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不朽的雙螺旋 · 5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二,我們可以想辦法去“愚弄”基因,讓它認為它所寄居的個體比實際的要年輕。
如果付諸實踐,這意味着需要驗明随着年紀的增大,發生在個體内部化學環境裡的種種變化。
任何這種變化都可能是促使晚期活動的緻死基因開始活動的“提示”(cues)。
以仿效青年個體的表面化學特性的方法,有可能防止晚期活動的有害基因接受開始活動的提示。
有趣的是,老年的化學信号本身,在任何正常意義上講,不一定是有害的。
比如,我們假設偶然出現了這種情況:一種S物質在老年個體中的濃度比在青年個體中來得高,這種S物質本身可能完全無害,也許是長期以來體内積累起來的食物中的某種物質。
如果有這樣一個基因,它在S物質存在的情況下碰巧産生了有害的影響,而在沒有S物質存在的情況下卻是一個好基因,這樣的基因肯定在基因庫中自動地被選擇,而且實際上它成為一種“導緻”年老死亡的基因。
補救的辦法是,隻要把S物質從體内清除掉就行了。
這種觀點的重大變革性在于,S物質本身僅是一種老年的标志,可能認為S物質是一種有毒物質,他會去絞盡腦汁尋找S物質同人體機能失常之間直接的、偶然的關系。
但按照我們假定的例子來講,他可能是在浪費時間!也可能存在一種Y物質,這種物質在青年個體中要比在老年個體中更集中。
從這一意義上講,Y物質是青春的一種“标志”。
同樣,那些在有Y物質存在的情況下産生好的效果,而在沒有Y物質存在的情況下卻是有害的基因會被選擇。
由于還沒有辦法知道S物質或Y物質是什麼東西——可能存在許多這樣的物質——我們隻能作這樣的一般性的推測:你在一個老年個體中越能模仿或模拟青年個體的特點,不論這些看來是多麼表面化的特點,那個老年個體就應該生存得越久。
我必須強調指出,這些隻是基于梅達沃理論的一些推測。
盡管從某種意義上說,梅達沃理論在邏輯上是有些道理的,但并無必要把它說成是對任何年老體衰實例的正确解釋。
與我們現在的論題密切相關的是,基因選擇的進化觀點對于個體年老時要死亡這種趨勢,能毫無困難地加以解釋。
對于個體必然要死亡的假設是本章論證的核心,它是可以在這一理論的範圍内得到圓滿解釋的。
我一筆帶過的另一個假設,即存在有性生殖和交換,更加難以解釋清楚。
交換并不總是一定要發生。
雄果蠅就不會發生交換。
雌果蠅體内也有一種具有壓抑交換作用的基因。
假定我們要飼養一個果蠅種群,而這類基因在該種群中普遍存在的話,“染色體庫”中的染色體就會成為不可分割的自然選擇基本單位。
其實,如果我們遵循我們的定義直到得出其邏輯結論的話,就不得不把整條染色體作為一個“基因”。
還有,性的替換方式是存在的。
雌蚜蟲能産出無父的、活的雌性後代。
每個這樣的後代都具有它母親的全部基因(順便提一下,一個在母親“子宮”内的胎兒甚至可能有一個更小的胎兒在它自己的子宮内。
因此,一個雌蚜蟲可以同時生一個女兒和一個外孫女,它們相當于這個雌蚜蟲自己的雙胞胎)。
許多植物的繁殖以營養體繁殖的方式進行,形成吸根。
這種情況我們甯可稱其為生長,而不叫它生殖。
然而你如果仔細考慮一下,生長同無性生殖之間幾乎無任何區别,因為二者是細胞簡單的有絲分裂。
有時以營養體方式生長出來的植物同“母體”分離開來。
在其他情況下,如以榆樹為例,連接根出條保持完整無損。
事實上,整片榆樹林可以認為是一個單一的個體。
因此,現在的問題是:如果蚜蟲和榆樹不進行有性生殖,為什麼我們要費這樣大的周折把我們的基因同其他人的基因混合起來才能生育一個嬰兒呢?看上去這樣做的确有點古怪。
性活動,這種把簡單的複制變得反常的行為,當初為什麼要出現呢?性到底有什麼益處?[*]這是進化論者極難回答的一個問題。
為了認真地回答這一問題,大多數嘗試都要涉及複雜的數學推理。
除一點外,我将很坦率地避開這個問題。
我要說的這一點是,理論家們在解釋性的進化方面所遇到的困難,至少在某些方面是由于他們習慣于認為個體總是想最大限度地增加其生存下來的基因的數目
如果付諸實踐,這意味着需要驗明随着年紀的增大,發生在個體内部化學環境裡的種種變化。
任何這種變化都可能是促使晚期活動的緻死基因開始活動的“提示”(cues)。
以仿效青年個體的表面化學特性的方法,有可能防止晚期活動的有害基因接受開始活動的提示。
有趣的是,老年的化學信号本身,在任何正常意義上講,不一定是有害的。
比如,我們假設偶然出現了這種情況:一種S物質在老年個體中的濃度比在青年個體中來得高,這種S物質本身可能完全無害,也許是長期以來體内積累起來的食物中的某種物質。
如果有這樣一個基因,它在S物質存在的情況下碰巧産生了有害的影響,而在沒有S物質存在的情況下卻是一個好基因,這樣的基因肯定在基因庫中自動地被選擇,而且實際上它成為一種“導緻”年老死亡的基因。
補救的辦法是,隻要把S物質從體内清除掉就行了。
這種觀點的重大變革性在于,S物質本身僅是一種老年的标志,可能認為S物質是一種有毒物質,他會去絞盡腦汁尋找S物質同人體機能失常之間直接的、偶然的關系。
但按照我們假定的例子來講,他可能是在浪費時間!也可能存在一種Y物質,這種物質在青年個體中要比在老年個體中更集中。
從這一意義上講,Y物質是青春的一種“标志”。
同樣,那些在有Y物質存在的情況下産生好的效果,而在沒有Y物質存在的情況下卻是有害的基因會被選擇。
由于還沒有辦法知道S物質或Y物質是什麼東西——可能存在許多這樣的物質——我們隻能作這樣的一般性的推測:你在一個老年個體中越能模仿或模拟青年個體的特點,不論這些看來是多麼表面化的特點,那個老年個體就應該生存得越久。
我必須強調指出,這些隻是基于梅達沃理論的一些推測。
盡管從某種意義上說,梅達沃理論在邏輯上是有些道理的,但并無必要把它說成是對任何年老體衰實例的正确解釋。
與我們現在的論題密切相關的是,基因選擇的進化觀點對于個體年老時要死亡這種趨勢,能毫無困難地加以解釋。
對于個體必然要死亡的假設是本章論證的核心,它是可以在這一理論的範圍内得到圓滿解釋的。
我一筆帶過的另一個假設,即存在有性生殖和交換,更加難以解釋清楚。
交換并不總是一定要發生。
雄果蠅就不會發生交換。
雌果蠅體内也有一種具有壓抑交換作用的基因。
假定我們要飼養一個果蠅種群,而這類基因在該種群中普遍存在的話,“染色體庫”中的染色體就會成為不可分割的自然選擇基本單位。
其實,如果我們遵循我們的定義直到得出其邏輯結論的話,就不得不把整條染色體作為一個“基因”。
還有,性的替換方式是存在的。
雌蚜蟲能産出無父的、活的雌性後代。
每個這樣的後代都具有它母親的全部基因(順便提一下,一個在母親“子宮”内的胎兒甚至可能有一個更小的胎兒在它自己的子宮内。
因此,一個雌蚜蟲可以同時生一個女兒和一個外孫女,它們相當于這個雌蚜蟲自己的雙胞胎)。
許多植物的繁殖以營養體繁殖的方式進行,形成吸根。
這種情況我們甯可稱其為生長,而不叫它生殖。
然而你如果仔細考慮一下,生長同無性生殖之間幾乎無任何區别,因為二者是細胞簡單的有絲分裂。
有時以營養體方式生長出來的植物同“母體”分離開來。
在其他情況下,如以榆樹為例,連接根出條保持完整無損。
事實上,整片榆樹林可以認為是一個單一的個體。
因此,現在的問題是:如果蚜蟲和榆樹不進行有性生殖,為什麼我們要費這樣大的周折把我們的基因同其他人的基因混合起來才能生育一個嬰兒呢?看上去這樣做的确有點古怪。
性活動,這種把簡單的複制變得反常的行為,當初為什麼要出現呢?性到底有什麼益處?[*]這是進化論者極難回答的一個問題。
為了認真地回答這一問題,大多數嘗試都要涉及複雜的數學推理。
除一點外,我将很坦率地避開這個問題。
我要說的這一點是,理論家們在解釋性的進化方面所遇到的困難,至少在某些方面是由于他們習慣于認為個體總是想最大限度地增加其生存下來的基因的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