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政治的可能與不可能
關燈
小
中
大
提。
在課程中,我談到了“政治創造可能性”的各種路徑。
比如,政治選擇的路徑——在南非,雖然社會結構極度撕裂、曆史記憶充滿創傷,但是新舊兩個政治領導集團通過妥協與分權,使南非實現了轉型的軟着陸。
還有經濟政策選擇的路徑。
智利身處經濟民粹主義盛行的拉美,在右翼威權政府倒台後,仍然堅持了溫和的經濟自由主義路線,使得智利經濟成為拉美地區的佼佼者。
我還談到集體行動的路徑。
美國國家能力的建構,和許多其他國家不同,不是緣起于密集的戰争或發達的文官制政府,而主要是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社會運動。
在韓國,新的政治可能性則來自觀念的變遷——當觀念水位不斷上升,人們甚至超越其經濟理性,為了一個更高的價值重新締造制度。
在所有這些故事中,我們發現,盡管曆史、地理、社會、文化構成政治發展的約束,但這些約束不是牢籠,每個社會對其政治未來,都有一定的選擇餘地。
這個餘地一開始也許隻有10厘米,但是,通過行動的勇氣與智慧,它可能擴展為10米、100米、1萬米,直到打開新的天地。
哪怕從曆史深處流淌而來的政治文化,似乎是一個國家的胎記,但是,就像我在“文明的沖突”那兩次課中所說的,文化不但可能變遷,在一個大發展和全球化的時代,它甚至可能非常快速地變遷。
80年前的德國人,默許了納粹政府屠殺600萬猶太人,但是今天的德國人,成為整個歐洲最歡迎移民的群體。
90年前的日本人,忙着刺殺一切有和平主義嫌疑的政治家,但當代有跨國民調顯示,日本人成了全球最不願“為祖國而戰”的國民。
曆史是文化的作者,但絕非它的唯一作者,甚至可能隻是它的第二、第三、第四作者。
當然,反過來,政治在“創造可能性”的同時,也時常收縮可能性,把本來遼闊的空間從1萬米縮成100米、10米、10厘米。
我們談到過阿富汗,20世紀70年代時本來處于現代化的入口,但是,極左力量的崛起引發蘇軍的入侵,蘇軍的占領激發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原教旨主義引發内戰,政治多米諾骨牌效應讓一個國家的道路越走越窄,直至山窮水盡。
我們還談到過伊拉克,薩達姆不是什麼伊拉克救星,他的統治下也沒有很多人想象的發展與和平,事實上,正是他把一個現代化過程的國家拉進了無窮的戰火。
我們也提到過津巴布韋,1980年獨立的時候,充滿希望、百廢待興,但是,穆加貝的族群政治、民粹主義以及大權獨攬,讓一個非洲糧倉淪為通貨膨脹的傳奇。
政治是藝術,但它可能是非常糟糕的藝術。
在卓越的和糟糕的藝術之間,是政治行動。
行動需要勇氣,需要道德覺醒,需要有一個小男孩以及更多小男孩冒着巨大的危險,從人群中站出來說:對不起,國王,你并沒有穿衣服。
在關于“平庸之惡”的讨論中,我講到過,惡的泛濫未必需要多少“壞人”,往往隻需要一個“魅力四射的瘋子”加上無數“不假思索”的人。
在這個“1+N模式”中,一個普通人要從“不假思索”中出走,他必須跳出“此時此刻”,獲得一個更高更遠的視角,足以看到曆史深處的亡靈,以及道路盡頭的懸崖。
但政治行動不僅僅需要勇氣,也需要節制。
泰國反複的政體振蕩說明,狂熱的政治激情可能以民主的方式摧毀民主,以自由的方式摧毀自由。
而委内瑞拉式的經濟崩潰則說明,善的感召如果失去缰繩,可以像海妖的歌聲,把無數船隻引向觸礁與沉沒。
很多時候,比左右之争、東西之争、普世與民族之争更重要的,是狂熱和溫和之争,是斬釘截鐵和懷疑主義之争,是感歎号和問号之争。
最後,我想補充的一點是,可能是因為我常常在公共領域寫作,而且盡量用非學術化的語言和讀者交流,所以常常被貼上一個标簽,叫作“政治學常識的普及者”。
說實話,我對這個标簽有點不适。
為什麼呢?因為仔細想想,政治學幾乎沒有常識。
你對政治學了解越多,就越會意識到,政治學沒有常識。
你覺得“民主”是常識,但是曆史上很多偉大的思想家都反民主——麥迪遜甚至說:“如果所有的雅典人都是蘇格拉底,雅典的公民大會仍然會是一群暴民。
”你覺得“自由”是常識,但很多左翼會追問:誰的自由?哪有沒有階級屬性的自由?你覺得“平等”是常識,可是曆史上對平等的追求,常常帶來一敗塗地的悲劇。
我能普及什麼呢?更多的時候,我普及的不是所謂“常識”,而恰恰是遲疑。
有時候,我會為政治知識的這種“原地踏步”而絕望。
在其他領域,人類的進步令人驚歎。
直到現在,坐飛機的時候,我仍然感到難以置信:人類怎麼這麼聰明?居然能造出這麼一個笨重的家夥,而它能在天上飛十幾個小時?吃到改良水果的時候,我也特别感恩:他們到底對葡萄和西瓜做了些什麼,怎麼這麼好吃?全球氣候變暖運動的擴散,也讓我百思不得其解:地球平均溫度200年裡上升1度,這麼微妙的變化,居然被人類發現了,而且分析出它的前因後果,發展出轟轟烈烈的全球運動。
有一年我看一個舞台劇,表演和特技、音樂結合得太完美了,我幾乎熱淚盈眶,感慨人間真是不虛此行。
所有這些文明的成果都讓我敬畏,但是,轉身看一眼政治,立刻洩氣了:雖然人類已經能夠上天入地、呼風喚雨,但仍然會為能不能退出一個宗教打得頭破血流,為一句刺耳的言論付出沉重代價,為一句口号淪為無法退出的實驗品,為一場選舉而反目為仇。
同一個物種,居然會同時如此智慧和愚蠢、偉大和狹隘、勇敢和懦弱。
不過,另一些時候,我又覺得,沒有常識未必是一件壞事。
為什麼?因為如果知識是确切的,專制就是必要的。
恰恰是知識的不确定性,讓我們需要在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情境中不斷重返基本的道德問題和曆史經驗,用我們自己的頭腦思考,并以這種思考成就人之為人的尊嚴。
如果說自然科學的知識是在建造一座層層累加的高塔,社會科學的知識則更像是西西弗斯在推石頭,推上去,掉下來,再推上去,再掉下來。
或許有人認為西西弗斯的努力是一種徒勞,殊不知原地踏步或許正是對自由落體的抵抗。
政治複雜到令人絕望,但也正是這種複雜,讓思考充滿樂趣,讓自由成為必要,讓未來湧現無窮無盡的驚奇。
參考書目 [1]Acemoglu,Daron,JamesA.Robinson.TheNarrowCorridor:States,Societies,andtheFateofLiberty.NewYork,N.Y.:PenguinPress,2019. [2]Acemoglu,Daron,JamesA.Robinson.WhyNationsFail:TheOriginsofPower,Prosperity,andPoverty.NewYork,N.Y.:CrownBusiness,2012. [3]Bardenwerper,Will.ThePrisonerinHisPalace:SaddamHussein,HisAmericanGuards,andWhatHistoryLeavesUnsaid.N
在課程中,我談到了“政治創造可能性”的各種路徑。
比如,政治選擇的路徑——在南非,雖然社會結構極度撕裂、曆史記憶充滿創傷,但是新舊兩個政治領導集團通過妥協與分權,使南非實現了轉型的軟着陸。
還有經濟政策選擇的路徑。
智利身處經濟民粹主義盛行的拉美,在右翼威權政府倒台後,仍然堅持了溫和的經濟自由主義路線,使得智利經濟成為拉美地區的佼佼者。
我還談到集體行動的路徑。
美國國家能力的建構,和許多其他國家不同,不是緣起于密集的戰争或發達的文官制政府,而主要是通過一代又一代人的社會運動。
在韓國,新的政治可能性則來自觀念的變遷——當觀念水位不斷上升,人們甚至超越其經濟理性,為了一個更高的價值重新締造制度。
在所有這些故事中,我們發現,盡管曆史、地理、社會、文化構成政治發展的約束,但這些約束不是牢籠,每個社會對其政治未來,都有一定的選擇餘地。
這個餘地一開始也許隻有10厘米,但是,通過行動的勇氣與智慧,它可能擴展為10米、100米、1萬米,直到打開新的天地。
哪怕從曆史深處流淌而來的政治文化,似乎是一個國家的胎記,但是,就像我在“文明的沖突”那兩次課中所說的,文化不但可能變遷,在一個大發展和全球化的時代,它甚至可能非常快速地變遷。
80年前的德國人,默許了納粹政府屠殺600萬猶太人,但是今天的德國人,成為整個歐洲最歡迎移民的群體。
90年前的日本人,忙着刺殺一切有和平主義嫌疑的政治家,但當代有跨國民調顯示,日本人成了全球最不願“為祖國而戰”的國民。
曆史是文化的作者,但絕非它的唯一作者,甚至可能隻是它的第二、第三、第四作者。
當然,反過來,政治在“創造可能性”的同時,也時常收縮可能性,把本來遼闊的空間從1萬米縮成100米、10米、10厘米。
我們談到過阿富汗,20世紀70年代時本來處于現代化的入口,但是,極左力量的崛起引發蘇軍的入侵,蘇軍的占領激發伊斯蘭原教旨主義,原教旨主義引發内戰,政治多米諾骨牌效應讓一個國家的道路越走越窄,直至山窮水盡。
我們還談到過伊拉克,薩達姆不是什麼伊拉克救星,他的統治下也沒有很多人想象的發展與和平,事實上,正是他把一個現代化過程的國家拉進了無窮的戰火。
我們也提到過津巴布韋,1980年獨立的時候,充滿希望、百廢待興,但是,穆加貝的族群政治、民粹主義以及大權獨攬,讓一個非洲糧倉淪為通貨膨脹的傳奇。
政治是藝術,但它可能是非常糟糕的藝術。
在卓越的和糟糕的藝術之間,是政治行動。
行動需要勇氣,需要道德覺醒,需要有一個小男孩以及更多小男孩冒着巨大的危險,從人群中站出來說:對不起,國王,你并沒有穿衣服。
在關于“平庸之惡”的讨論中,我講到過,惡的泛濫未必需要多少“壞人”,往往隻需要一個“魅力四射的瘋子”加上無數“不假思索”的人。
在這個“1+N模式”中,一個普通人要從“不假思索”中出走,他必須跳出“此時此刻”,獲得一個更高更遠的視角,足以看到曆史深處的亡靈,以及道路盡頭的懸崖。
但政治行動不僅僅需要勇氣,也需要節制。
泰國反複的政體振蕩說明,狂熱的政治激情可能以民主的方式摧毀民主,以自由的方式摧毀自由。
而委内瑞拉式的經濟崩潰則說明,善的感召如果失去缰繩,可以像海妖的歌聲,把無數船隻引向觸礁與沉沒。
很多時候,比左右之争、東西之争、普世與民族之争更重要的,是狂熱和溫和之争,是斬釘截鐵和懷疑主義之争,是感歎号和問号之争。
最後,我想補充的一點是,可能是因為我常常在公共領域寫作,而且盡量用非學術化的語言和讀者交流,所以常常被貼上一個标簽,叫作“政治學常識的普及者”。
說實話,我對這個标簽有點不适。
為什麼呢?因為仔細想想,政治學幾乎沒有常識。
你對政治學了解越多,就越會意識到,政治學沒有常識。
你覺得“民主”是常識,但是曆史上很多偉大的思想家都反民主——麥迪遜甚至說:“如果所有的雅典人都是蘇格拉底,雅典的公民大會仍然會是一群暴民。
”你覺得“自由”是常識,但很多左翼會追問:誰的自由?哪有沒有階級屬性的自由?你覺得“平等”是常識,可是曆史上對平等的追求,常常帶來一敗塗地的悲劇。
我能普及什麼呢?更多的時候,我普及的不是所謂“常識”,而恰恰是遲疑。
有時候,我會為政治知識的這種“原地踏步”而絕望。
在其他領域,人類的進步令人驚歎。
直到現在,坐飛機的時候,我仍然感到難以置信:人類怎麼這麼聰明?居然能造出這麼一個笨重的家夥,而它能在天上飛十幾個小時?吃到改良水果的時候,我也特别感恩:他們到底對葡萄和西瓜做了些什麼,怎麼這麼好吃?全球氣候變暖運動的擴散,也讓我百思不得其解:地球平均溫度200年裡上升1度,這麼微妙的變化,居然被人類發現了,而且分析出它的前因後果,發展出轟轟烈烈的全球運動。
有一年我看一個舞台劇,表演和特技、音樂結合得太完美了,我幾乎熱淚盈眶,感慨人間真是不虛此行。
所有這些文明的成果都讓我敬畏,但是,轉身看一眼政治,立刻洩氣了:雖然人類已經能夠上天入地、呼風喚雨,但仍然會為能不能退出一個宗教打得頭破血流,為一句刺耳的言論付出沉重代價,為一句口号淪為無法退出的實驗品,為一場選舉而反目為仇。
同一個物種,居然會同時如此智慧和愚蠢、偉大和狹隘、勇敢和懦弱。
不過,另一些時候,我又覺得,沒有常識未必是一件壞事。
為什麼?因為如果知識是确切的,專制就是必要的。
恰恰是知識的不确定性,讓我們需要在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情境中不斷重返基本的道德問題和曆史經驗,用我們自己的頭腦思考,并以這種思考成就人之為人的尊嚴。
如果說自然科學的知識是在建造一座層層累加的高塔,社會科學的知識則更像是西西弗斯在推石頭,推上去,掉下來,再推上去,再掉下來。
或許有人認為西西弗斯的努力是一種徒勞,殊不知原地踏步或許正是對自由落體的抵抗。
政治複雜到令人絕望,但也正是這種複雜,讓思考充滿樂趣,讓自由成為必要,讓未來湧現無窮無盡的驚奇。
參考書目 [1]Acemoglu,Daron,JamesA.Robinson.TheNarrowCorridor:States,Societies,andtheFateofLiberty.NewYork,N.Y.:PenguinPress,2019. [2]Acemoglu,Daron,JamesA.Robinson.WhyNationsFail:TheOriginsofPower,Prosperity,andPoverty.NewYork,N.Y.:CrownBusiness,2012. [3]Bardenwerper,Will.ThePrisonerinHisPalace:SaddamHussein,HisAmericanGuards,andWhatHistoryLeavesUnsaid.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