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朝貢記憶
關燈
小
中
大
守護島津氏久派來了僧人道幸;十年之後懷良親王派來僧人如瑤。
日本和尚使者頻繁登陸大明帝國國土,帶着大筆的禮物來孝敬大明帝國的和尚皇帝,也成了朱元璋在位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送走了祖來,朱元璋一下子覺得通過外交途徑讓日本人管好自己的無業遊民,基本上是癡人說夢:“幼君在位,臣擅國權,傲慢無禮,緻使骨肉并吞,島民為盜,内損良善,外掠無辜,此招禍之由,天災難免。
” 日本人的欺騙讓朱元璋很傷心,大明帝國是泱泱大國,這個時候出兵滅日,太有損自己的威望了。
到時候天下人都知道大明帝國的皇帝被日本人給騙了,那豈不成了天下人的笑柄?一旦大明的軍隊開到日本,天下人又要嘲笑朱元璋是被人當猴兒耍後氣急敗壞地武裝報複,到時候天下藩國何以能臣服? 朱元璋從此對一切非日本朝廷派來的貢使一概拒絕接待,并命禮部頒發勘合文冊,凡至中國使者,必驗勘合相同,否則以假冒逮之。
後來大明帝國給日本頒賜的勘合百道,系由日字号勘合100道和本字号勘合100道,以及日字号勘合底簿2冊和本字号勘合底簿2冊組成。
日字号勘合100道、日字号與本字号勘合底簿各一冊存于明朝禮部;本字号底簿一冊置于福建布政司。
而本字号勘合100道、日字号勘合底簿一冊則送至日本。
朱元璋被日本的懷良親王耍了兩次之後,對日本人的态度是小心又小心,謹慎又謹慎。
孝順朝貢都需要勘合執照,沒有執照想登陸大明帝國的土地都不行。
當然還有專門的程序來監督執照的使用。
凡是日本人來朝貢,那麼每艘船都要帶一道勘合,船在甯波登陸之後,日本人要拿出勘合跟福建布政司存放的底簿核對無誤後,才能護送至京。
到了北京通州碼頭,再與置于禮部的底簿核對。
當然,大明帝國派到日本的船隻,也是需要帶日字号勘合,與日本的日字号底簿核對無誤後,才準予入口貿易的。
每逢朝廷改元時,即将新勘合和底簿送到日本,把未用完的舊勘合和底簿收回。
日本人孝敬大明帝國皇帝可不是因為他們真心臣服,他們更看重的其實是大明皇帝大方的賞賜。
其實向大明帝國朝貢不是什麼新鮮事,曆朝曆代都有先例。
周邊國家跟中國沒有完全展開貿易,隻能通過向中國皇帝贈送禮物,中國皇帝再回贈禮物的方式進行物品交換,這種朝貢模式又叫朝貢貿易。
朱元璋一登基就想向周邊小國家展示自己的實力,咬着牙回贈,回贈的價值遠遠超過進貢的價值,日本人就看準了這個價差,各派勢力想方設法通過孝敬大明皇帝來發朝貢貿易的财。
大明帝國為了規範朝貢貿易,專門在甯波設立對入境貨物進行監督、檢查的市舶司。
來大明帝國的朝貢船隻不僅運載孝敬皇帝的禮品,官員、船員們還會夾帶一些私人的貨物來大明銷售,既然别人是孝順來了,也是順帶賣點東西,大明帝國的市舶司還有禮部就要派專人管理外商在民間進行的互市貿易。
日本人來大明帝國的船上更是裝滿了掌權将軍、各大武士、守護大名、大寺院等權臣貴族的私人貨物。
當然還有跟官員走得近的商人和水手的私人貨物。
日本人更看重大明帝國的絲、絲棉、棉布、錦繡、紅線、水銀、針、鐵鍋、瓷器、古錢、古字畫、古書、藥材、氈毯、馬背毯、小食籮、漆器、醋等,這些商品一運到日本國内就會被瘋搶,價格是打着滾兒地漲。
但是他們不能大張旗鼓地在中國市場上收購,隻能通過給皇帝孝敬送禮的法子,讓皇帝賞賜給日本人。
日本人拿着皇帝的賞賜一回到國内就可以大肆銷售,财富也就越來越向貴族階層集中,朝貢貿易的争奪也随着政權的動蕩越來越激烈,到了大明帝國那個寶器正德皇帝的時候,日本人為了争奪朝貢貿易市場更是在帝國的土地上刀槍相見,掀起血雨腥風。
日本彈丸小國可是諸侯林立,戰亂四起,細川氏、斯波氏、昌山氏、大内氏等權臣輪番掌握朝政。
兩個最大的武土豪族大内氏和細川氏更是強強聯合,共同排擠名義上的掌權者将軍。
大内氏跟細川氏在聯合之後,共同操縱了對大明帝國的朝貢貿易。
到底向大明帝國皇帝孝順多少貢品呢?大内氏跟細川氏進行了會商,最後決定由大内氏出兩船,細川氏出一船,由了庵桂梧出任正使,率船隊赴大明。
世界上隻有永恒的利益,沒有永恒的朋友。
還沒等船隊出發,細川氏就覺得虧的慌,大家都是掌握槍杆子的武士,憑什麼你大内氏要多一條船?多一條船意味着将來運回日本的貨物将比細川氏多至少一倍以上。
細川氏左思右想不對勁,既然出使船隊已經?定了,那麼隻能暗中再派一船搶先到達大明帝國。
于是,在了庵桂梧的船隊還沒有出發的時候,細川氏就秘密派遣宋素卿出發了。
日本和尚使者頻繁登陸大明帝國國土,帶着大筆的禮物來孝敬大明帝國的和尚皇帝,也成了朱元璋在位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送走了祖來,朱元璋一下子覺得通過外交途徑讓日本人管好自己的無業遊民,基本上是癡人說夢:“幼君在位,臣擅國權,傲慢無禮,緻使骨肉并吞,島民為盜,内損良善,外掠無辜,此招禍之由,天災難免。
” 日本人的欺騙讓朱元璋很傷心,大明帝國是泱泱大國,這個時候出兵滅日,太有損自己的威望了。
到時候天下人都知道大明帝國的皇帝被日本人給騙了,那豈不成了天下人的笑柄?一旦大明的軍隊開到日本,天下人又要嘲笑朱元璋是被人當猴兒耍後氣急敗壞地武裝報複,到時候天下藩國何以能臣服? 朱元璋從此對一切非日本朝廷派來的貢使一概拒絕接待,并命禮部頒發勘合文冊,凡至中國使者,必驗勘合相同,否則以假冒逮之。
後來大明帝國給日本頒賜的勘合百道,系由日字号勘合100道和本字号勘合100道,以及日字号勘合底簿2冊和本字号勘合底簿2冊組成。
日字号勘合100道、日字号與本字号勘合底簿各一冊存于明朝禮部;本字号底簿一冊置于福建布政司。
而本字号勘合100道、日字号勘合底簿一冊則送至日本。
朱元璋被日本的懷良親王耍了兩次之後,對日本人的态度是小心又小心,謹慎又謹慎。
孝順朝貢都需要勘合執照,沒有執照想登陸大明帝國的土地都不行。
當然還有專門的程序來監督執照的使用。
凡是日本人來朝貢,那麼每艘船都要帶一道勘合,船在甯波登陸之後,日本人要拿出勘合跟福建布政司存放的底簿核對無誤後,才能護送至京。
到了北京通州碼頭,再與置于禮部的底簿核對。
當然,大明帝國派到日本的船隻,也是需要帶日字号勘合,與日本的日字号底簿核對無誤後,才準予入口貿易的。
每逢朝廷改元時,即将新勘合和底簿送到日本,把未用完的舊勘合和底簿收回。
日本人孝敬大明帝國皇帝可不是因為他們真心臣服,他們更看重的其實是大明皇帝大方的賞賜。
其實向大明帝國朝貢不是什麼新鮮事,曆朝曆代都有先例。
周邊國家跟中國沒有完全展開貿易,隻能通過向中國皇帝贈送禮物,中國皇帝再回贈禮物的方式進行物品交換,這種朝貢模式又叫朝貢貿易。
朱元璋一登基就想向周邊小國家展示自己的實力,咬着牙回贈,回贈的價值遠遠超過進貢的價值,日本人就看準了這個價差,各派勢力想方設法通過孝敬大明皇帝來發朝貢貿易的财。
大明帝國為了規範朝貢貿易,專門在甯波設立對入境貨物進行監督、檢查的市舶司。
來大明帝國的朝貢船隻不僅運載孝敬皇帝的禮品,官員、船員們還會夾帶一些私人的貨物來大明銷售,既然别人是孝順來了,也是順帶賣點東西,大明帝國的市舶司還有禮部就要派專人管理外商在民間進行的互市貿易。
日本人來大明帝國的船上更是裝滿了掌權将軍、各大武士、守護大名、大寺院等權臣貴族的私人貨物。
當然還有跟官員走得近的商人和水手的私人貨物。
日本人更看重大明帝國的絲、絲棉、棉布、錦繡、紅線、水銀、針、鐵鍋、瓷器、古錢、古字畫、古書、藥材、氈毯、馬背毯、小食籮、漆器、醋等,這些商品一運到日本國内就會被瘋搶,價格是打着滾兒地漲。
但是他們不能大張旗鼓地在中國市場上收購,隻能通過給皇帝孝敬送禮的法子,讓皇帝賞賜給日本人。
日本人拿着皇帝的賞賜一回到國内就可以大肆銷售,财富也就越來越向貴族階層集中,朝貢貿易的争奪也随着政權的動蕩越來越激烈,到了大明帝國那個寶器正德皇帝的時候,日本人為了争奪朝貢貿易市場更是在帝國的土地上刀槍相見,掀起血雨腥風。
日本彈丸小國可是諸侯林立,戰亂四起,細川氏、斯波氏、昌山氏、大内氏等權臣輪番掌握朝政。
兩個最大的武土豪族大内氏和細川氏更是強強聯合,共同排擠名義上的掌權者将軍。
大内氏跟細川氏在聯合之後,共同操縱了對大明帝國的朝貢貿易。
到底向大明帝國皇帝孝順多少貢品呢?大内氏跟細川氏進行了會商,最後決定由大内氏出兩船,細川氏出一船,由了庵桂梧出任正使,率船隊赴大明。
世界上隻有永恒的利益,沒有永恒的朋友。
還沒等船隊出發,細川氏就覺得虧的慌,大家都是掌握槍杆子的武士,憑什麼你大内氏要多一條船?多一條船意味着将來運回日本的貨物将比細川氏多至少一倍以上。
細川氏左思右想不對勁,既然出使船隊已經?定了,那麼隻能暗中再派一船搶先到達大明帝國。
于是,在了庵桂梧的船隊還沒有出發的時候,細川氏就秘密派遣宋素卿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