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計劃生育 · 2
關燈
小
中
大
殖機會的隻有擁有領地的動物。
如果一個擁有領地的動物被射殺,它的位置很快就會為先前的一個流浪者所填補,新來的主人就進行繁殖。
這一事實說明,不擁有領地的動物生理上是有繁殖能力的。
我們已經看到,瓦恩–愛德華茲對這種涉及領地的極端行為的解釋是,這些流浪者“承認”自己失敗,不能得到繁殖的證明書或許可證;它們也就不想再繁殖。
表面上看,用自私基因的理論似乎很難解釋這個例子。
這些流浪者為什麼不一而再,再而三地想法把領地上的占有者攆走,直到它們筋疲力盡為止呢?看來它們這樣做不會有任何損失。
但且慢,也許它們的确會有所失。
我們已經看到,如果領地的占有者一旦死亡,流浪者就有取而代之的機會,從而也就有了繁殖的機會。
如果流浪者用這樣的方式承繼一塊領地,比用搏鬥的方式取得這塊領地的可能性還要大,那麼,作為自私的個體,它甯願等待,以期某一個體死亡,而不願在無益的搏鬥中浪費哪怕是一點點精力。
以瓦恩–愛德華茲的觀點來說,為了群體的福利,流浪者的任務就是充當替補,在舞台兩側等待,随時準備接替在群體繁殖舞台上死亡的領地占有者的位置。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作為純粹的自私個體來說,這種辦法也許是它們的最佳策略。
就像我們在第四章中所說的情況那樣,我們可以把動物看做賭徒。
對一個賭徒來說,有時最好的策略不是窮兇極惡主動出擊,而是坐等良機。
同樣,凡是動物顯示出逆來順受地“接受”不繁殖地位的許多其他例子,都可以用自私基因的理論加以解釋而毫無困難。
而總的解釋形式卻永遠相同:個體的最好賭注是,暫時自我克制,期望更好的時機來臨。
海豹不去驚動那些“妻妾”占有者們的美夢,并非出自群體的利益,而是在等待時機,期待着更加适宜的時刻。
即使這個時刻永遠也不會到來,而最終落得身無後代。
在這場賭博中成為赢家的可能性本來還是有的,盡管事後我們知道,對這一海豹而言,這并非是一場成功的賭博。
在數以百萬計的旅鼠潮水般地逃離旅鼠泛濫的中心地帶時,它們的目的不是為了減少那一地區旅鼠的密度!它們是在尋求一個不太擁擠的安身之處,每個自私的旅鼠都是如此。
如果它們當中哪一隻可能因找不到這樣一個安身之處而死去,這是一個事後才可以看到的事實。
它改變不了這樣一種可能性——留下不走甚至要冒更大的風險。
大量文獻充分證明,過分擁擠有時會降低出生率。
有時這種現象被認為是瓦恩–愛德華茲理論的依據。
情況完全不是這樣。
這種現象不僅符合瓦恩–愛德華茲的理論,而且和自私基因的理論也完全一緻。
例如,在一次實驗中,把老鼠放在一個露天的圍場裡,同時放進許多食物,讓它們自由地繁殖。
鼠群的數量增長到某一水平,然後就穩定下來。
這種穩定原來是由于老鼠太多而使雌鼠生育能力減退:它們的幼鼠少了。
這類結果時常被報道。
人們常把造成這種現象的直接原因稱為“壓力”(stress),盡管起這樣一個名稱對解釋這種現象并無助益。
總之,不論其直接原因可能是什麼,我們還是需要深究其根本的或進化上的原因。
鼠群生活在過分擁擠的環境内,為什麼自然選擇有利于降低自己出生率的雌鼠? 瓦恩–愛德華茲的回答清楚明了。
在群體中,凡其中的雌性個體能估量自己群體的個體數量并且調節其出生率,以避免食物供應的負擔過重,那麼,群體選擇便有利于這樣的群體。
在上述那次實驗的條件下,碰巧絕不會出現食物缺乏的情況,但我們不能認為老鼠能夠認識到這種情況。
它們的程序編制就是為了适應野外生活的,而在自然條件下,過分擁擠可能就是一種将要發生饑荒的可靠預兆。
自私基因的理論又是怎麼解釋的呢?幾乎完全相同,但仍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别。
你可能還記得,按照拉克的理論,動物往往從其自私的觀點出發繁殖最适量的幼仔。
假如它們生育得太少或太多,它們最後撫養的幼仔,會比它們應該生育的最适量來得少。
“最适量”在這個物種的過分擁擠的年份中可能是個較小的數目,而在這種動物變得稀少的年份中可能是個較大的數目。
我們都一緻認為,動物的數量過剩可能預示着饑荒。
顯而易見,如果有可靠的迹象向雌性動物顯示出一場饑荒就要臨頭,那麼,降低其出生率是符合它的自私利益的。
凡是那些不以這種方式根據預兆相應行事的對手,即使它們實際生育的幼仔比較多,結果存活下來的還是比較少。
因此,我們最終得出的結論幾乎同瓦恩–愛德華茲的完全一緻,但我們卻是通過一種完全不同的進化上的推理得出這一結論的。
自私基因的理論甚至對于“炫耀性展示”(epideicticdisplays)也能夠解釋清楚。
你應該還記得瓦恩–愛德華茲曾作過這樣的假設,一些動物故意成群地聚集在一起,
如果一個擁有領地的動物被射殺,它的位置很快就會為先前的一個流浪者所填補,新來的主人就進行繁殖。
這一事實說明,不擁有領地的動物生理上是有繁殖能力的。
我們已經看到,瓦恩–愛德華茲對這種涉及領地的極端行為的解釋是,這些流浪者“承認”自己失敗,不能得到繁殖的證明書或許可證;它們也就不想再繁殖。
表面上看,用自私基因的理論似乎很難解釋這個例子。
這些流浪者為什麼不一而再,再而三地想法把領地上的占有者攆走,直到它們筋疲力盡為止呢?看來它們這樣做不會有任何損失。
但且慢,也許它們的确會有所失。
我們已經看到,如果領地的占有者一旦死亡,流浪者就有取而代之的機會,從而也就有了繁殖的機會。
如果流浪者用這樣的方式承繼一塊領地,比用搏鬥的方式取得這塊領地的可能性還要大,那麼,作為自私的個體,它甯願等待,以期某一個體死亡,而不願在無益的搏鬥中浪費哪怕是一點點精力。
以瓦恩–愛德華茲的觀點來說,為了群體的福利,流浪者的任務就是充當替補,在舞台兩側等待,随時準備接替在群體繁殖舞台上死亡的領地占有者的位置。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作為純粹的自私個體來說,這種辦法也許是它們的最佳策略。
就像我們在第四章中所說的情況那樣,我們可以把動物看做賭徒。
對一個賭徒來說,有時最好的策略不是窮兇極惡主動出擊,而是坐等良機。
同樣,凡是動物顯示出逆來順受地“接受”不繁殖地位的許多其他例子,都可以用自私基因的理論加以解釋而毫無困難。
而總的解釋形式卻永遠相同:個體的最好賭注是,暫時自我克制,期望更好的時機來臨。
海豹不去驚動那些“妻妾”占有者們的美夢,并非出自群體的利益,而是在等待時機,期待着更加适宜的時刻。
即使這個時刻永遠也不會到來,而最終落得身無後代。
在這場賭博中成為赢家的可能性本來還是有的,盡管事後我們知道,對這一海豹而言,這并非是一場成功的賭博。
在數以百萬計的旅鼠潮水般地逃離旅鼠泛濫的中心地帶時,它們的目的不是為了減少那一地區旅鼠的密度!它們是在尋求一個不太擁擠的安身之處,每個自私的旅鼠都是如此。
如果它們當中哪一隻可能因找不到這樣一個安身之處而死去,這是一個事後才可以看到的事實。
它改變不了這樣一種可能性——留下不走甚至要冒更大的風險。
大量文獻充分證明,過分擁擠有時會降低出生率。
有時這種現象被認為是瓦恩–愛德華茲理論的依據。
情況完全不是這樣。
這種現象不僅符合瓦恩–愛德華茲的理論,而且和自私基因的理論也完全一緻。
例如,在一次實驗中,把老鼠放在一個露天的圍場裡,同時放進許多食物,讓它們自由地繁殖。
鼠群的數量增長到某一水平,然後就穩定下來。
這種穩定原來是由于老鼠太多而使雌鼠生育能力減退:它們的幼鼠少了。
這類結果時常被報道。
人們常把造成這種現象的直接原因稱為“壓力”(stress),盡管起這樣一個名稱對解釋這種現象并無助益。
總之,不論其直接原因可能是什麼,我們還是需要深究其根本的或進化上的原因。
鼠群生活在過分擁擠的環境内,為什麼自然選擇有利于降低自己出生率的雌鼠? 瓦恩–愛德華茲的回答清楚明了。
在群體中,凡其中的雌性個體能估量自己群體的個體數量并且調節其出生率,以避免食物供應的負擔過重,那麼,群體選擇便有利于這樣的群體。
在上述那次實驗的條件下,碰巧絕不會出現食物缺乏的情況,但我們不能認為老鼠能夠認識到這種情況。
它們的程序編制就是為了适應野外生活的,而在自然條件下,過分擁擠可能就是一種将要發生饑荒的可靠預兆。
自私基因的理論又是怎麼解釋的呢?幾乎完全相同,但仍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别。
你可能還記得,按照拉克的理論,動物往往從其自私的觀點出發繁殖最适量的幼仔。
假如它們生育得太少或太多,它們最後撫養的幼仔,會比它們應該生育的最适量來得少。
“最适量”在這個物種的過分擁擠的年份中可能是個較小的數目,而在這種動物變得稀少的年份中可能是個較大的數目。
我們都一緻認為,動物的數量過剩可能預示着饑荒。
顯而易見,如果有可靠的迹象向雌性動物顯示出一場饑荒就要臨頭,那麼,降低其出生率是符合它的自私利益的。
凡是那些不以這種方式根據預兆相應行事的對手,即使它們實際生育的幼仔比較多,結果存活下來的還是比較少。
因此,我們最終得出的結論幾乎同瓦恩–愛德華茲的完全一緻,但我們卻是通過一種完全不同的進化上的推理得出這一結論的。
自私基因的理論甚至對于“炫耀性展示”(epideicticdisplays)也能夠解釋清楚。
你應該還記得瓦恩–愛德華茲曾作過這樣的假設,一些動物故意成群地聚集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