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為什麼會有人呢? · 1

關燈
某些推斷了。

    本書的論點是,我們以及其他一切動物都是各自的基因所創造的機器。

    在一個具有高度競争性的世界上,像芝加哥發迹的匪徒一樣,我們的基因生存了下來,有的長達幾百萬年。

    這使我們有理由在我們的基因中發現某些特性。

    我将要論證,成功基因的一個突出特性就是其無情的自私性。

    這種基因的自私性通常會導緻個體行為的自私性。

    然而我們也會看到,基因為了更有效地達到其自私的目的,在某些特殊情況下,也會滋長一種有限的利他主義。

    上句中,“特殊”和“有限”是兩個重要的詞兒。

    盡管我們對這種情況可能覺得難以置信,但對整個物種來說,普遍的愛和普遍的利益在進化論上簡直是毫無意義的概念。

     因此,現在我要講一下本書所不準備論證的第一點。

    我并不提倡以進化論為基礎的道德觀,[*]我隻是講事物是如何進化的,而不是講人類應該怎樣行動才符合道德準則。

    我之所以強調這一點,因為我知道我有被人誤解的危險。

    有些人不能把闡述對事物的認識同提倡事物應該如何這兩件事區别開來,此類人實在為數太多。

    我自己也覺得,一個單純以基因那種普遍的、無情的自私性法則為基礎的人類社會,生活在其中将會令人厭惡至極。

    然而我們無論怎樣感到惋惜,事實畢竟就是事實。

    本書的主旨在于引起讀者的興趣,如果你想從中引出某種教益,那麼閱讀時,可以視之為一種告誡。

    如果你也和我一樣希望為了共同的利益,建立一個人與人之間慷慨大度、相互無私合作的社會,那你就不能指望從生物的本性獲得什麼助益。

    讓我們設法通過教育把慷慨大度和利他主義灌輸到人們頭腦中去吧!因為我們生來就是自私的。

    讓我們懂得我們自私的基因居心何在。

    因為這樣我們至少可以有機會去打亂它們的計劃,而這是其他物種從來未能希望做到的。

     [*]批評者們時常誤以為《自私的基因》是在鼓吹自私乃是我們的生活準則!其他人,可能是因為他們僅僅讀了标題或書的前兩頁,會認為我所說的無論我們喜歡與否,自私和其他一些陰暗面是我們天性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

    如果你像其他很多人那樣毫無道理地去認為基因的“決定性”是永遠的——絕對而且不可逆,那麼你就很容易落入這個錯誤當中。

    事實上,基因的決定性僅有統計學的意義,“晚霞行千裡”這句衆所周知的諺語是一個很好的類比。

    從統計上來說,晚霞預示着次日是個晴天,但是我們不會為此下太大的賭注。

    我們很清楚地知道天氣變化多端,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

    任何一次天氣預報都可能被證明是錯誤的。

    那僅僅是一個統計學預報而已。

    我們并不會認為晚霞就一定确定了第二天天氣晴朗,那麼我們同樣也不應該認為基因就真能确定些什麼。

    沒有任何理由能讓我們認為基因的效果不能被其他因素影響而逆轉。

    對于遺傳決定論的詳細讨論,以及為什麼會有這些誤解,請閱讀《延伸的表現型》(TheEitalicendedPhenotype)第二章,以及我的《社會學:茶杯裡的新風暴》(Sociobiology:TheNewStorminaTeacup)的論文。

    我還曾因為聲稱人類從本質上來說都是芝加哥匪徒而被譴責!但是芝加哥匪徒這個比喻的關鍵點在于: 了解一個人成功的環境能夠告訴你一些關于這個人的事情。

    這和芝加哥匪徒的哪個具體的品質沒有任何關系。

    我同樣也可以用一些其他的類比,例如一個已在英國國家教會取得高位的人,或者一個被選入雅典娜神廟的人。

    在任何一個例子中,我比喻的主體都是基因而不是人。

     我在《捍衛自私的基因》(Indefenseofselfishgenes)的文章裡讨論了這一點以及一些其他字面上的誤解。

    上面那段話就是從其中摘錄的。

     我必須補充一句的是,那些本章偶爾出現的政治性對白讓我在1989年重新閱讀的時候很不舒服。

    “最近幾年裡,還需要把這(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