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崔老道說書
關燈
小
中
大
1
民國年間,天津衛的大小書場子多到什麼程度呢?僅在前文書提及的河東地道外一帶,就不下三四十家。
蔡記書場可稱個中翹楚,是最早開業并且規模最大的一家,牌匾上的正經字号是“盛芳茶社”,以此為中心,前後左右陸陸續續開設了幸福茶社、卿和茶社、立通茶社、會友茶社、新芳茶社、順新茶社、樂園茶社、雙台茶社……這都是能坐一兩百人甚至兩三百人的大場子。
容納六七十人的小書場、野書棚也不在少數。
站立在地道外十字街上,四下裡一望,幌子、布招、水牌子星羅棋布,幾乎将說書這個行當推至了空前繁榮的程度。
有了财源地,短不了能耐人,随便在地道外溜達一趟,打頭碰臉的準能遇見幾個說書人。
不止天津衛本地的先生,五湖四海的評書藝人也紛紛投奔至此,有能耐的借着這方寶地大紅大紫、名滿津門,也有沒能耐的,要麼改行轉業另謀營生,要麼被困于此潦倒落魄,要麼抱着腦袋滾出天津衛。
說書的藝人們為了能夠站穩腳跟,自然是各盡其能,施展出渾身解數:嘴皮子利索的擅使貫口,開臉兒、擺砌末、詩詞贊賦,說得是行雲流水、一氣呵成,讓聽書的字字入耳,直呼過瘾;身上練過的,刀槍架擺得漂亮,說到緊要之處,拉雲手、紮馬步、鐵門檻、雙飛燕,擡胳膊動腿,要哪兒有哪兒;還有嗓門兒亮堂的,南昆北弋東柳西梆,抄起來就能唱,要文有文,要武有武,文起來婉轉動聽、韻味十足,武起來铿锵頓挫、氣吞山河,一嗓子将整個書場子灌滿了堂,聽書的能不捧嗎?也有人别出心裁、另辟蹊徑,占據一家野書棚子,一早買幾張八卦報紙,從中挑一兩段小道消息,提前看明白記住了,吃完晌午飯往小桌子後頭一坐,手上的醒木一拍,掰開了揉碎了講這件事,連批帶講再加上一通胡吹海侃,老百姓管這個叫“念報紙”,說得越玄乎,聽的人越多,看似有憑有據,實則不靠譜! 傳了多少輩子的長篇大書是不錯,讀報講實事也能抓人,怎奈天津衛老少爺們兒的耳音越來越高,總恨不得聽點出奇的玩意兒,尤其是發生在九河下梢的奇聞異事,編撰成評書故事,出在哪條街哪條胡同哪間屋子,哪條河道哪個碼頭哪處水窪,都有具體的方位,似聽過似沒聽過,真假參半,有鼻子有眼兒的,那才能夠叫座。
隻要聽書的掏了錢,那就是衣食父母,人家愛聽什麼就得給人家說什麼。
藝人們為了多掙錢,全都卯足了勁,眼睛勤踅摸,耳朵多掃聽,什麼奸情人命、沉冤奇案、風土人情、奇談怪論,一車不嫌多,一句不嫌少,甭管是頭八百年,還是後五百載,能揉的就往一塊兒揉,能湊的就往一堆兒湊,轉着腰子剜着心眼兒推陳出新! 一個将軍一道令,一個神仙一套法,單以這方面來說,當屬在天津城南門口算卦說書的崔老道最為出類拔萃,他這個沒門沒戶沒正經學過的海青腿,憑着自己半生的離奇際遇、肚子裡的陳芝麻爛谷子,外加膽大包天,别人不敢想的他敢想,别人不敢說的他敢說,穿針引線、抽撤連環,愣是前趕後湊胡編亂造出了一部皮子厚、瓤子雜的《四神鬥三妖》,前後勾搭得不說滴水不漏,卻也有頭有尾足夠嚴實,還有不少外插花的“飛來筆”,篇幅頂得上好幾套長篇大書,把一衆聽書的腮幫子勾得結結實實! 按說這可是祖師爺賞飯吃,如同當初的京劇名家“麒麟童”周信芳先生,十五歲倒倉啞了嗓子,于唱戲的而言,最要命的莫過于此,說不定這輩子幹不了梨園行了,可人家周先生因勢利導,重吐沙音、行腔蒼婉,自創出蒼勁渾厚的麒派唱腔,迷倒了多少聽戲的?這不就是祖師爺恩賜的能耐嗎? 崔老道的《四神鬥三妖》也是如此,随便拿給二一個門裡出身的,憑着這一套書,可以足吃足喝混一輩子,甚至說上到北京城、下到濟南府,走哪兒都有飯吃,不過崔老道是何許人也?九河下梢人稱“殃神”,生下來左手寫着“活該”,右手刻着“倒黴”,什麼好事擱到他身上也成不了! 好比頭些日子,崔老道應蔡九爺之邀,去蔡記書場說“燈晚兒”,風吹不着、雨打不着,提前給定金,按場拿份子,這對一個杵在街邊說野書的來講,無異于祖墳上冒了九色煙,做夢都得樂醒了。
眼下有了正經事由,您給人家好好說不就得了嗎?不成!崔道爺畢竟在龍虎山五雷殿看過兩行半天書,身為天津衛四大奇人之首,能跟凡夫俗子一樣嗎?為了多混幾天安穩飯,恨不得把一碗疙瘩湯改成兩盆抻條面,門口水牌子上寫的《窦占龍憋寶》,他非拿《嶽飛傳》對付書座兒。
其實在正書前邊說點别的,鋪平了墊穩了再入正活,拿行話講叫“鋪綱”,本來也沒什麼,可自打祖師爺創下說書這個行當,就沒見過敢拿整本書墊話的,況且“說嶽”他也不好好說,胡編亂改摻湯兌水,要多稀溜有多稀溜,還越說越沒人話,瞎謅白咧、滿嘴胡吣,看見什麼說什麼,想起一出是一出,存心故意地扯閑詞兒。
聽書的忍無可忍揭竿而起,把個崔老道打得跟爛酸梨似的,抱着腦袋滾出了蔡記書場。
崔道爺的臉皮再厚,他也不能再去地道外蒙吃蒙喝了,無奈又拖着瘸腿,回到南門口算卦說書。
其間聽聞蔡記書場又來了一位先生,每天夜裡開書,說的正是自己這段《窦占龍憋寶》。
崔老道生氣帶窩火,覺得這是有人從自己嘴裡摳飯吃,當即喬裝改扮了一番,藏着損、憋着壞,意欲前去攪鬧。
哪知道頭一天去就給聽傻了,台上赤紅臉的說書先生太厲害了,不知姓字名誰,也不知師從哪家,一張嘴是口若懸河、天衣無縫,連着說一個多時辰,連口水也沒喝過,說的全是崔老道肚子裡那本《窦占龍憋寶》,而且人家台風端正、神足字清,無論坐在書場子哪個角落,都讓你聽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擅長運用人物贊、景物贊,趕闆垛字、語調铿锵,說到書外書,也是剖情入理,精批細講,換了崔老道登台,真不見得能比人家說得高明。
崔道爺越聽後背越涼:“如若是台上那個說書的赤紅臉,自己編出一部《窦占龍憋寶》,那也不足為奇,怪就怪在他說的那部書,從頭到尾全是我編的,我又沒在外邊說過,他是從哪兒得來的傳授?” 有了勾魂攝魄的玩意兒,又不收進門錢,前來捧場的書蟲子自然烏泱烏泱的。
肉爛嘴不爛的崔道爺,從來是心胸狹窄、目中無人,居然也被那位的書扣子拴得死死的,白天他還得去南門口擺卦攤兒,掙下個仨瓜倆棗兒的就來聽書,沒掙到錢也觍着臉往裡混,自己揣着空茶壺進來,專蹭别人的茶喝。
雖然他沒穿道袍,又拿帽檐遮住了半張臉,但是去的次數多了,難免露了行迹。
在場的書座兒誰不認得他?免不了挖苦幾句:“崔道爺,您偷藝來了?串同行的門可不規矩啊!”崔老道泰然自若:“那什麼……台上是我徒弟,我給他把把場子、擇擇毛兒。
”誰都知道他這是放屁拉抽屜——遮羞臉兒,大夥是奔着聽書來的,也懶得跟他較真兒。
書場子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先生說的最末一場書,刨去茶水幹貨,掙的錢全歸先生。
一晃過了三個月,《窦占龍憋寶:七杆八金剛》告一段落了,當天赤紅臉先生說完了最後一場,又将下一本《九死十三災》的内容交代了幾句,相當于拴上一個大扣子,醒木往書案上一摔,台底下彩聲如雷,經久不息。
小夥計手捏笸籮,道着辛苦穿梭于人群之中打錢,有的書座兒為了捧先生,連明天早上的鍋巴菜錢都掏出來了。
經過崔老道面前的時候,不知這個向來一毛不拔的鐵公雞瓷仙鶴怎麼想的,竟也從懷中摸出了幾枚銅錢,撇舌咧嘴地往笸籮裡一扔。
當時亂亂哄哄的,給先生打錢的書座兒又多,誰也沒注意崔老道扔的什麼錢。
赤紅臉說書先生在台上鞠躬道謝:“勞您諸位破費,學徒我經師不名、學藝不精,又是初來乍到,難得老少爺們兒這麼捧,我給您行禮了!”說完抱拳拱手,一躬到地。
此時小夥計剛好走過一圈,笸籮裡的銅錢已經裝滿了,高高興興擺在了書案上。
赤紅臉先生往笸籮裡瞥了一眼,卻似受了多大的驚吓,如觸蛇蠍一般,急忙往後躲閃,幾乎是與此同時,書場子裡卷起一陣黑風,燈盞驟滅,台上台下一片漆黑,什麼也看不見了。
聽書的人們立時炸開了鍋,膽小的争着往門口跑,奈何台底下人挨着人、人擠着人,根本跑不出去,這個踩了腳,那個扭了腰,喊的喊叫的叫,整個書場子亂成了一鍋粥! 不過轉瞬之間,懸在屋頂的電燈滅而複明,再往台上一瞅,說書先生卻已蹤迹全無,一笸籮銅錢仍擺在書案上,旁邊的那盞銅燈也滅了。
書座兒們一臉茫然,七嘴八舌地議論:“這是唱的哪一出?唱戲的戲台上有砌末機關,大活人變沒了不出奇,書台上可沒有,先生這是什麼手段?怎麼一眨眼人沒了?說完書白饒一段變戲法?”雞一嘴鴨一嘴正亂着,忽聽台上有人高誦一聲道号:“無量天尊!”衆人定睛一看,登台的不是旁人,竟是自稱“鐵嘴霸王活子牙”的崔老道,隻不過今天沒穿道袍,乍一看沒認出來。
崔道爺那是久戰街邊兒的功底,雲遮月的嗓子竄高打遠,當時是一鳥入林,百鳥壓音,痰嗽一聲說道:“諸位,實不相瞞,說書的赤紅臉乃是江湖同道,來咱天津衛闖碼頭,久聞我鐵嘴霸王活子牙崔道成的名号,下了車沒找别人,先求到我這兒來了。
雖說藝不可輕傳,但是咱多仁厚啊,念在吃着同一口鍋裡的飯,拜着同一位祖師爺,一筆寫不出兩個說書的,能看着他餓死嗎?貧道便給他一番指點,傳授了他一本《窦占龍憋寶:七杆八金剛》!然則《四神鬥三妖》是貧道我的頂門杠子,不可能傳給他一整套,夠他說上三個月,賺夠了吃喝路費也就差不多了。
您看那位問了,《窦占龍憋寶》他也沒說全,怎麼突然跑了呢?不是還有一本《九死十三災》嗎?那不奇怪,再往下他不會說了,不跑還等着台底下往上扔茶壺嗎?大夥沒聽過瘾不要緊,還想接着聽後文書怎麼辦呢?您明天上南門口來,貧道我伺候各位這本《窦占龍憋寶:九死十三災》!”說完兜着衣裳前襟,端過書案上的笸籮,嘩啦一下把錢倒進去,真是不客氣,一個大子兒也沒剩。
小夥計不幹了,衆目睽睽之下,這個牛鼻子老道竟敢搶錢?趕緊跑過來攔着:“哎哎哎……這是我們書場子的錢,你怎麼明搶呢?”崔老道理直氣壯:“休得胡言,誰不知道末場書的進項全歸先生?他那點玩意兒都是我傳授的,特意留下末場錢來孝敬我,與你們書場子何幹?”小夥計急道:“你說是你傳授的,何以為證?”崔老道伸手往外一指:“可着天津衛你掃聽去,誰不知道《窦占龍憋寶》是我崔老道的書?我不教他,他能會嗎?不信你把那個說書的赤紅臉找回來,讓他跟我當面鑼對面鼓地掰扯掰扯,快去快去!”小夥計手勤嘴笨,如何說得過崔老道?隻得看着他兜上錢,下了台揚長而去。
書中代言,崔老道說的是真話嗎?那怎麼可能呢,狗嘴裡吐得出象牙嗎?何況他也不敢吐露實情,據他事後所言,頭一天來聽書的時候,心裡邊就納着悶兒,自己在肚子裡編纂的《窦占龍憋寶》,又沒對别人說過,赤紅臉怎麼會說這部書呢?況且上坡下坎、明線暗線,連拴的扣子都差不多,隻怕肚子裡的蛔蟲也沒知道得這麼細緻。
他越想越覺得古怪,忍不住開了道眼定睛觀瞧,但見書案上的銅燈中顯出一縷黑氣,化作人形在台上說書! 蔡記書場桌案上的這盞燈,銅殼琉璃罩渾然一體,做工說不上有多精緻,但也頗為古舊。
有人說是蔡老闆他爹從北京城琉璃廠買回來的,也有人說還要早,是蔡老闆的爺爺從火神廟裡拎回來的。
其實都不對,老蔡家祖籍河南登封蔡家村,他們那個村子裡,有一座古窯,燒出來的瓷器明如鏡、聲如磬。
窯火千年不滅,誰家鬧了不幹淨的東西,或有什麼邪祟作怪,用油燈接一個火頭,擱到屋裡擺上幾天,家宅即可安穩。
後逢戰亂,村民們被迫東投西奔,各尋活路。
臨走之時,挨家挨戶從窯口接了一點燈頭火。
蔡老闆的祖上便是其中之一,他們家的燈頭火續在一盞銅燈裡,不分晝夜,從沒讓它滅過。
歲月更疊,一直傳到蔡老闆祖父手上,帶着銅燈輾轉來至天津衛,開了一家書場子。
起初将銅燈擺在書案上,隻是為了照亮,後來場子裡拉上了電燈,銅燈卻還天天點着,按時往裡添油,久而久之成了蔡記書場的慣例。
那一點長明不滅的燈頭火,照着一位又一位的說書先生登台獻藝,得了那些個說書人的精、氣、神,年久而通靈。
崔老道在蔡記書場一連說了兩天書,他身上的能耐,也不免被燈頭火收了去。
書場子座位有限,趕上叫座兒的書目,很多人會提前包月,半道不說了,或是說不下去了,你得退一賠三。
賠錢事小,砸了招牌事大,愁得蔡老闆茶飯不思,整天搖頭歎氣。
燈頭火方才顯化人形,變成一個赤紅臉的說書先生,出來給蔡老闆救場。
崔老道看破了燈頭火在台上說書,心下憤恨不已:“我一個有胳膊有腿的大活人,龍虎山上看過兩行半的天書,五行道法在身,移山填海不在話下,豈能讓它搶了飯碗?”他之前沒有輕舉妄動,無非是怕遭報應,可眼瞅着再不出手,下一
蔡記書場可稱個中翹楚,是最早開業并且規模最大的一家,牌匾上的正經字号是“盛芳茶社”,以此為中心,前後左右陸陸續續開設了幸福茶社、卿和茶社、立通茶社、會友茶社、新芳茶社、順新茶社、樂園茶社、雙台茶社……這都是能坐一兩百人甚至兩三百人的大場子。
容納六七十人的小書場、野書棚也不在少數。
站立在地道外十字街上,四下裡一望,幌子、布招、水牌子星羅棋布,幾乎将說書這個行當推至了空前繁榮的程度。
有了财源地,短不了能耐人,随便在地道外溜達一趟,打頭碰臉的準能遇見幾個說書人。
不止天津衛本地的先生,五湖四海的評書藝人也紛紛投奔至此,有能耐的借着這方寶地大紅大紫、名滿津門,也有沒能耐的,要麼改行轉業另謀營生,要麼被困于此潦倒落魄,要麼抱着腦袋滾出天津衛。
說書的藝人們為了能夠站穩腳跟,自然是各盡其能,施展出渾身解數:嘴皮子利索的擅使貫口,開臉兒、擺砌末、詩詞贊賦,說得是行雲流水、一氣呵成,讓聽書的字字入耳,直呼過瘾;身上練過的,刀槍架擺得漂亮,說到緊要之處,拉雲手、紮馬步、鐵門檻、雙飛燕,擡胳膊動腿,要哪兒有哪兒;還有嗓門兒亮堂的,南昆北弋東柳西梆,抄起來就能唱,要文有文,要武有武,文起來婉轉動聽、韻味十足,武起來铿锵頓挫、氣吞山河,一嗓子将整個書場子灌滿了堂,聽書的能不捧嗎?也有人别出心裁、另辟蹊徑,占據一家野書棚子,一早買幾張八卦報紙,從中挑一兩段小道消息,提前看明白記住了,吃完晌午飯往小桌子後頭一坐,手上的醒木一拍,掰開了揉碎了講這件事,連批帶講再加上一通胡吹海侃,老百姓管這個叫“念報紙”,說得越玄乎,聽的人越多,看似有憑有據,實則不靠譜! 傳了多少輩子的長篇大書是不錯,讀報講實事也能抓人,怎奈天津衛老少爺們兒的耳音越來越高,總恨不得聽點出奇的玩意兒,尤其是發生在九河下梢的奇聞異事,編撰成評書故事,出在哪條街哪條胡同哪間屋子,哪條河道哪個碼頭哪處水窪,都有具體的方位,似聽過似沒聽過,真假參半,有鼻子有眼兒的,那才能夠叫座。
隻要聽書的掏了錢,那就是衣食父母,人家愛聽什麼就得給人家說什麼。
藝人們為了多掙錢,全都卯足了勁,眼睛勤踅摸,耳朵多掃聽,什麼奸情人命、沉冤奇案、風土人情、奇談怪論,一車不嫌多,一句不嫌少,甭管是頭八百年,還是後五百載,能揉的就往一塊兒揉,能湊的就往一堆兒湊,轉着腰子剜着心眼兒推陳出新! 一個将軍一道令,一個神仙一套法,單以這方面來說,當屬在天津城南門口算卦說書的崔老道最為出類拔萃,他這個沒門沒戶沒正經學過的海青腿,憑着自己半生的離奇際遇、肚子裡的陳芝麻爛谷子,外加膽大包天,别人不敢想的他敢想,别人不敢說的他敢說,穿針引線、抽撤連環,愣是前趕後湊胡編亂造出了一部皮子厚、瓤子雜的《四神鬥三妖》,前後勾搭得不說滴水不漏,卻也有頭有尾足夠嚴實,還有不少外插花的“飛來筆”,篇幅頂得上好幾套長篇大書,把一衆聽書的腮幫子勾得結結實實! 按說這可是祖師爺賞飯吃,如同當初的京劇名家“麒麟童”周信芳先生,十五歲倒倉啞了嗓子,于唱戲的而言,最要命的莫過于此,說不定這輩子幹不了梨園行了,可人家周先生因勢利導,重吐沙音、行腔蒼婉,自創出蒼勁渾厚的麒派唱腔,迷倒了多少聽戲的?這不就是祖師爺恩賜的能耐嗎? 崔老道的《四神鬥三妖》也是如此,随便拿給二一個門裡出身的,憑着這一套書,可以足吃足喝混一輩子,甚至說上到北京城、下到濟南府,走哪兒都有飯吃,不過崔老道是何許人也?九河下梢人稱“殃神”,生下來左手寫着“活該”,右手刻着“倒黴”,什麼好事擱到他身上也成不了! 好比頭些日子,崔老道應蔡九爺之邀,去蔡記書場說“燈晚兒”,風吹不着、雨打不着,提前給定金,按場拿份子,這對一個杵在街邊說野書的來講,無異于祖墳上冒了九色煙,做夢都得樂醒了。
眼下有了正經事由,您給人家好好說不就得了嗎?不成!崔道爺畢竟在龍虎山五雷殿看過兩行半天書,身為天津衛四大奇人之首,能跟凡夫俗子一樣嗎?為了多混幾天安穩飯,恨不得把一碗疙瘩湯改成兩盆抻條面,門口水牌子上寫的《窦占龍憋寶》,他非拿《嶽飛傳》對付書座兒。
其實在正書前邊說點别的,鋪平了墊穩了再入正活,拿行話講叫“鋪綱”,本來也沒什麼,可自打祖師爺創下說書這個行當,就沒見過敢拿整本書墊話的,況且“說嶽”他也不好好說,胡編亂改摻湯兌水,要多稀溜有多稀溜,還越說越沒人話,瞎謅白咧、滿嘴胡吣,看見什麼說什麼,想起一出是一出,存心故意地扯閑詞兒。
聽書的忍無可忍揭竿而起,把個崔老道打得跟爛酸梨似的,抱着腦袋滾出了蔡記書場。
崔道爺的臉皮再厚,他也不能再去地道外蒙吃蒙喝了,無奈又拖着瘸腿,回到南門口算卦說書。
其間聽聞蔡記書場又來了一位先生,每天夜裡開書,說的正是自己這段《窦占龍憋寶》。
崔老道生氣帶窩火,覺得這是有人從自己嘴裡摳飯吃,當即喬裝改扮了一番,藏着損、憋着壞,意欲前去攪鬧。
哪知道頭一天去就給聽傻了,台上赤紅臉的說書先生太厲害了,不知姓字名誰,也不知師從哪家,一張嘴是口若懸河、天衣無縫,連着說一個多時辰,連口水也沒喝過,說的全是崔老道肚子裡那本《窦占龍憋寶》,而且人家台風端正、神足字清,無論坐在書場子哪個角落,都讓你聽個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擅長運用人物贊、景物贊,趕闆垛字、語調铿锵,說到書外書,也是剖情入理,精批細講,換了崔老道登台,真不見得能比人家說得高明。
崔道爺越聽後背越涼:“如若是台上那個說書的赤紅臉,自己編出一部《窦占龍憋寶》,那也不足為奇,怪就怪在他說的那部書,從頭到尾全是我編的,我又沒在外邊說過,他是從哪兒得來的傳授?” 有了勾魂攝魄的玩意兒,又不收進門錢,前來捧場的書蟲子自然烏泱烏泱的。
肉爛嘴不爛的崔道爺,從來是心胸狹窄、目中無人,居然也被那位的書扣子拴得死死的,白天他還得去南門口擺卦攤兒,掙下個仨瓜倆棗兒的就來聽書,沒掙到錢也觍着臉往裡混,自己揣着空茶壺進來,專蹭别人的茶喝。
雖然他沒穿道袍,又拿帽檐遮住了半張臉,但是去的次數多了,難免露了行迹。
在場的書座兒誰不認得他?免不了挖苦幾句:“崔道爺,您偷藝來了?串同行的門可不規矩啊!”崔老道泰然自若:“那什麼……台上是我徒弟,我給他把把場子、擇擇毛兒。
”誰都知道他這是放屁拉抽屜——遮羞臉兒,大夥是奔着聽書來的,也懶得跟他較真兒。
書場子有個不成文的規矩,先生說的最末一場書,刨去茶水幹貨,掙的錢全歸先生。
一晃過了三個月,《窦占龍憋寶:七杆八金剛》告一段落了,當天赤紅臉先生說完了最後一場,又将下一本《九死十三災》的内容交代了幾句,相當于拴上一個大扣子,醒木往書案上一摔,台底下彩聲如雷,經久不息。
小夥計手捏笸籮,道着辛苦穿梭于人群之中打錢,有的書座兒為了捧先生,連明天早上的鍋巴菜錢都掏出來了。
經過崔老道面前的時候,不知這個向來一毛不拔的鐵公雞瓷仙鶴怎麼想的,竟也從懷中摸出了幾枚銅錢,撇舌咧嘴地往笸籮裡一扔。
當時亂亂哄哄的,給先生打錢的書座兒又多,誰也沒注意崔老道扔的什麼錢。
赤紅臉說書先生在台上鞠躬道謝:“勞您諸位破費,學徒我經師不名、學藝不精,又是初來乍到,難得老少爺們兒這麼捧,我給您行禮了!”說完抱拳拱手,一躬到地。
此時小夥計剛好走過一圈,笸籮裡的銅錢已經裝滿了,高高興興擺在了書案上。
赤紅臉先生往笸籮裡瞥了一眼,卻似受了多大的驚吓,如觸蛇蠍一般,急忙往後躲閃,幾乎是與此同時,書場子裡卷起一陣黑風,燈盞驟滅,台上台下一片漆黑,什麼也看不見了。
聽書的人們立時炸開了鍋,膽小的争着往門口跑,奈何台底下人挨着人、人擠着人,根本跑不出去,這個踩了腳,那個扭了腰,喊的喊叫的叫,整個書場子亂成了一鍋粥! 不過轉瞬之間,懸在屋頂的電燈滅而複明,再往台上一瞅,說書先生卻已蹤迹全無,一笸籮銅錢仍擺在書案上,旁邊的那盞銅燈也滅了。
書座兒們一臉茫然,七嘴八舌地議論:“這是唱的哪一出?唱戲的戲台上有砌末機關,大活人變沒了不出奇,書台上可沒有,先生這是什麼手段?怎麼一眨眼人沒了?說完書白饒一段變戲法?”雞一嘴鴨一嘴正亂着,忽聽台上有人高誦一聲道号:“無量天尊!”衆人定睛一看,登台的不是旁人,竟是自稱“鐵嘴霸王活子牙”的崔老道,隻不過今天沒穿道袍,乍一看沒認出來。
崔道爺那是久戰街邊兒的功底,雲遮月的嗓子竄高打遠,當時是一鳥入林,百鳥壓音,痰嗽一聲說道:“諸位,實不相瞞,說書的赤紅臉乃是江湖同道,來咱天津衛闖碼頭,久聞我鐵嘴霸王活子牙崔道成的名号,下了車沒找别人,先求到我這兒來了。
雖說藝不可輕傳,但是咱多仁厚啊,念在吃着同一口鍋裡的飯,拜着同一位祖師爺,一筆寫不出兩個說書的,能看着他餓死嗎?貧道便給他一番指點,傳授了他一本《窦占龍憋寶:七杆八金剛》!然則《四神鬥三妖》是貧道我的頂門杠子,不可能傳給他一整套,夠他說上三個月,賺夠了吃喝路費也就差不多了。
您看那位問了,《窦占龍憋寶》他也沒說全,怎麼突然跑了呢?不是還有一本《九死十三災》嗎?那不奇怪,再往下他不會說了,不跑還等着台底下往上扔茶壺嗎?大夥沒聽過瘾不要緊,還想接着聽後文書怎麼辦呢?您明天上南門口來,貧道我伺候各位這本《窦占龍憋寶:九死十三災》!”說完兜着衣裳前襟,端過書案上的笸籮,嘩啦一下把錢倒進去,真是不客氣,一個大子兒也沒剩。
小夥計不幹了,衆目睽睽之下,這個牛鼻子老道竟敢搶錢?趕緊跑過來攔着:“哎哎哎……這是我們書場子的錢,你怎麼明搶呢?”崔老道理直氣壯:“休得胡言,誰不知道末場書的進項全歸先生?他那點玩意兒都是我傳授的,特意留下末場錢來孝敬我,與你們書場子何幹?”小夥計急道:“你說是你傳授的,何以為證?”崔老道伸手往外一指:“可着天津衛你掃聽去,誰不知道《窦占龍憋寶》是我崔老道的書?我不教他,他能會嗎?不信你把那個說書的赤紅臉找回來,讓他跟我當面鑼對面鼓地掰扯掰扯,快去快去!”小夥計手勤嘴笨,如何說得過崔老道?隻得看着他兜上錢,下了台揚長而去。
書中代言,崔老道說的是真話嗎?那怎麼可能呢,狗嘴裡吐得出象牙嗎?何況他也不敢吐露實情,據他事後所言,頭一天來聽書的時候,心裡邊就納着悶兒,自己在肚子裡編纂的《窦占龍憋寶》,又沒對别人說過,赤紅臉怎麼會說這部書呢?況且上坡下坎、明線暗線,連拴的扣子都差不多,隻怕肚子裡的蛔蟲也沒知道得這麼細緻。
他越想越覺得古怪,忍不住開了道眼定睛觀瞧,但見書案上的銅燈中顯出一縷黑氣,化作人形在台上說書! 蔡記書場桌案上的這盞燈,銅殼琉璃罩渾然一體,做工說不上有多精緻,但也頗為古舊。
有人說是蔡老闆他爹從北京城琉璃廠買回來的,也有人說還要早,是蔡老闆的爺爺從火神廟裡拎回來的。
其實都不對,老蔡家祖籍河南登封蔡家村,他們那個村子裡,有一座古窯,燒出來的瓷器明如鏡、聲如磬。
窯火千年不滅,誰家鬧了不幹淨的東西,或有什麼邪祟作怪,用油燈接一個火頭,擱到屋裡擺上幾天,家宅即可安穩。
後逢戰亂,村民們被迫東投西奔,各尋活路。
臨走之時,挨家挨戶從窯口接了一點燈頭火。
蔡老闆的祖上便是其中之一,他們家的燈頭火續在一盞銅燈裡,不分晝夜,從沒讓它滅過。
歲月更疊,一直傳到蔡老闆祖父手上,帶着銅燈輾轉來至天津衛,開了一家書場子。
起初将銅燈擺在書案上,隻是為了照亮,後來場子裡拉上了電燈,銅燈卻還天天點着,按時往裡添油,久而久之成了蔡記書場的慣例。
那一點長明不滅的燈頭火,照着一位又一位的說書先生登台獻藝,得了那些個說書人的精、氣、神,年久而通靈。
崔老道在蔡記書場一連說了兩天書,他身上的能耐,也不免被燈頭火收了去。
書場子座位有限,趕上叫座兒的書目,很多人會提前包月,半道不說了,或是說不下去了,你得退一賠三。
賠錢事小,砸了招牌事大,愁得蔡老闆茶飯不思,整天搖頭歎氣。
燈頭火方才顯化人形,變成一個赤紅臉的說書先生,出來給蔡老闆救場。
崔老道看破了燈頭火在台上說書,心下憤恨不已:“我一個有胳膊有腿的大活人,龍虎山上看過兩行半的天書,五行道法在身,移山填海不在話下,豈能讓它搶了飯碗?”他之前沒有輕舉妄動,無非是怕遭報應,可眼瞅着再不出手,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