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海上來的蠻夷和陸上來的不一樣
關燈
小
中
大
一
第一次鴉片戰争爆發之後,中國士大夫認為這不過是曆史上無數次蠻夷擾邊的重演。
比如曾國藩在家書中提到這場戰争就說:“英吉利豕突定海,……逆性同犬羊,貪求無厭。
”[21] 曆史上中原王朝因為武力不濟敗給蠻夷是常見的事。
比如明代長期對倭寇毫無辦法,而清代全盛時也曾經遭遇烏蘭布通之敗。
因此第一次鴉片戰争的失敗并沒有什麼可奇怪的。
但是不久之後,有一些人敏銳地發現,這次來的蠻夷和以前相當不同。
鹹豐三年,也就是1853年,上海爆發了小刀會起義,在混亂期間,上海海關官員逃跑了,沒有人收稅。
英、法、美三國的領事商量了一下,決定三國各派一人,成立了一個稅務司,“代替中國政府”收關稅。
這顯然是對中國主權的一種嚴重侵犯。
不過令中方官員意外的是,外國人居然能認真地收稅。
過了兩年,上海收複,外國人居然将他們收到的稅款70餘萬兩,老老實實地交給了清政府。
而且,更關鍵的是,在外國人的管理下,上海海關收的稅明顯增多,也就是說,貪污腐敗現象不存在了。
“稅收大增,政府善之。
”[22] 清政府大感意外,事後竟然很高興地同意由英國人代管中國海關。
從此開始,外國人就代管中國海關行政,最高長官稱“總稅務司”,意即“總司海關稅務之事”。
海關收到的稅款很快就比清朝收到的多出兩倍甚至三倍。
(“正稅、子稅較我厘金之科則業已倍之、三之,在彼固自謂仁至義盡矣。
”[23]) 外國人管理中國政府事務,這當然是西方侵犯中國主權的一個鐵證,是殖民主義者的嚴重罪惡。
但問題是中國政府在這件事情上相當主動。
英國外交官威妥瑪跟中國大臣文祥說,等中國海關改革完成後,中國人可以自己管理。
沒想到文祥馬上回答,“用中國人不行,因為顯然他們都不按照實征數目呈報”,還說,原來管理上海海關的薛煥近3年來根本沒有報過一次賬。
後來英國人赫德跟恭親王奕䜣聊海關改革時,“恭親王說,中國官員幾乎無人可信。
對比之下,外國人的報告較為可靠”[24]。
後來的兩江總督曾國藩提到外國人将70多萬關稅交給清朝政府這件事,歎息說,想不到蠻夷之人,居然也有信義。
他在信中曾贊歎道:“洋人代收海關之稅,猶交還七十餘萬與監督吳道。
國藩嘗歎彼雖商賈之國,頗有君子之行。
”曾國藩認識到,這些洋人不同于中國曆史上傳統的、沒有文化根基的蠻夷:“夷非匈奴、金、遼比,天下後世必另有一段論斷。
”這些洋人與漢代的匈奴以及宋時的遼金,性質是完全不同的。
第二次鴉片戰争中,當圓明園被燒、洋人進入北京城的消息傳來時,很多中國人都認為,大清要亡了。
因為曆史上的蠻族如果攻占了中國的首都,下一步自然會建立一個新的王朝。
然而,事情的進展卻出乎幾乎所有中國士大夫的預料。
這些洋人雖然也和曆史上的蠻族那樣進行了野蠻的焚燒和搶劫,但他們燒的隻是皇帝的别墅,也就是圓明園,而對于清王朝統治權威的象征紫禁城及太廟、天壇等地,卻絲毫沒有動。
而且談判完了,就撤兵走了,沒要一寸土地。
中國人非常驚訝。
沒想到還有這種蠻夷。
戶部尚書沈兆霖說,英法聯軍“以萬餘衆入城,而仍換約而去,全城無恙。
則該夷于專于牟利,并無他圖”。
這麼強大的軍隊,進入了中國的首都,費了這麼大的事,隻為了做買賣!簽完了做買賣的條約,就老老實實撤走了。
原來這是一種新蠻夷,一種隻愛做買賣、不要土地的蠻夷。
二 是的,跨海而來的英國人和曆史上那些傳統的蠻夷不同。
他們對接管大清的政權并不感興趣,不想直接統治這片廣大的土地。
他們甚至願意幫助維持清朝的統治,鎮壓太平天國。
他們還願意幫助中國實現内政改革,發展經濟。
為什麼呢?因為這樣可以讓中國人富到能買得起他們生産的商品。
也就是說,推動英國人跨海遠來的,不是一次性掠奪,而是要獲得持續不斷的巨大利潤。
由此我們需要多花些筆墨,來分析一下殖民主義的雙重作用。
馬克思論述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時說道:“英國在印度要完成雙重的使命:一個是破壞性的使命,即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另一個是建設性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物質基礎。
”[25] 英國人的殖民對印度傳統文化造成了巨大的破壞,摧毀了東方農村田園詩
比如曾國藩在家書中提到這場戰争就說:“英吉利豕突定海,……逆性同犬羊,貪求無厭。
”[21] 曆史上中原王朝因為武力不濟敗給蠻夷是常見的事。
比如明代長期對倭寇毫無辦法,而清代全盛時也曾經遭遇烏蘭布通之敗。
因此第一次鴉片戰争的失敗并沒有什麼可奇怪的。
但是不久之後,有一些人敏銳地發現,這次來的蠻夷和以前相當不同。
鹹豐三年,也就是1853年,上海爆發了小刀會起義,在混亂期間,上海海關官員逃跑了,沒有人收稅。
英、法、美三國的領事商量了一下,決定三國各派一人,成立了一個稅務司,“代替中國政府”收關稅。
這顯然是對中國主權的一種嚴重侵犯。
不過令中方官員意外的是,外國人居然能認真地收稅。
過了兩年,上海收複,外國人居然将他們收到的稅款70餘萬兩,老老實實地交給了清政府。
而且,更關鍵的是,在外國人的管理下,上海海關收的稅明顯增多,也就是說,貪污腐敗現象不存在了。
“稅收大增,政府善之。
”[22] 清政府大感意外,事後竟然很高興地同意由英國人代管中國海關。
從此開始,外國人就代管中國海關行政,最高長官稱“總稅務司”,意即“總司海關稅務之事”。
海關收到的稅款很快就比清朝收到的多出兩倍甚至三倍。
(“正稅、子稅較我厘金之科則業已倍之、三之,在彼固自謂仁至義盡矣。
”[23]) 外國人管理中國政府事務,這當然是西方侵犯中國主權的一個鐵證,是殖民主義者的嚴重罪惡。
但問題是中國政府在這件事情上相當主動。
英國外交官威妥瑪跟中國大臣文祥說,等中國海關改革完成後,中國人可以自己管理。
沒想到文祥馬上回答,“用中國人不行,因為顯然他們都不按照實征數目呈報”,還說,原來管理上海海關的薛煥近3年來根本沒有報過一次賬。
後來英國人赫德跟恭親王奕䜣聊海關改革時,“恭親王說,中國官員幾乎無人可信。
對比之下,外國人的報告較為可靠”[24]。
後來的兩江總督曾國藩提到外國人将70多萬關稅交給清朝政府這件事,歎息說,想不到蠻夷之人,居然也有信義。
他在信中曾贊歎道:“洋人代收海關之稅,猶交還七十餘萬與監督吳道。
國藩嘗歎彼雖商賈之國,頗有君子之行。
”曾國藩認識到,這些洋人不同于中國曆史上傳統的、沒有文化根基的蠻夷:“夷非匈奴、金、遼比,天下後世必另有一段論斷。
”這些洋人與漢代的匈奴以及宋時的遼金,性質是完全不同的。
第二次鴉片戰争中,當圓明園被燒、洋人進入北京城的消息傳來時,很多中國人都認為,大清要亡了。
因為曆史上的蠻族如果攻占了中國的首都,下一步自然會建立一個新的王朝。
然而,事情的進展卻出乎幾乎所有中國士大夫的預料。
這些洋人雖然也和曆史上的蠻族那樣進行了野蠻的焚燒和搶劫,但他們燒的隻是皇帝的别墅,也就是圓明園,而對于清王朝統治權威的象征紫禁城及太廟、天壇等地,卻絲毫沒有動。
而且談判完了,就撤兵走了,沒要一寸土地。
中國人非常驚訝。
沒想到還有這種蠻夷。
戶部尚書沈兆霖說,英法聯軍“以萬餘衆入城,而仍換約而去,全城無恙。
則該夷于專于牟利,并無他圖”。
這麼強大的軍隊,進入了中國的首都,費了這麼大的事,隻為了做買賣!簽完了做買賣的條約,就老老實實撤走了。
原來這是一種新蠻夷,一種隻愛做買賣、不要土地的蠻夷。
二 是的,跨海而來的英國人和曆史上那些傳統的蠻夷不同。
他們對接管大清的政權并不感興趣,不想直接統治這片廣大的土地。
他們甚至願意幫助維持清朝的統治,鎮壓太平天國。
他們還願意幫助中國實現内政改革,發展經濟。
為什麼呢?因為這樣可以讓中國人富到能買得起他們生産的商品。
也就是說,推動英國人跨海遠來的,不是一次性掠奪,而是要獲得持續不斷的巨大利潤。
由此我們需要多花些筆墨,來分析一下殖民主義的雙重作用。
馬克思論述英國對印度的殖民統治時說道:“英國在印度要完成雙重的使命:一個是破壞性的使命,即消滅舊的亞洲式的社會;另一個是建設性的使命,即在亞洲為西方式的社會奠定物質基礎。
”[25] 英國人的殖民對印度傳統文化造成了巨大的破壞,摧毀了東方農村田園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