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春風化雨潤心田
關燈
小
中
大
回顧敦煌研究院走過的曆程,曆屆黨和國家領導人都特别關心莫高窟文物保護工作,不少首長親臨莫高窟視察指導工作,參觀欣賞敦煌石窟藝術。
正是在他們的直接關心和重視下,在黨和政府正确的方針政策的指引下,一代又一代莫高窟堅守者不斷增強保護傳承祖國文化遺産的自覺,在困難與挑戰面前敢于擔當,不懈創新,使得千年遺産重新煥發青春,敦煌文物保護事業得到不斷壯大發展。
拉開大規模搶救的帷幕 周恩來同志在擔任政府總理的二十六年間,雖然日理萬機,一直沒能親自到敦煌視察參觀,但他十分重視我國的文化遺産事業,十分關心敦煌藝術,為莫高窟的保存起到了關鍵作用。
1950年,政務院就曾向甘肅省政府發出過對敦煌文物加以保護的電文。
1951年,為了配合抗美援朝運動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周恩來總理批準在北京舉辦一次敦煌藝術畫展。
由政務院文教委員會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局長鄭振铎任敦煌藝術畫展籌備委員會組長,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長常書鴻任副組長。
展覽于當年4月初籌備就緒。
展覽開幕前的一個星期天下午,周總理來到現場,興緻勃勃地觀賞、參觀了展覽。
當他看到一千多件摹本、實物、圖表以及攝影資料,特别是那些精美絕倫、出神入化的敦煌壁畫和彩塑摹本時,周總理高度贊揚了敦煌文物研究所全體藝術家和工作人員獻身藝術、保護國寶的可貴精神和已經取得的可喜成績。
這個展覽取得了巨大成功,吸引了首都各界人士競相前去參觀,每天絡繹不絕的參觀人群在展覽館門口排起了長隊。
在周總理的安排下,外交部還專門抽出一天時間安排外國駐華使節和國際友人前往參觀此次藝術展,将我國敦煌學的研究成果第一次推向世界。
展覽結束後,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教委員會舉行了表彰大會,經政務院批準,給敦煌文物研究所全體工作人員頒發了獎狀和獎金,時任中華全國文學藝術會主席的郭沫若親筆書寫了獎狀。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敦煌莫高窟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2年,敦煌文物研究所針對莫高窟保護中存在的嚴重問題,向中央文化部呈交了關于加強保護莫高窟的報告。
報告經文化部呈送國務院後,派出由文化部副部長徐平羽同志率領的十餘名專家學者,組成工作組前來莫高窟進行考察。
考察組回去後,立即起草了莫高窟的保存現狀和搶救方案,由文化部向國務院做了彙報。
當時,國家财政特别困難,全國各地已停止基建,全力以赴發展工農業生産,但周恩來總理仍果斷做出決定,批準撥巨額專款100萬元,一步到位,用于搶救敦煌莫高窟的危崖和洞窟,實施加固保護工程。
就這樣,在周總理的關心重視下,新中國第一次敦煌莫高窟的大規模搶救拉開了帷幕。
這項工程由鐵道部承擔施工重任,自1963年秋季開始,曆時三年多,于1966年竣工。
整個工程範圍全長576米,加固洞窟354個,有效制止了岩體裂隙發展,可抗7級強度地震。
工程還封堵了王圓箓當年開挖的串洞,并安全地解決了這些洞窟上下四層之間的往來通道。
這項工程外觀莊重樸實,代表了當時全國文物保護工程的最高水平,也成為周恩來總理關心和保護敦煌藝術的曆史見證和不朽豐碑。
1964年,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期間,周恩來總理還特意邀請常書鴻到休息室,專門詢問敦煌石窟的保護情況和存在的困難。
1973年,周總理抱病陪同法國總統蓬皮杜參觀雲岡石窟時,他還想起常書鴻,并過問他的近況。
這說明周總理對敦煌文物事業始終念念不忘。
在改革開放初期,敦煌被列為第一批對外開放的城市。
由于有了60年代的大規模加固保護,莫高窟以嶄新的面貌,吸引了五湖四海的學者與遊客,迎來了周總理希望的全盛時期。
如今面對綠樹掩映、巍峨壯觀的莫高窟時,我們總會想起周總理四十多年前為保護敦煌文化遺産時所做的決策和貢獻。
五六十年代,彭德懷、葉劍英元帥,以及胡耀邦、習仲勳等同志先後視察莫高窟,并題詞勉勵敦煌文物研究所的文物工作者。
“敦煌的保護是件事,還是件大事!” 1981年8月7日,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的鄧小平同志和夫人卓琳,在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王震同志和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王任重同志的陪同下來到敦煌。
上午9時左右,鄧小平同志一行從柳園火車站下了專列,乘面包車駛往敦煌,下榻在敦煌賓館。
中午就餐時,鄧小平同志一邊吃飯,一邊講述了對敦煌的向往之情。
言談是那樣坦率,情意是那樣真切,在場的人聽了都感到非常溫暖。
8月8日上午,鄧小平同志興緻勃勃地到莫高窟視察。
此前在北京休養的常書鴻先生也專程來到莫高窟陪同視察。
在敦煌文物研究所簡陋的會議室裡,鄧小平同志首先聽取了當時主持工作的第一副所長段文傑先生關于敦煌文物保護和敦煌學研究的情況彙報。
在聽彙報的過程中,鄧小平同志一再叮囑,敦煌文物天下聞名,是我國文化的寶貴遺産,一定要想方設法保護好。
他十分關心大家的工作情況,段文傑如實彙報說:“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文物保護、學術研究方面的經費存在困難,莫高窟南區和北區的一些洞窟還需要加固。
要想完成這些
正是在他們的直接關心和重視下,在黨和政府正确的方針政策的指引下,一代又一代莫高窟堅守者不斷增強保護傳承祖國文化遺産的自覺,在困難與挑戰面前敢于擔當,不懈創新,使得千年遺産重新煥發青春,敦煌文物保護事業得到不斷壯大發展。
拉開大規模搶救的帷幕 周恩來同志在擔任政府總理的二十六年間,雖然日理萬機,一直沒能親自到敦煌視察參觀,但他十分重視我國的文化遺産事業,十分關心敦煌藝術,為莫高窟的保存起到了關鍵作用。
1950年,政務院就曾向甘肅省政府發出過對敦煌文物加以保護的電文。
1951年,為了配合抗美援朝運動中的愛國主義教育,周恩來總理批準在北京舉辦一次敦煌藝術畫展。
由政務院文教委員會社會文化事業管理局局長鄭振铎任敦煌藝術畫展籌備委員會組長,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長常書鴻任副組長。
展覽于當年4月初籌備就緒。
展覽開幕前的一個星期天下午,周總理來到現場,興緻勃勃地觀賞、參觀了展覽。
當他看到一千多件摹本、實物、圖表以及攝影資料,特别是那些精美絕倫、出神入化的敦煌壁畫和彩塑摹本時,周總理高度贊揚了敦煌文物研究所全體藝術家和工作人員獻身藝術、保護國寶的可貴精神和已經取得的可喜成績。
這個展覽取得了巨大成功,吸引了首都各界人士競相前去參觀,每天絡繹不絕的參觀人群在展覽館門口排起了長隊。
在周總理的安排下,外交部還專門抽出一天時間安排外國駐華使節和國際友人前往參觀此次藝術展,将我國敦煌學的研究成果第一次推向世界。
展覽結束後,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文教委員會舉行了表彰大會,經政務院批準,給敦煌文物研究所全體工作人員頒發了獎狀和獎金,時任中華全國文學藝術會主席的郭沫若親筆書寫了獎狀。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敦煌莫高窟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2年,敦煌文物研究所針對莫高窟保護中存在的嚴重問題,向中央文化部呈交了關于加強保護莫高窟的報告。
報告經文化部呈送國務院後,派出由文化部副部長徐平羽同志率領的十餘名專家學者,組成工作組前來莫高窟進行考察。
考察組回去後,立即起草了莫高窟的保存現狀和搶救方案,由文化部向國務院做了彙報。
當時,國家财政特别困難,全國各地已停止基建,全力以赴發展工農業生産,但周恩來總理仍果斷做出決定,批準撥巨額專款100萬元,一步到位,用于搶救敦煌莫高窟的危崖和洞窟,實施加固保護工程。
就這樣,在周總理的關心重視下,新中國第一次敦煌莫高窟的大規模搶救拉開了帷幕。
這項工程由鐵道部承擔施工重任,自1963年秋季開始,曆時三年多,于1966年竣工。
整個工程範圍全長576米,加固洞窟354個,有效制止了岩體裂隙發展,可抗7級強度地震。
工程還封堵了王圓箓當年開挖的串洞,并安全地解決了這些洞窟上下四層之間的往來通道。
這項工程外觀莊重樸實,代表了當時全國文物保護工程的最高水平,也成為周恩來總理關心和保護敦煌藝術的曆史見證和不朽豐碑。
1964年,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期間,周恩來總理還特意邀請常書鴻到休息室,專門詢問敦煌石窟的保護情況和存在的困難。
1973年,周總理抱病陪同法國總統蓬皮杜參觀雲岡石窟時,他還想起常書鴻,并過問他的近況。
這說明周總理對敦煌文物事業始終念念不忘。
在改革開放初期,敦煌被列為第一批對外開放的城市。
由于有了60年代的大規模加固保護,莫高窟以嶄新的面貌,吸引了五湖四海的學者與遊客,迎來了周總理希望的全盛時期。
如今面對綠樹掩映、巍峨壯觀的莫高窟時,我們總會想起周總理四十多年前為保護敦煌文化遺産時所做的決策和貢獻。
五六十年代,彭德懷、葉劍英元帥,以及胡耀邦、習仲勳等同志先後視察莫高窟,并題詞勉勵敦煌文物研究所的文物工作者。
“敦煌的保護是件事,還是件大事!” 1981年8月7日,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的鄧小平同志和夫人卓琳,在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王震同志和中共中央宣傳部部長王任重同志的陪同下來到敦煌。
上午9時左右,鄧小平同志一行從柳園火車站下了專列,乘面包車駛往敦煌,下榻在敦煌賓館。
中午就餐時,鄧小平同志一邊吃飯,一邊講述了對敦煌的向往之情。
言談是那樣坦率,情意是那樣真切,在場的人聽了都感到非常溫暖。
8月8日上午,鄧小平同志興緻勃勃地到莫高窟視察。
此前在北京休養的常書鴻先生也專程來到莫高窟陪同視察。
在敦煌文物研究所簡陋的會議室裡,鄧小平同志首先聽取了當時主持工作的第一副所長段文傑先生關于敦煌文物保護和敦煌學研究的情況彙報。
在聽彙報的過程中,鄧小平同志一再叮囑,敦煌文物天下聞名,是我國文化的寶貴遺産,一定要想方設法保護好。
他十分關心大家的工作情況,段文傑如實彙報說:“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文物保護、學術研究方面的經費存在困難,莫高窟南區和北區的一些洞窟還需要加固。
要想完成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