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周年版簡介 · 2
關燈
小
中
大
将生物體拟人化則更加麻煩。
這是因為生物體不同于基因,它們擁有大腦,因此也可能真正擁有自私與利他之類主觀意識的想法,讓我們可以辨認。
如果本書叫做“自私的獅子”可能會真的迷惑讀者,而“自私的基因”則不應有這種問題。
就像有人可以把自己想象為光束,聰明地選擇通過級聯透鏡與棱鏡的最佳路徑,或者将自己想象為基因,選擇傳遞千秋萬代的最佳路徑,我們也可以假定一隻獅子計算着其基因長期生存的最佳行為策略。
漢密爾頓帶給生物學的第一份禮物是其準确的數學計算,這可以算出一隻真正的達爾文主義的生物——比如獅子——決定最大化其基因長期生存的概率時,所應采取的策略。
這本書裡,我采用了生物體和基因的兩個層次,用非正式、口語化的語言來描述這種計算。
在第148頁裡,我們迅速從一個層次轉向另一個層次: 我們已經考慮過在什麼條件下做母親的讓小個子死掉事實上是合算的。
如果單憑直覺判斷,我們大概總是認為小個子本身是會掙紮到最後一刻的,但這種推斷在理論上未必能站得住腳。
一旦小個子瘦弱得使其預期壽命縮短,而且縮短到這樣的程度,以緻他從同樣數量的親代投資中獲得的利益還不到其他幼兒的一半,這時他也就該體面而心甘情願地死去。
這樣,他的基因反而能夠獲益。
這是個體層次的自我審視。
這裡的假設不是小個子作出讓自己快樂和感覺良好的選擇,而是達爾文世界的個體生物會作出“如果……那麼……”的估算,以得出對其基因最好的選擇。
這個段落還在繼續明确地迅速轉化至基因層面的拟人化: 就是說,一個基因發出了這樣的指令:“喂,如果你個子比你的骨肉兄弟瘦小得多的話,那你不必死捱活撐,幹脆死了吧!”這個基因在基因庫中将取得成功,因為它在小個子體内活下去的機會本來就很小,而它卻有50%的機會存在于得救的每個兄弟姐妹體内。
接下來的段落則又迅速回到小個子的自我審視: 小個子的生命航程中有一個有去無回的臨界點。
在達到這一臨界點之前,他應當争取活下去,但一到了臨界點之後,他應停止掙紮,甯可讓自己被他的骨肉兄弟或父母吃掉。
我真的相信,隻要讀者仔細完整地閱讀本書,這兩個層次的拟人化一點兒都不會使人迷惑。
隻要描述恰當,這兩個層次的“如果……那麼……”評估都會得到完全相同的結論,這也正是判斷其正确性的标準。
所以,如果我現在重寫這本書,我不覺得我會放棄拟人化描述。
重寫一遍書是一回事,重讀一遍書則是另一回事。
我們得怎麼對待這位澳大利亞讀者的判決書呢? (這本書)非常引人入勝,但有時我希望我沒有重讀過它……一方面,我驚歎于道金斯多麼清晰而有根據地看清如此複雜過程的來龍去脈……但同時,我還要責怪《自私的基因》使我在之後的10多年裡,不得不與抑郁症進行長期較量……我不再對生命靈魂的認識感到确定,并嘗試尋找更深層次的東西——試着去相信,但卻不能相信——我發現這本書在字裡行間裡将我所有模糊的想法都一掃而光,而且阻止這些想法重新凝聚于我的腦海中。
幾年前,這造成了我個人生活中的一次嚴重危機。
我之前也描述過一些讀者産生的類似反應: 我第一本書的一個外國出版商坦言:閱讀這本書後,他失眠了3天,被書中傳達的冷酷無情的信息而深深困擾。
另外一些人則問我每天早上如何能離開床鋪。
一個偏遠鄉村的教師寫信責備我,因為一個學生讀完書後含淚找到他,說這本書使她的生命變得空虛而無意義。
他建議她不要把這本書給任何她的
這是因為生物體不同于基因,它們擁有大腦,因此也可能真正擁有自私與利他之類主觀意識的想法,讓我們可以辨認。
如果本書叫做“自私的獅子”可能會真的迷惑讀者,而“自私的基因”則不應有這種問題。
就像有人可以把自己想象為光束,聰明地選擇通過級聯透鏡與棱鏡的最佳路徑,或者将自己想象為基因,選擇傳遞千秋萬代的最佳路徑,我們也可以假定一隻獅子計算着其基因長期生存的最佳行為策略。
漢密爾頓帶給生物學的第一份禮物是其準确的數學計算,這可以算出一隻真正的達爾文主義的生物——比如獅子——決定最大化其基因長期生存的概率時,所應采取的策略。
這本書裡,我采用了生物體和基因的兩個層次,用非正式、口語化的語言來描述這種計算。
在第148頁裡,我們迅速從一個層次轉向另一個層次: 我們已經考慮過在什麼條件下做母親的讓小個子死掉事實上是合算的。
如果單憑直覺判斷,我們大概總是認為小個子本身是會掙紮到最後一刻的,但這種推斷在理論上未必能站得住腳。
一旦小個子瘦弱得使其預期壽命縮短,而且縮短到這樣的程度,以緻他從同樣數量的親代投資中獲得的利益還不到其他幼兒的一半,這時他也就該體面而心甘情願地死去。
這樣,他的基因反而能夠獲益。
這是個體層次的自我審視。
這裡的假設不是小個子作出讓自己快樂和感覺良好的選擇,而是達爾文世界的個體生物會作出“如果……那麼……”的估算,以得出對其基因最好的選擇。
這個段落還在繼續明确地迅速轉化至基因層面的拟人化: 就是說,一個基因發出了這樣的指令:“喂,如果你個子比你的骨肉兄弟瘦小得多的話,那你不必死捱活撐,幹脆死了吧!”這個基因在基因庫中将取得成功,因為它在小個子體内活下去的機會本來就很小,而它卻有50%的機會存在于得救的每個兄弟姐妹體内。
接下來的段落則又迅速回到小個子的自我審視: 小個子的生命航程中有一個有去無回的臨界點。
在達到這一臨界點之前,他應當争取活下去,但一到了臨界點之後,他應停止掙紮,甯可讓自己被他的骨肉兄弟或父母吃掉。
我真的相信,隻要讀者仔細完整地閱讀本書,這兩個層次的拟人化一點兒都不會使人迷惑。
隻要描述恰當,這兩個層次的“如果……那麼……”評估都會得到完全相同的結論,這也正是判斷其正确性的标準。
所以,如果我現在重寫這本書,我不覺得我會放棄拟人化描述。
重寫一遍書是一回事,重讀一遍書則是另一回事。
我們得怎麼對待這位澳大利亞讀者的判決書呢? (這本書)非常引人入勝,但有時我希望我沒有重讀過它……一方面,我驚歎于道金斯多麼清晰而有根據地看清如此複雜過程的來龍去脈……但同時,我還要責怪《自私的基因》使我在之後的10多年裡,不得不與抑郁症進行長期較量……我不再對生命靈魂的認識感到确定,并嘗試尋找更深層次的東西——試着去相信,但卻不能相信——我發現這本書在字裡行間裡将我所有模糊的想法都一掃而光,而且阻止這些想法重新凝聚于我的腦海中。
幾年前,這造成了我個人生活中的一次嚴重危機。
我之前也描述過一些讀者産生的類似反應: 我第一本書的一個外國出版商坦言:閱讀這本書後,他失眠了3天,被書中傳達的冷酷無情的信息而深深困擾。
另外一些人則問我每天早上如何能離開床鋪。
一個偏遠鄉村的教師寫信責備我,因為一個學生讀完書後含淚找到他,說這本書使她的生命變得空虛而無意義。
他建議她不要把這本書給任何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