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看西洋景
關燈
小
中
大
,也太具體,俾斯麥因為根本不了解中國的國情,當然無法立即提出建議。
接着,李鴻章問他該如何勵精圖治,俾斯麥談了一些練兵的心得: 李鴻章向英國女王遞交國書 “以練兵為國家的基礎,舍此别無長策。
兵不貴多,一國之兵不必超過5萬人。
但隊伍必須年輕,技藝務求精湛,才能所向無敵。
” 除此之外,俾斯麥還具體談了如何駐兵如何用兵的要訣。
因為同有帶兵打仗的經曆,李鴻章和俾斯麥相談甚歡。
兩人商議,中國今後将聘請德國教習赴華幫助練兵等事宜。
會談結束後,兩人互贈禮品,李鴻章在俾斯麥那本集天下名賢手澤的紀念簿上題了幾行漂亮的書法。
那天,俾斯麥着裝極為莊重,胸佩紅鷹大十字寶星,頭戴德皇所賜的玉冕,手執介圭,腰懸登壇的寶劍。
俾斯麥平日一直崇尚質樸,很少如此盛裝。
在荷蘭,李鴻章受到了荷蘭女皇的接見,并觀看了皇家演出的歌舞,異國情調的歌舞,讓李鴻章飄飄欲仙。
夜深人靜時,李鴻章忍不住作詩一首: 出入承明四十年,忽來海外地行仙。
華筵盛會娛絲竹,千歲燈花喜報傳。
在比利時,李鴻章觀看了軍事演習;到達巴黎時,正值法國國慶,李鴻章乘船在塞納河上欣賞了焰火表演;在英國,适逢英國女王生日,李鴻章拜見了女王,與女王合影留念。
對于英國,李鴻章一直百感交集,這個率先以堅船利炮打入中國的日不落國家,是中國陷入災難的始作俑者。
到了白金漢宮之後,李鴻章沒有心情作詩,隻是在紀念冊上提筆寫下兩行杜工部的名句: 西望瑤池降王母, 東來紫氣滿函關。
在詩中,李鴻章用瑤池的王母娘娘來比喻女王,用出函谷關的老子,也即後來的太上老君來比喻自己。
引用這樣的詩,不亢,也不卑,倒是非常妥帖。
李鴻章把詩逐字逐句地解釋給英國人聽,讓他們逐字逐句地傳達給女王。
女王聽了之後,很高興,李鴻章也為自己的聰明感到得意。
人到老年之後,李鴻章往往是身不由己地喜歡場面上的事,喜歡場面上的熱熱鬧鬧,喜歡很多人衆星捧月似的圍着他,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迎來送往。
李鴻章在英國 船隻到達美國時,正在度假的美國總統克利夫蘭特地中斷休假迎接他。
李鴻章的到達在美國引起了轟動,大約50萬人觀看并歡迎了這位清國重臣。
李鴻章參觀了自由女神像、尼亞加拉大瀑布以及美國國會圖書館。
李鴻章還興緻勃勃地接受了《紐約時報》記者的專訪,并在教會舉行的歡迎會上鼓吹了一番中西宗教可以共存的理論。
雖然李鴻章并不懂宗教,但那種與事實之間一直保持距離的官話李鴻章還是說得滴水不漏。
李鴻章在整個訪問期間就像一個二流演員一樣,他把自己這場長達好幾個月的大戲演得像模像樣,頗有風采,竟有很多人對這個來自東方古國的大臣着迷。
李鴻章自己也沉醉其中,顯然,他對于自己的演出相當滿意。
李鴻章抵達紐約 在這裡,有必要援引一段李鴻章在1896年8月至9月訪問美國接受《紐約時報》記者的采訪時的一個訪談。
在此之前,《紐約時報》的記者是這樣生動描述這個東方老者的:李總督的面龐上有一種引人注目的慈祥表情,他雙眼明亮,閃爍着睿智的光彩,目光裡包含了幽默和機智。
他戴着一副老式的硬框眼鏡,顴骨高而不瘦,黝黑的皮膚看上去很健康。
看得出來,他過着悠閑和舒适的生活。
《紐約時報》的報道還特别指出,李總督的就寝時間很早,他大約晚上7點鐘開始用餐,8點鐘剛過就睡了,而早上6點就起床。
對于習慣于夜生活的美國人來說,李鴻章這樣的早睡早起是他們感到奇怪的。
在這個訪談中,李鴻章應該說是集中暴露了他的一些真實想法。
問:尊敬的閣下,您已經談了我們很多事情,您能否告訴我們,什麼是您認為我們做得不好的事呢? 李:我不想批評美國,我對美國政府給予我的接待毫無怨言,這些都是我所期望的。
隻是一件事讓我吃驚或失望。
那就是你們國家有形形色色的政黨存在,而我隻對其中一部分有所了解。
其他政黨會不會使國家出現混亂呢?你們的報紙能不能靠國家利益将各個政黨聯合起來呢? 問:那麼閣下,您在這個國家的所見所聞中什麼使您最感興趣呢? 李:我對我在美國見到的一切都很喜歡,所有事情都讓我高興。
最使我感到驚訝的是20層或更高一些的摩天大樓,我在清國和歐洲從沒見過這種高樓。
這些樓看起來建得很牢固,能抗任何狂風吧?但清國不能建這麼高的樓房,因為台風會很快把它吹倒,而且高層建築沒有你們這樣好的電梯配套也很不方便。
問:閣下,您贊成貴國的普通老百姓都接受教育嗎? 李:我們的習慣是送所有男孩上學。
(翻譯插話:“在清國,男孩,才是
接着,李鴻章問他該如何勵精圖治,俾斯麥談了一些練兵的心得: 李鴻章向英國女王遞交國書 “以練兵為國家的基礎,舍此别無長策。
兵不貴多,一國之兵不必超過5萬人。
但隊伍必須年輕,技藝務求精湛,才能所向無敵。
” 除此之外,俾斯麥還具體談了如何駐兵如何用兵的要訣。
因為同有帶兵打仗的經曆,李鴻章和俾斯麥相談甚歡。
兩人商議,中國今後将聘請德國教習赴華幫助練兵等事宜。
會談結束後,兩人互贈禮品,李鴻章在俾斯麥那本集天下名賢手澤的紀念簿上題了幾行漂亮的書法。
那天,俾斯麥着裝極為莊重,胸佩紅鷹大十字寶星,頭戴德皇所賜的玉冕,手執介圭,腰懸登壇的寶劍。
俾斯麥平日一直崇尚質樸,很少如此盛裝。
在荷蘭,李鴻章受到了荷蘭女皇的接見,并觀看了皇家演出的歌舞,異國情調的歌舞,讓李鴻章飄飄欲仙。
夜深人靜時,李鴻章忍不住作詩一首: 出入承明四十年,忽來海外地行仙。
華筵盛會娛絲竹,千歲燈花喜報傳。
在比利時,李鴻章觀看了軍事演習;到達巴黎時,正值法國國慶,李鴻章乘船在塞納河上欣賞了焰火表演;在英國,适逢英國女王生日,李鴻章拜見了女王,與女王合影留念。
對于英國,李鴻章一直百感交集,這個率先以堅船利炮打入中國的日不落國家,是中國陷入災難的始作俑者。
到了白金漢宮之後,李鴻章沒有心情作詩,隻是在紀念冊上提筆寫下兩行杜工部的名句: 西望瑤池降王母, 東來紫氣滿函關。
在詩中,李鴻章用瑤池的王母娘娘來比喻女王,用出函谷關的老子,也即後來的太上老君來比喻自己。
引用這樣的詩,不亢,也不卑,倒是非常妥帖。
李鴻章把詩逐字逐句地解釋給英國人聽,讓他們逐字逐句地傳達給女王。
女王聽了之後,很高興,李鴻章也為自己的聰明感到得意。
人到老年之後,李鴻章往往是身不由己地喜歡場面上的事,喜歡場面上的熱熱鬧鬧,喜歡很多人衆星捧月似的圍着他,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迎來送往。
李鴻章在英國 船隻到達美國時,正在度假的美國總統克利夫蘭特地中斷休假迎接他。
李鴻章的到達在美國引起了轟動,大約50萬人觀看并歡迎了這位清國重臣。
李鴻章參觀了自由女神像、尼亞加拉大瀑布以及美國國會圖書館。
李鴻章還興緻勃勃地接受了《紐約時報》記者的專訪,并在教會舉行的歡迎會上鼓吹了一番中西宗教可以共存的理論。
雖然李鴻章并不懂宗教,但那種與事實之間一直保持距離的官話李鴻章還是說得滴水不漏。
李鴻章在整個訪問期間就像一個二流演員一樣,他把自己這場長達好幾個月的大戲演得像模像樣,頗有風采,竟有很多人對這個來自東方古國的大臣着迷。
李鴻章自己也沉醉其中,顯然,他對于自己的演出相當滿意。
李鴻章抵達紐約 在這裡,有必要援引一段李鴻章在1896年8月至9月訪問美國接受《紐約時報》記者的采訪時的一個訪談。
在此之前,《紐約時報》的記者是這樣生動描述這個東方老者的:李總督的面龐上有一種引人注目的慈祥表情,他雙眼明亮,閃爍着睿智的光彩,目光裡包含了幽默和機智。
他戴着一副老式的硬框眼鏡,顴骨高而不瘦,黝黑的皮膚看上去很健康。
看得出來,他過着悠閑和舒适的生活。
《紐約時報》的報道還特别指出,李總督的就寝時間很早,他大約晚上7點鐘開始用餐,8點鐘剛過就睡了,而早上6點就起床。
對于習慣于夜生活的美國人來說,李鴻章這樣的早睡早起是他們感到奇怪的。
在這個訪談中,李鴻章應該說是集中暴露了他的一些真實想法。
問:尊敬的閣下,您已經談了我們很多事情,您能否告訴我們,什麼是您認為我們做得不好的事呢? 李:我不想批評美國,我對美國政府給予我的接待毫無怨言,這些都是我所期望的。
隻是一件事讓我吃驚或失望。
那就是你們國家有形形色色的政黨存在,而我隻對其中一部分有所了解。
其他政黨會不會使國家出現混亂呢?你們的報紙能不能靠國家利益将各個政黨聯合起來呢? 問:那麼閣下,您在這個國家的所見所聞中什麼使您最感興趣呢? 李:我對我在美國見到的一切都很喜歡,所有事情都讓我高興。
最使我感到驚訝的是20層或更高一些的摩天大樓,我在清國和歐洲從沒見過這種高樓。
這些樓看起來建得很牢固,能抗任何狂風吧?但清國不能建這麼高的樓房,因為台風會很快把它吹倒,而且高層建築沒有你們這樣好的電梯配套也很不方便。
問:閣下,您贊成貴國的普通老百姓都接受教育嗎? 李:我們的習慣是送所有男孩上學。
(翻譯插話:“在清國,男孩,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