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曾門弟子
關燈
小
中
大
體幕僚一起吃早飯,邊吃飯邊議論形勢,把一天的工作部署掉,這是他多年的習慣了。
李鴻章的習慣正好相反,他是一個典型的夜貓子,每到晚上,便生龍活虎;早晨則睡懶覺不起床。
每一次早會李鴻章總是懵懵懂懂,甚至經常找理由不參加這樣的會議。
有一天,李鴻章诳稱頭疼,不想參加早會,可曾國藩不依不饒,一次次派人來叫,說是“人不到齊不開飯”。
李鴻章見老師真的生氣了,慌忙披上衣服一路踉跄跑過去。
坐下之後,曾國藩鐵青着臉一句話都沒說,直到吃完後,才沖着李鴻章扔下一句:“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處所尚,惟一誠字耳!”說完拔腿就走,李鴻章呆呆地站立在那兒,尴尬了好一陣子。
作為皖人,在湖南人林立的湘軍大營,李鴻章不免會感到孤單,感到受排擠。
李鴻章當時最怕面對的一個人就是左宗棠了。
左宗棠為人狂傲,在曾國藩幕府中目空一切,稱呼他人從來都是直呼其名,即使是對曾國藩,也以“滌生”稱呼。
有一次,曾國藩與左宗棠在一起玩一種文字遊戲,将各人的姓名列入詩中,自得其樂。
曾國藩先出上聯:“季子自鳴高,與吾意見常相左”,巧妙地将“左季高”三字嵌入聯中。
誰想左宗棠對出的下聯卻是:“藩臣身許國,問君經濟有何曾?”左宗棠是直接将“曾國藩”大名三字納入了。
以字相稱,本是尊敬,而左宗棠卻直呼其名,就有點不恭了。
因為是遊戲,曾國藩也不好說什麼。
左宗棠對曾國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新來的後生李鴻章在這樣的局面中,肯定會受很多窩囊氣。
這也難怪李、左在以後的歲月中一直不和。
這兩人的個性,是不太相融的。
還有一次,李鴻章與湘籍俊傑彭玉麟打了起來。
原來事情是這樣的,曾氏主持會議之餘,一群幕僚在一起吃飯閑聊,話題轉到安徽人身上。
由于彭玉麟的父親曾在合肥一帶做過小吏,期間頗不得志,一幫湖南人在言語之中對安徽人有些譏笑的成分。
李鴻章雖奮力辯白,但孤掌難鳴,一直處于劣勢。
李鴻章忍無可忍,惱羞成怒,便一拳打向彭玉麟。
火暴脾氣的彭玉麟也忍不住還擊,兩人摟在一起,直到摔在地上,還是你一拳我一拳。
大家拼命拉架,才沒有引起大事端。
這一次事件雖然沒有擴大,但在李鴻章心目中,還是頗有不快,在湘軍大營,畢竟有“寄人籬下”之感,李鴻章開始考慮自己領頭單飛了。
但李鴻章的才幹得到了包括曾國藩在内的湘軍将領的一緻公認。
在為曾國藩當謀士并掌管文案的那段時間裡,無論是奏稿還是批示,李鴻章都寫得條理清晰,嚴絲合縫,讓曾國藩省了不少心。
不僅如此,李鴻章還彌補了曾國藩的很多不足——曾氏生性“懦緩”,沉穩厚重,而李的作風則明快果斷,反應快捷,每有大計,往往得李在旁數言而決。
李鴻章在此期間為曾國藩出了不少好主意,其中最有名的是曾國藩幾次戰敗後,給朝廷上了一封奏折,給自己請罪,說自己“屢戰屢敗”。
寫完之後,交給李鴻章看,李鴻章改“屢戰屢敗”為“屢敗屢戰”,結果,朝廷不僅沒有怪罪曾國藩,而且還大大地表彰了曾國藩一番。
曾國藩曾經考慮将湘軍轉移到四川,以避開太平軍鋒芒。
李鴻章就不贊成,李鴻章在分析形勢之後,主張曾國藩堅守長江一帶,決不退卻,耗去太平軍銳氣之後,給予打擊。
從後來的情況看,李鴻章的這些謀略都堪稱正确。
曾國藩感歎李鴻章有過人之處:“将來建樹非凡,或青出于藍,亦未可知。
”在湘軍大營,曾國藩有彭玉麟的忠貞,有楊載福的樸直,有鮑超的勇猛,有李元度的策劃,有曾國荃的頑強,但像這樣洞察全局,并且有着清醒和機巧應變手腕的人才,李鴻章可謂是首屈一指。
李鴻章在當幕僚期間還幫曾國藩作出一個重要的決斷——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圓明園,鹹豐倉皇逃亡。
在此期間,鹹豐降旨,要曾國藩速派鮑超部霆軍保衛京師。
接到旨意後,曾國藩和胡林翼感到進退兩難,派鮑超去吧,這邊與太平軍力量均衡的格局将被打破,太平軍極可能乘虛進攻。
不派部隊去吧,又會背一個“抗旨”的罪名。
曾國藩趕忙召集幕僚商議。
多數幕僚主張“入衛”;李鴻章力排他議,分析形勢說:洋人入京,隻不過是為了金帛議和,并不想推翻大清統治,不會有其他事情。
不如按兵請旨,靜觀一段時間再說;對于湘軍來說,與太平軍的決戰才是有關天下安危的大事,所以對待調兵之事,一定要慎重。
曾國藩和胡林翼采納了李鴻章的意見,一面按兵不動,一面拖時間,派人送信給朝廷,堂皇地建議:鮑超人地生疏,斷不能去,是否由曾、胡二人中酌派一人進京,這一招,明顯的是給朝廷出難題,因為朝廷最忌諱手握重兵的“節度使”進京。
朝廷當然不同意。
這樣的拖延戰術,赢得了時間。
很快,曾國藩接到朝廷新旨:清廷與八國聯軍已議和,鮑超軍不用北上。
李鴻章年輕氣盛,經常性地仗義執言。
1860年曾國藩當上了兩江總督,把大本營設在安徽祁門,李鴻章對此很不以為然,認為祁門在地理上是一個盆地,對兵家來說是個兇險之地,必須趕緊離開,否則一旦被包圍,将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地步。
李鴻章把他的想法跟曾國藩說了,曾國藩隻是淡然一笑,并不表示什麼。
曾國藩何嘗不知呢,他當時考慮的是拿下安慶後再進攻南京,但朝廷卻讓他直接進攻南京。
曾國藩于是屯兵祁門,擺出個姿态準備起兵東進,他還是在打安慶的算盤。
李鴻章不明白這一點,見曾國藩不聽自己的意見,很不高興,據理力争了幾句。
曾國藩也懶得向他解釋,不冷不熱地來了一句:“你要是害怕這裡,你走好了!”弄得不歡而散。
不久,“刺頭”李鴻章又為彈劾李元度之事跟曾國藩再度發生争吵。
李元度是功勳卓越的湘軍元老。
在皖南戰役中,李元度沒聽從曾國藩的勸告,失守戰略要地徽州府。
曾國藩一氣之下決定彈劾他,要李鴻章寫奏折。
但李鴻章不僅不願拟稿,反而率一班人去了曾國藩那裡替李元度據理力争,指出李元度“其血性足以幹事,而知人則不甚明;其才識足以謀事,而帶勇則非所長”。
認為曾國藩既然了解李元度的長處和短處,卻舍長取短,這個責任不應由李元度來負。
同時,李元度勞苦功高,一直追随曾氏身邊左右,如果一兵敗就嚴辭彈劾,會讓部下們唇亡齒寒。
李鴻章一番激烈的言辭讓曾國藩大為光火,堅持不更改決定。
李鴻章倔脾氣上來了,怎麼也不肯起草那個奏折,又以離開為要挾。
曾國藩索性揮揮手:“随你便!” 師徒之間的沖突讓曾國藩的心情壞到了極點。
曾國藩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日内因徽州之敗,深惡次青,而又見同人多不明大義,不達事理,抑郁不平,遂不能作一事。
”在曾氏原先的手稿中,在“而”與“又見”之間,圈掉了“少荃”二字,可見其原文是寫“少荃不明大義,不達事理”的。
這一場風波使得師徒間變得生疏尴尬了。
到了年底,李鴻章找了個理由要去看望在江西南昌的老母,離開了湘軍大營,回到了南昌的哥哥李瀚章處。
但李鴻章這一段時間與曾國藩的矛盾并沒有通常所描繪的那樣決絕。
到了南昌之後,曾、李二人一直有着書信來往。
不過李鴻章心中的确有點梗阻,他曾向丁未同年沈葆桢去信詢問福建的情況,有意去補閩任道員之缺。
沈葆桢回信勸阻了他。
另一個丁未同年郭嵩焘也來信勸他回到曾國藩身邊去。
那段時間李鴻章的夫人周氏生病,李鴻章一直忙于照顧。
周氏是李鴻章老師周菊初的侄孫女,李鴻章少年時,周菊初對他就十分欣賞,也經常接濟李家。
李鴻章趕考前,周菊初把自己的侄孫女許配給了李
李鴻章的習慣正好相反,他是一個典型的夜貓子,每到晚上,便生龍活虎;早晨則睡懶覺不起床。
每一次早會李鴻章總是懵懵懂懂,甚至經常找理由不參加這樣的會議。
有一天,李鴻章诳稱頭疼,不想參加早會,可曾國藩不依不饒,一次次派人來叫,說是“人不到齊不開飯”。
李鴻章見老師真的生氣了,慌忙披上衣服一路踉跄跑過去。
坐下之後,曾國藩鐵青着臉一句話都沒說,直到吃完後,才沖着李鴻章扔下一句:“少荃!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處所尚,惟一誠字耳!”說完拔腿就走,李鴻章呆呆地站立在那兒,尴尬了好一陣子。
作為皖人,在湖南人林立的湘軍大營,李鴻章不免會感到孤單,感到受排擠。
李鴻章當時最怕面對的一個人就是左宗棠了。
左宗棠為人狂傲,在曾國藩幕府中目空一切,稱呼他人從來都是直呼其名,即使是對曾國藩,也以“滌生”稱呼。
有一次,曾國藩與左宗棠在一起玩一種文字遊戲,将各人的姓名列入詩中,自得其樂。
曾國藩先出上聯:“季子自鳴高,與吾意見常相左”,巧妙地将“左季高”三字嵌入聯中。
誰想左宗棠對出的下聯卻是:“藩臣身許國,問君經濟有何曾?”左宗棠是直接将“曾國藩”大名三字納入了。
以字相稱,本是尊敬,而左宗棠卻直呼其名,就有點不恭了。
因為是遊戲,曾國藩也不好說什麼。
左宗棠對曾國藩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新來的後生李鴻章在這樣的局面中,肯定會受很多窩囊氣。
這也難怪李、左在以後的歲月中一直不和。
這兩人的個性,是不太相融的。
還有一次,李鴻章與湘籍俊傑彭玉麟打了起來。
原來事情是這樣的,曾氏主持會議之餘,一群幕僚在一起吃飯閑聊,話題轉到安徽人身上。
由于彭玉麟的父親曾在合肥一帶做過小吏,期間頗不得志,一幫湖南人在言語之中對安徽人有些譏笑的成分。
李鴻章雖奮力辯白,但孤掌難鳴,一直處于劣勢。
李鴻章忍無可忍,惱羞成怒,便一拳打向彭玉麟。
火暴脾氣的彭玉麟也忍不住還擊,兩人摟在一起,直到摔在地上,還是你一拳我一拳。
大家拼命拉架,才沒有引起大事端。
這一次事件雖然沒有擴大,但在李鴻章心目中,還是頗有不快,在湘軍大營,畢竟有“寄人籬下”之感,李鴻章開始考慮自己領頭單飛了。
但李鴻章的才幹得到了包括曾國藩在内的湘軍将領的一緻公認。
在為曾國藩當謀士并掌管文案的那段時間裡,無論是奏稿還是批示,李鴻章都寫得條理清晰,嚴絲合縫,讓曾國藩省了不少心。
不僅如此,李鴻章還彌補了曾國藩的很多不足——曾氏生性“懦緩”,沉穩厚重,而李的作風則明快果斷,反應快捷,每有大計,往往得李在旁數言而決。
李鴻章在此期間為曾國藩出了不少好主意,其中最有名的是曾國藩幾次戰敗後,給朝廷上了一封奏折,給自己請罪,說自己“屢戰屢敗”。
寫完之後,交給李鴻章看,李鴻章改“屢戰屢敗”為“屢敗屢戰”,結果,朝廷不僅沒有怪罪曾國藩,而且還大大地表彰了曾國藩一番。
曾國藩曾經考慮将湘軍轉移到四川,以避開太平軍鋒芒。
李鴻章就不贊成,李鴻章在分析形勢之後,主張曾國藩堅守長江一帶,決不退卻,耗去太平軍銳氣之後,給予打擊。
從後來的情況看,李鴻章的這些謀略都堪稱正确。
曾國藩感歎李鴻章有過人之處:“将來建樹非凡,或青出于藍,亦未可知。
”在湘軍大營,曾國藩有彭玉麟的忠貞,有楊載福的樸直,有鮑超的勇猛,有李元度的策劃,有曾國荃的頑強,但像這樣洞察全局,并且有着清醒和機巧應變手腕的人才,李鴻章可謂是首屈一指。
李鴻章在當幕僚期間還幫曾國藩作出一個重要的決斷——1860年英法聯軍攻入圓明園,鹹豐倉皇逃亡。
在此期間,鹹豐降旨,要曾國藩速派鮑超部霆軍保衛京師。
接到旨意後,曾國藩和胡林翼感到進退兩難,派鮑超去吧,這邊與太平軍力量均衡的格局将被打破,太平軍極可能乘虛進攻。
不派部隊去吧,又會背一個“抗旨”的罪名。
曾國藩趕忙召集幕僚商議。
多數幕僚主張“入衛”;李鴻章力排他議,分析形勢說:洋人入京,隻不過是為了金帛議和,并不想推翻大清統治,不會有其他事情。
不如按兵請旨,靜觀一段時間再說;對于湘軍來說,與太平軍的決戰才是有關天下安危的大事,所以對待調兵之事,一定要慎重。
曾國藩和胡林翼采納了李鴻章的意見,一面按兵不動,一面拖時間,派人送信給朝廷,堂皇地建議:鮑超人地生疏,斷不能去,是否由曾、胡二人中酌派一人進京,這一招,明顯的是給朝廷出難題,因為朝廷最忌諱手握重兵的“節度使”進京。
朝廷當然不同意。
這樣的拖延戰術,赢得了時間。
很快,曾國藩接到朝廷新旨:清廷與八國聯軍已議和,鮑超軍不用北上。
李鴻章年輕氣盛,經常性地仗義執言。
1860年曾國藩當上了兩江總督,把大本營設在安徽祁門,李鴻章對此很不以為然,認為祁門在地理上是一個盆地,對兵家來說是個兇險之地,必須趕緊離開,否則一旦被包圍,将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地步。
李鴻章把他的想法跟曾國藩說了,曾國藩隻是淡然一笑,并不表示什麼。
曾國藩何嘗不知呢,他當時考慮的是拿下安慶後再進攻南京,但朝廷卻讓他直接進攻南京。
曾國藩于是屯兵祁門,擺出個姿态準備起兵東進,他還是在打安慶的算盤。
李鴻章不明白這一點,見曾國藩不聽自己的意見,很不高興,據理力争了幾句。
曾國藩也懶得向他解釋,不冷不熱地來了一句:“你要是害怕這裡,你走好了!”弄得不歡而散。
不久,“刺頭”李鴻章又為彈劾李元度之事跟曾國藩再度發生争吵。
李元度是功勳卓越的湘軍元老。
在皖南戰役中,李元度沒聽從曾國藩的勸告,失守戰略要地徽州府。
曾國藩一氣之下決定彈劾他,要李鴻章寫奏折。
但李鴻章不僅不願拟稿,反而率一班人去了曾國藩那裡替李元度據理力争,指出李元度“其血性足以幹事,而知人則不甚明;其才識足以謀事,而帶勇則非所長”。
認為曾國藩既然了解李元度的長處和短處,卻舍長取短,這個責任不應由李元度來負。
同時,李元度勞苦功高,一直追随曾氏身邊左右,如果一兵敗就嚴辭彈劾,會讓部下們唇亡齒寒。
李鴻章一番激烈的言辭讓曾國藩大為光火,堅持不更改決定。
李鴻章倔脾氣上來了,怎麼也不肯起草那個奏折,又以離開為要挾。
曾國藩索性揮揮手:“随你便!” 師徒之間的沖突讓曾國藩的心情壞到了極點。
曾國藩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日内因徽州之敗,深惡次青,而又見同人多不明大義,不達事理,抑郁不平,遂不能作一事。
”在曾氏原先的手稿中,在“而”與“又見”之間,圈掉了“少荃”二字,可見其原文是寫“少荃不明大義,不達事理”的。
這一場風波使得師徒間變得生疏尴尬了。
到了年底,李鴻章找了個理由要去看望在江西南昌的老母,離開了湘軍大營,回到了南昌的哥哥李瀚章處。
但李鴻章這一段時間與曾國藩的矛盾并沒有通常所描繪的那樣決絕。
到了南昌之後,曾、李二人一直有着書信來往。
不過李鴻章心中的确有點梗阻,他曾向丁未同年沈葆桢去信詢問福建的情況,有意去補閩任道員之缺。
沈葆桢回信勸阻了他。
另一個丁未同年郭嵩焘也來信勸他回到曾國藩身邊去。
那段時間李鴻章的夫人周氏生病,李鴻章一直忙于照顧。
周氏是李鴻章老師周菊初的侄孫女,李鴻章少年時,周菊初對他就十分欣賞,也經常接濟李家。
李鴻章趕考前,周菊初把自己的侄孫女許配給了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