就問我這是哪來的,這樣追根溯源,我講不清楚的,說不知道,他說你好好想想這兩個字哪來的,他意思是說你還有點水平,用這兩個字,那我就仔細想是在哪裡看到的,想了半天我就說是在《約翰.·.克裡斯朵夫》裡面,他就說對呀,這是誰翻譯的,傅雷翻譯的呀。
這是又一次教誨。
他很有趣。
張新穎:這一點是他比較獨特的,很注意文字。
注意到一個“聒噪”,又想到傅雷。
王安憶:他非常注意文字。
還有一次在杭州的時候,他問我,你媽媽還寫不寫?我說不大寫了。
那時候已經到九十年代了,我說我媽覺得寫作已經挺痛苦。
他就說,她怎麼會覺得寫作痛苦呢?他說我都是喝了二兩酒,吃點茴香豆,然後開始寫,寫作是很享受的。
那次我們在杭州的時候,在一起相處的時間長一些,大家都非常随便了,就有一天談到了《沙家浜》,他說,“老子的隊伍才開張”,“開張”兩個字用得好,他問你們知道誰寫的?我們說不知道,他得意了,豎起大拇指:“我!”他非常得意,說“開張”這兩個字寫得好啊。
張新穎:好像汪曾祺不僅給你一個人的印象是這樣,你們幾個年輕的作家都覺得他很好。
王安憶:對,他很随和,也蠻喜歡女性的,但是他喜歡女性沒有一點點不好的東西,他就是喜歡看好看的東西,喜歡看花,喜歡看年輕的姑娘,這些事物那麼美,喜歡是很正常、很健康的,那時候開筆會總是玩到很晚麼,有一天不是很早也不是太晚的時候,人都走散掉了,他在走廊走來走去,就碰到我,我是準備要上床的樣子,我說我要睡了,他就很失落,問人都到哪去了呢?我說我也不知道。
然後他東找西找,好像找到吳亮還是找到誰了,他就說:人呢,都到哪裡去了?剛碰到安憶了,安憶晚妝已畢,準備入寝。
意興未休的樣子。
我就覺得這個老頭子的心特别年輕。
他很好,但是我覺得特别奇怪就是他在他們那個京劇院,别人好像并不對他怎麼樣,他老是在預告京劇就要滅亡了,也許他們京劇院的人就此不喜歡他。
他去世的時候我給打了個唁電,我覺得我想的那句話挺好的,我說“天上人間共此仙”,但是京劇院過幾天退電報給我,北京有兩個京劇院,中國京劇院和北京京劇院,我大概是攪混了,可是我覺得哪個京劇院都應該知道這個人啊,這封電報沒有發到他們家屬手裡。
這個老人挺好的。
張新穎:他的作品你讀得多嗎? 王安憶:全部都讀過。
他還給我寄過一本書,這本書上面簽了一個什麼名,我還不大熟悉的,是寄錯了,然後他就寫了封信給我說,你把你的書寄給某某人,第三人會把那本書再寄給你。
顯然,三本書都寄錯了,于是,推磨似的寄一圈。
老頭做事真好玩。
還有一次,姚育明到北京去,他讓姚育明給我帶一幅畫,畫得很淡的,他就畫了一窩小鳥,好像上面有雨,就躲在樹葉底下,就叫《雨,沙沙沙》。
我不喜歡國畫的,畫得很淡,顔色很淺,看起來很灰暗,我曾想要不要去裱,後來人家就說你不要亂來,汪老用的顔料都是很奇怪的,像什麼雀巢咖啡一類的,一裱就裱壞了,我就原樣放那兒了。
和他們交往都很愉快,因為我覺得他們都有種行為藝術的人格,他們行為裡面很有藝術感的。
像我這種人不是和誰都能搭上話的,不是所有人都有興趣交往,我現在談到的這些人卻是印象深刻的,會産生一些感情的,于是會去主動地交往。
張新穎:我看過葉兆言寫的一篇汪曾祺的文章,他說汪曾祺其實蠻驕傲的,很随和是很随和,但是他對他的小說其實是很驕傲的。
王安憶:哈哈,我覺得汪曾祺在男人面前還會矜持一點,在女人面前就會非常放松。
張新穎:那你怎麼看汪曾祺的小說呢? 王安憶:他到後來是越寫越短了,這個和年齡是很有關系的。
寫作畢竟是需要精力元氣。
像
王安憶:汪曾祺也應該算是和我母親,和宗璞是一輩的,但他又是另一種,他是比較民間的。
這個老頭子蠻好的,他真是叫作親切啊,他很有趣,和他在一起非常舒服,我和他接觸是比較多的,我到現在還記得和他一起領獎,領全國獎的時候,說話也不多的,但是他老是給我教誨,他說王安憶你一定要學習好的語言,一定要學習北方話。
我說為什麼,南方話不好麼?他也不多說,也不說南方話不好,就是說你要學習北方話,你要學習北方話。
張新穎:他家鄉江蘇高郵這個地方,算南方算北方? 王安憶:應該算北方的。
這是一次教誨。
還有一次教誨,一九八七年,我們在香港的時候,他是從美國聶華苓的“國際寫作計劃”過來,乘遊艇,我們一幫年輕人和他打打鬧鬧的,然後我們就問他,寫不寫長篇,他說我不寫長篇,從來不寫長篇,好像對于長篇是鄙夷的态度。
我們就問他你為什麼不寫,他不說,後來他說了,他就說短篇最好,短篇就是把你必要說的話說出來,長篇是把你不必要說的話說出來。
他講話很好玩的,這是一次教誨。
再有一次教誨也很好玩,那次是金山國際會議,也是八十年代,他呢是用誇獎的方式,他就看我的發言稿裡面用了“聒噪”兩個字,他就問我這是哪來的,這樣追根溯源,我講不清楚的,說不知道,他說你好好想想這兩個字哪來的,他意思是說你還有點水平,用這兩個字,那我就仔細想是在哪裡看到的,想了半天我就說是在《約翰.·.克裡斯朵夫》裡面,他就說對呀,這是誰翻譯的,傅雷翻譯的呀。
這是又一次教誨。
他很有趣。
張新穎:這一點是他比較獨特的,很注意文字。
注意到一個“聒噪”,又想到傅雷。
王安憶:他非常注意文字。
還有一次在杭州的時候,他問我,你媽媽還寫不寫?我說不大寫了。
那時候已經到九十年代了,我說我媽覺得寫作已經挺痛苦。
他就說,她怎麼會覺得寫作痛苦呢?他說我都是喝了二兩酒,吃點茴香豆,然後開始寫,寫作是很享受的。
那次我們在杭州的時候,在一起相處的時間長一些,大家都非常随便了,就有一天談到了《沙家浜》,他說,“老子的隊伍才開張”,“開張”兩個字用得好,他問你們知道誰寫的?我們說不知道,他得意了,豎起大拇指:“我!”他非常得意,說“開張”這兩個字寫得好啊。
張新穎:好像汪曾祺不僅給你一個人的印象是這樣,你們幾個年輕的作家都覺得他很好。
王安憶:對,他很随和,也蠻喜歡女性的,但是他喜歡女性沒有一點點不好的東西,他就是喜歡看好看的東西,喜歡看花,喜歡看年輕的姑娘,這些事物那麼美,喜歡是很正常、很健康的,那時候開筆會總是玩到很晚麼,有一天不是很早也不是太晚的時候,人都走散掉了,他在走廊走來走去,就碰到我,我是準備要上床的樣子,我說我要睡了,他就很失落,問人都到哪去了呢?我說我也不知道。
然後他東找西找,好像找到吳亮還是找到誰了,他就說:人呢,都到哪裡去了?剛碰到安憶了,安憶晚妝已畢,準備入寝。
意興未休的樣子。
我就覺得這個老頭子的心特别年輕。
他很好,但是我覺得特别奇怪就是他在他們那個京劇院,别人好像并不對他怎麼樣,他老是在預告京劇就要滅亡了,也許他們京劇院的人就此不喜歡他。
他去世的時候我給打了個唁電,我覺得我想的那句話挺好的,我說“天上人間共此仙”,但是京劇院過幾天退電報給我,北京有兩個京劇院,中國京劇院和北京京劇院,我大概是攪混了,可是我覺得哪個京劇院都應該知道這個人啊,這封電報沒有發到他們家屬手裡。
這個老人挺好的。
張新穎:他的作品你讀得多嗎? 王安憶:全部都讀過。
他還給我寄過一本書,這本書上面簽了一個什麼名,我還不大熟悉的,是寄錯了,然後他就寫了封信給我說,你把你的書寄給某某人,第三人會把那本書再寄給你。
顯然,三本書都寄錯了,于是,推磨似的寄一圈。
老頭做事真好玩。
還有一次,姚育明到北京去,他讓姚育明給我帶一幅畫,畫得很淡的,他就畫了一窩小鳥,好像上面有雨,就躲在樹葉底下,就叫《雨,沙沙沙》。
我不喜歡國畫的,畫得很淡,顔色很淺,看起來很灰暗,我曾想要不要去裱,後來人家就說你不要亂來,汪老用的顔料都是很奇怪的,像什麼雀巢咖啡一類的,一裱就裱壞了,我就原樣放那兒了。
和他們交往都很愉快,因為我覺得他們都有種行為藝術的人格,他們行為裡面很有藝術感的。
像我這種人不是和誰都能搭上話的,不是所有人都有興趣交往,我現在談到的這些人卻是印象深刻的,會産生一些感情的,于是會去主動地交往。
張新穎:我看過葉兆言寫的一篇汪曾祺的文章,他說汪曾祺其實蠻驕傲的,很随和是很随和,但是他對他的小說其實是很驕傲的。
王安憶:哈哈,我覺得汪曾祺在男人面前還會矜持一點,在女人面前就會非常放松。
張新穎:那你怎麼看汪曾祺的小說呢? 王安憶:他到後來是越寫越短了,這個和年齡是很有關系的。
寫作畢竟是需要精力元氣。
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