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敦煌是我的宿命
關燈
小
中
大
,好像就在昨天,讓我倍感親切,又覺得這個使命沉甸甸的。
但是我并不知道,自己究竟有沒有能力完成這個使命。
在步出朗潤園的那個時刻,我是恍惚的,我反複問自己:“我能完成嗎?”我沒有想到這一去,就是半個多世紀。
我更沒有想到,敦煌石窟考古報告的任務,我竟然長期未能交卷。
經過曲曲折折,反反複複,曆經近半個世紀,我才得以完成其中的第一卷。
我想象不到敦煌石窟考古報告是何其重要,而又是何其艱巨浩大的工程,也是很少有人能夠堅持下去的曆史重任。
我更想象不到,有一天敦煌研究院會讓我走上領導管理崗位。
之後,我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和精力,幾乎全都傾注到了敦煌石窟的保護、研究、弘揚和管理工作中。
但是,母校和老師們的這份囑托我忘不了,完成莫高窟石窟考古報告的使命我忘不了,北大的精神傳統我忘不了,作為北大學子胸懷天下、報效祖國的志向我忘不了,敦煌石窟保護事業的重大責任我忘不了,我知道必須為此竭盡全力。
去敦煌前,我回了一次家,在上海度過了大學時代的最後一個暑假。
父親那時候已經知道了我的決定,他也就不再多說什麼,但是我感到他的心情很沉重。
最後我要動身的時候,他隻對我說了一句話:“既然是自己的選擇,那就好好幹。
”我掉眼淚了。
我知道父親的心裡是不舍的,所以後來無論條件怎麼艱苦,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我從不和家裡說,我怕他們擔心。
每次我回家探親,家人都會給我帶點餅幹,帶點上海的奶糖。
他們不多問,不忍心問;我也什麼都不說,不忍心說。
父親的那一句話,讓我徹底長大了。
一個人必須對自己的選擇無怨無悔。
另外支撐自己的還有一個美好的希望,那就是三四年以後,學校會分配新的考古專業畢業生來敦煌,我一定會回到南方,和我的家人,和老彭在武漢團聚。
但是,我沒想到的是,這一去就是一輩子。
“文革”之後,馬世長考上了北大的研究生,他離開了敦煌。
而我當時正在幹校,錯過了北大的考研,也再一次錯過了離開敦煌的機會。
當年,父親的求情信沒有用上,後來那個“三四年後調離敦煌”的許諾,也沒有實現。
因為之後“文革”爆發了,北大的很多領導和老師都受到了沖擊,他們哪裡還有能力來保護我們,學校哪裡還有能力顧及我們?而我自己呢,一再錯失離開敦煌的機會。
所以我說,我這個人命中注定,這一輩子就交給敦煌了。
重回莫高窟 第一次去敦煌是1962年8月,我跟着宿白先生和幾個同學一起去做畢業實習。
第二次去敦煌,就隻有我和馬世長兩個人。
我心裡知道,這一次去敦煌就不是在那裡待幾個月了,而是要長時間在那裡生活。
火車行駛在河西走廊,經過武威、張掖、酒泉,在茫茫的戈壁中偶爾可以看到遠處的綠洲,越接近敦煌就越感到荒涼寂寥。
我記得經過三天三夜的長途跋涉,火車抵達了柳園這個地方。
當時敦煌沒有火車站,離敦煌最近的就是柳園火車站。
從柳園到敦煌還有一百三十多公裡的路程。
這段路沒有火車,隻能坐汽車,路途颠簸。
記得第一次去敦煌的時候,也途經柳園。
這一次到了柳園後,我們坐上敦煌文物研究所拉煤的卡車沿着公路繼續往南,一路上隻能看見一望無際的沙丘和戈壁。
卡車開進一個南北長兩千多米、東西寬三百米左右的山谷時,就接近了莫高窟。
等到了敦煌文物研究所的時候,我已經是兩腿發麻,兩眼發暈,幾乎是搖搖晃晃地下了車。
這兩次去敦煌,是截然不同的心情。
唯一相同的是再次來到莫高窟時,我還是急切地想進洞看看洞窟裡的壁畫。
那時我剛步出校門,學的又是考古專業,對佛教藝術還是知之甚少。
史葦湘先生第一次給我們介紹洞窟的印象還留在我的記憶裡,那些早期壁畫狂放熱烈的土紅色調,唐代金碧輝煌的經變畫和青綠山水,那各種各樣的極富想象力的構圖造型,斑斓瑰麗的色彩光影,這都是在北大上考古課時,從來沒有見到過的。
隻要我一想到,迄今為止隻有少數人才能夠看到這麼多不同朝代的壁畫和塑像,我就感到一種莫名的興奮和喜悅。
第45窟的塑像精美絕倫,那是整個莫高窟最精美的菩薩造像。
站在這些塑像前,你會感到菩薩和普通人面前的那道屏障消失了。
菩薩像的表情溫柔而親切,就像是一位美好而又純真的少女,梳着雙髻,秀眉連鬓,微
但是我并不知道,自己究竟有沒有能力完成這個使命。
在步出朗潤園的那個時刻,我是恍惚的,我反複問自己:“我能完成嗎?”我沒有想到這一去,就是半個多世紀。
我更沒有想到,敦煌石窟考古報告的任務,我竟然長期未能交卷。
經過曲曲折折,反反複複,曆經近半個世紀,我才得以完成其中的第一卷。
我想象不到敦煌石窟考古報告是何其重要,而又是何其艱巨浩大的工程,也是很少有人能夠堅持下去的曆史重任。
我更想象不到,有一天敦煌研究院會讓我走上領導管理崗位。
之後,我把自己有限的生命和精力,幾乎全都傾注到了敦煌石窟的保護、研究、弘揚和管理工作中。
但是,母校和老師們的這份囑托我忘不了,完成莫高窟石窟考古報告的使命我忘不了,北大的精神傳統我忘不了,作為北大學子胸懷天下、報效祖國的志向我忘不了,敦煌石窟保護事業的重大責任我忘不了,我知道必須為此竭盡全力。
去敦煌前,我回了一次家,在上海度過了大學時代的最後一個暑假。
父親那時候已經知道了我的決定,他也就不再多說什麼,但是我感到他的心情很沉重。
最後我要動身的時候,他隻對我說了一句話:“既然是自己的選擇,那就好好幹。
”我掉眼淚了。
我知道父親的心裡是不舍的,所以後來無論條件怎麼艱苦,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我從不和家裡說,我怕他們擔心。
每次我回家探親,家人都會給我帶點餅幹,帶點上海的奶糖。
他們不多問,不忍心問;我也什麼都不說,不忍心說。
父親的那一句話,讓我徹底長大了。
一個人必須對自己的選擇無怨無悔。
另外支撐自己的還有一個美好的希望,那就是三四年以後,學校會分配新的考古專業畢業生來敦煌,我一定會回到南方,和我的家人,和老彭在武漢團聚。
但是,我沒想到的是,這一去就是一輩子。
“文革”之後,馬世長考上了北大的研究生,他離開了敦煌。
而我當時正在幹校,錯過了北大的考研,也再一次錯過了離開敦煌的機會。
當年,父親的求情信沒有用上,後來那個“三四年後調離敦煌”的許諾,也沒有實現。
因為之後“文革”爆發了,北大的很多領導和老師都受到了沖擊,他們哪裡還有能力來保護我們,學校哪裡還有能力顧及我們?而我自己呢,一再錯失離開敦煌的機會。
所以我說,我這個人命中注定,這一輩子就交給敦煌了。
重回莫高窟 第一次去敦煌是1962年8月,我跟着宿白先生和幾個同學一起去做畢業實習。
第二次去敦煌,就隻有我和馬世長兩個人。
我心裡知道,這一次去敦煌就不是在那裡待幾個月了,而是要長時間在那裡生活。
火車行駛在河西走廊,經過武威、張掖、酒泉,在茫茫的戈壁中偶爾可以看到遠處的綠洲,越接近敦煌就越感到荒涼寂寥。
我記得經過三天三夜的長途跋涉,火車抵達了柳園這個地方。
當時敦煌沒有火車站,離敦煌最近的就是柳園火車站。
從柳園到敦煌還有一百三十多公裡的路程。
這段路沒有火車,隻能坐汽車,路途颠簸。
記得第一次去敦煌的時候,也途經柳園。
這一次到了柳園後,我們坐上敦煌文物研究所拉煤的卡車沿着公路繼續往南,一路上隻能看見一望無際的沙丘和戈壁。
卡車開進一個南北長兩千多米、東西寬三百米左右的山谷時,就接近了莫高窟。
等到了敦煌文物研究所的時候,我已經是兩腿發麻,兩眼發暈,幾乎是搖搖晃晃地下了車。
這兩次去敦煌,是截然不同的心情。
唯一相同的是再次來到莫高窟時,我還是急切地想進洞看看洞窟裡的壁畫。
那時我剛步出校門,學的又是考古專業,對佛教藝術還是知之甚少。
史葦湘先生第一次給我們介紹洞窟的印象還留在我的記憶裡,那些早期壁畫狂放熱烈的土紅色調,唐代金碧輝煌的經變畫和青綠山水,那各種各樣的極富想象力的構圖造型,斑斓瑰麗的色彩光影,這都是在北大上考古課時,從來沒有見到過的。
隻要我一想到,迄今為止隻有少數人才能夠看到這麼多不同朝代的壁畫和塑像,我就感到一種莫名的興奮和喜悅。
第45窟的塑像精美絕倫,那是整個莫高窟最精美的菩薩造像。
站在這些塑像前,你會感到菩薩和普通人面前的那道屏障消失了。
菩薩像的表情溫柔而親切,就像是一位美好而又純真的少女,梳着雙髻,秀眉連鬓,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