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借錢”的能力與英國崛起

關燈
,表現之一就是稅收的增長。

    比如在路易十一統治期間,稅收增長了近四倍。

    為了征稅,法國建立起一支龐大的官僚隊伍。

    [22]貴族在地方的統治權逐漸被國王任命的行政官僚取代,這個過程與戰國時期中國的郡縣化改革相似。

    [23] 到了路易十四階段,國王權力無限膨脹,個人獨斷獨行,官僚機構越發龐大,擁有軍隊達30萬,達到“君權神授”“朕即國家”“法律出于我”的與中國帝王相仿的程度。

    [24]而正是在這個過程中,英國國王的權力卻日益縮小,并且在光榮革命中被架空成“虛君”。

    正是這一進一退,導緻兩國的借錢能力出現巨大差距。

     三 為什麼法國人借不到錢呢?道理很簡單。

    借錢最關鍵的是什麼?是信用。

    信用好,能借到錢。

    信用不好,沒有錢可以借給你。

     歐洲曆史上戰争不斷,大大小小的國王為了支持戰争早就開始想盡辦法借錢。

    一開始,國王們總是以自己的個人信譽來借,但是這樣借到的錢有限。

    為什麼呢?一是因為有的國王誠信度不高,說話不算話。

    二是國王的壽命是有限的,老國王死了,新繼位的國王有可能不承認前任國王欠下的債務。

    所以國王們雖然付出很高的利息,卻通常借不到多少錢。

     16世紀,哈布斯堡王朝要和法國開戰,急需資金。

    這次,哈布斯堡皇帝腦筋急轉彎,不再用個人的名義借錢,而是以其領地荷蘭州議會的名義來借。

     為什麼以議會的名義來借呢?第一,荷蘭州議會信譽特别高。

    我們講過,荷蘭是歐洲議會制度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議會制度最為成熟。

    荷蘭州議會誕生之後,一直信譽良好,從來沒有違約過。

    荷蘭曾立法保障銀行交易的絕對自由,因此當後來荷蘭和西班牙的軍隊在海洋上厮殺時,西班牙貴族手中的白銀居然仍可以自由地從阿姆斯特丹銀行的金庫中流出。

    荷蘭的銀行,甚至還可以合法地貸款給正在和自己國家作戰的敵人。

    所以,大家信得過荷蘭。

    [25] 第二,更為關鍵的是,國王會死,但荷蘭州議會卻是永久性機構,不會消失。

     第三,哈布斯堡皇帝有時窮有時富,荷蘭州議會的稅收卻一直穩定增長,有穩定的還債能力。

     當然,荷蘭州議會不會無條件為哈布斯堡皇帝借錢,荷蘭州議會同意為皇帝借錢,但要求以後有權限制哈布斯堡皇帝的财政支出,這樣還款就有了雙重保障。

     于是,哈布斯堡皇帝以交出部分财政權為代價,将自己的“個人借貸”轉換為由議會這一公共機構發行“公共債務”,“國債”就誕生了。

    荷蘭州議會以其高度的信譽、穩定的償還能力和永久存在的生命,輕松地為哈布斯堡皇帝借到了大量的錢。

     因此,國債制度的誕生,意味着根本性的制度變革,即“王權”受到限制,而議會的權力獲得擴張。

     英國“光榮革命”之後,來自荷蘭的威廉三世繼承了英國的王位,把荷蘭的這套國債制度帶入了英國。

     英國擁有良好的發行國債的基礎。

    因為與荷蘭一樣,英國擁有成熟的議會制度。

    人們對英國政府充滿信心,相信英國政府肯定能守信歸還本息。

    所以英國民衆非常踴躍地購買債券,認為這樣比把錢存在銀行劃算。

    英國人均購買的國債額,在威廉三世時期達到3.1英鎊,到美國獨立戰争時期更增加到29.15英鎊。

    由于英國政府的透明度較高,歐洲大陸的投資者也都非常願意投資英國。

    荷蘭人、猶太人甚至敵對國家法國的投資人,都踴躍購買英國國債。

    [26]所以英國能借到全世界的錢,來支持自己與法國打仗。

     因此,1786年,英國首相皮特在下院宣布:“這個民族的生機乃至獨立建立在國債基礎之上。

    ” 四 在發行國債方面,法國人遠遠不行。

    法國實行君主集權制度。

    專制就意味着任性,意味着朝令夕改,意味着不講信用。

    在國債發明之前,法國國王以個人名義舉債,總是借不到多少錢,因為曆史上法國王室的信用一直很差,是著名的“老賴”,法國有的國王甚至用殺掉債權人這種辦法來逃債。

     英國人發行國債之後,法國也有樣學樣。

    但是法國的議會政治不成熟,代議制度很落後,議會無力控制國王。

    法國的三級會議在1614~1789年間,100多年沒有召開,國王的權力不受約束,經常東一下西一下瞎折騰。

    因此雖然法國國債利息很高,但是大家信不過這個國家,沒有人買。

     “老賴”的法國王室借不到錢,隻能靠不斷增稅[27],甚至通過賣官鬻爵來籌集軍費。

    王室财政危機最終引發政治風暴,導緻王朝轟然倒塌。

    法國大革命後上台的革命政權做得更絕,他們幹脆一筆勾銷了2/3的債務,結果法國政府的信用更是一落千丈,隻好大量收稅,稅收總額大大超過了革命之前的水平。

     到了拿破侖時期,因為這種負面曆史遺産,同樣借不到錢,财政支撐能力越來越差,拿破侖雖然擁有天縱的軍事天才,最終也不得不兵敗滑鐵盧。

     因此有人評論道:“拿破侖是在用自己的本金和英國的利息來進行戰争,焉有不敗之理?”[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