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日食
關燈
小
中
大
拓在丹佛機場的巴士站旁邊看到一個年輕人靠在行李上看自己的小說。
年輕人仿佛從暴雨的地域跋涉而來,濕掉的衣物和鞋子一樣樣攤開在旁邊的欄杆上,他正舒适地待在被自己圈起來的庇護所,完全沒有留意身邊穿着牛仔襯衫的平凡中年人,更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自己遊蕩的地方正是這個人的内心世界。
拓不由想,他讀到哪裡了。
書裡的故事關于1995年一支高中棒球隊從日本來到美國參加棒球比賽。
當時拓已經搬到了美國,決定隻用英語寫作,放棄日語并不是為了擺脫具體的束縛,也說不上是對另外一種思維方式的确認。
結果以練習的心情笨拙地寫作,竟然獲得了出乎想象的成功。
他被認為在東方審美和西方價值觀之間撐起一片虛拟的時代,守護着現實中原本不可能存活下來的美。
在不知不覺中擁有越來越多年輕的讀者,跟随着他,尋找通往不知何處的一個個出口。
拓最喜歡在讀者見面會上朗讀的段落是棒球少年們坐着巴士,沿東海岸一路去往紐約,經過一片水域,巴士像是行駛在海裡,也像是銀河鐵道列車,有銀白色的河灘,三角形的黑鳥,同行的朋友,以及即将到來的新大陸。
然而他自己此刻正要去往的,卻是徹底的新大陸的背面。
昨晚拓還在紐約參加文學節的開幕派對,他和幾位同行喝了酒,他們中的好幾個都在野心勃勃地寫兩卷本的大書,恨不得把時代吞吐幹淨。
回到酒店以後他查收了出版社轉發給他的電子郵件,其中一封的發件地址讓他心髒狂跳。
是停運多年的舊日機構,像是來自記憶之河對岸的揮手,那都是上世紀的事情了一一烏卡去世了。
郵件在編輯那裡耽誤了兩天,拓看到的時候已經是葬禮的前一天。
拓立刻調整了後面所有的行程,取消了朗讀會,買了第二天的機票。
他有些慶幸自己在紐約,至少是在美國大陸,而不是遊蕩在世界上的其他角落,不用懷着過分巨大的決心趕往佩奧尼亞。
不是說他沒有這種決心,而是出于恰恰相反的理由,他畏懼的正是伴随決心而來的洶湧情感。
但是從紐約到丹佛的飛機晚了四個小時,等他到達丹佛的時候,已經錯過了當天僅剩的一班去往佩奧尼亞的飛機。
命運像是要給他一些提示,或者一個緩沖地帶。
然而即便不可能趕上葬禮,他也無心在丹佛過夜,決定連夜換坐大巴繼續前往佩奧尼亞。
車廂出人意料的擁擠,都是要在霍克斯下車的學生。
他們像潮水一樣離開以後,司機關閉了音樂,留下長長一段漆黑的旅程,直到巴士鑽出樹林,斜前方出現一片冷冷的湖。
正是小說裡的棒球少年們所經曆的那種夜晚。
他想要休息一會兒,但是心裡湧動着複雜的思緒和期待,無論如何也合不上眼睛。
他忍不住想象葬禮的情景,浮現在腦海裡的卻是1995年春天,他和新朋友們擠在面包車裡,司機一路放着杜蘭杜蘭樂隊的音樂。
佩奧尼亞的本地居民在社區公園裡搭好了大棚,大部分是教會的老人,他們陸陸續續過來,準備好食物和酒,歡迎年輕藝術家們一年一度的光顧。
剛剛下過雨,拓穿着鄭重其事的衣服在泥濘的草地裡小心走動,害羞極了,盡量不和任何人講話,坐在大棚裡,低頭吃着裝在塑料盤子裡的炖肉和蔬菜。
長凳的另外一頭坐着一位極其瘦小的女士,上了年紀,裹着顔色明亮的披肩,深色皮膚,一頭發光的黑發像一朵鑲着金邊的烏雲。
她禮貌地挪過來,問候說:“東京發生的事情太可怕了。
” “唉?”拓愣了一會兒才明白她指的是一個月前的毒氣事件。
“你們年輕人以後的處境會越來越糟。
” “啊。
不不。
”拓不好意思地連連擺手,不想被當成年輕人的代表。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他并沒有覺得世界正在變糟,完全沒有這樣的感受。
他心中懷着的苦悶也普普通通,是身處任何一個時代的青年所共有的東西。
而這樁事件在他心中激起的不是怨恨和失望,隻有劇烈的迷惘、不安和祈盼,以及一部分無法描述的恐懼。
來美國前的兩個月,他無心做任何事情,一邊辦理手續,一邊處理租借的房子,每天都在關注調查進程。
電視新聞裡有一位被害者接受采訪時說:“因為不理解他們的行為,所以也無法産生仇恨的情緒。
”——他震驚地意識到這是一種普遍的想法,人們不理解為什麼年輕人投身邪惡的組織。
拓卻能清晰地感受到那裡也有一種初始的溫暖光芒,他們追求的明明是清潔的世界,結果卻被龐大的惡所污染。
惡是什麼?是世間的東西,是精神的産物,是體制,還是付諸人類身上的實踐?二十歲出頭的拓完全不明白,隻憑着本能躲開,連一口渾濁的空氣都不想呼吸。
所以這不是政治,不是陰謀,至少不是這位女士所以為的東西,而是虛構的意志力和無法被讨論的噩夢。
拓喝了不少裝在紙杯裡的啤酒,滿臉通紅,最後沒頭沒腦地說:“那個組織的成員給他們使用的空氣清新器起了一個名字叫宇宙清潔器,那是在《宇宙戰艦大和号》裡出現的除輻射裝置。
” “你說的是一部科幻小說嗎?” “是七十年代播出的動畫片。
” “哦!你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小孩。
而且你講話的口音也很可愛。
” 直到這位女士被簇擁着上台緻辭,拓才意識到她是烏卡。
烏卡是印度裔的烏幹達人,七十年代中期以哈佛大學訪問學者的身份和丈夫彼得一起,帶着女兒蒂娜來到美國,不久,亞裔被阿明政府逐出烏幹達,他們自此滞留在美國。
八十年代中期彼得作為記者被派到中國完成一篇醫療系統的報道,之後他們從中國出發,一路在亞洲和東歐國家遊蕩,結交了不少記者和作家,流亡的世紀正接近尾聲,小半個世界在命運的創傷和憂患中喘了口氣。
他們回到美國以後四處籌集資金,創立了這個青年藝術家培養項目,邀請來自東歐和亞洲的年輕人集體生活,提供他們最基本的生活費,地點選在佩奧尼亞的小鎮,大片的湖泊、草地和山脈交彙于此,正是一個能夠承載年輕心靈的中間地帶。
拓念中學的時候曾經在一本文學刊物上讀到有關這個項目的文章,一位日本小說家在佩奧尼亞度過半年。
她愛上來自波蘭的男孩,波蘭那年正在戒嚴期間,她每天都陪男孩跑去圖書館看報紙,晚上待在房間裡喝伏特加。
那篇文章很長,有大段匪夷所思的情欲描寫。
但是印在拓腦海裡的卻是夏天這位小說家和朋友們在金色的池塘裡遊泳,野鴨低低地從頭頂飛過,女孩男孩紛紛紮進水裡。
除了平靜和美之外,還有令人向往到震顫的自由。
——真想去那裡啊! 他這樣想着,巴士司機提醒說十分鐘以後就要到達佩奧尼亞,拓起身去車廂後面用廁所,一腳踩進濕滑,便桶像被剛才的少年們用屎炸過,他扶着把手,在狹窄的箱體裡晃動,狼狽得不行,等坐回到座位上又覺得好笑,幾乎想要笑出聲來。
不由想起剛剛那個看書的男孩,希望他旅途愉快,能夠感受到小說裡幹燥清潔的世界。
第二天清晨,拓被旅館房間的電話叫醒——“拓?”電話裡傳來女人遲疑的聲音,得到确定以後那個人立刻驚呼起來:“快下樓,我等不及要見到你!”拓身處不知何處的夢境,放下電話以後看到挂在鏡子跟前的黑色西裝,徹底清醒。
他在狹小的衛生間裡飛快地洗漱,套上襯衫,又換成運動衫,最後穿上一件在旅途中穿的舊T恤。
走在樓梯口的時候他才意識到自己緊張到微微出汗。
小鎮沒有建造新的旅館,二十多年來都是同一幢小樓,在小河邊,挨着公共圖書館,總共三層,有二十來間房間,背後有一整片核桃樹,每到秋天,綠殼的核桃掉得滿地都是,再慢慢腐爛。
拓走了兩層樓梯,推開通往門廳的門,沒有來得及遲疑,便看到一個身材高挑的女人從立柱後面轉出來,快走了兩步朝他跑來,幾乎撞在他的肩膀上,緊緊抱住了他。
拓在她結結實實的擁抱中平靜下來。
哦,蒂娜,當然是蒂娜,像旋風一樣,帶來外面夏日的暑氣。
直到蒂娜挽住拓的胳膊坐下來,拓才得以将視線停留在她的臉上,她曾經寬闊舒展的骨骼似乎稍稍改變了形狀,顯得更為強韌和可信賴。
“我老啦!”蒂娜打斷了他的注視。
“那你找到小行星了嗎?”拓問。
“哈哈哈。
何止一顆。
”蒂娜的眼角閃出淚花,而拓笑起來,幾乎松了口氣。
他們剛認識那會兒,蒂娜稍稍激動,便會泛起淚光,接着脖子和胳膊上也會起一層薄薄的疹子,這樣無法控制的生理現象常常因為被誤以為是過度真誠而遭受嘲笑。
蒂娜比拓年長幾歲,當時正打算從物理學專業轉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念宇宙學,于是那年回到佩奧尼亞,一邊自學編程,一邊補習量子物理,同時申請新的學位。
這期間她不得不反複和年輕的藝術家們解釋宇宙學的意義并不在于發現小行星,而是在于學習宇宙的誕生和演化,宇宙所包含的一切中隻有極其微弱的一部分是可以被感知的,剩餘的則無法被命名,甚至無法被想象。
這樣的講法聽起來很酷,但是在拓的記憶裡,蒂娜大部分時間都坐在公共圖書館的計算機前面修正代碼,她稱之為模拟。
那些數字和字母的複雜組合到底是如何用一?種抽象模拟另外一種抽象的,拓一點都不明白。
蒂娜缺乏科學家的嚴謹和條理。
她飲酒過度,健康美貌,像當時廣告片裡的标準美國青年一樣高大,擁有最潔白的牙齒和最燦爛的笑容,無論在什麼樣的場合都令人難以忘懷。
而這樣的人一旦進行起枯燥的運算,卻仿佛依靠着非凡的身體本能撬動起意識的杠杆,給人一種正全身心維護着宇宙進程的印象。
當時烏卡常常安排大家去家裡做客,他們家在距離旅館不遠的半山腰上,跟前有一片草坪。
蒂娜會做好兩大盆奶酪通心粉,兩大盆洋蔥色拉。
冷肉,芝士和餅幹仿佛怎麼也吃不完。
即便是現在,拓還常常會按照她的方法做色拉,最關鍵的是放上大把切成薄片的洋蔥和生蘑菇,也不要吝啬橄榄油。
如果遇上節日、生日或者橄榄球的重要比賽,他們便會動用院子裡的燒烤架,委托鄰居一早送來新鮮的雞肉、玉米和土豆。
烏卡自己吃得很少,仿佛不靠實體的物質活着,有時候一天隻吃一點水果,兩片吐司,但喝很多很多酒,也睡得很晚,神采奕奕。
每天都是從傍晚開始喝酒,為其他人準備好紅酒和啤酒,自己喝白蘭地,一再地挽留大家,多半過了淩晨才會散。
她要是興緻勃勃,便會提出要開車送大家回去,誰也不能拒絕,于是剩下的人盡量擠進她的車裡,大家醉醺醺的,她也醉醺醺的。
白晃晃的車燈粗暴地打在黑暗的山路上,隻照着眼前那一小段。
那時彼得已經去世,拓沒見過他,但烏卡講起他,就好像他還活着,是大家熟識的朋友,或者此刻就坐在他們中間。
每個去烏卡家裡做客的人都轉述着彼得的事情。
彼得英俊溫厚,雖然憑記者身份的便利訪問了很多難以抵達的地方,卻很少主動談論見聞,反而是一個極好的旁聽者。
身材高大的他總是半側着身體,興高采烈地聽其他人講述自己的苦惱,自己國家碰到的問題。
隻有在談論到時代殘留下的哲學問題時,他才會發表一些意見。
他是橄榄球迷,之前每逢相鄰城市的體育場有重要比賽,他一定要開好幾個小時的車,順上幾位朋友一同前往。
通往體育館的馬路從好幾公裡外就開始堵塞,所有人都高高興興的,車子的後備箱裡放着啤酒和披薩。
即便在買不到球票的日子裡,彼得也執意要去球場附近的空地,和來自四面八方的人一起,觀看投影上的比賽實況。
和他一起去看過比賽的人寫下的回憶文章都貼在烏卡的剪報本裡,晚飯以後大家繼續圍坐在桌子旁邊,傳閱剪報本。
拓曾經反複地想象這樣的場景,到後來文字和語言變成了虛構的影像留存于視網膜,構成溫情的持久記憶。
“我這幾天一直往旅館打電話查看你的預定信息。
你要是來佩奧尼亞的話,肯定會住在這裡。
我在你房間的冰箱裡放了點吃的。
這裡的食物一點都沒有改進。
但是前幾年房子整體改造過,終于裝了中央空調。
” “機構的郵箱怎麼還在使用,你一直在維護網站嗎?” “前幾年我女兒做暑期項目的時候複原了網站數據,郵件也是她寫的。
她看過你所有小說。
” “但願沒讓她失望。
” “她很期待見到你。
” “抱歉我錯過了葬禮。
真的太抱歉了。
家裡還好嗎?” “别這麼說。
昨天來了很多人,現在家裡亂成一團。
而且我沒有想到你真的會來。
對不起,我原本以為你已經忘記了這裡。
我真不應該這樣想啊。
” 拓突然難過得說不出話來,但是蒂娜握着他的手,說:“我現在就得走了。
今天有太多事情要做。
晚上來我們家吃晚飯好嗎,都是家裡人,還有老朋友。
一定要來好嗎?” 拓也使勁握着她的手,現在他也泛着淚光,卻沒有問出哪些老朋友也在這裡。
“你記得我們家在哪裡嗎,我晚上可以來接你。
” “記得!我白天正好打算四處走走,你去忙吧,我們晚上見。
” “嗯。
我專門來看看你,确認一下是你,确認一下你真的在佩奧尼亞。
太好了。
” 蒂娜又重重地抱住他,像是要反過來給予他一些安慰和允諾,然後她挎起包,飛快鑽進門口一輛舊的白色雪鐵龍。
無論她做什麼,總給人一種要為這個世界履行義務的印象,從青年時代起便是如此。
目送她的車離開以後,拓沒有回房間,卻被旅館裡時光倒流的氣氛吸引,來到二樓走廊。
二十多年前他們占據了這裡整整一層。
正對着電梯口的是餐廳,食物真的很糟糕,早餐除了供應烤面包和煮過頭的咖啡之外沒有其他熱的東西,雞蛋和水果包着塑料紙,被擺在冷櫃裡。
即便如此,為了午餐能少吃,或者幹脆省下午餐,大家都盡量在早晨吃很多,熱烘烘的面包拿了一片又一片,呼喚服務員端出一壺又一壺的咖啡。
當時他們每個人都年輕,貧窮,饑餓,而這裡的早餐是免費的。
拓的房間緊挨着餐廳,如果坐在床邊,天氣好的時候能清晰地望見青色的山,更遠處的山頂,即便是夏天也有吹不散的雪。
拓的隔壁住着來自阿根廷的馬裡亞諾,他常常清晨五點開始鍛煉,把牆壁撞得砰砰作響。
馬裡亞諾長得像後來演了《水牛城66》的文森特·加洛,黑色披肩髯發平時紮在腦後,常常因為不知道如何妥當地與人交往而緊張到熱情過度。
他當時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個小小的劇團裡工作,住在快要倒閉的劇院樓上,正在寫一出有關巨型哺乳動物和青春期的荒誕劇。
一旦談論起戲劇來,他的情緒就變得熱烈堅定,有限的英語詞彙帶着強烈的異域口音,像席卷而來的熱帶山洪,卻一點都不混濁。
接着是印度和俄羅斯的宗教學者,幾位東歐腹地的詩人。
改建後的雜物間原本是公共廚房,那裡放着一台微波爐,是很多人從沒見過的稀罕玩意,他們高高興興地把各種東西放進去,等待“叮”一聲響起。
馬裡亞諾整個春天都在河裡逮魚玩,有一天他一時興起,把整條沒有開膛的魚放進了微波爐。
魚在裡面爆炸了,一股内髒混合着伏特加的惡臭在樓道裡滞留了很長一段時間。
泉的房間在拓的斜對面,她帶來的行李多到驚人,甚至有一床結結實實的被子和一隻嶄新的電飯鍋,鍋巨大,擺在地上,像是蘇維埃時期歐洲療養院裡的電療裝置。
後來拓發現她還帶着各種腌制的違禁肉類、大米、調味品。
那幾乎是為遠征所做的準備。
泉是所有人中間最晚到的,從中國出發,火車轉飛機,在芝加哥機場滞留一晚,花費了将近四十個小時,錯過了歡迎派對。
但是她短短睡了一覺,恢複過來,精神極了,穿着整潔的運動衫和運動褲,以及一雙并不合腳的耐克球鞋,頭發剪得很短,像暑期訓練中的遊泳運動員,露出警覺的耳朵。
她遲疑地站在會客室門口,并沒有着急要加入其他人,似乎在做出重大的決定,或者等待關鍵時刻的到來。
那是拓第一次見到泉,他站在她的身後,不知該前進還是後退,也隻好和她一起等待,竟也不知不覺被她的情緒感染。
一年之後拓在漫畫店租到《新世紀福音戰士》的影碟,第一次并肩作戰前,碇真嗣與淩波麗坐在基地平台上俯瞰地球浩劫之後的新東京,全城停電,蟬鳴不斷,能看見清晰的銀河。
這場景令他想起站在會客室門口的泉,以及她握緊的拳頭。
她和其他人不同,他們抱着或大或小的願望來到美國,她卻懷有拓所不能理解的決意。
起初他們總是占據會客室,在電視機前收看世界新聞,痛飲啤酒。
熱切地讨論什麼是真正的自由,烏卡也常常參與其中。
他們問烏卡對于蘇聯解體的看法,她回答原本以為這樣的事情不會在這個時代發生,至少等到新的世紀,沒想到垮掉的過程如此迅速,令人錯愕。
他們不肯罷休,追問新的秩序将如何建立。
烏卡說這不是她所能理解的事情。
時代變了,流亡的世紀已經徹底結束。
以往來到佩奧尼亞的年輕人飽受曆史折磨并且攜帶着痛苦基因,他們大哭大笑,愛得死去活來,彼此語言不通,用各自國家的語言唱悲怆的歌,他們身上都有着從苦難和革命中誕生的旺盛生命力,和明天不複存在的末日氣質。
而那個能量場正在漸漸消逝,被新的文化取代。
拓的中學時代是在二手英語書攤度過的。
高中時期他自己憑借着興趣翻譯過幾篇蹩腳的科幻小說,到了大學讀的是不相幹的專業,卻因為迷上了托馬斯?品欽而費勁地翻譯了品欽的幾個短篇,其中他最喜歡的《嫡》印在了學校科幻社自己做的刊物上,後來不知通過什麼渠道被品欽的日文版編輯看到,對方寫來一封長長的信件。
拓接到信件吓壞了,以為自己這樣自說自話的翻譯習作會被批評,結果那位編輯鼓勵了他,稱贊他的翻譯比已經出版的日語版本更貼近五十年代末期美國青年的精神氛圍。
拓喜歡待在會客室裡,歐亞大陸錯綜複雜的英語口音讓他感覺自己是世界的遊民。
而新結交的朋友們都和自己一樣,美國文化塑造着他們的青春期。
他們自由地談論科幻小說,後蘇維埃時代和鮑勃?迪倫,野心勃勃地在自己身上努力取消陣營和國家的界限,制造着一種世界是平坦的錯覺。
隻有泉與衆不同。
泉很少參與會客室裡的辯論,大部分時候仿佛聽不懂其他人在說什麼,像是來自另外一條封閉的時間軸。
而年輕人一點也不了解中國正在發生的事情,也并不在乎。
拓曾經見過一些開放初期的中國照片,那裡的景觀整潔平坦,蘇維埃時期留下的大批建築肅穆溫柔,給人以極度衰敗和極度新鮮并存的奇異印象。
但是無論在城市、鄉村、工廠或者礦區,那裡的時空似乎都停滞到失真,完全不遵循外部世界的時間軌道,因此像是籠罩在長久的虛空裡。
然而泉那麼格格不入,卻絲毫沒有淪為旁觀者的沮喪。
相反,她常常流露出極為強烈的好奇和敏感。
趁其他人侃侃而談的時候,她發現會客室的窗戶通往外面的屋頂。
她敏捷地鑽出去占據了那裡
年輕人仿佛從暴雨的地域跋涉而來,濕掉的衣物和鞋子一樣樣攤開在旁邊的欄杆上,他正舒适地待在被自己圈起來的庇護所,完全沒有留意身邊穿着牛仔襯衫的平凡中年人,更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自己遊蕩的地方正是這個人的内心世界。
拓不由想,他讀到哪裡了。
書裡的故事關于1995年一支高中棒球隊從日本來到美國參加棒球比賽。
當時拓已經搬到了美國,決定隻用英語寫作,放棄日語并不是為了擺脫具體的束縛,也說不上是對另外一種思維方式的确認。
結果以練習的心情笨拙地寫作,竟然獲得了出乎想象的成功。
他被認為在東方審美和西方價值觀之間撐起一片虛拟的時代,守護着現實中原本不可能存活下來的美。
在不知不覺中擁有越來越多年輕的讀者,跟随着他,尋找通往不知何處的一個個出口。
拓最喜歡在讀者見面會上朗讀的段落是棒球少年們坐着巴士,沿東海岸一路去往紐約,經過一片水域,巴士像是行駛在海裡,也像是銀河鐵道列車,有銀白色的河灘,三角形的黑鳥,同行的朋友,以及即将到來的新大陸。
然而他自己此刻正要去往的,卻是徹底的新大陸的背面。
昨晚拓還在紐約參加文學節的開幕派對,他和幾位同行喝了酒,他們中的好幾個都在野心勃勃地寫兩卷本的大書,恨不得把時代吞吐幹淨。
回到酒店以後他查收了出版社轉發給他的電子郵件,其中一封的發件地址讓他心髒狂跳。
是停運多年的舊日機構,像是來自記憶之河對岸的揮手,那都是上世紀的事情了一一烏卡去世了。
郵件在編輯那裡耽誤了兩天,拓看到的時候已經是葬禮的前一天。
拓立刻調整了後面所有的行程,取消了朗讀會,買了第二天的機票。
他有些慶幸自己在紐約,至少是在美國大陸,而不是遊蕩在世界上的其他角落,不用懷着過分巨大的決心趕往佩奧尼亞。
不是說他沒有這種決心,而是出于恰恰相反的理由,他畏懼的正是伴随決心而來的洶湧情感。
但是從紐約到丹佛的飛機晚了四個小時,等他到達丹佛的時候,已經錯過了當天僅剩的一班去往佩奧尼亞的飛機。
命運像是要給他一些提示,或者一個緩沖地帶。
然而即便不可能趕上葬禮,他也無心在丹佛過夜,決定連夜換坐大巴繼續前往佩奧尼亞。
車廂出人意料的擁擠,都是要在霍克斯下車的學生。
他們像潮水一樣離開以後,司機關閉了音樂,留下長長一段漆黑的旅程,直到巴士鑽出樹林,斜前方出現一片冷冷的湖。
正是小說裡的棒球少年們所經曆的那種夜晚。
他想要休息一會兒,但是心裡湧動着複雜的思緒和期待,無論如何也合不上眼睛。
他忍不住想象葬禮的情景,浮現在腦海裡的卻是1995年春天,他和新朋友們擠在面包車裡,司機一路放着杜蘭杜蘭樂隊的音樂。
佩奧尼亞的本地居民在社區公園裡搭好了大棚,大部分是教會的老人,他們陸陸續續過來,準備好食物和酒,歡迎年輕藝術家們一年一度的光顧。
剛剛下過雨,拓穿着鄭重其事的衣服在泥濘的草地裡小心走動,害羞極了,盡量不和任何人講話,坐在大棚裡,低頭吃着裝在塑料盤子裡的炖肉和蔬菜。
長凳的另外一頭坐着一位極其瘦小的女士,上了年紀,裹着顔色明亮的披肩,深色皮膚,一頭發光的黑發像一朵鑲着金邊的烏雲。
她禮貌地挪過來,問候說:“東京發生的事情太可怕了。
” “唉?”拓愣了一會兒才明白她指的是一個月前的毒氣事件。
“你們年輕人以後的處境會越來越糟。
” “啊。
不不。
”拓不好意思地連連擺手,不想被當成年輕人的代表。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他并沒有覺得世界正在變糟,完全沒有這樣的感受。
他心中懷着的苦悶也普普通通,是身處任何一個時代的青年所共有的東西。
而這樁事件在他心中激起的不是怨恨和失望,隻有劇烈的迷惘、不安和祈盼,以及一部分無法描述的恐懼。
來美國前的兩個月,他無心做任何事情,一邊辦理手續,一邊處理租借的房子,每天都在關注調查進程。
電視新聞裡有一位被害者接受采訪時說:“因為不理解他們的行為,所以也無法産生仇恨的情緒。
”——他震驚地意識到這是一種普遍的想法,人們不理解為什麼年輕人投身邪惡的組織。
拓卻能清晰地感受到那裡也有一種初始的溫暖光芒,他們追求的明明是清潔的世界,結果卻被龐大的惡所污染。
惡是什麼?是世間的東西,是精神的産物,是體制,還是付諸人類身上的實踐?二十歲出頭的拓完全不明白,隻憑着本能躲開,連一口渾濁的空氣都不想呼吸。
所以這不是政治,不是陰謀,至少不是這位女士所以為的東西,而是虛構的意志力和無法被讨論的噩夢。
拓喝了不少裝在紙杯裡的啤酒,滿臉通紅,最後沒頭沒腦地說:“那個組織的成員給他們使用的空氣清新器起了一個名字叫宇宙清潔器,那是在《宇宙戰艦大和号》裡出現的除輻射裝置。
” “你說的是一部科幻小說嗎?” “是七十年代播出的動畫片。
” “哦!你真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小孩。
而且你講話的口音也很可愛。
” 直到這位女士被簇擁着上台緻辭,拓才意識到她是烏卡。
烏卡是印度裔的烏幹達人,七十年代中期以哈佛大學訪問學者的身份和丈夫彼得一起,帶着女兒蒂娜來到美國,不久,亞裔被阿明政府逐出烏幹達,他們自此滞留在美國。
八十年代中期彼得作為記者被派到中國完成一篇醫療系統的報道,之後他們從中國出發,一路在亞洲和東歐國家遊蕩,結交了不少記者和作家,流亡的世紀正接近尾聲,小半個世界在命運的創傷和憂患中喘了口氣。
他們回到美國以後四處籌集資金,創立了這個青年藝術家培養項目,邀請來自東歐和亞洲的年輕人集體生活,提供他們最基本的生活費,地點選在佩奧尼亞的小鎮,大片的湖泊、草地和山脈交彙于此,正是一個能夠承載年輕心靈的中間地帶。
拓念中學的時候曾經在一本文學刊物上讀到有關這個項目的文章,一位日本小說家在佩奧尼亞度過半年。
她愛上來自波蘭的男孩,波蘭那年正在戒嚴期間,她每天都陪男孩跑去圖書館看報紙,晚上待在房間裡喝伏特加。
那篇文章很長,有大段匪夷所思的情欲描寫。
但是印在拓腦海裡的卻是夏天這位小說家和朋友們在金色的池塘裡遊泳,野鴨低低地從頭頂飛過,女孩男孩紛紛紮進水裡。
除了平靜和美之外,還有令人向往到震顫的自由。
——真想去那裡啊! 他這樣想着,巴士司機提醒說十分鐘以後就要到達佩奧尼亞,拓起身去車廂後面用廁所,一腳踩進濕滑,便桶像被剛才的少年們用屎炸過,他扶着把手,在狹窄的箱體裡晃動,狼狽得不行,等坐回到座位上又覺得好笑,幾乎想要笑出聲來。
不由想起剛剛那個看書的男孩,希望他旅途愉快,能夠感受到小說裡幹燥清潔的世界。
第二天清晨,拓被旅館房間的電話叫醒——“拓?”電話裡傳來女人遲疑的聲音,得到确定以後那個人立刻驚呼起來:“快下樓,我等不及要見到你!”拓身處不知何處的夢境,放下電話以後看到挂在鏡子跟前的黑色西裝,徹底清醒。
他在狹小的衛生間裡飛快地洗漱,套上襯衫,又換成運動衫,最後穿上一件在旅途中穿的舊T恤。
走在樓梯口的時候他才意識到自己緊張到微微出汗。
小鎮沒有建造新的旅館,二十多年來都是同一幢小樓,在小河邊,挨着公共圖書館,總共三層,有二十來間房間,背後有一整片核桃樹,每到秋天,綠殼的核桃掉得滿地都是,再慢慢腐爛。
拓走了兩層樓梯,推開通往門廳的門,沒有來得及遲疑,便看到一個身材高挑的女人從立柱後面轉出來,快走了兩步朝他跑來,幾乎撞在他的肩膀上,緊緊抱住了他。
拓在她結結實實的擁抱中平靜下來。
哦,蒂娜,當然是蒂娜,像旋風一樣,帶來外面夏日的暑氣。
直到蒂娜挽住拓的胳膊坐下來,拓才得以将視線停留在她的臉上,她曾經寬闊舒展的骨骼似乎稍稍改變了形狀,顯得更為強韌和可信賴。
“我老啦!”蒂娜打斷了他的注視。
“那你找到小行星了嗎?”拓問。
“哈哈哈。
何止一顆。
”蒂娜的眼角閃出淚花,而拓笑起來,幾乎松了口氣。
他們剛認識那會兒,蒂娜稍稍激動,便會泛起淚光,接着脖子和胳膊上也會起一層薄薄的疹子,這樣無法控制的生理現象常常因為被誤以為是過度真誠而遭受嘲笑。
蒂娜比拓年長幾歲,當時正打算從物理學專業轉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念宇宙學,于是那年回到佩奧尼亞,一邊自學編程,一邊補習量子物理,同時申請新的學位。
這期間她不得不反複和年輕的藝術家們解釋宇宙學的意義并不在于發現小行星,而是在于學習宇宙的誕生和演化,宇宙所包含的一切中隻有極其微弱的一部分是可以被感知的,剩餘的則無法被命名,甚至無法被想象。
這樣的講法聽起來很酷,但是在拓的記憶裡,蒂娜大部分時間都坐在公共圖書館的計算機前面修正代碼,她稱之為模拟。
那些數字和字母的複雜組合到底是如何用一?種抽象模拟另外一種抽象的,拓一點都不明白。
蒂娜缺乏科學家的嚴謹和條理。
她飲酒過度,健康美貌,像當時廣告片裡的标準美國青年一樣高大,擁有最潔白的牙齒和最燦爛的笑容,無論在什麼樣的場合都令人難以忘懷。
而這樣的人一旦進行起枯燥的運算,卻仿佛依靠着非凡的身體本能撬動起意識的杠杆,給人一種正全身心維護着宇宙進程的印象。
當時烏卡常常安排大家去家裡做客,他們家在距離旅館不遠的半山腰上,跟前有一片草坪。
蒂娜會做好兩大盆奶酪通心粉,兩大盆洋蔥色拉。
冷肉,芝士和餅幹仿佛怎麼也吃不完。
即便是現在,拓還常常會按照她的方法做色拉,最關鍵的是放上大把切成薄片的洋蔥和生蘑菇,也不要吝啬橄榄油。
如果遇上節日、生日或者橄榄球的重要比賽,他們便會動用院子裡的燒烤架,委托鄰居一早送來新鮮的雞肉、玉米和土豆。
烏卡自己吃得很少,仿佛不靠實體的物質活着,有時候一天隻吃一點水果,兩片吐司,但喝很多很多酒,也睡得很晚,神采奕奕。
每天都是從傍晚開始喝酒,為其他人準備好紅酒和啤酒,自己喝白蘭地,一再地挽留大家,多半過了淩晨才會散。
她要是興緻勃勃,便會提出要開車送大家回去,誰也不能拒絕,于是剩下的人盡量擠進她的車裡,大家醉醺醺的,她也醉醺醺的。
白晃晃的車燈粗暴地打在黑暗的山路上,隻照着眼前那一小段。
那時彼得已經去世,拓沒見過他,但烏卡講起他,就好像他還活着,是大家熟識的朋友,或者此刻就坐在他們中間。
每個去烏卡家裡做客的人都轉述着彼得的事情。
彼得英俊溫厚,雖然憑記者身份的便利訪問了很多難以抵達的地方,卻很少主動談論見聞,反而是一個極好的旁聽者。
身材高大的他總是半側着身體,興高采烈地聽其他人講述自己的苦惱,自己國家碰到的問題。
隻有在談論到時代殘留下的哲學問題時,他才會發表一些意見。
他是橄榄球迷,之前每逢相鄰城市的體育場有重要比賽,他一定要開好幾個小時的車,順上幾位朋友一同前往。
通往體育館的馬路從好幾公裡外就開始堵塞,所有人都高高興興的,車子的後備箱裡放着啤酒和披薩。
即便在買不到球票的日子裡,彼得也執意要去球場附近的空地,和來自四面八方的人一起,觀看投影上的比賽實況。
和他一起去看過比賽的人寫下的回憶文章都貼在烏卡的剪報本裡,晚飯以後大家繼續圍坐在桌子旁邊,傳閱剪報本。
拓曾經反複地想象這樣的場景,到後來文字和語言變成了虛構的影像留存于視網膜,構成溫情的持久記憶。
“我這幾天一直往旅館打電話查看你的預定信息。
你要是來佩奧尼亞的話,肯定會住在這裡。
我在你房間的冰箱裡放了點吃的。
這裡的食物一點都沒有改進。
但是前幾年房子整體改造過,終于裝了中央空調。
” “機構的郵箱怎麼還在使用,你一直在維護網站嗎?” “前幾年我女兒做暑期項目的時候複原了網站數據,郵件也是她寫的。
她看過你所有小說。
” “但願沒讓她失望。
” “她很期待見到你。
” “抱歉我錯過了葬禮。
真的太抱歉了。
家裡還好嗎?” “别這麼說。
昨天來了很多人,現在家裡亂成一團。
而且我沒有想到你真的會來。
對不起,我原本以為你已經忘記了這裡。
我真不應該這樣想啊。
” 拓突然難過得說不出話來,但是蒂娜握着他的手,說:“我現在就得走了。
今天有太多事情要做。
晚上來我們家吃晚飯好嗎,都是家裡人,還有老朋友。
一定要來好嗎?” 拓也使勁握着她的手,現在他也泛着淚光,卻沒有問出哪些老朋友也在這裡。
“你記得我們家在哪裡嗎,我晚上可以來接你。
” “記得!我白天正好打算四處走走,你去忙吧,我們晚上見。
” “嗯。
我專門來看看你,确認一下是你,确認一下你真的在佩奧尼亞。
太好了。
” 蒂娜又重重地抱住他,像是要反過來給予他一些安慰和允諾,然後她挎起包,飛快鑽進門口一輛舊的白色雪鐵龍。
無論她做什麼,總給人一種要為這個世界履行義務的印象,從青年時代起便是如此。
目送她的車離開以後,拓沒有回房間,卻被旅館裡時光倒流的氣氛吸引,來到二樓走廊。
二十多年前他們占據了這裡整整一層。
正對着電梯口的是餐廳,食物真的很糟糕,早餐除了供應烤面包和煮過頭的咖啡之外沒有其他熱的東西,雞蛋和水果包着塑料紙,被擺在冷櫃裡。
即便如此,為了午餐能少吃,或者幹脆省下午餐,大家都盡量在早晨吃很多,熱烘烘的面包拿了一片又一片,呼喚服務員端出一壺又一壺的咖啡。
當時他們每個人都年輕,貧窮,饑餓,而這裡的早餐是免費的。
拓的房間緊挨着餐廳,如果坐在床邊,天氣好的時候能清晰地望見青色的山,更遠處的山頂,即便是夏天也有吹不散的雪。
拓的隔壁住着來自阿根廷的馬裡亞諾,他常常清晨五點開始鍛煉,把牆壁撞得砰砰作響。
馬裡亞諾長得像後來演了《水牛城66》的文森特·加洛,黑色披肩髯發平時紮在腦後,常常因為不知道如何妥當地與人交往而緊張到熱情過度。
他當時在布宜諾斯艾利斯一個小小的劇團裡工作,住在快要倒閉的劇院樓上,正在寫一出有關巨型哺乳動物和青春期的荒誕劇。
一旦談論起戲劇來,他的情緒就變得熱烈堅定,有限的英語詞彙帶着強烈的異域口音,像席卷而來的熱帶山洪,卻一點都不混濁。
接着是印度和俄羅斯的宗教學者,幾位東歐腹地的詩人。
改建後的雜物間原本是公共廚房,那裡放着一台微波爐,是很多人從沒見過的稀罕玩意,他們高高興興地把各種東西放進去,等待“叮”一聲響起。
馬裡亞諾整個春天都在河裡逮魚玩,有一天他一時興起,把整條沒有開膛的魚放進了微波爐。
魚在裡面爆炸了,一股内髒混合着伏特加的惡臭在樓道裡滞留了很長一段時間。
泉的房間在拓的斜對面,她帶來的行李多到驚人,甚至有一床結結實實的被子和一隻嶄新的電飯鍋,鍋巨大,擺在地上,像是蘇維埃時期歐洲療養院裡的電療裝置。
後來拓發現她還帶着各種腌制的違禁肉類、大米、調味品。
那幾乎是為遠征所做的準備。
泉是所有人中間最晚到的,從中國出發,火車轉飛機,在芝加哥機場滞留一晚,花費了将近四十個小時,錯過了歡迎派對。
但是她短短睡了一覺,恢複過來,精神極了,穿着整潔的運動衫和運動褲,以及一雙并不合腳的耐克球鞋,頭發剪得很短,像暑期訓練中的遊泳運動員,露出警覺的耳朵。
她遲疑地站在會客室門口,并沒有着急要加入其他人,似乎在做出重大的決定,或者等待關鍵時刻的到來。
那是拓第一次見到泉,他站在她的身後,不知該前進還是後退,也隻好和她一起等待,竟也不知不覺被她的情緒感染。
一年之後拓在漫畫店租到《新世紀福音戰士》的影碟,第一次并肩作戰前,碇真嗣與淩波麗坐在基地平台上俯瞰地球浩劫之後的新東京,全城停電,蟬鳴不斷,能看見清晰的銀河。
這場景令他想起站在會客室門口的泉,以及她握緊的拳頭。
她和其他人不同,他們抱着或大或小的願望來到美國,她卻懷有拓所不能理解的決意。
起初他們總是占據會客室,在電視機前收看世界新聞,痛飲啤酒。
熱切地讨論什麼是真正的自由,烏卡也常常參與其中。
他們問烏卡對于蘇聯解體的看法,她回答原本以為這樣的事情不會在這個時代發生,至少等到新的世紀,沒想到垮掉的過程如此迅速,令人錯愕。
他們不肯罷休,追問新的秩序将如何建立。
烏卡說這不是她所能理解的事情。
時代變了,流亡的世紀已經徹底結束。
以往來到佩奧尼亞的年輕人飽受曆史折磨并且攜帶着痛苦基因,他們大哭大笑,愛得死去活來,彼此語言不通,用各自國家的語言唱悲怆的歌,他們身上都有着從苦難和革命中誕生的旺盛生命力,和明天不複存在的末日氣質。
而那個能量場正在漸漸消逝,被新的文化取代。
拓的中學時代是在二手英語書攤度過的。
高中時期他自己憑借着興趣翻譯過幾篇蹩腳的科幻小說,到了大學讀的是不相幹的專業,卻因為迷上了托馬斯?品欽而費勁地翻譯了品欽的幾個短篇,其中他最喜歡的《嫡》印在了學校科幻社自己做的刊物上,後來不知通過什麼渠道被品欽的日文版編輯看到,對方寫來一封長長的信件。
拓接到信件吓壞了,以為自己這樣自說自話的翻譯習作會被批評,結果那位編輯鼓勵了他,稱贊他的翻譯比已經出版的日語版本更貼近五十年代末期美國青年的精神氛圍。
拓喜歡待在會客室裡,歐亞大陸錯綜複雜的英語口音讓他感覺自己是世界的遊民。
而新結交的朋友們都和自己一樣,美國文化塑造着他們的青春期。
他們自由地談論科幻小說,後蘇維埃時代和鮑勃?迪倫,野心勃勃地在自己身上努力取消陣營和國家的界限,制造着一種世界是平坦的錯覺。
隻有泉與衆不同。
泉很少參與會客室裡的辯論,大部分時候仿佛聽不懂其他人在說什麼,像是來自另外一條封閉的時間軸。
而年輕人一點也不了解中國正在發生的事情,也并不在乎。
拓曾經見過一些開放初期的中國照片,那裡的景觀整潔平坦,蘇維埃時期留下的大批建築肅穆溫柔,給人以極度衰敗和極度新鮮并存的奇異印象。
但是無論在城市、鄉村、工廠或者礦區,那裡的時空似乎都停滞到失真,完全不遵循外部世界的時間軌道,因此像是籠罩在長久的虛空裡。
然而泉那麼格格不入,卻絲毫沒有淪為旁觀者的沮喪。
相反,她常常流露出極為強烈的好奇和敏感。
趁其他人侃侃而談的時候,她發現會客室的窗戶通往外面的屋頂。
她敏捷地鑽出去占據了那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