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法家的基本思路
關燈
小
中
大
個嚴重問題,是它的思考完全圍繞着“君主利益”這個圓心,而不顧及其他階層的利益。
因此法家變法的基本思路,就是把民衆當成君主的工具,通過嚴刑峻法,把百姓都變成亦兵亦農的斯巴達式戰士,把國家改造成一架高效的戰争機器。
所以法家和儒家的思維方式在很多方面是針鋒相對、完全相反的。
比如儒家認為,民衆是國家的主體,也就是《尚書》所說的“民為邦本”,國家是為民衆而存在的。
法家卻認為,君主是國家主體,或者說,國家的存在是為君主服務的。
所謂“君上之于民也,有難則用其死,安平則盡其力”,就是說,百姓對君主有什麼用呢?作戰的時候,可以貢獻生命;和平的時候,可以貢獻勞力——這就是百姓存在的意義。
儒家學說認為,君主應該争取民心,獲得民衆發自内心的支持。
民衆的感受就是上天的感受,所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老百姓滿意,君主才能繼續做下去。
法家卻堅決反對這一點。
韓非子在《顯學》篇中說道: 今不知治者必曰:“得民之心。
”欲得民之心而可以為治,則是伊尹、管仲無所用也,将聽民而已矣。
民智之不可用,猶嬰兒之心也。
……為政而期适民,皆亂之端。
意思是說,不懂得政治的人才會說要争取民心,如果要獲得百姓的支持後才能施政,那麼要政治家有什麼用?人民都像無知的嬰兒一樣,政府要他們吃點小苦以謀求永久的大利,犧牲一代人的幸福換來國家的長治久安,他們竟然全然不能了解。
如果治國的時候聽取老百姓的意見,那國家必然要陷入混亂。
儒家認為有恒産才有恒心,“民之為道也,有恒産者有恒心,無恒産者無恒心,苟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中産階級是社會的穩定器,因為他們有不大不小的“恒産”,所以心态很平穩。
一個人如果沒有自己的财産基礎,那麼他就會“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就會走上歪門邪道。
商鞅卻說,治國之要訣是“弱民”和“勝民”。
也就是壓制、打擊民衆,削弱民衆的力量。
為什麼呢?商鞅說:“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
”(《商君書·弱民》)意為隻有民弱了國才能強,隻有讓民衆既愚昧又貧窮,這個國家才能強大。
這是基于什麼邏輯呢?商鞅在《算地》中說: 技藝之士資在于手;商賈之士資在于身。
故天下一宅,而圜身資。
民資重于身,而偏托勢于外。
挾重資,歸偏家,堯舜之所難也;故湯、武禁之,則功立而名成。
有手藝的人靠手藝緻富,做生意的人靠經商發财,這樣他們都有所依靠,不把官府當回事,國家就不好管理,隻有先讓他們窮下來,賤下來,弱下來,他們才會尊重權力,把官員當回事,“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
商鞅在《賞刑》篇中還說: 所謂壹教者,博聞、辯慧、信廉、禮樂、修行、群黨、任譽、清濁,不可以富貴,不可以評刑,不可獨立私議以陳其上。
堅者被(破),銳者挫。
……然富貴之門,要存戰而已矣。
要消滅民衆中那些知識面廣的、聰明的、有信義講廉恥的、有禮樂修養的、喜歡結黨的、追求名譽的人,這樣的人,不能讓他們獲得富貴。
因此,儒家認為“倉廪實而知禮節”,法家卻認為知禮義是沒有必要的。
商鞅認為中産階級對更高的精神理想的追求是可怕的,因為這樣他們就不會畏懼權力。
所以治國首先要讓百姓窮下來,失去生存的基礎,讓他們乖乖地聽從權力的指揮,遵循國家政策導向。
所以
因此法家變法的基本思路,就是把民衆當成君主的工具,通過嚴刑峻法,把百姓都變成亦兵亦農的斯巴達式戰士,把國家改造成一架高效的戰争機器。
所以法家和儒家的思維方式在很多方面是針鋒相對、完全相反的。
比如儒家認為,民衆是國家的主體,也就是《尚書》所說的“民為邦本”,國家是為民衆而存在的。
法家卻認為,君主是國家主體,或者說,國家的存在是為君主服務的。
所謂“君上之于民也,有難則用其死,安平則盡其力”,就是說,百姓對君主有什麼用呢?作戰的時候,可以貢獻生命;和平的時候,可以貢獻勞力——這就是百姓存在的意義。
儒家學說認為,君主應該争取民心,獲得民衆發自内心的支持。
民衆的感受就是上天的感受,所謂“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老百姓滿意,君主才能繼續做下去。
法家卻堅決反對這一點。
韓非子在《顯學》篇中說道: 今不知治者必曰:“得民之心。
”欲得民之心而可以為治,則是伊尹、管仲無所用也,将聽民而已矣。
民智之不可用,猶嬰兒之心也。
……為政而期适民,皆亂之端。
意思是說,不懂得政治的人才會說要争取民心,如果要獲得百姓的支持後才能施政,那麼要政治家有什麼用?人民都像無知的嬰兒一樣,政府要他們吃點小苦以謀求永久的大利,犧牲一代人的幸福換來國家的長治久安,他們竟然全然不能了解。
如果治國的時候聽取老百姓的意見,那國家必然要陷入混亂。
儒家認為有恒産才有恒心,“民之為道也,有恒産者有恒心,無恒産者無恒心,苟無恒心,放辟邪侈,無不為已”。
中産階級是社會的穩定器,因為他們有不大不小的“恒産”,所以心态很平穩。
一個人如果沒有自己的财産基礎,那麼他就會“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就會走上歪門邪道。
商鞅卻說,治國之要訣是“弱民”和“勝民”。
也就是壓制、打擊民衆,削弱民衆的力量。
為什麼呢?商鞅說:“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
”(《商君書·弱民》)意為隻有民弱了國才能強,隻有讓民衆既愚昧又貧窮,這個國家才能強大。
這是基于什麼邏輯呢?商鞅在《算地》中說: 技藝之士資在于手;商賈之士資在于身。
故天下一宅,而圜身資。
民資重于身,而偏托勢于外。
挾重資,歸偏家,堯舜之所難也;故湯、武禁之,則功立而名成。
有手藝的人靠手藝緻富,做生意的人靠經商發财,這樣他們都有所依靠,不把官府當回事,國家就不好管理,隻有先讓他們窮下來,賤下來,弱下來,他們才會尊重權力,把官員當回事,“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
商鞅在《賞刑》篇中還說: 所謂壹教者,博聞、辯慧、信廉、禮樂、修行、群黨、任譽、清濁,不可以富貴,不可以評刑,不可獨立私議以陳其上。
堅者被(破),銳者挫。
……然富貴之門,要存戰而已矣。
要消滅民衆中那些知識面廣的、聰明的、有信義講廉恥的、有禮樂修養的、喜歡結黨的、追求名譽的人,這樣的人,不能讓他們獲得富貴。
因此,儒家認為“倉廪實而知禮節”,法家卻認為知禮義是沒有必要的。
商鞅認為中産階級對更高的精神理想的追求是可怕的,因為這樣他們就不會畏懼權力。
所以治國首先要讓百姓窮下來,失去生存的基礎,讓他們乖乖地聽從權力的指揮,遵循國家政策導向。
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