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派對

關燈
不知道潇潇為什麼要強調這個,他又陷入憂心忡忡的狀态,為了一些我所不能理解的事情。

    但是我對他說:“我明白。

    我理解你,我也是這樣想的。

    ” 五點半以後天便徹底暗了,我們爬下防洪堤,穿過瓦礫和雜草,在附近的公交站等車。

    我們不知道自己到底走了多遠,站牌上全部都是不認識的路線。

    随意跳上一輛開往人民廣場的車以後,車上沒什麼人,我們占據了整個後半部分的車廂。

    沿途荒蕪,一路都是巨大廠房,襯托着冬日的無邊無際。

    司機有時候接連幾站都不停,有時候又在一站停很久。

    車再次停下的時候,潇潇突然跳起來,說他要下車,然後他便真的下車了。

    下車以後他沒走,車也沒有開,我覺得那是非常漫長的一段時間。

    我和王鹿看着車窗外面,除了夜晚寬闊的瀝青道路,和幾株不知是否能熬過冬天的小小樹苗,什麼都沒有。

    我想潇潇根本不住在這裡,他隻是非常擅長以各種方式道别。

    後來車終于開了,引擎振動着,潇潇站在原地點了一根煙,朝我和王鹿揮手。

    我又扭頭看他,很快就看不見了。

     春節之後我和王鹿振作起來,試圖自己去解決廣告和錢的問題。

    然而這次面對的困難與以往不同,我們向來對更為龐大的系統和結構不屑一顧,缺乏基本認知,因此付出的努力毫無章法和方向,幼稚可笑。

    每次與專業人士溝通之後,挫敗感都在加劇,寫給各類唱片公司和文化公司的郵件也沒有得到任何有效的回複。

    我們陸陸續續去了一些酒吧和俱樂部,有時與那裡的人開懷暢聊,結果他們往往比我們更需要錢和幫助。

    這種情況持續着,直到潇潇工作的俱樂部正式開張,邀請王鹿和樂隊去演出,回來以後他們對那裡贊不絕口。

    據說俱樂部老闆野心勃勃,想大幹一場,一口氣簽了不少樂隊,給的條件相當優厚。

    他對我們的節目也很感興趣,說好等到三月份,日本那邊的投資人過來,我們再一起談談贊助的事情。

    但他希望我們在此之前能做出兩期分量重的節目,作為談判的籌碼。

     我和王鹿不喜歡準備籌碼或者被人當作籌碼,但張宙的節目停播激勵了我們,懷着決心,與沉重的東西作戰,無論如何都要堅持下去。

    正逢羅大佑在廣州開完演唱會以後來到上海,三月初要在同濟和華東師範大學做兩場音樂講座。

    我們向歐老師申報了選題,同時聯絡唱片公司進行采訪。

     采訪被安排在同濟講座之前,我和王鹿提前到達,在教學樓的一間會議室裡等待。

    羅大佑準時推門而入,跟随着兩三位工作人員。

    他穿着樸素的深色夾克,精神抖擻,兩手空空,我卻立刻辨别出一些難忘的東西。

    他坐下之後又起身,打開窗戶,窗戶對着操場,他問我們能不能去那裡采訪。

     于是他撇下工作人員,和我們一起穿過操場,在領操台上方的看台坐下。

    我和王鹿重新支好了錄音設備,從耳返裡能聽見遠遠的歡呼聲和口哨聲。

    羅大佑說話的聲音像一隻從低空掠過的大鳥,舒展着翅膀。

    那段時間他搬到北京居住,往返于北京和香港之間。

    王鹿和他聊起北京的事情,城中村的奇崛,四處都在挖掘和建造的大型工地,但是冬天的北海公園總是那麼美。

    說到這裡,我們每個人都點了一根煙。

    風有一點料峭,有一點暖和。

     “你還記得二〇〇一年上海的那場演唱會,結束之後你做了什麼嗎?”我問羅大佑。

     “我坐車回酒店,經過衡山路,聽到路邊有人在合唱《未來的主人翁》,非常想要加入其中。

    ”他回答。

     “我倆是在那天認識的,在那場演唱會上。

    ”我說。

     “真的嗎?友誼萬歲。

    ”羅大佑說。

     “友誼萬歲啊。

    ”我們說。

     直到我和王鹿離開學校,才感到自己做了一場龐大的好夢。

    我們内心澎湃,無法平靜,于是回到電台徹夜剪輯錄音素材,最終剪出上中下三集節目。

    除了有羅大佑的采訪之外,我們還将在台灣錄制的素材也加入其中。

    那些素材裡有大安森林公園裡的演出片段,朋友們在排練房和露台的聊天記錄,音像店裡播放的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的民謠,荒野裡飛機引擎的轟鳴。

    等我和王鹿從剪輯室出來,清晨的馬路上空空蕩蕩。

    我們在高架橋下走了一段路,沒有車,工地的機器仍然在休眠中,王鹿大聲唱着—— 飄來飄去,就這麼飄來飄去。

     飄來飄去,就這麼飄來飄去。

     這期節目在全國廣播大獎賽中獲得了十佳節目的獎項。

    小皮将節目壓制以後上傳到論壇,在其他各個網站和論壇間被轉載無數。

    有一間新成立的唱片公司因為從節目裡聽到台灣樂隊的小樣,通過我們聯絡他們,很快與他們簽訂了唱片合約。

    正好他們沒能在那場重要的樂隊比賽中獲得頭獎,與獎金失之交臂,于是幹脆賣掉了摩托車,三個人搬到了北京,住進鼓樓附近的胡同,一邊錄制唱片,一邊演出。

    正好我和王鹿要去北京領獎,便和他們說好在北京見面。

     然而到了四月,SARS在北京全面爆發,學校停課,部分工廠停工,頒獎晚會取消了。

    接下來上海也受到了影響,政府借此對全市防空洞進行整治,掃除頑疾,驅逐了大量地下人口和設施。

    服裝廠因為非法運營和勞工問題被整個端掉,一百台縫紉機一夜間消失得無影無蹤。

    陳浩趁機用極其低廉的價格盤下服裝廠被清空的幾間房間,改造成排練房。

    他預言從現在起,直到奧運會,将迎來一場文藝複興。

     然而不久上海所有樂隊的演出和排練都停了下來,不少俱樂部和酒吧因為生意慘淡而歇業,也包括潇潇工作的俱樂部。

     據說日本方面已經撤資,值錢的設備被連夜運走,之前簽下的樂隊除了預付款之外,沒有拿到任何演出費用,滞留的員工也被拖欠了兩個月工資。

    王鹿和其他幾支樂隊接連幾天去俱樂部催讨演出費,但老闆始終不見蹤影。

    僵持幾天之後,大家撬開了酒櫃,合力喝空了那裡最貴的幾瓶酒。

     我和王鹿也失去了原本說好的廣告贊助機會,但電台領導依然重視節目所得到的獎項,幾次找我和王鹿交談,數個小時,讨論未來構想。

    我們做出一些計劃,結果卻并不理想。

    我想,在與商業和體制的沖撞中,我們完全暴露出最軟弱和虛幻的部分。

    不久之後,電台作出決定。

    首先,加大投入,将節目打造成電台青春品牌。

    從暑期開始,每周一三五在黃金時段直播。

    其次,由廣告部專門負責節目的廣告合作和冠名。

    并且,與王鹿簽署正式員工合同,接下來會有另外一位有經驗和聲譽的主持人與她搭檔。

    與我的臨時合約将在八月底節目改版前到期,之後我不會再參與節目的制作。

    在正式發布通告之前,歐老師将這個決定轉述給我和王鹿。

    她的表達相當謹慎,不斷停頓,但我感激她沒有對我表現出遺憾或者同情,她的溫柔和決斷一如既往。

     “我們其實早就讨論過關于結束節目的事情。

    但不是以這樣的方式。

    ”王鹿說。

     我和歐老師都保持着沉默。

    我突然意識到,我們的節目憑借好運,橫沖直撞,不知不覺已經穿過重重險灘。

    然而我們所以為的無畏無阻終究還是幻覺和扯淡。

     “是因為錢的問題嗎?”王鹿問。

     “錢肯定是一部分原因,還有其他考慮。

    ”歐老師說。

     “什麼樣的考慮?”王鹿肯定不願罷休。

     “我和你一樣,不認同這個決定。

    但我是站在節目的角度去思考這個問題的。

    電台想要打造的是一個青春品牌,卻在決策的過程中切割掉了青春中重要的部分。

    搖擺,傲慢,對具體事物的漠視,還有自蹈死地的熱情。

    這樣是不對的。

    ”歐老師說。

     “那個切割掉的部分,你說的是我嗎?”我說。

     “我說的是你們啊。

    但我想,對于你們個人來說,這樣的決定無所謂好壞。

    你們可以再考慮一下,然後再作出你們自己的決定。

    ”歐老師說。

     “你們還記得那個得一等獎的西北男孩嗎?”我問她們。

     “記得啊。

    ”王鹿說。

     “有時候我遇見困難,便想象他去的地方,想象人生的其他可能性。

    風是怎麼樣的,草又如何翻滾成浪。

    但我現在覺得,我其實從沒遇見過真正的困難。

    或者也有可能,最困難的時候确實已經過去了啊。

    ”我這麼說,想要安慰她們。

     “你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是階段性的吧。

    困難啊快樂啊。

    ”歐老師說。

     “是的。

    我明白。

    ”我回答。

     SARS的陰影消失殆盡之後,陳浩的預言得到應驗。

    那段時間各地瘋狂舉辦音樂節,新組建的樂隊前赴後繼,他剛剛改造完成的兩間排練房突然檔期全滿。

    排練房雖然裝修簡易,但設施齊備。

    一部分是京留下的,一部分是從Ebay買的,都是便宜的二手進口樂器,對沒有演出經驗的年輕樂隊來說已經足夠。

    四十塊錢一小時,學生有折扣,比在外面唱卡拉OK便宜很多。

     小皮在論壇上開設了一個租賃闆塊,交換排練房的租賃信息,詢問價格和設備。

    置頂的帖子裡強調了排練房的規則,禁止吸煙,禁止明火,禁止私拉電線,禁止留宿。

    其實根本不管用。

    後來有昆山和蘇州的樂隊坐火車過來排練,一百塊通宵。

    排練房裡終日烏煙瘴氣,留宿着各種流浪兒。

    防空洞的氣氛很快變了,塗鴉覆蓋了通道,更不用說遍地的煙頭和啤酒瓶。

    有時候我們早晨回到指揮部,要穿過外面的嘔吐物和爛醉的樂手。

    有過幾次鬥毆,最嚴重的一次從地下打到地面,招來警察和救護車。

    漸漸論壇裡有人稱陳浩為地下搖滾教父,後來大家見面都這麼叫他,我們也跟着叫,覺得又好笑又諷刺。

     後來有記者過來采訪,拍了很多照片,讓陳浩談談将來的規劃。

    陳浩自嘲,說他不要做教父,他要做防空洞國王。

    記者也采訪了其他人,但我們每個人都在扯淡。

    他問我們是否知道情境主義,沒人聽說過,以為是一種環保概念。

    他解釋說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歐洲,年輕人放下各種社會關系,在城市和鄉村中進行漂移實踐的活動——“但這裡的人不是什麼主義,他們隻是耗着,等待可能根本不存在的建議。

    ”陳浩打斷他。

    我能理解他在說什麼。

    那段時間裡我和王鹿始終回避說起與節目相關的事情,不斷推遲作出決定的時間,并且不約而同地開始重聽張宙的磁帶。

     采訪接近尾聲時,整片區域停電。

    外面哄鬧叫嚣,大家打着手電,陸陸續續從防空洞裡出來。

    我們送走記者,買了一個西瓜,坐在馬路旁邊吃。

    小皮提起她收到一份工作的錄取邀請,我們都有些意外。

    應屆畢業生受到SARS影響找工作都很困難,招聘會全部取消了,小皮其實已經有一段時間沒有再投放任何簡曆。

     “有幾個程序員正在一起開發一個新的網站。

    如果真的做出來可能會非常了不起。

    所有音樂、書和電影,都能夠在上面搜索到條目,也能夠分享自己的感受。

    ”小皮說。

     “牛啊。

    你還遲疑什麼?”陳浩說。

     “因為辦公在北京。

    過完暑假我就要去北京了。

    ”小皮說。

     “這樣啊。

    ”陳浩說。

     “你還記得你和我們打的賭嗎?冬天早就過去啦。

    ”小皮對陳浩說。

     “京嘛,這個渾蛋。

    ”陳浩說。

     “我也很想他啊。

    我們應該給他打個電話。

    ”小皮說。

     “俄羅斯現在幾點?”陳浩問。

     沒有人知道,但我們還是給京打了電話,那頭立刻就接了起來。

     “X。

    ”京罵罵咧咧。

     “你在幹嘛?”我們問。

     “我剛剛起床,在做早飯呢。

    ”京說。

     “你早飯吃什麼呢?”我們又問。

     “香腸、面包、腌蘑菇和酸奶油。

    ”他說。

     “那你吃完了要去哪裡?”我們繼續問。

    “我要和朋友去貝加爾湖,我們要去裸泳。

    ”京說。

     “有女孩嗎?”陳浩問。

     “廢話。

    ”京說。

     “哈哈哈。

    吹牛。

    ”陳浩說。

    我想象夏天的貝加爾湖,一道浪總是連接着另一道浪,感到心都要碎了。

     錄制最後一期節目前的一天,我和王鹿打電話給潇潇,約在人民廣場見面。

    之後我們輾轉幾間大型體育用品商店,終于買到一艘充氣艇,熱心的店員詢問我們要去哪裡,又附贈了劃槳和救生衣。

    我們從出租車下來,拖着充氣艇,穿過一片建築工地,來到蘇州河拐彎處一小片杳無人煙的綠汀。

    時間還早,我們翻過橋到對岸踩點,觀察水的流向,規劃了線路,給小艇充氣,然後等待天黑。

    水鳥也陸陸續續從四處飛回,撲進水裡捕捉小魚,站在樹枝上吃,不久便紛紛消失在樹陰裡。

     “今天的天氣好像我們去紫霞湖的那天。

    ”我說。

     “是啊。

    我最近常常想起那天。

    ”王鹿說。

     “我告訴過你們,你們永遠不會忘記那一天。

    ”潇潇說。

     “那天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知道什麼是高興。

    ”王鹿說。

     “那竟然是你最高興的一天。

    太可悲了。

    ”潇潇說。

     “不是最高興,是從那一天起知道什麼是高興,知道了以後,就再也不想不高興了。

    為了不要不高興,我想我關閉了與其他很多人共情的通道。

    ”王鹿說。

     “你怎麼會發現那麼好的地方?”我問潇潇。

     “紫霞湖嗎?張宙帶我去的,我沒告訴過你們嗎?”潇潇說。

     “沒有。

    你還有多少事情沒告訴過我們?”我和王鹿說。

     “張宙當時就住在距離紫霞湖兩公裡的地方,有一天我和防風林裡另外一個人去他家裡找他,忘記為了什麼。

    晚上十一點多從他家裡出來,他帶着我們去紫霞湖遊泳。

    也是現在的季節,風都是燙的。

    湖裡就我們三個人,灌木叢裡都是螢火蟲,頭頂能看到銀河。

    另外那個人好像是詩人之類的,所以張宙一直在和他談論詩歌。

    我一個人遊泳,沒有加入他們的對話。

    上岸的時候,我的一隻鞋在草叢裡找不到了,可能被狗叼走了。

    我光着腳走下山,坐公交車回到學校宿舍。

    你們說,經曆過這樣的夜晚,是不是會對人生造成一些影響?”潇潇說。

     “當然了。

    ”我說。

     “我也希望夜晚再去一次。

    ”王鹿說。

     “别說過去的事情了,今天可能也是永恒的一天啊。

    ”潇潇說。

     于是我們在岸邊等到晚上十點,直到對岸樓房裡的燈漸漸熄滅,穿上救生衣,脫下鞋子,一起将充氣艇推入河道。

    潇潇先跳了上去,然後是王鹿和我。

    小艇劇烈晃動,等我們調整好自己的位置。

    接着潇潇執槳,很快便找到了節奏和方向,帶起有力的波紋,小艇筆直駛向河道。

    夜晚的水流相比白天更渾濁和湍急,我們三個的重量把小艇壓得不堪重負,船舷緊緊貼着水面,小小的浪就能把外面的水灌進來。

    兩岸是低矮的倉庫和廠房,我們經過一座橋,被台風刮斷的樹還沒有來得及被拖走,遒勁粗大的樹枝卡在橋墩底下,一艘河道垃圾清潔快艇駛過我們身邊,停了下來,甲闆上堆着從河裡撈出來的水草,堆成一個個小坡。

    工人蹲在船舷抽煙,招呼我們說:“你們從哪裡搞來這玩意兒?” “買來的。

    ”潇潇說。

     “可真不錯。

    ”他說着,駕駛員也探出腦袋,朝我們嘿嘿直樂。

     “那邊的人好像是在喊你們。

    ”工人伸出手臂,左側的岸邊有人打着手電照向我們。

    但是光束太微弱,中途便消逝在黑暗的河面,隻能看到兩枚白色光點在灌木裡舞動。

    有人朝我們喊話,但快艇的馬達太響了,我們也得扯着嗓子彼此說話。

     “他們在喊什麼?”王鹿問。

     “喊你們回去。

    可能是警察,那你們就慘了。

    ”工人說。

     “不是警察,是聯防隊的。

    你們得回去,河上不讓劃船。

    ”駕駛員又探出腦袋來。

     “我們也沒看到告示啊。

    ”潇潇說。

     “你們要去哪裡?”工人問。

     “前面是哪裡?”潇潇說。

     “吳淞,然後從蘇州進入錢塘江。

    但是你們這船不行,去不了遠的地方。

    ”工人說。

     “我們沒打算去那裡,我們看看風景。

    ”我們紛紛解釋。

     “晚上漲潮,你們當心。

    我們收工了。

    ”工人彈出煙頭。

     “回見啊。

    ”我們大聲說。

     快艇的馬達轟鳴,拖出白色的浪,潇潇叼着煙,偶爾撥動一下槳。

    岸邊的手電筒又多出幾束光,但聯防隊員似乎也不再着急,隻是在岸邊跟着我們慢慢走。

    有時繞過棚屋和綠化帶,消失片刻,又繼續出現在前方。

    我們停下來,他們也停下來。

    我們抽煙,他們也抽煙。

    河面的風溫暖濕潤,遠處有一些明亮的高樓,我們被蚊子和夜晚的水霧包圍,憂心忡忡,像三個劫後餘生的人。

    剛剛逃出一場災難,休息着,毫不費力地順流而下,直到前方出現一個荒涼的遊船碼頭。

    水裡立着褪色的羅馬柱,棧闆腐爛了,成為水鳥休憩的地方。

     “靠岸吧。

    ”王鹿堅決地說。

     “這裡嗎?”潇潇問。

     “明天我們不是還有一場派對嗎。

    ”王鹿回答。

     于是我們奮力将小艇劃向岸邊,潇潇探身抓住棧闆的纜繩。

    我們三個扔下充氣艇,蹬過一小段柔軟的淤泥,亮晶晶的,埋着易拉罐、硬币、樹葉、死去的鳥。

    直到終于踩在結實的地面,我心裡湧起感激,回頭望向河的對岸,那裡有十幾束手電的光,照在水裡,照在樹葉上。

    我們朝他們揮手、吹口哨,我想他們什麼都看不見,但其實我們都能聽見那邊,也傳來歡呼的聲音。

     一道浪總是連着下一道浪 ——創作談BY周嘉甯 2020年夏天,朋友從微信上發來二十秒視頻,是夜晚的蘇州河。

    我放了幾遍,才稍稍看清黑色的漣漪裡,一個腦袋起起伏伏朝對面遊去。

     “上周去蘇州河裡遊了一個泳,不知道是否值得寫成一個短篇。

    ”朋友這樣說。

     “這是蘇州河的哪一段?”我問。

     “四行倉庫附近。

    ”朋友說。

     “水好不好?”我問。

     “水不行。

    ”朋友簡短地回答。

     這幾年來朋友數次推薦我去坐蘇州河觀光船,而我一再拖延,朋友終于放棄希望後不久,遊船碼頭也關閉荒廢。

    我自2020年夏天開始緩緩寫明日的派對,直到一年之後。

    又再次在人大提案中看到了蘇州河浏覽線路重啟的計劃。

    這期間蘇州河兩岸的步行道逐段貫通,有一天我與朋友一路往西走,在夜晚的蘆葦中穿梭,經過幾個工地,至力盡才折返,坐在中遠兩灣城的台階上喝水吃面包,觀看對岸夜色裡的公園。

     我沒有将在夏夜蘇州河裡遊泳的事寫成短篇,也沒有坐上河道裡的船。

    這幾年裡,我隻是花了很多時間記錄和描寫各種形态的浪,回過神來,我的主人公們已經劃着皮劃艇到達了河的對岸。

    他們蹚過一小段柔軟的淤泥。

    那裡埋着易拉罐、硬币、樹葉和死去的鳥,直到終于踩到結實的地面。

    很多手電的光照在水裡,照在樹葉上,但無論如何都不再能照到他們的身上。

     感謝姜亦朋姐姐在2020年夏天接受我的采訪,我自此積累起《明日派對》的第一筆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