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關燈
小
中
大
笑:“哪兒的出版社不是出版社啊?來的都是客嘛。
” 記者明知故問:“誰給條件好給誰是嗎?” 胡蒙指着她嘻笑着說:“美女提的這個問題好像沒有你看起來那麼可愛。
” 哄笑中,一個清瘦蒼白的女記者站起來,嗲嗲的粵語腔普通話:“我系香港《明天報》駐京記者菲菲,請胡先生透露一下,這本書海外華語版權有什麼考量?” 胡蒙說:“還沒有。
我說了,來的都是客嘛。
” 一個記者問出版日期,胡蒙詩人本色畢露:“冬天過去了,春天還會遠嗎?” 終于有個記者問到我:“戈先生,您也參與了本書的策劃嗎?你還有啥新的策劃?” 我忙擺手:“才來幾天,最多參與一下校對。
以後的事情誰知道呢,但願有好選題。
誰不想被錢砸暈呀?” 胡蒙和于江湖滿意地看了我一眼。
那名香港駐京女記者仰慕地問:“胡先生,這次大手筆後有什麼新的企劃?是繼續做出版呢,還是有别的藍圖?” 胡蒙躊躇滿志狀:“一切皆有可能。
我是個多栖動物,可能繼續做出版,也可能進軍娛樂界,朋友們都說我身體有形,眼睛有神,也算一美男吧。
” 女記者一聲“哇噻”,鼓掌,引起一片回應。
滿面春風的胡蒙打斷了掌聲,詩興大發:“還有一種可能,躲到某個海邊小村去,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我撒泡——”我心頭一緊,謝天謝地,胡蒙來了個空中轉體,“我——我打個盹呗。
” 台下嘻嘻地笑,吳麗麗齊芸等人發出幾聲矯揉造作的尖叫,猶如邊遠山區的小女孩見到一“春晚”明星。
胡蒙看了于江湖一眼,于宣布發布會結束,要求記者朋友留下。
閑雜人等紛紛離場,我也如釋重負。
許佳和齊芸給每個記者一個小紅包和一篇通稿。
我加工的那篇大稿,給了一家很有影響力的期刊。
那個香港《明天報》駐京記者随公司内部的人一起打車趕到公司樓下聚餐。
當于江湖介紹這位叫趙玲的女士是我的新同事時,我一頭霧水:“你不是香港大報駐京記者嗎?” 趙玲呵呵一笑:“你看我像嗎?” 我看胡蒙和于江湖,他們不置可否。
胡蒙嘿嘿一笑:“從現在起,她回歸了。
” 3 我仍然無所事事,每天和幾個女的閑扯,又多了個健談的大齡女青年趙玲——胡蒙和于江湖的老同學。
她在公司借宿,我和于江湖下班後就乘公汽前往二裡莊一老式民宅——胡蒙和吳麗麗搬走了,于母接着來了。
他媽住一間,我和于江湖住一間。
沒床,打地鋪,暖氣微弱,床墊單薄,水泥地闆上的冷氣直侵肌膚,我不得不和衣而眠,但床上用品難聞的異味依然襲擊着我,比起辦公室真是判若雲泥。
我和于母一起做飯,吃飯者通常有于江湖母子、胡蒙母子、吳麗麗,還有那個趙玲,有時隻有于江湖母子和我。
和于江湖接觸增多,日益成為朋友,免不了吐幾句真言。
一次打地鋪時,我話裡有話地開玩笑:“這千萬富豪也太簡樸點了。
” 他大笑:“哈哈,那都是霧裡看花水中望月。
” 我假裝驚訝:“不是都到賬了嗎?那都是真金白銀啊。
” 于母苦笑着:“到賬?有一美分到賬我就謝天謝地啦,這房錢水電、柴米油鹽都是我們付的,嘩嘩的。
” 于江湖阻止她:“您就别操這份心啦。
” 于母抱怨:“咋地,說還說不得啊?” 我說:“胡總這場戲也演得太入戲了吧?搞個‘大躍進’還把美國人拉進來陪練。
” 于江湖搖頭:“我給他說他不聽,有個一兩百萬就行啦,他一開口就一千萬,這衛星放得也太高了,脫離地球軌道了,收不回來啦。
” “胡總是不是和那個亂放衛星把自個放進大牢的穆總一樣,對數字特别不敏感?”我問。
“呵呵。
” “但他看上去很有魅力,成功人士,少帥嘛。
” “驢屎蛋蛋面子光,他最大的資産就是那兩身行頭。
”于江湖奚落道,“他這人去做感情騙子還行,目标鎖定小縣城中年婦女。
” “你就積點口德吧。
”我說,“不過——,你這配角也不錯嘛。
” 于江湖有些不悅:“我就是一傻逼,陪葬的。
” 于母插話:“憑啥他出風頭你陪葬,還賠錢,趕緊散夥!” “天啊,那也叫出風頭?趕鴨子上架。
”于江湖挖苦地笑,“散夥是肯定的,遲早的事。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 我問于江湖:“這事來龍去脈到底咋回事?” 于江湖開導我:“你知道的已經不少了,說了也沒啥意思。
炒作呗。
” 于母忽然話題一轉:“小戈還沒女朋友吧?” 我說:“我姓戈,排行老五。
” 她歎息:“于江湖也是,現在的年輕人都咋啦。
我們那個年代,二十來歲沒處上對象就麻煩了。
” 我笑:“時代不同啦,再說,我比于江湖大。
” 于江湖說:“把趙玲介紹給你咋樣?你們看起來還行,一個剩男一個剩女,都挺能折騰的,準能唠上嗑,她對你印象挺不賴。
” 我條件反射一樣:“我哪配得上她啊,人是香港大報駐京記者。
” “你就别拿這說事兒啦。
”于江湖哭喪着臉,“都是胡蒙的馊主意。
” 所有媒體都質疑這本天價書,各路要求采訪胡蒙的電話紛至沓來,弄得他狼狽不堪心神不甯,幹脆采取了鴕鳥政策。
更要命的是一些本來對這本書極有興趣的出版社或書商都突然來了個臨陣脫逃。
我偷看了一些報道,就明白這場戲毫無懸念地演砸了。
但大幕已經拉開,你就隻好硬着頭皮演下去。
一天,來了兩小生,眼鏡書包,點頭哈腰。
一看就是瓷器國教育機器鑄造出來的殘次品。
果然是這本天價書的槍手,送稿子來了。
胡蒙讓我審閱并修改。
我小心翼翼地接過書稿,看了幾頁看不下去了。
這書既沒未來學的理論,更沒科幻小說的文筆,一堆硬梆梆的材料堆砌。
我甯願去大街上修破鞋,也不改這破稿子。
于江湖哭喪着臉說:“死馬當活馬醫吧,這世上百分之八十的人都幹着自己極不喜歡的工作,你看我舒服嗎?” 送我出門時他吩咐我這事幾個高層知道就行了。
修訂這本如
” 記者明知故問:“誰給條件好給誰是嗎?” 胡蒙指着她嘻笑着說:“美女提的這個問題好像沒有你看起來那麼可愛。
” 哄笑中,一個清瘦蒼白的女記者站起來,嗲嗲的粵語腔普通話:“我系香港《明天報》駐京記者菲菲,請胡先生透露一下,這本書海外華語版權有什麼考量?” 胡蒙說:“還沒有。
我說了,來的都是客嘛。
” 一個記者問出版日期,胡蒙詩人本色畢露:“冬天過去了,春天還會遠嗎?” 終于有個記者問到我:“戈先生,您也參與了本書的策劃嗎?你還有啥新的策劃?” 我忙擺手:“才來幾天,最多參與一下校對。
以後的事情誰知道呢,但願有好選題。
誰不想被錢砸暈呀?” 胡蒙和于江湖滿意地看了我一眼。
那名香港駐京女記者仰慕地問:“胡先生,這次大手筆後有什麼新的企劃?是繼續做出版呢,還是有别的藍圖?” 胡蒙躊躇滿志狀:“一切皆有可能。
我是個多栖動物,可能繼續做出版,也可能進軍娛樂界,朋友們都說我身體有形,眼睛有神,也算一美男吧。
” 女記者一聲“哇噻”,鼓掌,引起一片回應。
滿面春風的胡蒙打斷了掌聲,詩興大發:“還有一種可能,躲到某個海邊小村去,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我撒泡——”我心頭一緊,謝天謝地,胡蒙來了個空中轉體,“我——我打個盹呗。
” 台下嘻嘻地笑,吳麗麗齊芸等人發出幾聲矯揉造作的尖叫,猶如邊遠山區的小女孩見到一“春晚”明星。
胡蒙看了于江湖一眼,于宣布發布會結束,要求記者朋友留下。
閑雜人等紛紛離場,我也如釋重負。
許佳和齊芸給每個記者一個小紅包和一篇通稿。
我加工的那篇大稿,給了一家很有影響力的期刊。
那個香港《明天報》駐京記者随公司内部的人一起打車趕到公司樓下聚餐。
當于江湖介紹這位叫趙玲的女士是我的新同事時,我一頭霧水:“你不是香港大報駐京記者嗎?” 趙玲呵呵一笑:“你看我像嗎?” 我看胡蒙和于江湖,他們不置可否。
胡蒙嘿嘿一笑:“從現在起,她回歸了。
” 3 我仍然無所事事,每天和幾個女的閑扯,又多了個健談的大齡女青年趙玲——胡蒙和于江湖的老同學。
她在公司借宿,我和于江湖下班後就乘公汽前往二裡莊一老式民宅——胡蒙和吳麗麗搬走了,于母接着來了。
他媽住一間,我和于江湖住一間。
沒床,打地鋪,暖氣微弱,床墊單薄,水泥地闆上的冷氣直侵肌膚,我不得不和衣而眠,但床上用品難聞的異味依然襲擊着我,比起辦公室真是判若雲泥。
我和于母一起做飯,吃飯者通常有于江湖母子、胡蒙母子、吳麗麗,還有那個趙玲,有時隻有于江湖母子和我。
和于江湖接觸增多,日益成為朋友,免不了吐幾句真言。
一次打地鋪時,我話裡有話地開玩笑:“這千萬富豪也太簡樸點了。
” 他大笑:“哈哈,那都是霧裡看花水中望月。
” 我假裝驚訝:“不是都到賬了嗎?那都是真金白銀啊。
” 于母苦笑着:“到賬?有一美分到賬我就謝天謝地啦,這房錢水電、柴米油鹽都是我們付的,嘩嘩的。
” 于江湖阻止她:“您就别操這份心啦。
” 于母抱怨:“咋地,說還說不得啊?” 我說:“胡總這場戲也演得太入戲了吧?搞個‘大躍進’還把美國人拉進來陪練。
” 于江湖搖頭:“我給他說他不聽,有個一兩百萬就行啦,他一開口就一千萬,這衛星放得也太高了,脫離地球軌道了,收不回來啦。
” “胡總是不是和那個亂放衛星把自個放進大牢的穆總一樣,對數字特别不敏感?”我問。
“呵呵。
” “但他看上去很有魅力,成功人士,少帥嘛。
” “驢屎蛋蛋面子光,他最大的資産就是那兩身行頭。
”于江湖奚落道,“他這人去做感情騙子還行,目标鎖定小縣城中年婦女。
” “你就積點口德吧。
”我說,“不過——,你這配角也不錯嘛。
” 于江湖有些不悅:“我就是一傻逼,陪葬的。
” 于母插話:“憑啥他出風頭你陪葬,還賠錢,趕緊散夥!” “天啊,那也叫出風頭?趕鴨子上架。
”于江湖挖苦地笑,“散夥是肯定的,遲早的事。
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 我問于江湖:“這事來龍去脈到底咋回事?” 于江湖開導我:“你知道的已經不少了,說了也沒啥意思。
炒作呗。
” 于母忽然話題一轉:“小戈還沒女朋友吧?” 我說:“我姓戈,排行老五。
” 她歎息:“于江湖也是,現在的年輕人都咋啦。
我們那個年代,二十來歲沒處上對象就麻煩了。
” 我笑:“時代不同啦,再說,我比于江湖大。
” 于江湖說:“把趙玲介紹給你咋樣?你們看起來還行,一個剩男一個剩女,都挺能折騰的,準能唠上嗑,她對你印象挺不賴。
” 我條件反射一樣:“我哪配得上她啊,人是香港大報駐京記者。
” “你就别拿這說事兒啦。
”于江湖哭喪着臉,“都是胡蒙的馊主意。
” 所有媒體都質疑這本天價書,各路要求采訪胡蒙的電話紛至沓來,弄得他狼狽不堪心神不甯,幹脆采取了鴕鳥政策。
更要命的是一些本來對這本書極有興趣的出版社或書商都突然來了個臨陣脫逃。
我偷看了一些報道,就明白這場戲毫無懸念地演砸了。
但大幕已經拉開,你就隻好硬着頭皮演下去。
一天,來了兩小生,眼鏡書包,點頭哈腰。
一看就是瓷器國教育機器鑄造出來的殘次品。
果然是這本天價書的槍手,送稿子來了。
胡蒙讓我審閱并修改。
我小心翼翼地接過書稿,看了幾頁看不下去了。
這書既沒未來學的理論,更沒科幻小說的文筆,一堆硬梆梆的材料堆砌。
我甯願去大街上修破鞋,也不改這破稿子。
于江湖哭喪着臉說:“死馬當活馬醫吧,這世上百分之八十的人都幹着自己極不喜歡的工作,你看我舒服嗎?” 送我出門時他吩咐我這事幾個高層知道就行了。
修訂這本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