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崔老道聽書
關燈
小
中
大
了行人。
崔老道耷拉着腦袋,瞧見眼前一來一往的腿兒多了,當即搓了搓手,湊到嘴邊呵了幾口熱氣,這才緩緩站起身來,将算卦用的法尺擎在手中,瞅準了時機,猛然往小木頭車上一拍,引得過來過往的行人紛紛側目。
崔老道趁機開書:“沒出正月都在年裡,貧道先給各位拜年了,有福之人不用忙,無福之人跑斷腸,要說各位都是有福的,為什麼呢?今天您幾位可趕上了,貧道我伺候老幾位一段熱鬧的,且說有個騎黑驢的老客,名叫窦占龍,叼着個半長不短的煙袋鍋子,不顯山不露水的,他怎麼會那麼有錢呢?”崔老道這一通賣弄,還真圍上來幾位,可能也是實在沒事幹的閑人,抱着肩膀聽他說書。
怎知剛說了沒兩句,便有多嘴的問他:“崔道爺,您頭幾天在地道外蔡記書場子說書,腦袋上不是挨了一茶壺嗎?傷養好了?”在路邊說野書沒那麼多規矩,聽書的可以随時插嘴。
崔老道樂得有人搭話,不僅能借此機會少說正文,還顯得場子熱鬧,所以他說書的時候,向來是有問必答,忙沖對方打了一躬:“承您惦記,貧道我有八九玄功護體,區區一個茶壺……”怎知多嘴的那位話鋒一轉,陰陽怪氣地說道:“嘿,您可真應了那句老話——好了傷疤忘了疼,居然還敢說《窦占龍憋寶》?忘了怎麼挨的打了?”崔老道四兩鴨子半斤的嘴,最會自己給自己找台階下:“不不不,您有所不知,所謂貨賣識家,地道外都是扛大個兒的,那幫吃飽了不認大鐵勺的主兒,有幾個會聽書?咱的真玩意兒能給他們聽嗎?您猜怎麼着?我得留着整本的《窦占龍憋寶》伺候您老幾位啊!” 縱然崔老道巧舌如簧,聽書的可也不傻,他這一套早不靈了。
衆人心知肚明,不論這老小子說得如何天花亂墜、海馬獻圖,接下來說的肯定還是《嶽飛傳》,當場又把他攔住了,告訴他省省唾沫,留着粘家雀兒去吧,你能說整本的窦占龍,除非烈女改嫁、鐵樹開花。
還别不告訴你,蔡老闆的書館裡又來了位先生,說的就是《窦占龍憋寶》! 崔老道心下疑惑,跟那位一打聽才知道,前幾天有人看見蔡記書場門口的水牌子沒撤,上邊仍寫着鬥大的“窦占龍憋寶”五個字,大夥以為崔老道還接着在書場子裡說呢,那能不聽嗎?聽不着窦占龍怎麼憋寶不要緊,看看他崔老道怎麼挨打也值啊。
怎知到點開書的不是崔老道,另換了一位先生,單講《窦占龍憋寶》,人家說的不僅是正書,還不收進門錢,聽到一半才有夥計拿着笸籮打錢。
崔老道越聽越納悶兒,《窦占龍憋寶》是他自己在肚子裡編纂的,不僅沒在外邊使過,也沒跟任何人念叨過,天底下除了他崔老道,還有誰能說這部書?他倒不擔心有人刨他的活兒,因為他之前說過幾個關于窦占龍的小段,民間也有不少憋寶客的傳說,保不齊有哪個說書的自己捏咕出來一段,無非是得了點兒皮毛,隻言片語、浮皮潦草,又能有什麼出奇的? 崔老道怎麼想不打緊,擋不住卦攤兒前聽書的一哄而散,他口沫橫飛賣了半天力氣,一個聽書的也沒留住,在南門口戳了整整一天,灌了滿滿一肚子西北風,隻趕上一位抽簽的,讓他連蒙帶唬掙了幾個大子兒。
回到家打了一碗糨子,全家老小轉着碗邊吸溜下去,又挨個兒舔了一遍碗底,飽不飽的就這意思了。
崔道爺收罷碗筷,躺在炕上閉目養神,自打說了書,别的沒學會,行裡的臭毛病可添了不少,隻知有己不知有人,誰他也瞧不上。
仗着《窦占龍憋寶》是他獨一門的玩意兒,無論蔡老闆又請了哪個說書先生,說得再好能比他厲害?跑江湖賣藝的都知道,“砍的不如镟的圓,聽的不如學的全”,要論胡編亂造這一塊,誰能編得比他還邪乎? 崔道爺心中氣悶,越琢磨越不是滋味兒,一骨碌身子坐起來,脫去道袍,翻箱倒櫃找了身舊衣裳,頭上扣了頂破帽子,壓低帽檐擋住臉,從家裡出來直奔地道外,一邊走一邊尋思:“甭問,如今在蔡記書場說燈晚兒的那位,肯定是能耐不濟,所以他不敢收進門錢,說到一半才讓聽書的打錢,那不成了撂地說野書的?還不是因為‘窦占龍憋寶’五個字拿人,才有上趕着給他捧臭腳的!朱砂沒有紅土為貴,聽不着我崔老道的,大夥才退而求其次,将就着聽别人的。
說白了,你這碗飯是我賞的,可你也太不懂江湖規矩了,你師父師娘當初怎麼教的你?說評書這一行,絕不準許私傳本門的活兒,也不準擅自到其餘門派的場子聽書捋葉子!你居然拿起來就說,也不拎着點心匣子來拜訪拜訪我,給我道道乏,問問我讓不讓你說?哼哼,我崔道成說《窦占龍憋寶》掙不着錢,誰他媽也甭想掙!别的咱不會,攪和生意還不會嗎?上了台你說别的書還則罷了,如若敢說《窦占龍憋寶》,抓個茬兒我就在台底下叫倒好、扔茶碗,非給你攪和黃了不可!” 崔老道也是記吃不記打,憋着壞要大鬧蔡記書場,一瘸一拐來在地道外,到得義利斜街擡眼觀瞧,果不其然,蔡記書場裡燈火通明、喧嚷嘈雜,陸陸續續還有人在往裡走,比白天還熱鬧。
他往下壓了壓帽檐,偷偷摸摸蹭進書場子,隻見台下擠擠插插座無虛席,兩側的過道上也站滿了人,連個下腳的地方都找不着。
仗着崔老道身子闆單薄,晚飯也沒怎麼吃,肚子還是癟的,擠入人叢勉強立住腳跟。
此時先生還沒到,台上虛位以待,書座兒們正自喝着茶,嗑着瓜子,眉飛色舞地聊閑天。
崔老道閑着也是閑着,支棱着兩隻耳朵聽賊話兒,就聽有人議論:“二哥,您說怪不怪,聽了三天的書了,愣不知道這位先生姓字名誰!”他旁邊那位說:“嗨!你管那麼多幹什麼?書好不就得了,人家頭三天交代完了書帽子,單等今天開正書了,咱聽着也過瘾啊,不說到扣兒上,有尿都舍不得撒,這才叫能耐呢,跟那個牛鼻子老道可不一樣。
”又有人搭話道:“您說的太對了,說書雖然講究個鋪平墊穩,可也沒聽說過有誰敢拿整本《嶽飛傳》墊話兒的,活該他崔老道挨打!”剛才說話那二位齊聲稱是:“對對對,就沒見過這麼可恨的,那條腿也該給他打折了!” 崔老道又羞又惱,氣得直哆嗦,心中暗罵:“呸!爾等市井小民凡夫俗子,吃着五谷雜糧,頂個死不開竅的榆木疙瘩腦袋,無非草木之人,怎知貧道胸中玄妙?不過來得早不如來得巧,我倒聽聽那個說書的,怎麼說我肚子裡的東西!” 恰在此時,台上來了一位先生,三十上下的年歲,走路晃晃蕩蕩,穿一身暗紅色的大褂兒,油脂麻花看着挺舊,紅燦燦一張臉膛,锃亮锃亮的,簡直跟拿油打過一遍似的,再不然就是盤包了漿。
說書先生一出場,台底下頓時掌聲雷動,喝彩叫好兒的此起彼伏。
崔老道心裡更不服了:“說書的行當養老不養小,沖你這歲數,充其量是個徒弟輩兒的,吃過幾碗幹飯?能有什麼了不起的本領?你可放仔細了,但凡有半句不像人話的,别怪貧道我往你腦袋上扔茶壺!”不承想紅臉先生來在書案後頭,一張嘴滔滔不絕,将頭一本《窦占龍憋寶》的來龍去脈、始末緣由,說得頭頭是道、入筋入骨、入情入理,分寸拿捏得也好,該快的快,該慢的慢,真可謂是“急如竹筒倒豆,緩如守更待漏”,聽得崔老道眼都直了! [1]額勒金德:英語elegant的音譯,意為“優雅的、拔尖的”,亦可理解為“講究的”。
[2]海青腿:在相聲界,沒有拜師的藝人便被行内人稱為“海青腿”。
[3]水牌子:臨時登記賬目或記事用的漆成白色或黑色的木闆或薄鐵闆,用水洗去舊字後可再寫。
崔老道耷拉着腦袋,瞧見眼前一來一往的腿兒多了,當即搓了搓手,湊到嘴邊呵了幾口熱氣,這才緩緩站起身來,将算卦用的法尺擎在手中,瞅準了時機,猛然往小木頭車上一拍,引得過來過往的行人紛紛側目。
崔老道趁機開書:“沒出正月都在年裡,貧道先給各位拜年了,有福之人不用忙,無福之人跑斷腸,要說各位都是有福的,為什麼呢?今天您幾位可趕上了,貧道我伺候老幾位一段熱鬧的,且說有個騎黑驢的老客,名叫窦占龍,叼着個半長不短的煙袋鍋子,不顯山不露水的,他怎麼會那麼有錢呢?”崔老道這一通賣弄,還真圍上來幾位,可能也是實在沒事幹的閑人,抱着肩膀聽他說書。
怎知剛說了沒兩句,便有多嘴的問他:“崔道爺,您頭幾天在地道外蔡記書場子說書,腦袋上不是挨了一茶壺嗎?傷養好了?”在路邊說野書沒那麼多規矩,聽書的可以随時插嘴。
崔老道樂得有人搭話,不僅能借此機會少說正文,還顯得場子熱鬧,所以他說書的時候,向來是有問必答,忙沖對方打了一躬:“承您惦記,貧道我有八九玄功護體,區區一個茶壺……”怎知多嘴的那位話鋒一轉,陰陽怪氣地說道:“嘿,您可真應了那句老話——好了傷疤忘了疼,居然還敢說《窦占龍憋寶》?忘了怎麼挨的打了?”崔老道四兩鴨子半斤的嘴,最會自己給自己找台階下:“不不不,您有所不知,所謂貨賣識家,地道外都是扛大個兒的,那幫吃飽了不認大鐵勺的主兒,有幾個會聽書?咱的真玩意兒能給他們聽嗎?您猜怎麼着?我得留着整本的《窦占龍憋寶》伺候您老幾位啊!” 縱然崔老道巧舌如簧,聽書的可也不傻,他這一套早不靈了。
衆人心知肚明,不論這老小子說得如何天花亂墜、海馬獻圖,接下來說的肯定還是《嶽飛傳》,當場又把他攔住了,告訴他省省唾沫,留着粘家雀兒去吧,你能說整本的窦占龍,除非烈女改嫁、鐵樹開花。
還别不告訴你,蔡老闆的書館裡又來了位先生,說的就是《窦占龍憋寶》! 崔老道心下疑惑,跟那位一打聽才知道,前幾天有人看見蔡記書場門口的水牌子沒撤,上邊仍寫着鬥大的“窦占龍憋寶”五個字,大夥以為崔老道還接着在書場子裡說呢,那能不聽嗎?聽不着窦占龍怎麼憋寶不要緊,看看他崔老道怎麼挨打也值啊。
怎知到點開書的不是崔老道,另換了一位先生,單講《窦占龍憋寶》,人家說的不僅是正書,還不收進門錢,聽到一半才有夥計拿着笸籮打錢。
崔老道越聽越納悶兒,《窦占龍憋寶》是他自己在肚子裡編纂的,不僅沒在外邊使過,也沒跟任何人念叨過,天底下除了他崔老道,還有誰能說這部書?他倒不擔心有人刨他的活兒,因為他之前說過幾個關于窦占龍的小段,民間也有不少憋寶客的傳說,保不齊有哪個說書的自己捏咕出來一段,無非是得了點兒皮毛,隻言片語、浮皮潦草,又能有什麼出奇的? 崔老道怎麼想不打緊,擋不住卦攤兒前聽書的一哄而散,他口沫橫飛賣了半天力氣,一個聽書的也沒留住,在南門口戳了整整一天,灌了滿滿一肚子西北風,隻趕上一位抽簽的,讓他連蒙帶唬掙了幾個大子兒。
回到家打了一碗糨子,全家老小轉着碗邊吸溜下去,又挨個兒舔了一遍碗底,飽不飽的就這意思了。
崔道爺收罷碗筷,躺在炕上閉目養神,自打說了書,别的沒學會,行裡的臭毛病可添了不少,隻知有己不知有人,誰他也瞧不上。
仗着《窦占龍憋寶》是他獨一門的玩意兒,無論蔡老闆又請了哪個說書先生,說得再好能比他厲害?跑江湖賣藝的都知道,“砍的不如镟的圓,聽的不如學的全”,要論胡編亂造這一塊,誰能編得比他還邪乎? 崔道爺心中氣悶,越琢磨越不是滋味兒,一骨碌身子坐起來,脫去道袍,翻箱倒櫃找了身舊衣裳,頭上扣了頂破帽子,壓低帽檐擋住臉,從家裡出來直奔地道外,一邊走一邊尋思:“甭問,如今在蔡記書場說燈晚兒的那位,肯定是能耐不濟,所以他不敢收進門錢,說到一半才讓聽書的打錢,那不成了撂地說野書的?還不是因為‘窦占龍憋寶’五個字拿人,才有上趕着給他捧臭腳的!朱砂沒有紅土為貴,聽不着我崔老道的,大夥才退而求其次,将就着聽别人的。
說白了,你這碗飯是我賞的,可你也太不懂江湖規矩了,你師父師娘當初怎麼教的你?說評書這一行,絕不準許私傳本門的活兒,也不準擅自到其餘門派的場子聽書捋葉子!你居然拿起來就說,也不拎着點心匣子來拜訪拜訪我,給我道道乏,問問我讓不讓你說?哼哼,我崔道成說《窦占龍憋寶》掙不着錢,誰他媽也甭想掙!别的咱不會,攪和生意還不會嗎?上了台你說别的書還則罷了,如若敢說《窦占龍憋寶》,抓個茬兒我就在台底下叫倒好、扔茶碗,非給你攪和黃了不可!” 崔老道也是記吃不記打,憋着壞要大鬧蔡記書場,一瘸一拐來在地道外,到得義利斜街擡眼觀瞧,果不其然,蔡記書場裡燈火通明、喧嚷嘈雜,陸陸續續還有人在往裡走,比白天還熱鬧。
他往下壓了壓帽檐,偷偷摸摸蹭進書場子,隻見台下擠擠插插座無虛席,兩側的過道上也站滿了人,連個下腳的地方都找不着。
仗着崔老道身子闆單薄,晚飯也沒怎麼吃,肚子還是癟的,擠入人叢勉強立住腳跟。
此時先生還沒到,台上虛位以待,書座兒們正自喝着茶,嗑着瓜子,眉飛色舞地聊閑天。
崔老道閑着也是閑着,支棱着兩隻耳朵聽賊話兒,就聽有人議論:“二哥,您說怪不怪,聽了三天的書了,愣不知道這位先生姓字名誰!”他旁邊那位說:“嗨!你管那麼多幹什麼?書好不就得了,人家頭三天交代完了書帽子,單等今天開正書了,咱聽着也過瘾啊,不說到扣兒上,有尿都舍不得撒,這才叫能耐呢,跟那個牛鼻子老道可不一樣。
”又有人搭話道:“您說的太對了,說書雖然講究個鋪平墊穩,可也沒聽說過有誰敢拿整本《嶽飛傳》墊話兒的,活該他崔老道挨打!”剛才說話那二位齊聲稱是:“對對對,就沒見過這麼可恨的,那條腿也該給他打折了!” 崔老道又羞又惱,氣得直哆嗦,心中暗罵:“呸!爾等市井小民凡夫俗子,吃着五谷雜糧,頂個死不開竅的榆木疙瘩腦袋,無非草木之人,怎知貧道胸中玄妙?不過來得早不如來得巧,我倒聽聽那個說書的,怎麼說我肚子裡的東西!” 恰在此時,台上來了一位先生,三十上下的年歲,走路晃晃蕩蕩,穿一身暗紅色的大褂兒,油脂麻花看着挺舊,紅燦燦一張臉膛,锃亮锃亮的,簡直跟拿油打過一遍似的,再不然就是盤包了漿。
說書先生一出場,台底下頓時掌聲雷動,喝彩叫好兒的此起彼伏。
崔老道心裡更不服了:“說書的行當養老不養小,沖你這歲數,充其量是個徒弟輩兒的,吃過幾碗幹飯?能有什麼了不起的本領?你可放仔細了,但凡有半句不像人話的,别怪貧道我往你腦袋上扔茶壺!”不承想紅臉先生來在書案後頭,一張嘴滔滔不絕,将頭一本《窦占龍憋寶》的來龍去脈、始末緣由,說得頭頭是道、入筋入骨、入情入理,分寸拿捏得也好,該快的快,該慢的慢,真可謂是“急如竹筒倒豆,緩如守更待漏”,聽得崔老道眼都直了! [1]額勒金德:英語elegant的音譯,意為“優雅的、拔尖的”,亦可理解為“講究的”。
[2]海青腿:在相聲界,沒有拜師的藝人便被行内人稱為“海青腿”。
[3]水牌子:臨時登記賬目或記事用的漆成白色或黑色的木闆或薄鐵闆,用水洗去舊字後可再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