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
關燈
小
中
大
:“我覺得啊,我還是應該去。
宋工說得對,這樣的機會也許一輩子不會有第二次……再加點香油吧。
”我媽看起來也是淡淡的,順勢拿了香油瓶子,再坐回來:“可是現在辦停薪留職,下半年分房子就不會有咱們的事。
北北需要有自己的房間了。
”老熊先生的筷子在半空中停留了一下:“你這幾天沒有看報紙,你不知道,真的不一樣了,《南方談話》你該看看。
”我媽有點不耐煩:“那都是你們男人的事兒,就跟看球一樣,我沒興趣。
”老熊先生歎了口氣:“當着孩子,你别總說這種話,什麼男人女人的,關心一下形勢又不是上公廁,還分男女的?分房子過幾年肯定還有機會,可是……” 我當時在想,“南鲟”是一種魚類嗎?我隻知道中華鲟。
總之,那頓飯快吃完的時候,我媽終于長歎一聲:“那你去吧去吧,省得過些年,萬一看着别人混好了,你又埋怨我。
我先跟你說好,你走了,我會經常接我媽過來住,反正北北也想外婆……”老熊先生默默地又添了一勺白飯:“你放着吧,我刷碗。
” 就這樣,沒過多久,老熊先生去了深圳。
我是在一個華中小城裡出生長大的。
那個地方,在北方人眼裡屬于南方,在南方人眼裡屬于北方——在北京、上海人眼裡,反正都是蠻夷之地。
小城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幾座工廠,我父母的父輩們從五湖四海遷徙而來,親手建造了這座城。
在鐵路邊上,在廠房和廠房的中央。
火車咬着鐵軌一路撕扯呼嘯,與車間機器轟鳴有時一唱一和,有時并不。
我的爸爸媽媽聽着這樣的聲音長大,也聽着來自全國各地的口音,幾十年間,我們這裡甚至形成了一種雜糅了好幾個地方的口音的方言。
不過到我離開那裡的時候,更小的一些孩子就已經不怎麼會講那種方言了,有的語言也是短命的,從誕生,發展,成熟,到消亡,隻需要不到三代人的時間。
隻不過我很驚訝原來有那麼多人并不知道這件事。
就像對于成蜂蜜而言,世界上最遙遠的地方是加拿大。
對十歲的我來說,那個最遙遠的地方是深圳。
我們家是我們那棟樓裡第一家裝上長途電話的,那個時候裝電話很貴,我媽還去跟外婆借了好幾百塊錢,偶爾會有鄰居跟遠方的家人親友商量好時間,到我們家裡來接或者打電話,至于他們是用什麼辦法隔空約好時間的,這是一個謎。
總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老熊先生成了電話裡的一個聲音,成了郵包上或者彙款單上的一個姓名……以至于直到今天我都有個下意識的錯覺——任何一件事情,隻要我跟我媽說了,那就等于是告訴了全家人。
因為老熊先生是個客人。
後來等我們全家搬到深圳去沒有多久,我就出國上學了,這個家裡的客人就變成了我自己,直到今天。
不過春節的時候老熊先生一定會回家來,大包小包,風塵仆仆,一個略顯生疏甚至是客氣的微笑會在他臉上挂幾天,直到除夕夜,親戚們推杯換盞,酒意上來了,才會消失。
可再過上最多十天,老熊先生就要重新啟程。
他會把媽媽給他新買的厚外套又留在家裡,說南邊根本用不着。
那個初春,我六年級,是小學時代的最後一個春天。
老熊先生已經回深圳去好些天了,某天晚飯時間,我已經擺好了碗筷坐了下來,媽媽還在壁櫥前面翻找着什麼。
她關上抽屜,再打開隔壁的櫃門,老熊先生的羽絨服跟其他幾件衣服并排挂在一起。
她似乎是愣了一下,像是無意地輕輕把老熊先生的袖子拿起來,看了一眼,然後她回過頭對我笑了,她說:“下次去火車站接你爸爸的時候,一定記得,把這個給他帶去。
省得他在站台上挨凍。
” 她的笑容讓我有點不安。
我說:“媽,我餓了。
” 她總算回過神來,坐過來和我一起吃飯。
剛剛盛了一碗蛋花湯,還沒有盛第二碗的時候,她突然問我:“北北,你想不想,有個妹妹?” 我困惑地說:“都行。
”準确講,我覺得這個事情并不在“我想”或者“不想”的範圍之内。
她終于還是忘記了要給自己盛湯,眉飛色舞地往我碗裡夾菜:“你放心北北,妹妹會在冬天出生,不會影響你的畢業考的。
” 沒錯,那個時候,小學畢業升初中是有考試的,可是我其實已經在我們小學的保送名單上——媽媽她看來是忘記了。
兩天後就是周末,周末通常會早一點放學,我回家的時候,隔着門闆,聽見了外婆的聲音。
印象中,外婆很少情緒激動地大聲說話的,可是今天,她的聲音清晰地傳到了外面的走廊上。
不過我想,對門的鄰居應該還沒有回家。
外婆說:“人人都隻生一個小孩,隻要你吃公家飯,家家一個小孩這是國家政策,怎麼到了你這兒就這麼特殊?你就非得生兩個不可?你對北北到底有哪裡不滿意?北北這麼好的一個孩子你不要貪心不足……”
宋工說得對,這樣的機會也許一輩子不會有第二次……再加點香油吧。
”我媽看起來也是淡淡的,順勢拿了香油瓶子,再坐回來:“可是現在辦停薪留職,下半年分房子就不會有咱們的事。
北北需要有自己的房間了。
”老熊先生的筷子在半空中停留了一下:“你這幾天沒有看報紙,你不知道,真的不一樣了,《南方談話》你該看看。
”我媽有點不耐煩:“那都是你們男人的事兒,就跟看球一樣,我沒興趣。
”老熊先生歎了口氣:“當着孩子,你别總說這種話,什麼男人女人的,關心一下形勢又不是上公廁,還分男女的?分房子過幾年肯定還有機會,可是……” 我當時在想,“南鲟”是一種魚類嗎?我隻知道中華鲟。
總之,那頓飯快吃完的時候,我媽終于長歎一聲:“那你去吧去吧,省得過些年,萬一看着别人混好了,你又埋怨我。
我先跟你說好,你走了,我會經常接我媽過來住,反正北北也想外婆……”老熊先生默默地又添了一勺白飯:“你放着吧,我刷碗。
” 就這樣,沒過多久,老熊先生去了深圳。
我是在一個華中小城裡出生長大的。
那個地方,在北方人眼裡屬于南方,在南方人眼裡屬于北方——在北京、上海人眼裡,反正都是蠻夷之地。
小城之所以存在,是因為幾座工廠,我父母的父輩們從五湖四海遷徙而來,親手建造了這座城。
在鐵路邊上,在廠房和廠房的中央。
火車咬着鐵軌一路撕扯呼嘯,與車間機器轟鳴有時一唱一和,有時并不。
我的爸爸媽媽聽着這樣的聲音長大,也聽着來自全國各地的口音,幾十年間,我們這裡甚至形成了一種雜糅了好幾個地方的口音的方言。
不過到我離開那裡的時候,更小的一些孩子就已經不怎麼會講那種方言了,有的語言也是短命的,從誕生,發展,成熟,到消亡,隻需要不到三代人的時間。
隻不過我很驚訝原來有那麼多人并不知道這件事。
就像對于成蜂蜜而言,世界上最遙遠的地方是加拿大。
對十歲的我來說,那個最遙遠的地方是深圳。
我們家是我們那棟樓裡第一家裝上長途電話的,那個時候裝電話很貴,我媽還去跟外婆借了好幾百塊錢,偶爾會有鄰居跟遠方的家人親友商量好時間,到我們家裡來接或者打電話,至于他們是用什麼辦法隔空約好時間的,這是一個謎。
總之,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老熊先生成了電話裡的一個聲音,成了郵包上或者彙款單上的一個姓名……以至于直到今天我都有個下意識的錯覺——任何一件事情,隻要我跟我媽說了,那就等于是告訴了全家人。
因為老熊先生是個客人。
後來等我們全家搬到深圳去沒有多久,我就出國上學了,這個家裡的客人就變成了我自己,直到今天。
不過春節的時候老熊先生一定會回家來,大包小包,風塵仆仆,一個略顯生疏甚至是客氣的微笑會在他臉上挂幾天,直到除夕夜,親戚們推杯換盞,酒意上來了,才會消失。
可再過上最多十天,老熊先生就要重新啟程。
他會把媽媽給他新買的厚外套又留在家裡,說南邊根本用不着。
那個初春,我六年級,是小學時代的最後一個春天。
老熊先生已經回深圳去好些天了,某天晚飯時間,我已經擺好了碗筷坐了下來,媽媽還在壁櫥前面翻找着什麼。
她關上抽屜,再打開隔壁的櫃門,老熊先生的羽絨服跟其他幾件衣服并排挂在一起。
她似乎是愣了一下,像是無意地輕輕把老熊先生的袖子拿起來,看了一眼,然後她回過頭對我笑了,她說:“下次去火車站接你爸爸的時候,一定記得,把這個給他帶去。
省得他在站台上挨凍。
” 她的笑容讓我有點不安。
我說:“媽,我餓了。
” 她總算回過神來,坐過來和我一起吃飯。
剛剛盛了一碗蛋花湯,還沒有盛第二碗的時候,她突然問我:“北北,你想不想,有個妹妹?” 我困惑地說:“都行。
”準确講,我覺得這個事情并不在“我想”或者“不想”的範圍之内。
她終于還是忘記了要給自己盛湯,眉飛色舞地往我碗裡夾菜:“你放心北北,妹妹會在冬天出生,不會影響你的畢業考的。
” 沒錯,那個時候,小學畢業升初中是有考試的,可是我其實已經在我們小學的保送名單上——媽媽她看來是忘記了。
兩天後就是周末,周末通常會早一點放學,我回家的時候,隔着門闆,聽見了外婆的聲音。
印象中,外婆很少情緒激動地大聲說話的,可是今天,她的聲音清晰地傳到了外面的走廊上。
不過我想,對門的鄰居應該還沒有回家。
外婆說:“人人都隻生一個小孩,隻要你吃公家飯,家家一個小孩這是國家政策,怎麼到了你這兒就這麼特殊?你就非得生兩個不可?你對北北到底有哪裡不滿意?北北這麼好的一個孩子你不要貪心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