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冰
關燈
小
中
大
2019年廣州的乘積,或二者的液态夾層。
受惠于《粵海關志》(梁廷相)、《廣東十三行考》(梁嘉彬)、《廣州貿易》(範岱克)等著作,我遠眺過一種“十三行”,一種蜃景,而2019年夏天的十三行路上人來車往,黃衣騎手飛馳,大捆大捆批發服裝堆滿闆車、從依維柯半敞的尾廂流瀉。
江岸拓寬。
新的故事發生。
地名是一種化石。
來回搭輪渡,從西堤碼頭到昔日河南島,從黃沙到金沙洲,直到江岸風景漸漸返祖。
沿花地河岸慢走:水泥步道,周末釣手和他們的藍體白蓋小釣箱。
從一隻夜鹭想象一群,想象它們神秘的群集之地。
烈日之下,黃埔古港的虛影自南海神廟古樹蔭湧現。
追逐珠江,追逐它的水道、出口。
天後宮總是面朝江海,總是和黃昏一同到來。
開錯路。
繞路。
開到“重地!閑人禁入!”牌子前。
在漠陽江邊目睹三種并行的時間:岸上,島心,江中。
年邁的妻子(也可能是姐妹)單側劃槳,于是觸版打起圈來,年邁的丈夫(也可能是兄弟)得以長久地回收他的網。
網是尼龍的、晶白的、無盡的。
每一截新出水的經緯都可能附贈一尾魚。
在古老的時間之河打轉,和落網的不确定性日日相伴。
廟樹:榕、木棉、海紅豆。
感受土地如何在鞋尖前終結,記住那種終結并随後而至的歎息。
用眼睛,在獅子洋面增加一艘廣式帆船的重量和體積。
知識壓向現實,像二氧化碳壓向水。
到2020年5月初稿完成,巨蛙已是我的旅伴、同桌、室友。
我們一起行過真實和虛構的珠江、它流經的真實和虛構的土地、它彙入的真實和虛構的大洋。
兩種光景以雙重曝光的形式相印。
幸運的是,那頭不存在的兩栖怪獸比我的血肉之軀走出更遠。
巨蛙的故事受惠于前輩學人和藝術工作者的心血成果,他們是另一維度的冒險家,朝向幽深的未知海域。
清單還包括但不限于:《廣東新語》(,屈大均)、《粵讴》(招子庸等)、《置民的研究》(陳序經)、《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1635—1834)》(馬士)、《廣州十三行》(孔佩特)、《廣州番鬼錄、舊中國雜記》(亨特)、《近代西方識華生物史》(羅桂環)、《澳門記略》(印光任、張汝霖)、《澳門學:探頤與彙知》(金國平)、《普塔克澳門史與海洋史論集》(普塔克)、《早期澳門史》(龍思泰)……仰賴這些求真、求實的耕耘,虛構之蛙獲得了水源和大地。
部分人物、動物、無機物角色有着相應曆史原型或參照:“H”脫胎于19世紀上半葉英國東印度公司商人群像;大象迪迪受1706年一則大象死亡事件(4月27日,蘇格蘭鄧迪)啟發而生;押運巨蛙的世界号以邦蒂号(HMSBo〃n。
)為“模式種”,後者在1787年至1790年間服役,焚毀于一場嘩變;如此等等。
旅程已經結束。
有時我會想念遠方巨蛙。
也會想念篝火旁的袋狼、獅猴、粉頭鴨。
一種被稱為“自然”的巨大整體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逝,短促的我們隻來得及取一瓢嘗。
受惠于《粵海關志》(梁廷相)、《廣東十三行考》(梁嘉彬)、《廣州貿易》(範岱克)等著作,我遠眺過一種“十三行”,一種蜃景,而2019年夏天的十三行路上人來車往,黃衣騎手飛馳,大捆大捆批發服裝堆滿闆車、從依維柯半敞的尾廂流瀉。
江岸拓寬。
新的故事發生。
地名是一種化石。
來回搭輪渡,從西堤碼頭到昔日河南島,從黃沙到金沙洲,直到江岸風景漸漸返祖。
沿花地河岸慢走:水泥步道,周末釣手和他們的藍體白蓋小釣箱。
從一隻夜鹭想象一群,想象它們神秘的群集之地。
烈日之下,黃埔古港的虛影自南海神廟古樹蔭湧現。
追逐珠江,追逐它的水道、出口。
天後宮總是面朝江海,總是和黃昏一同到來。
開錯路。
繞路。
開到“重地!閑人禁入!”牌子前。
在漠陽江邊目睹三種并行的時間:岸上,島心,江中。
年邁的妻子(也可能是姐妹)單側劃槳,于是觸版打起圈來,年邁的丈夫(也可能是兄弟)得以長久地回收他的網。
網是尼龍的、晶白的、無盡的。
每一截新出水的經緯都可能附贈一尾魚。
在古老的時間之河打轉,和落網的不确定性日日相伴。
廟樹:榕、木棉、海紅豆。
感受土地如何在鞋尖前終結,記住那種終結并随後而至的歎息。
用眼睛,在獅子洋面增加一艘廣式帆船的重量和體積。
知識壓向現實,像二氧化碳壓向水。
到2020年5月初稿完成,巨蛙已是我的旅伴、同桌、室友。
我們一起行過真實和虛構的珠江、它流經的真實和虛構的土地、它彙入的真實和虛構的大洋。
兩種光景以雙重曝光的形式相印。
幸運的是,那頭不存在的兩栖怪獸比我的血肉之軀走出更遠。
巨蛙的故事受惠于前輩學人和藝術工作者的心血成果,他們是另一維度的冒險家,朝向幽深的未知海域。
清單還包括但不限于:《廣東新語》(,屈大均)、《粵讴》(招子庸等)、《置民的研究》(陳序經)、《東印度公司對華貿易編年史(1635—1834)》(馬士)、《廣州十三行》(孔佩特)、《廣州番鬼錄、舊中國雜記》(亨特)、《近代西方識華生物史》(羅桂環)、《澳門記略》(印光任、張汝霖)、《澳門學:探頤與彙知》(金國平)、《普塔克澳門史與海洋史論集》(普塔克)、《早期澳門史》(龍思泰)……仰賴這些求真、求實的耕耘,虛構之蛙獲得了水源和大地。
部分人物、動物、無機物角色有着相應曆史原型或參照:“H”脫胎于19世紀上半葉英國東印度公司商人群像;大象迪迪受1706年一則大象死亡事件(4月27日,蘇格蘭鄧迪)啟發而生;押運巨蛙的世界号以邦蒂号(HMSBo〃n。
)為“模式種”,後者在1787年至1790年間服役,焚毀于一場嘩變;如此等等。
旅程已經結束。
有時我會想念遠方巨蛙。
也會想念篝火旁的袋狼、獅猴、粉頭鴨。
一種被稱為“自然”的巨大整體正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消逝,短促的我們隻來得及取一瓢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