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進犯行為:穩定性和自私的機器 · 2
關燈
小
中
大
的幾乎每一個事件,而這兩個種群中的每一隻雌蜂都有着單獨的标記。
這份記錄是如此的完善,以至于能夠很清晰地畫出每一隻黃蜂個體的時間預算。
時間是一個經濟學商品:在生活某一方面花費了多的時間,能花在另一方面的時間就少了。
格拉芬把我們叫到一起并教會了我們如何正确地思考時間損耗及繁殖利益。
我們在新罕布什爾的種群的雌蜂間發現了一個真實的混合型ESS的證據,盡管我們在另一個密歇根種群裡一無所獲。
大體來說,新罕布什爾的黃蜂們要麼挖掘自己的巢穴,要麼侵占其他黃蜂所挖的巢穴。
根據我們的解釋,因為有些巢穴被挖掘者所遺棄因此是可用的,所以黃蜂能從侵占中受益。
盡管侵占一個巢穴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但侵占者很難知道該巢穴究竟被遺棄與否。
那麼接下來幾天它都會面臨雙重占有的風險,也許到頭來它回來時發現洞已經被封死,它所有的努力就都付之東流了——因為另外那個占有者已經産卵并且獲得了所有的好處。
如果在一個種群中侵入的數量過多,可用的洞穴就會變得稀少,雙重占有的概率也會增高,這樣就值得挖洞了。
相反,如果許多的黃蜂都在挖洞,大量的洞穴使得侵占變得有利可圖。
在一個挖掘和侵占差不多有利的種群中會有一個臨界侵占比例。
如果實際比例低于該臨界比例,自然選擇傾向于入侵,因為可用的限制洞穴數量十分充足。
如果實際比例高于臨界比例,可用的洞穴就會産生短缺,自然選擇也就會傾向于挖洞。
因此,在種群中就維持着一個平衡。
細緻、定量的證據顯示這是一個真實的混合型ESS,每一個黃蜂個體都有挖洞或侵占的可能性,而不是混合了挖洞或侵占專家的一個群體。
史密斯所思考的另一類戰争遊戲叫做“消耗戰”。
可以認為,這種“消耗戰”發生在從不參加危險戰鬥的物種中,也許是盔甲齊全的一個物種,它受傷的可能性很小。
這類物種中的一切争端都是按傳統的方式擺擺架勢來求得解決的。
競賽總是以參加競賽的一方讓步而告終。
你要是想赢得勝利,隻要虎視眈眈地注視着對方,堅持到底毫不動搖,直到對方最終逃走。
顯然任何動物都不能夠無限期地進行威脅恫吓,因為其他地方還有重要的事情要做。
它為之競争的資源誠可寶貴,但其價值也并非無限。
它的價值隻值得花這麼多時間,而且正如在拍賣時一樣,每一個人隻準備出那麼多錢。
時間就是這種隻有兩個出價人參加的拍賣中使用的籌碼。
我們假定所有這些個體都事先精确估計某一種具體資源(如雌性動物)值得花多長時間,那麼一個打算為此稍微多花一點時間的突變性個體就永遠是勝利者。
因此,出價極限固定不變的策略是不穩定的。
即使資源的價值能夠被非常精确地估計出來,而且所有個體的出價也都恰如其分,這種策略也是不穩定的。
任何兩個個體按照極限策略出價,它們會在同一瞬間停止喊價,結果誰也沒有得到這一資源!在這種情況下與其在競賽中浪費時間倒不如幹脆一開始就棄權來得上算。
消耗戰同實際拍賣之間的重要區别在于,在消耗戰中參加競賽的雙方畢竟都要付出代價,但隻有一方得到這件貨色。
所以,在極限出價者的種群中,競賽一開始就棄權的策略會獲得成功,從而也就在種群中擴散開來。
其結果必然是,對于那些沒有立刻棄權而是在棄權之前稍等那麼幾秒鐘的個體來說,它們可能得到的某些好處開始增長起來。
這是一種用以對付已經在種群中占絕對優勢的那些不戰而退的個體的有利策略。
這樣,自然選擇促進個體在棄權之前堅持一段時間,使這段時間逐漸延長,直至再次延長到有争議的資源的實際經濟價值所容許的極限。
談論之際,我們不知不覺又對種群中的搖擺現象進行了描述。
然而數學上的分析再次表明,這種搖擺現象并非不可避免的。
進化上的穩定策略是存在的,它不僅能夠以數學公式表達出來,而且能用語言這樣來說明:每一個個體在一段不能預先估計的時間内進行對峙,就是說,在任何具體場合難以預先估計,但按照資源的實際價值可以得出一個平均數。
舉例說,假如該資源的實際價值是5分鐘的對峙。
在進化上的穩定策略中,任何個體都可能持續5分鐘以上,或者少于5分鐘,或者恰好5分鐘。
重要的是,對方無法知道在這一具體場合中它到底準備堅持多長時間。
這份記錄是如此的完善,以至于能夠很清晰地畫出每一隻黃蜂個體的時間預算。
時間是一個經濟學商品:在生活某一方面花費了多的時間,能花在另一方面的時間就少了。
格拉芬把我們叫到一起并教會了我們如何正确地思考時間損耗及繁殖利益。
我們在新罕布什爾的種群的雌蜂間發現了一個真實的混合型ESS的證據,盡管我們在另一個密歇根種群裡一無所獲。
大體來說,新罕布什爾的黃蜂們要麼挖掘自己的巢穴,要麼侵占其他黃蜂所挖的巢穴。
根據我們的解釋,因為有些巢穴被挖掘者所遺棄因此是可用的,所以黃蜂能從侵占中受益。
盡管侵占一個巢穴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但侵占者很難知道該巢穴究竟被遺棄與否。
那麼接下來幾天它都會面臨雙重占有的風險,也許到頭來它回來時發現洞已經被封死,它所有的努力就都付之東流了——因為另外那個占有者已經産卵并且獲得了所有的好處。
如果在一個種群中侵入的數量過多,可用的洞穴就會變得稀少,雙重占有的概率也會增高,這樣就值得挖洞了。
相反,如果許多的黃蜂都在挖洞,大量的洞穴使得侵占變得有利可圖。
在一個挖掘和侵占差不多有利的種群中會有一個臨界侵占比例。
如果實際比例低于該臨界比例,自然選擇傾向于入侵,因為可用的限制洞穴數量十分充足。
如果實際比例高于臨界比例,可用的洞穴就會産生短缺,自然選擇也就會傾向于挖洞。
因此,在種群中就維持着一個平衡。
細緻、定量的證據顯示這是一個真實的混合型ESS,每一個黃蜂個體都有挖洞或侵占的可能性,而不是混合了挖洞或侵占專家的一個群體。
史密斯所思考的另一類戰争遊戲叫做“消耗戰”。
可以認為,這種“消耗戰”發生在從不參加危險戰鬥的物種中,也許是盔甲齊全的一個物種,它受傷的可能性很小。
這類物種中的一切争端都是按傳統的方式擺擺架勢來求得解決的。
競賽總是以參加競賽的一方讓步而告終。
你要是想赢得勝利,隻要虎視眈眈地注視着對方,堅持到底毫不動搖,直到對方最終逃走。
顯然任何動物都不能夠無限期地進行威脅恫吓,因為其他地方還有重要的事情要做。
它為之競争的資源誠可寶貴,但其價值也并非無限。
它的價值隻值得花這麼多時間,而且正如在拍賣時一樣,每一個人隻準備出那麼多錢。
時間就是這種隻有兩個出價人參加的拍賣中使用的籌碼。
我們假定所有這些個體都事先精确估計某一種具體資源(如雌性動物)值得花多長時間,那麼一個打算為此稍微多花一點時間的突變性個體就永遠是勝利者。
因此,出價極限固定不變的策略是不穩定的。
即使資源的價值能夠被非常精确地估計出來,而且所有個體的出價也都恰如其分,這種策略也是不穩定的。
任何兩個個體按照極限策略出價,它們會在同一瞬間停止喊價,結果誰也沒有得到這一資源!在這種情況下與其在競賽中浪費時間倒不如幹脆一開始就棄權來得上算。
消耗戰同實際拍賣之間的重要區别在于,在消耗戰中參加競賽的雙方畢竟都要付出代價,但隻有一方得到這件貨色。
所以,在極限出價者的種群中,競賽一開始就棄權的策略會獲得成功,從而也就在種群中擴散開來。
其結果必然是,對于那些沒有立刻棄權而是在棄權之前稍等那麼幾秒鐘的個體來說,它們可能得到的某些好處開始增長起來。
這是一種用以對付已經在種群中占絕對優勢的那些不戰而退的個體的有利策略。
這樣,自然選擇促進個體在棄權之前堅持一段時間,使這段時間逐漸延長,直至再次延長到有争議的資源的實際經濟價值所容許的極限。
談論之際,我們不知不覺又對種群中的搖擺現象進行了描述。
然而數學上的分析再次表明,這種搖擺現象并非不可避免的。
進化上的穩定策略是存在的,它不僅能夠以數學公式表達出來,而且能用語言這樣來說明:每一個個體在一段不能預先估計的時間内進行對峙,就是說,在任何具體場合難以預先估計,但按照資源的實際價值可以得出一個平均數。
舉例說,假如該資源的實際價值是5分鐘的對峙。
在進化上的穩定策略中,任何個體都可能持續5分鐘以上,或者少于5分鐘,或者恰好5分鐘。
重要的是,對方無法知道在這一具體場合中它到底準備堅持多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