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重大抉擇
關燈
小
中
大
取得了聯系。
第三天,由秦院長率領的技術合作辦學考察團就出發了,十一天後帶回了與廣東技術師範大學和上海技術應用大學的合作辦學與交流意向書;寒假前,兩所學校由校領導帶隊的考察團來校考察交流,簽訂了正式的技術援助與合作辦學協議。
二〇一九年二月十三日,農曆正月十九,我們開學的第三天,學院領導為我們一行十二人送行,由戴維和金萬乘老師帶隊的學習培訓團隊奔赴廣州,拉開了東海技師學院“走出去、請進來”的交流合作辦學大幕。
不論是校領導、教師,還是學生,得益于此種模式,開闊了眼界,找準了差距,确定了目标,一鼓作氣,苦學苦練技術。
我們下午四點半到達學校,應我們學院的請求,師生十二人被安排在三個宿舍,據說是校園的東偏北部。
等我們打開行李箱,洗洗臉,喝了點水後,就由負責的一位阮姓老師和一個陳姓學生助手帶我們去看了理論課教室和實操培訓車間。
下午已經下了課的時間,教室和培訓車間裡人都滿滿的,看到我們一臉不解,阮老師主動解釋,說他們學校的教學場地現在十分緊張,正常教學時間學生用,學生下課後,是社會調用,學校在為社會和當地政府做技術培訓。
阮老師告訴我們,宿舍裡每人一份的培訓日程安排上,有準确的上課時間和地點、任課老師,以及最近的餐廳。
粗略地參觀或者說熟悉了學習區域之後,阮老師和陳學長送我們到宿舍樓下,臨别時,阮老師提醒我們,今晚六點,就正式開課。
我們一下子見識了什麼叫廣東速度。
戴維看看手機,說,五點三十八——連表達驚訝的工夫都沒有,我們迅速上了樓,手忙腳亂地在早就為我們準備好的物品中扒拉出餐卡和課表,飛奔下樓朝餐廳跑。
三個月的學習,我們隻出過一次校園,是因為一個周三因大雨突發性停電,我們咬咬牙,叫了出租車,冒着大雨去珠江邊了一眼。
直到回來,翻看這幾個月的照片,看到身後校園中那些婆娑的芭蕉、棕榈和氣根垂到地面上的榕樹,才意識到,我們到溫暖的南方學習了三個月。
給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先進的設備、嚴謹細緻的理論教學,更深刻的,是校園中各處的井然有序。
我們前後用過六個理論課教室、兩個階梯教室和六個實習車間,裡面的桌椅,桌布,椅套,全都潔淨整齊,實習車間幾乎可以用一塵不染來描述,作為同類學院的學生,我知道做到這樣是多麼了不起。
我們第一堂課上完走到門口又被學長助手叫回,跟着他一起完成機器歸位、清潔,車間的清掃。
在自己的學校時時提醒,甚至是批評我們的戴維和金老師,第一個月,被老師和學長助手們(校内老師授課,不論理論課還是實習課,每位老師,都有一位或者兩位學生助手)像指導學生樣調度得來來去去,一會兒指出我們操作不規範,一會兒指出精度差太多,甚至指出我們态度不端正,對技術沒有敬畏,“把事業當兒戲”。
一開始,戴維,特别是金萬乘老師,很是惱火,感覺是來學習取經,不是“勞改”,這樣對我們簡直豈有此理。
後來,慢慢地就平和了,再後來,特别是到了最後一個月,變得十分認同,甚至可以說隻有佩服的份兒了。
學習結束的那天,學校安排了半個下午,兩個半鐘頭的總結交流時間,戴維足足說了半個小時,沒有事先打草稿,全是幹貨,全是我們的不足,全是發我們深省的體驗。
那天,我的日記本上記了七條。
一是進入車間的第一天,就要把學生當工人;二是把實操課當生産;三是把理論課搬到車間;四是機器一開動,就要創造價值;五是精度是生命;六是把技術視為藝術;七是生産車間才是一個國家的加油站。
金萬乘老師也有許多話說,但沒說完,自己看了看牆上的鐘表,打住了。
很重要的一點,金老師說,這些年,他從來都把當老師看成個穩定的職業,從沒想過十年前他就該被淘汰了。
金老師說得痛心疾首,說,再也不能誤人子弟了。
(金老師回到學校後,真的遞交了申請,主動要求到系綜合處,做後勤工作了。
) 我、王赫和動畫專業的馮博遠也發了言,我也有好多話想說,但沒想到讓我發言,臉紅脖子粗地說出了我學習中感觸最深的事,就是任課老師和助手學長,每天比我們先到教室和車間,先到晚走,因為車間離餐廳稍遠,上實操課時,幾乎每天中午都是在車間泡方便面充饑。
而讓我感動的是阮老師聽完我的話後說,那是當然,我們隻有多付出,才會心安一點。
回校後做學習報告,我作為學生代表準備了三千多字的發言稿,但核心隻有一個:把技術當生命。
我的發言稿直接被姚曼老師改題為《把技術當生命》,登載到了最新一期的校報上。
姚曼老師對我說,小夥子,說得真好。
我說,隻是真心話。
姚曼老師啧啧了兩聲,說,幾日不見,刮目相看啊。
我心裡有點得意,但轉頭從學院宣傳處往外走時,又很快為自己的淺薄羞愧起來。
第三天,由秦院長率領的技術合作辦學考察團就出發了,十一天後帶回了與廣東技術師範大學和上海技術應用大學的合作辦學與交流意向書;寒假前,兩所學校由校領導帶隊的考察團來校考察交流,簽訂了正式的技術援助與合作辦學協議。
二〇一九年二月十三日,農曆正月十九,我們開學的第三天,學院領導為我們一行十二人送行,由戴維和金萬乘老師帶隊的學習培訓團隊奔赴廣州,拉開了東海技師學院“走出去、請進來”的交流合作辦學大幕。
不論是校領導、教師,還是學生,得益于此種模式,開闊了眼界,找準了差距,确定了目标,一鼓作氣,苦學苦練技術。
我們下午四點半到達學校,應我們學院的請求,師生十二人被安排在三個宿舍,據說是校園的東偏北部。
等我們打開行李箱,洗洗臉,喝了點水後,就由負責的一位阮姓老師和一個陳姓學生助手帶我們去看了理論課教室和實操培訓車間。
下午已經下了課的時間,教室和培訓車間裡人都滿滿的,看到我們一臉不解,阮老師主動解釋,說他們學校的教學場地現在十分緊張,正常教學時間學生用,學生下課後,是社會調用,學校在為社會和當地政府做技術培訓。
阮老師告訴我們,宿舍裡每人一份的培訓日程安排上,有準确的上課時間和地點、任課老師,以及最近的餐廳。
粗略地參觀或者說熟悉了學習區域之後,阮老師和陳學長送我們到宿舍樓下,臨别時,阮老師提醒我們,今晚六點,就正式開課。
我們一下子見識了什麼叫廣東速度。
戴維看看手機,說,五點三十八——連表達驚訝的工夫都沒有,我們迅速上了樓,手忙腳亂地在早就為我們準備好的物品中扒拉出餐卡和課表,飛奔下樓朝餐廳跑。
三個月的學習,我們隻出過一次校園,是因為一個周三因大雨突發性停電,我們咬咬牙,叫了出租車,冒着大雨去珠江邊了一眼。
直到回來,翻看這幾個月的照片,看到身後校園中那些婆娑的芭蕉、棕榈和氣根垂到地面上的榕樹,才意識到,我們到溫暖的南方學習了三個月。
給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們先進的設備、嚴謹細緻的理論教學,更深刻的,是校園中各處的井然有序。
我們前後用過六個理論課教室、兩個階梯教室和六個實習車間,裡面的桌椅,桌布,椅套,全都潔淨整齊,實習車間幾乎可以用一塵不染來描述,作為同類學院的學生,我知道做到這樣是多麼了不起。
我們第一堂課上完走到門口又被學長助手叫回,跟着他一起完成機器歸位、清潔,車間的清掃。
在自己的學校時時提醒,甚至是批評我們的戴維和金老師,第一個月,被老師和學長助手們(校内老師授課,不論理論課還是實習課,每位老師,都有一位或者兩位學生助手)像指導學生樣調度得來來去去,一會兒指出我們操作不規範,一會兒指出精度差太多,甚至指出我們态度不端正,對技術沒有敬畏,“把事業當兒戲”。
一開始,戴維,特别是金萬乘老師,很是惱火,感覺是來學習取經,不是“勞改”,這樣對我們簡直豈有此理。
後來,慢慢地就平和了,再後來,特别是到了最後一個月,變得十分認同,甚至可以說隻有佩服的份兒了。
學習結束的那天,學校安排了半個下午,兩個半鐘頭的總結交流時間,戴維足足說了半個小時,沒有事先打草稿,全是幹貨,全是我們的不足,全是發我們深省的體驗。
那天,我的日記本上記了七條。
一是進入車間的第一天,就要把學生當工人;二是把實操課當生産;三是把理論課搬到車間;四是機器一開動,就要創造價值;五是精度是生命;六是把技術視為藝術;七是生産車間才是一個國家的加油站。
金萬乘老師也有許多話說,但沒說完,自己看了看牆上的鐘表,打住了。
很重要的一點,金老師說,這些年,他從來都把當老師看成個穩定的職業,從沒想過十年前他就該被淘汰了。
金老師說得痛心疾首,說,再也不能誤人子弟了。
(金老師回到學校後,真的遞交了申請,主動要求到系綜合處,做後勤工作了。
) 我、王赫和動畫專業的馮博遠也發了言,我也有好多話想說,但沒想到讓我發言,臉紅脖子粗地說出了我學習中感觸最深的事,就是任課老師和助手學長,每天比我們先到教室和車間,先到晚走,因為車間離餐廳稍遠,上實操課時,幾乎每天中午都是在車間泡方便面充饑。
而讓我感動的是阮老師聽完我的話後說,那是當然,我們隻有多付出,才會心安一點。
回校後做學習報告,我作為學生代表準備了三千多字的發言稿,但核心隻有一個:把技術當生命。
我的發言稿直接被姚曼老師改題為《把技術當生命》,登載到了最新一期的校報上。
姚曼老師對我說,小夥子,說得真好。
我說,隻是真心話。
姚曼老師啧啧了兩聲,說,幾日不見,刮目相看啊。
我心裡有點得意,但轉頭從學院宣傳處往外走時,又很快為自己的淺薄羞愧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