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向一無所獲海岸邊”
關燈
小
中
大
疊亞高生在澳門,他父親則生在一艘斯庫納帆船上(蘇丹号)。
疊亞高的祖母薩拉來自斯瓦希裡海岸,第一輪陣痛竄過她海蛇樣的背脊時,蘇丹号正在橫渡“海盜巷”過分寬闊的灣口,宮縮引來索科特拉島又将它推遠;在翡翠色的北阿拉伯海,外科大夫麥克雷夫林将新生嬰兒的臍帶祭獻給“黑色聖母”、子嗣多似遊魚的海母葉瑪亞,然而,不知哪裡出了錯,阿布雷烏(薩拉的丈夫)還是不得不把妻子的屍體留給咖喔味的莫爾穆岡。
蘇丹号再次起航時候,阿布雷烏變形為父兼母職的鳏夫。
他給男嬰起名伊紮克,給男嬰喝偷來的牛奶。
進入緬甸海不足一個時辰,阿布雷烏突然跳船,五個水手明明白白目擊他奮力遊向安達曼一尼科巴群島。
人們在奶牛欄裡找到伊紮克(被一堆爛布裹着),麥克雷夫林做那孤兒的臨時看護直到大船泊人馬六甲,之後,河東教堂的博格坎普神父接棒,成為伊紮克的監護人、老師和噩夢。
麥克雷夫林乘蘇丹号繼續東行,終點是黃埔,他人生的終點則在澳門,死時五十三歲。
至于阿布雷烏,沒人知道他死在哪裡或到底有沒有死。
河東岸教會伊紮克荷蘭語、拉丁語和痙攣,河西岸教會他馬來語、福建話和活命,他的逃跑病則是祖上遺傳。
十三歲那年伊紮克首次逃跑,一舉成功,涕淚縱橫地将教堂院牆和馬六甲城牆抛諸腦後。
他依次現身柔佛、巴淡、民丹、邦加槟榔,重返馬六甲時已屆中年,拖個大腹便便小姑娘,簡直匪夷所思。
那姑娘年幼得吓人,也許來自帝汶,也許來自錫蘭,右耳隻得半片。
他一貫稱呼她“阿哈依”。
沒有旁人的時候,伊紮克和阿哈依親嘴、打架、用泰米爾語高聲交談。
起先阿哈依在荷蘭街幫傭,伊紮克在碼頭打雜。
街上騎樓深廊、大厝排屋給這對男女(以及成百上千和他們一樣的男女)提供了莫大便利。
一旦窗外響起長鼻猴的哀鳴,阿哈依就想盡辦法脫出身去,隐入夜色配合她氣喘籲籲的丈夫。
碼頭那邊,澳門像刮來刮去的風,日日吹拂伊紮克的心。
當澳門從東邊吹來,他頸背鬃毛立刻豎起;要是從西邊吹來,則會在他身上犁出道道感傷的金黃。
縱然伊紮克的心硬似桃核也無法抵禦交相吹刮的澳門。
有一天桃核竟回春、發成大肉桃,柔軟芬芳,汁水飽滿。
那就是澳門,伊紮克想。
大肉桃澳門日日誘惑他,他長鼻猴的哀鳴中滋生出希望的炫光,他從背後向阿哈依描述澳門,向她窄窄的耳道灌注芬芳的桃汁、猿猴的鼻息。
他愈少地去荷蘭街了,因為他要“盡快賺到我們的艙位”。
萬燈節過後伊紮克得償所願,跳上一艘發往澳門的飛剪船,不是因為終于賺夠了銀子,而是因為終于賣掉了自己。
他沒有同阿哈依告别,因為阿哈依、她腹中珠胎、博格坎普神父(他趕在上船前把那老鬼捅了個稀巴爛)并面目模糊的雙親都如眼前漸漸消逝的晚霞,哪個傻瓜會和晚霞告别呢?時隔二十日,伊紮克在外十字門再次遙望晚霞,感覺自己成為全新的人。
他跳下船變成全新的人——mo”伊索。
他穿起猩紅多羅絨,前臂上搭塊白氈布,每朝五點敲響後院泉邊吊鐘。
澳門在一些方面使他幻滅,在另一些方面好得 超出預想——人生不正是如此嗎?——而快樂才是立身之本。
他去水手西街喝酒,去恐怖街打群架,鑽進直街多如牛毛的岔巷學長鼻猴叫。
他同時和四種膚色、五種語言、八種信仰的女子過從甚密,一個羅安達姑娘率先受孕——受孕使她凸顯、擁有名字(“貝卡”),也終結了伊紮克一伊索的故事他又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逃跑,從此失蹤,有人說他混進發瘋寺山腳下窩棚,有人說他逃往新羅。
而貝卡娩出一對攣生兄弟,亮似烏漆念珠,最終交在仁慈堂喬安娜嬷嬷手裡,一個得名艾薩烏,一個得名疊亞高。
疊亞高堅信喬安娜嬷嬷百倍地偏愛艾薩烏,因為喬安娜嬷嬷去天國時候獨獨帶上了艾薩烏——那年疊亞高三歲,他同時失去了喬安娜嬷嬷、哥哥和童年。
“如果你當時隻有三歲,”我問疊亞高,“你如何能知道這麼多?” “是平托太太告訴我的。
”黑亮的孩子答,他蹲坐牆角,抓緊自己一雙腳腕子。
“誰是平托太太?” 平托太太是我第一個主人。
那是世界的第一天,我頭一回睜眼,平托太太就在我跟前,像一顆刨得亂糟糟的馬鈴薯。
平托先生早就死了。
不知為什麼,她沒有跳上一艘大船走掉,也沒有再找一個丈夫。
她的聖壇安在樓梯底下,有陶瓷海星聖母、陶瓷鹿、許多珠串、平托 先生畫像、半熔蠟燭和落滿灰逋紙花。
她每身衣服都是黑的。
禮拜日披一個黑頭紗,哼歌,腌鴨子。
她一高興就大笑,一生氣就抽人。
她讓我、小吉、内馬爾和達維蹲成一排,嘴裡啪啦來回抽。
對瑪莎,平托太太則非常慈善。
瑪莎是平托太太後來收養的,右腿有點兒殘疾,但那殘疾總躲在裙子裡頭,是一種秘密的殘疾、殘疾的秘密。
瑪莎每分每秒都黏緊平托太太,是平托太太的第十一根指頭。
有一次,為了弄明白瑪莎
疊亞高的祖母薩拉來自斯瓦希裡海岸,第一輪陣痛竄過她海蛇樣的背脊時,蘇丹号正在橫渡“海盜巷”過分寬闊的灣口,宮縮引來索科特拉島又将它推遠;在翡翠色的北阿拉伯海,外科大夫麥克雷夫林将新生嬰兒的臍帶祭獻給“黑色聖母”、子嗣多似遊魚的海母葉瑪亞,然而,不知哪裡出了錯,阿布雷烏(薩拉的丈夫)還是不得不把妻子的屍體留給咖喔味的莫爾穆岡。
蘇丹号再次起航時候,阿布雷烏變形為父兼母職的鳏夫。
他給男嬰起名伊紮克,給男嬰喝偷來的牛奶。
進入緬甸海不足一個時辰,阿布雷烏突然跳船,五個水手明明白白目擊他奮力遊向安達曼一尼科巴群島。
人們在奶牛欄裡找到伊紮克(被一堆爛布裹着),麥克雷夫林做那孤兒的臨時看護直到大船泊人馬六甲,之後,河東教堂的博格坎普神父接棒,成為伊紮克的監護人、老師和噩夢。
麥克雷夫林乘蘇丹号繼續東行,終點是黃埔,他人生的終點則在澳門,死時五十三歲。
至于阿布雷烏,沒人知道他死在哪裡或到底有沒有死。
河東岸教會伊紮克荷蘭語、拉丁語和痙攣,河西岸教會他馬來語、福建話和活命,他的逃跑病則是祖上遺傳。
十三歲那年伊紮克首次逃跑,一舉成功,涕淚縱橫地将教堂院牆和馬六甲城牆抛諸腦後。
他依次現身柔佛、巴淡、民丹、邦加槟榔,重返馬六甲時已屆中年,拖個大腹便便小姑娘,簡直匪夷所思。
那姑娘年幼得吓人,也許來自帝汶,也許來自錫蘭,右耳隻得半片。
他一貫稱呼她“阿哈依”。
沒有旁人的時候,伊紮克和阿哈依親嘴、打架、用泰米爾語高聲交談。
起先阿哈依在荷蘭街幫傭,伊紮克在碼頭打雜。
街上騎樓深廊、大厝排屋給這對男女(以及成百上千和他們一樣的男女)提供了莫大便利。
一旦窗外響起長鼻猴的哀鳴,阿哈依就想盡辦法脫出身去,隐入夜色配合她氣喘籲籲的丈夫。
碼頭那邊,澳門像刮來刮去的風,日日吹拂伊紮克的心。
當澳門從東邊吹來,他頸背鬃毛立刻豎起;要是從西邊吹來,則會在他身上犁出道道感傷的金黃。
縱然伊紮克的心硬似桃核也無法抵禦交相吹刮的澳門。
有一天桃核竟回春、發成大肉桃,柔軟芬芳,汁水飽滿。
那就是澳門,伊紮克想。
大肉桃澳門日日誘惑他,他長鼻猴的哀鳴中滋生出希望的炫光,他從背後向阿哈依描述澳門,向她窄窄的耳道灌注芬芳的桃汁、猿猴的鼻息。
他愈少地去荷蘭街了,因為他要“盡快賺到我們的艙位”。
萬燈節過後伊紮克得償所願,跳上一艘發往澳門的飛剪船,不是因為終于賺夠了銀子,而是因為終于賣掉了自己。
他沒有同阿哈依告别,因為阿哈依、她腹中珠胎、博格坎普神父(他趕在上船前把那老鬼捅了個稀巴爛)并面目模糊的雙親都如眼前漸漸消逝的晚霞,哪個傻瓜會和晚霞告别呢?時隔二十日,伊紮克在外十字門再次遙望晚霞,感覺自己成為全新的人。
他跳下船變成全新的人——mo”伊索。
他穿起猩紅多羅絨,前臂上搭塊白氈布,每朝五點敲響後院泉邊吊鐘。
澳門在一些方面使他幻滅,在另一些方面好得 超出預想——人生不正是如此嗎?——而快樂才是立身之本。
他去水手西街喝酒,去恐怖街打群架,鑽進直街多如牛毛的岔巷學長鼻猴叫。
他同時和四種膚色、五種語言、八種信仰的女子過從甚密,一個羅安達姑娘率先受孕——受孕使她凸顯、擁有名字(“貝卡”),也終結了伊紮克一伊索的故事他又一次、也是最後一次逃跑,從此失蹤,有人說他混進發瘋寺山腳下窩棚,有人說他逃往新羅。
而貝卡娩出一對攣生兄弟,亮似烏漆念珠,最終交在仁慈堂喬安娜嬷嬷手裡,一個得名艾薩烏,一個得名疊亞高。
疊亞高堅信喬安娜嬷嬷百倍地偏愛艾薩烏,因為喬安娜嬷嬷去天國時候獨獨帶上了艾薩烏——那年疊亞高三歲,他同時失去了喬安娜嬷嬷、哥哥和童年。
“如果你當時隻有三歲,”我問疊亞高,“你如何能知道這麼多?” “是平托太太告訴我的。
”黑亮的孩子答,他蹲坐牆角,抓緊自己一雙腳腕子。
“誰是平托太太?” 平托太太是我第一個主人。
那是世界的第一天,我頭一回睜眼,平托太太就在我跟前,像一顆刨得亂糟糟的馬鈴薯。
平托先生早就死了。
不知為什麼,她沒有跳上一艘大船走掉,也沒有再找一個丈夫。
她的聖壇安在樓梯底下,有陶瓷海星聖母、陶瓷鹿、許多珠串、平托 先生畫像、半熔蠟燭和落滿灰逋紙花。
她每身衣服都是黑的。
禮拜日披一個黑頭紗,哼歌,腌鴨子。
她一高興就大笑,一生氣就抽人。
她讓我、小吉、内馬爾和達維蹲成一排,嘴裡啪啦來回抽。
對瑪莎,平托太太則非常慈善。
瑪莎是平托太太後來收養的,右腿有點兒殘疾,但那殘疾總躲在裙子裡頭,是一種秘密的殘疾、殘疾的秘密。
瑪莎每分每秒都黏緊平托太太,是平托太太的第十一根指頭。
有一次,為了弄明白瑪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