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基因的延伸 · 1

關燈
在河床上收集各種材料,利用自身制造的黏合劑,技藝精湛地為自己建造了一座管狀房屋。

    這個房屋是可移動的,随着石蠶蛾一同行走。

    與蝸牛殼和寄居蟹房子不同的是,石蠶蛾的房子是自己親手建造的,而不是靠天資生長或覓得的。

    石蠶蛾會用樹枝、枯葉的殘片、小蝸牛殼等作為建築材料。

    最神奇的要數那些建于石頭上的房子。

    石蠶蛾仔細挑選石頭,抛棄那些相較牆縫過大或過小的石頭。

    它甚至會旋轉石頭,以尋求最合适的拼接。

     為什麼石蠶蛾的行為讓我們如此驚訝?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應該會更欣賞石蠶蛾的眼睛或肘關節的結構,而不是它相對簡單的石頭房子。

    無論如何,眼睛和肘關節要比房子更複雜,更有“設計”感。

    然而,因為石蠶蛾與我們一樣,眼睛與肘關節都是在娘胎中發育而成的。

    事實上,雖然聽似不合邏輯,但我們對這些房子印象更加深刻。

     雖然我已經越講越遠了,但我還是忍不住要繼續講開去。

    雖然我們被石蠶蛾的房子所吸引,我們卻自相矛盾地對于那些與我們更接近的動物的類似成就更感興趣。

    想象一下,這樣的新聞可以很容易成為報紙頭條:海洋生物學家發現一種海豚可以編制巨大而複雜、有20條海豚長的漁網!但我們對蜘蛛網卻習以為常,視之為屋子裡的垃圾而不是世界奇觀。

    再想想珍妮·古道爾從貢貝河帶回的那些轟動照片中,野猩猩不厭其煩地選擇可以粘接上漿的石頭,以建造有屋頂能保暖的房屋。

    而石蠶蛾也做着同樣的事情,卻隻能吸引昙花一現的興趣。

    雖然你可以以雙重标準的視角說:蜘蛛和石蠶蛾隻是基于本能去做建築。

    但那又怎樣?這表示它們更值得歎服。

     讓我們先回到主題吧。

    沒有人會懷疑石蠶蛾的房子是為了适應環境,由達爾文主義的自然選擇而進化成的。

    它一定曾經受自然選擇的偏愛,正像自然選擇偏愛龍蝦的硬殼一般,它們都是身體的保護層。

    于生物體與其全部基因而言,石蠶蛾的房子都是有益處的。

    然而,現在我們已經知道,當我們考慮自然選擇時,某些對生物體的益處隻是附帶條件。

    隻有對那些給予外殼保護性能的基因有益的性能,才适應自然選擇。

    這便是龍蝦的故事了,因為龍蝦的殼确實是身體的一部分。

    那麼石蠶蛾的房子呢? 自然選擇鐘愛石蠶蛾體内可以建造好房子的基因。

    這些基因作用于行為學,大約在胚胎時神經系統發育階段起作用。

    實際上,基因學家還可以看到基因對房子形狀與其他性能的作用。

    他甚至可以辨認出那些作用于房子形狀的基因,正如他辨認作用于大腿形狀的基因一樣。

    必須承認,沒有人實際研究過石蠶蛾房子的基因。

    如果要這麼做,你需要單獨飼養石蠶蛾,并仔細記錄其家族曆史。

    但養殖石蠶蛾十分困難。

    然而,你并不需要研究石蠶蛾的基因,便已可以确定基因曾經——至少一次——造就了不同的石蠶蛾的房子。

    你隻需要相信石蠶蛾的房子來自達爾文主義的适者生存。

    因為如果沒有遺傳的差異可供選擇,自然選擇無法産生适者生存。

    所以,控制石蠶蛾房子差異的基因一定存在。

     于是,我們便可以将基因們稱為“控制石頭形狀的基因”、“控制石頭尺寸的基因”、“控制石頭硬度的基因”等等,盡管基因學家會覺得這也許不是一個好主意。

    任何反對這種稱法的基因,也會反對諸如“控制眼睛顔色的基因”、“控制豌豆皺褶的基因”等的說法。

    反對的理由有:石頭并非生物,而且基因實在不直接作用于石頭的形狀。

    基因學家可能會說:“基因直接影響了神經系統,調節石頭選擇行為,而不是石頭本身。

    ”但是,我會叫這個基因學家來好好研究:基因作用于神經系統究竟是什麼意思?所有基因可以直接影響的隻有蛋白合成。

    說基因作用于神經系統、進而影響眼睛顔色、豌豆皺褶等,都是基因的間接作用。

    基因決定了蛋白質序列,而後影響了X,進而影響了Y,又接着影響了Z,最終導緻豌豆表面出現皺褶,或者說神經系統細胞接線。

    石蠶蛾的房子隻是這種次序的進一步延伸。

    石頭的硬度是石蠶蛾基因的延伸表現型影響。

    如果我們可以說基因影響了豌豆的皺褶或動物的神經系統(所有基因學家都認可這一點),那麼我們也可以說,基因影響了石蠶蛾房子的石頭硬度。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驚世駭俗,但其推理無懈可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