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國曆史的幾條大脈絡

關燈
我在自序中講到,這本書的目的是呈現中國曆史的一些大脈絡。

    那麼,中國曆史到底有哪些大的脈絡呢? 在第一章中,我先簡要地目錄式地為大家介紹一下。

     第一條脈絡是,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斷的文明。

    這是今天我們很多人會非常自豪地說起的一點。

     确實,這是中華文明非常重要的一個特點。

    今天的中國人使用的是商朝時就已經使用的文字,從字體上,已經由甲骨文演變成了楷書。

    我們現在讀中國三千年前的詩歌(《詩經》中一些周代早期作品),會發現仍然是押韻的。

    今天中國人祭祀祖先的方式與商周時期大同小異。

    事實上,如果一個漢朝人在今天醒來,他會發現,這個民族的心理和處世習慣,與漢朝其實相去不遠。

    也就是說,幾千年來,中國文明總體上是獨立發展的,一直有着自己鮮明的個性。

     對比一下世界史,這一點看得就更清楚。

    人類曆史上的其他古文明,今天都已經“滅絕”了。

    今天的埃及人除了利用金字塔發展旅遊,他們的文化和古埃及文明幾乎沒啥關系,因為在曆史上,他們先後被希臘人、波斯人、羅馬人、阿拉伯人征服,埃及的語言、文化甚至種族都發生了根本變化。

    兩河流域的所有古代文明,比如蘇美爾文明,更是這樣。

    事實上,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阿拉伯人原本不知道蘇美爾文明的存在,直到近代以來充滿好奇的西方外交官在這裡挖掘出幾千年前的神廟遺址,人類才知道這片土地上以前居然有過這樣一段輝煌的曆史。

    羅馬帝國崩潰後,蠻族大量湧入,社會面貌徹底改變,拉丁語由活的語言變成了死的語言,再也沒能恢複。

    比較一圈下來,隻有中國,文化幾千年一以貫之。

    如果把文化多樣性比作生物多樣性的話,中國文化就是一隻從遠古一直幸存到現在的“古生物”。

     因此杜赫德(JeanBaptisteduHalde)在《中華帝國全志》中用驚訝的口吻說:“……4000多年間,它(中國)自己的君主統治着自己的國民,從未間斷。

    其居民的服裝、道德、風俗與習慣始終不變,毫不偏離其古代立法者們創立的智慧的制度。

    ”這在世界各國中絕對是獨一無二的。

     從這一點我們能得到的啟示是,中國文化的慣性是極其強大的,遠比世界上其他國家的要強大。

    因此“太陽底下無新事”這句話用在中國身上特别合适。

    我們今天所觀察到的一切現象,在曆史上幾乎都可以找到先例。

    也正是因此,我們可以預測,中國曆史上的許多現象,在以後還會重演。

    這也是我們要學習曆史、研究曆史的重要原因。

     那麼為什麼中華文明有這樣強的延續性呢?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地理特點。

     世界上其他幾大古文明,中東兩河流域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和古羅馬文明,它們之間相互影響和交流很多。

    為什麼呢?我們看地圖就會明白,它們中間有一個地中海,如同内湖一樣,讓它們連接在了一起。

     在世界古文明中,隻有中國與其他文明的隔絕程度是最高的。

    中國的西南面和西面,是一系列世界上最高的山脈;東面,是浩瀚的太平洋;北面和西北面,是沙漠和大草原。

    而中國人還嫌這種隔絕程度不夠,後來在北邊又築起了一道萬裡長城,以加強與外部世界的隔絕程度。

    這種隔絕是很有效的,所以玄奘要去一次印度,得走上十來年;甘英出使羅馬帝國,也是無功而返。

     這種地理上的隔絕有兩個影響。

     第一個影響是,中國文明在幾大古代文明中,并不是最早發展起來的。

     在世界曆史上,中國文明并不是最古老的。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是出現在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時間是公元前3500年前後。

    文明在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生根後,開始陸續向歐亞大陸的其他方向傳播:埃及文明起于約公元前3000年,印度河流域文明起于約公元前2500年,它們都鮮明地受到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的影響。

    中國黃河流域的文明,二裡頭文明起于約公元前1750年[1]。

    由于中國地理上的隔絕性,中國文化基本上可以認為是獨立起源的,因為中東一些文明要素,比如青銅、戰車、牛和羊,傳播到中國時,中國文化的一些基本特點已經形成了。

    “造成中國文化有别于世界其他地區的原因,的确與中國地理環境有莫大的關系。

    ……因為中國與印度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的其他早期文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