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天大的誤會
關燈
小
中
大
你們寫的?秦院長偏起頭,也把重音放在“你”字上,你們幾個人,一起給莊春青老師寫這種信?搞什麼鬼?
什麼?什麼?
我相信,他們四個人,聽到這句話,一定和我一樣,腦袋快要炸開了。
我們面面相觑,感覺掉進了無底旋渦。
莊春青老師?什麼莊春青老師?給她寫信? 我們自問加互問,最後,我們四個齊齊盯住陳浩南。
王一凡一步跨到陳浩南面前,擡起手想抓住他衣服,瞬間又耷拉下去,我們都看出來,他是突然意識到這是在廖院長辦公室裡。
你都送給誰了? 這也是我最想問的。
放到姚曼老師辦公桌上了啊。
陳浩南本來說得理直氣壯,但轉頭看看廖院長和秦院長他們,又縮了下脖子,指着我說,直對着門的第二張辦公桌,電腦右上角貼着握着劍的二丫,沒錯吧? 是啊是啊。
我們點頭。
啊——廖院長發話了,他擺了擺手,示意我們停下,對顧處長說,你電話下姚曼老師,問問她的辦公桌的準确位置。
顧處長拿起沙發扶手上的手機,撥了号,開了免提,說,姚老師你好,請你給我說一下你辦公桌在辦公室的準确位置。
辦公桌?位置?姚曼老師顯然疑惑得很,嗯了幾聲之後,還是快速報出了位置:窗下東邊第一張辦公桌。
正對門的第二張辦公桌是誰的?顧處長又問。
第二張是莊春青的。
姚曼老師利落地回答後問了句,報位置做什麼用? 我沒聽到顧處長有沒有答複姚曼老師最後的問題。
我的腦袋嗡嗡響起來,我看看左右,陳浩南拿手捂着額頭,彭浪的頭幾近鈎到胸口。
秦院長屋裡米黃色地磚上的褐色紋路連同我的腳尖旋轉起來。
怎麼會這樣? 那天,我拖着沙袋樣的軀體出了廖院長辦公室,出了電梯,下了樓,我的腿腳不聽使喚地拖在腰上,這種體驗後來使我無數次想起我父親那晚在客廳裡,在昏黃的燈光下突然的虛弱老邁和不堪,而之前,我認定他是裝的。
一路上誰都沒有開口,連最活潑的陳浩南也在看着自己腳尖,一步一步朝前挪移自己的腿腳。
當我們進入教室,看到戴維站在講台上,除了朝我們點了點頭,沒事兒一樣點着黑闆,提醒同學們一定記住,“基面”不是實在的,而是個抽象的東西。
我坐定,拿出《車工》課本,翻到戴維正在講着的工藝與技能訓練第三章,在分解圖示的“基面”旁邊,注了三個字:非實在。
是的,我在做課堂注釋和筆記了,自從決定了考大學,比以前認真勤奮了許多,這好像是我平生自己決定的第一件大事,也讓我感覺到,自己還是可以決定要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的。
這個決定中我最大的收獲,就在于此。
外面是呼呼的西北風,但比我記憶中兒時的風小多了。
我們那時候住的平房木質門窗老舊,每到深冬,寒風從門窗縫裡,甚至從玻璃縫中往裡灌。
姐姐最怕冷,一到冬天就把自己的書本和學習用具搬到書桌的北頭,把我的一些細小的玩物扔到靠窗的南頭,哄我說男孩子應該鍛煉鍛煉。
我常常跪在窗下的一把木椅子上,趴上桌面,擺弄那些小車小人兒和小動物,風不時掃一下我左側的頭臉和脖子,涼飕飕的,像初春時細柳條搭上面頰,既有微微的驚心,又有些新奇的刺激。
那時候,母親永遠在忙着,好像在掃地,在洗碗,在清洗和整理衣物,在把秋天時煮熟曬透的幹豆角茄子片泡進一隻大紅花的搪瓷盆裡。
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春節前,母親穿着一件爸爸的藍布襯衣,戴着白布帽子,在廚房就着煤氣爐炸肉丸子和藕盒,幾乎從不下廚的爸爸系着母親平時用的圍裙,拿着一雙長筷子翻動母親下進油中裹上薄芡的炸物。
炸物冒着油花兒,我坐在廚房門口的小椅子上,玩着一隻藍色描銀線的變形金剛,快樂得心裡也冒着泡泡。
冷風啊,從廚房的窗縫裡沖進我們的歡樂之中,撩動着母親帽下耳邊的頭發,把鍋面上的油煙攪得雲絲樣飄起來。
好像已經和母親那麼高的姐姐,總是能掐準炸好的第一隻藕盒出鍋的時間,不等香味鑽進我的鼻子,她就不
我們面面相觑,感覺掉進了無底旋渦。
莊春青老師?什麼莊春青老師?給她寫信? 我們自問加互問,最後,我們四個齊齊盯住陳浩南。
王一凡一步跨到陳浩南面前,擡起手想抓住他衣服,瞬間又耷拉下去,我們都看出來,他是突然意識到這是在廖院長辦公室裡。
你都送給誰了? 這也是我最想問的。
放到姚曼老師辦公桌上了啊。
陳浩南本來說得理直氣壯,但轉頭看看廖院長和秦院長他們,又縮了下脖子,指着我說,直對着門的第二張辦公桌,電腦右上角貼着握着劍的二丫,沒錯吧? 是啊是啊。
我們點頭。
啊——廖院長發話了,他擺了擺手,示意我們停下,對顧處長說,你電話下姚曼老師,問問她的辦公桌的準确位置。
顧處長拿起沙發扶手上的手機,撥了号,開了免提,說,姚老師你好,請你給我說一下你辦公桌在辦公室的準确位置。
辦公桌?位置?姚曼老師顯然疑惑得很,嗯了幾聲之後,還是快速報出了位置:窗下東邊第一張辦公桌。
正對門的第二張辦公桌是誰的?顧處長又問。
第二張是莊春青的。
姚曼老師利落地回答後問了句,報位置做什麼用? 我沒聽到顧處長有沒有答複姚曼老師最後的問題。
我的腦袋嗡嗡響起來,我看看左右,陳浩南拿手捂着額頭,彭浪的頭幾近鈎到胸口。
秦院長屋裡米黃色地磚上的褐色紋路連同我的腳尖旋轉起來。
怎麼會這樣? 那天,我拖着沙袋樣的軀體出了廖院長辦公室,出了電梯,下了樓,我的腿腳不聽使喚地拖在腰上,這種體驗後來使我無數次想起我父親那晚在客廳裡,在昏黃的燈光下突然的虛弱老邁和不堪,而之前,我認定他是裝的。
一路上誰都沒有開口,連最活潑的陳浩南也在看着自己腳尖,一步一步朝前挪移自己的腿腳。
當我們進入教室,看到戴維站在講台上,除了朝我們點了點頭,沒事兒一樣點着黑闆,提醒同學們一定記住,“基面”不是實在的,而是個抽象的東西。
我坐定,拿出《車工》課本,翻到戴維正在講着的工藝與技能訓練第三章,在分解圖示的“基面”旁邊,注了三個字:非實在。
是的,我在做課堂注釋和筆記了,自從決定了考大學,比以前認真勤奮了許多,這好像是我平生自己決定的第一件大事,也讓我感覺到,自己還是可以決定要變成一個什麼樣的人的。
這個決定中我最大的收獲,就在于此。
外面是呼呼的西北風,但比我記憶中兒時的風小多了。
我們那時候住的平房木質門窗老舊,每到深冬,寒風從門窗縫裡,甚至從玻璃縫中往裡灌。
姐姐最怕冷,一到冬天就把自己的書本和學習用具搬到書桌的北頭,把我的一些細小的玩物扔到靠窗的南頭,哄我說男孩子應該鍛煉鍛煉。
我常常跪在窗下的一把木椅子上,趴上桌面,擺弄那些小車小人兒和小動物,風不時掃一下我左側的頭臉和脖子,涼飕飕的,像初春時細柳條搭上面頰,既有微微的驚心,又有些新奇的刺激。
那時候,母親永遠在忙着,好像在掃地,在洗碗,在清洗和整理衣物,在把秋天時煮熟曬透的幹豆角茄子片泡進一隻大紅花的搪瓷盆裡。
但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春節前,母親穿着一件爸爸的藍布襯衣,戴着白布帽子,在廚房就着煤氣爐炸肉丸子和藕盒,幾乎從不下廚的爸爸系着母親平時用的圍裙,拿着一雙長筷子翻動母親下進油中裹上薄芡的炸物。
炸物冒着油花兒,我坐在廚房門口的小椅子上,玩着一隻藍色描銀線的變形金剛,快樂得心裡也冒着泡泡。
冷風啊,從廚房的窗縫裡沖進我們的歡樂之中,撩動着母親帽下耳邊的頭發,把鍋面上的油煙攪得雲絲樣飄起來。
好像已經和母親那麼高的姐姐,總是能掐準炸好的第一隻藕盒出鍋的時間,不等香味鑽進我的鼻子,她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