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對親情的思考
關燈
小
中
大
,看大姨抓着樓梯扶手,晃着肥胖的身軀一級一級下樓,我退回到屋裡,關上門,躺在沙發上,一邊感覺松了口氣,一邊又感覺頭皮又麻又疼,怎麼抓都無濟于事。
我看看牆上的鐘表,再有幾分鐘就12點了,我跑到窗台去看大姨,都回老家過年了,樓下一個人也沒有,一堆殘雪堆在垃圾箱旁邊,幾隻麻雀在地上跳來跳去。
我後悔了。
我拿起手機給姐姐打電話,姐姐和姐夫還在半路,我問她大姨的手機号,姐姐問我找大姨什麼事,我靈機一動,我說,問問大姨表弟在家幹啥,要沒事的話,就過來玩兒。
姐姐沒多問,挂了電話後在微信上把大姨的手機号發給了我。
我撥了号,大姨接着就接了電話,我讓大姨上樓來吃飯,大姨說已經坐上公交車了。
我聽到手機裡公交車上的自動播放器裡一個女聲說“請坐穩扶好。
下一站,交警大隊”的聲音,知道大姨已經走了兩三站了,我說大姨我不是這意思,你别誤會了。
大姨沉默了會兒,說,我知道,你自己做點飯吧,你看,來了一回,連頓飯也沒給你做。
我挺後悔沒當時就追着大姨一起走,大姨從姐姐家離開,直接去了廠裡,叫着大姨父一起回家了,對人說兩個在外面上學的孩子回家過年了,一家人團圓團圓(以往,大姨父過年一般都是留在廠裡值班,我原來從來沒想過,那些年,我們每個春節在家安心地吃着熱騰騰的水餃看春晚,都是大姨父這個“自己人”留在廠裡照看換來的)。
——這些,是春節後姐姐和姐夫去小姨家拜年時,聽小姨說的。
過了正月初五,大姨父就去了另一家輪胎廠幹了,姐姐說我父親去請了好幾回,姨父也沒再回去。
年初五,大姨還專門給我打了個電話,說她不知道技校也能考大學,亂說話了,讓我好好學習,一定要考個好大學。
我知道,這是姐姐去給她拜年時,她了解了,知道我說考大學不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了。
大姨以這種方式,和我站在了一邊,和母親站在了一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大姨也一樣,大姨認為繼承父親的财産,對我來說是件天大的事,為了這一點,她能做到不去計較我母親的事,認為我也應該和她一樣,“大局”為重,我雖然做不到,但很快,理解了大姨,隻是我傷了大姨的心,也許,一輩子都暖和不過來了。
後來聽小姨說,父親這個年過得“很凄慘”,沒有像往年那樣初一在家裡設宴置酒,呼朋喚友,而是幾個家人放了串鞭炮,吃了頓餃子。
我們這個家,在親戚們眼裡,已經四分五裂了。
對于這一點,我當時倒一點不覺得有什麼,與其維護個虛假繁榮,不如各過各的,随心适意。
說到底,親情這種東西,不是有個血緣關系就天然有了濃厚的情分,而是在養育過程中,在你來我往的互相愛護照料過程中,産生并增長的一種緊密的關系。
而我與父親的親情,在知道母親死因的那一刻,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如果硬說還有的話,也隻剩下恨和不屑了。
也許,我還沒有自己的孩子,沒有生養小孩的那種更深的感觸和情愫。
就我有限的觀察和理解,大多數夫妻都是抱着讓自己的人生更完滿,讓生活更幸福一點生孩子的,或者按照一種慣常的生活和人生邏輯該開花的時候開花,該結果的時候結果,還有少數是意外,我還沒聽到哪對夫婦是抱着“啊,生活多麼美好啊,我要将生活中的這些美好都送給未來的小寶寶”的心思生小孩的。
也就是說,人們首先是為了自己的幸福生小孩,就算不是父母因子女達到了自己對某種美好的設想應該和必須感恩子女,至少不是子女天生欠父母的。
當然,我更願意父母子女是種基于更高的層面上的互相感恩的狀态,但是這種狀态,隻設想過聽說過,沒有見過。
好多人談到孝道,愛引用聖人的話:今之所謂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有所養,不敬何以别乎? 讓人心生敬意,是因為這個人是你的父母嗎?難道不應該是因為他們的品行高潔嗎? 如果生孩子是為了給自己養老,那就算是投資,又有什麼高尚,為什麼讓子女感恩呢? 如果生孩子單純是為了要把一種美好的東西傳承下去,那更不必為子女孝不孝而挂懷,大費周章了。
那如果承認了人類的親養行為是複雜的,不那麼容易說清楚的,也就不必天天用孝不孝,敬不敬等這種道德标準來衡量指責人了。
我看看牆上的鐘表,再有幾分鐘就12點了,我跑到窗台去看大姨,都回老家過年了,樓下一個人也沒有,一堆殘雪堆在垃圾箱旁邊,幾隻麻雀在地上跳來跳去。
我後悔了。
我拿起手機給姐姐打電話,姐姐和姐夫還在半路,我問她大姨的手機号,姐姐問我找大姨什麼事,我靈機一動,我說,問問大姨表弟在家幹啥,要沒事的話,就過來玩兒。
姐姐沒多問,挂了電話後在微信上把大姨的手機号發給了我。
我撥了号,大姨接着就接了電話,我讓大姨上樓來吃飯,大姨說已經坐上公交車了。
我聽到手機裡公交車上的自動播放器裡一個女聲說“請坐穩扶好。
下一站,交警大隊”的聲音,知道大姨已經走了兩三站了,我說大姨我不是這意思,你别誤會了。
大姨沉默了會兒,說,我知道,你自己做點飯吧,你看,來了一回,連頓飯也沒給你做。
我挺後悔沒當時就追着大姨一起走,大姨從姐姐家離開,直接去了廠裡,叫着大姨父一起回家了,對人說兩個在外面上學的孩子回家過年了,一家人團圓團圓(以往,大姨父過年一般都是留在廠裡值班,我原來從來沒想過,那些年,我們每個春節在家安心地吃着熱騰騰的水餃看春晚,都是大姨父這個“自己人”留在廠裡照看換來的)。
——這些,是春節後姐姐和姐夫去小姨家拜年時,聽小姨說的。
過了正月初五,大姨父就去了另一家輪胎廠幹了,姐姐說我父親去請了好幾回,姨父也沒再回去。
年初五,大姨還專門給我打了個電話,說她不知道技校也能考大學,亂說話了,讓我好好學習,一定要考個好大學。
我知道,這是姐姐去給她拜年時,她了解了,知道我說考大學不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了。
大姨以這種方式,和我站在了一邊,和母親站在了一邊。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大姨也一樣,大姨認為繼承父親的财産,對我來說是件天大的事,為了這一點,她能做到不去計較我母親的事,認為我也應該和她一樣,“大局”為重,我雖然做不到,但很快,理解了大姨,隻是我傷了大姨的心,也許,一輩子都暖和不過來了。
後來聽小姨說,父親這個年過得“很凄慘”,沒有像往年那樣初一在家裡設宴置酒,呼朋喚友,而是幾個家人放了串鞭炮,吃了頓餃子。
我們這個家,在親戚們眼裡,已經四分五裂了。
對于這一點,我當時倒一點不覺得有什麼,與其維護個虛假繁榮,不如各過各的,随心适意。
說到底,親情這種東西,不是有個血緣關系就天然有了濃厚的情分,而是在養育過程中,在你來我往的互相愛護照料過程中,産生并增長的一種緊密的關系。
而我與父親的親情,在知道母親死因的那一刻,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如果硬說還有的話,也隻剩下恨和不屑了。
也許,我還沒有自己的孩子,沒有生養小孩的那種更深的感觸和情愫。
就我有限的觀察和理解,大多數夫妻都是抱着讓自己的人生更完滿,讓生活更幸福一點生孩子的,或者按照一種慣常的生活和人生邏輯該開花的時候開花,該結果的時候結果,還有少數是意外,我還沒聽到哪對夫婦是抱着“啊,生活多麼美好啊,我要将生活中的這些美好都送給未來的小寶寶”的心思生小孩的。
也就是說,人們首先是為了自己的幸福生小孩,就算不是父母因子女達到了自己對某種美好的設想應該和必須感恩子女,至少不是子女天生欠父母的。
當然,我更願意父母子女是種基于更高的層面上的互相感恩的狀态,但是這種狀态,隻設想過聽說過,沒有見過。
好多人談到孝道,愛引用聖人的話:今之所謂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有所養,不敬何以别乎? 讓人心生敬意,是因為這個人是你的父母嗎?難道不應該是因為他們的品行高潔嗎? 如果生孩子是為了給自己養老,那就算是投資,又有什麼高尚,為什麼讓子女感恩呢? 如果生孩子單純是為了要把一種美好的東西傳承下去,那更不必為子女孝不孝而挂懷,大費周章了。
那如果承認了人類的親養行為是複雜的,不那麼容易說清楚的,也就不必天天用孝不孝,敬不敬等這種道德标準來衡量指責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