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版初版編者序
關燈
小
中
大
錯綜複雜的叙事,豐富多彩的情節,幽默的筆調,離奇的情與欲,不斷閃現的大膽構思——開卷後,我們會驚歎連連地沉浸在這部作品的世界中。
《薩拉戈薩手稿》是一部神秘感長存的著作。
縱覽全書,揚·波托茨基如同博爾赫斯所說的那位崔鵬[1],不但想創作一本比《紅樓夢》人物更多的小說,同時還要締造一座讓所有讀者都如堕煙海的迷宮。
或許波托茨基曾自問過這樣一個問題:不局限于唯一一個“主人公”或者說中心人物的視野和經曆,而是通過一群主角的觀點,借助他們千變萬化的視角,去創造一個世界,與此同時,還要把現有的所有叙事類型集于一書,這究竟該如何去實現?換言之,在叙述一系列故事(這看起來是波托茨基很喜歡的叙述法)的同時,怎樣才能讓它們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不是松散的合集?想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為所有這些故事找到一個能讓它們融為一體的框架。
其實這是不乏先例的。
要綜合參考的對象有兩類故事集,一類是《一千零一夜》《十日談》《坎特伯雷故事集》,在這些作品中,框架僅僅是一種非常薄弱的外部串聯,另一類是《堂吉诃德》《吉爾·布拉斯》,這些作品裡的故事隻是作為情節主線的次要元素嵌入其中的。
波托茨基要在兩者之間尋求一種平衡,同時還要超越所有這些先例。
書名“薩拉戈薩手稿”本身就構成了第一層框架:我們将閱讀到的是一份于1765年放入一個鐵盒的曆史文獻,1809年,它在戰火中被偶然發現,随後由一位拿破侖軍隊的軍官譯成法語。
小說的主框架是通過一對互補視角呈現給我們的一段奇遇故事:一方面,這是一位尚未到弱冠之年的青年男子(阿方索·範·沃登)的故事,他剛剛踏入社會,面對的就是一片讓他心神不安的天地;另一方面,這也是一個四十歲男人(族長)的故事,他感到自己正邁向暮年,體力衰退,難于繼續承擔應盡的職責,也無法推進組織的宏大計劃,因此希望物色一位合适的繼任者。
在異鄉的土地上,在一片屬于火山帶的荒涼地區,阿方索·範·沃登遭遇到一系列類似入會儀式的考驗:他在絞刑架下醒來,身邊是兩具風幹的屍體;盡管承受種種壓力,但他需要嚴守一個一步步向他揭開謎底的秘密,并始終忠于自己的承諾和信仰。
在孤身一人的情況下,他深入地下,用一隻長柄錘加一把鑿子來采掘金礦,他還經受了一次象征意味濃厚的水漫礦井的考驗。
他的勇敢最終赢得回報:他不僅擁有了金子和各種榮耀,兩位妻子還為他各生下一個孩子。
所有這些考驗都是由戈梅萊斯家族的族長安排的,他在一個潛居地下的組織裡擔任領袖,幾個世紀以來,這個組織一直在積極籌劃,準備有朝一日重返俗世,讓真正的宗教威揚四海(這是否有點像波托茨基同時代作家讓·保羅[2]筆下某個革命組織策劃的行動?)。
族長年輕時曾進入過一個沿襲了古埃及傳統秘儀的地下世界,他在那裡和範·沃登一樣,經曆了一場考驗勇氣的儀式。
按照命運的安排,族長應成為馬赫迪即救世主式的人物,但他自感沒有這樣的才能,也缺乏這方面的欲望。
而就在範·沃登給戈梅萊斯家族續下香火之後,能為未來實現種種宏偉計劃提供保障的金礦卻枯竭了,這片地下世界也随之在一場爆炸中化作烏有。
在這層框架中穿插着很多故事,其中很大一部分經過族長的精心編排,有的是為了影響範·沃登的言行而虛構出來的(帕切科、秘法師、利百加、猶太浪人),有的是起消遣作用的真實傳奇故事(佐托、吉普賽人首領阿瓦多羅),此外還有兩位遠行者的故事,他們的出現純屬意外,但又恰到好處:貝拉斯克斯,他也是戈梅萊斯家族的一位成員;托雷斯·羅韋拉斯,他是吉普賽人首領幼年時的朋友。
在這些故事中,吉普賽人首領的故事比重極高(從第十二天開始,一直延續到第六十一天,内容約占全書的一半),讀者不免偶爾會将他當作本書的主人公,甚至波托茨基本人也把這一部分截取出來單獨成冊,以“阿瓦多羅”的書名出版[3]。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段流浪漢小說構成了位于主框架内部的第二層框架;但就像建築上的老虎窗一樣,這層框架留出了一處處供其他主角講述自己故事的空間(貝拉斯克斯、猶太浪人、托雷斯·羅韋拉斯),而其本身又嵌套着其他一些故事。
從篇章結構上看,主框架以及第二層框架的一部分是内含對稱布局的,這在作者的最初構思裡體現得尤為明顯。
按照當時的設想,作品應以六個“十日談”的形式呈現出來,在《阿瓦多羅》一書單獨成冊出版前,所有的手稿和印刷稿都附有“十日談”這樣的副标題。
此外,“十日談”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結構性功能,也就是說,如果按“十日談”的方式将全書劃分為六章的話,任何一組情節(分散在幾天裡的故事)都不會因為某一章的結束而被一分為二[4]。
我們于是可以清晰地看出,主框架即範·沃登的奇遇故事以及戈梅萊斯家族秘密的故事,它們精準地處在小說的開篇、中心點和結尾;而作為族長主要輔佐者的秘法師,他在第一個“十日談”裡出場,他家族的故事在最後一個“十日談”中展開。
在第二層框架(吉普賽人首領的故事)内部,我們注意到,阿瓦多羅父親的故事被放置在第二個“十日談”的起始部分(第十二、十三天),以及倒數第二個“十日談”的結尾部分(第五十四天);隆澤托和埃爾維拉的故事則位于第二個“十日談”的後一半(第十五至十八天、第二十天),以及倒數第二個“十日談”的前一半(第四十一至四十五天)。
這樣的對稱布局與情節發展結合得非常自然,完全不會在閱讀過程中形成突兀感,相反,它使作品産生了一種内在的平衡,更讓穿插了其他一些次要情節的全書結構變得更為牢固[5]。
如果這些故事隻是簡單地放在同一個框架内,一個接一個前後連接,那我們看到的便是個傳統的“嵌套小說”(romanàtiroirs)。
然而,波托茨基在這一點上又有自己的創新:這些故事每一個都可以自成框架,再引導出一些新的故事來——甲在講述第一個故事時,會夾進一段乙向他講述的第二個故事,而在這第二個故事講述的過程中,又會出現乙從丙那裡聽來的第三個故事……通過這樣連續不斷的套中套結構,波托茨基創造了一種“連環嵌套”(àtiroirsgigogne)的小說形式。
這一現象在第二層框架内尤為明顯,随着吉普賽人首領故事的展開,插入的内容變得越來越多,三層嵌套是時而可見的,五層嵌套甚至也能找得出例子:在第五十三天,我們看到的是封地騎士托拉爾瓦向布拉斯·埃瓦斯講述的他自己的故事,而這個故事是由埃瓦斯複述給科納德斯,再由科納德斯複述給布斯克羅斯,又由布斯克羅斯當着阿瓦多羅的面轉述給托萊多,最後由阿瓦多羅向範·沃登講述出來的!嵌套結構弄到如此繁複的程度,甚至連小說裡的人物利百加和貝拉斯克斯有時也口出怨言,他們當衆表示,自己像進入迷宮一樣,聽得不明所以。
這部小說還令人驚歎地将各種叙事類型集于一書:黑色小說(絞刑架的故事),盜匪故事(佐托),神怪故事(帕切科、秘法師),幽靈故事,流浪漢小說(阿瓦多羅),浪蕩子的故事(帕切科、托萊多、布拉斯·埃瓦斯),哲學故事(貝拉斯克斯、疊戈·埃瓦斯),愛情故事(埃爾維拉和隆澤托、洛佩和伊内絲、特拉斯卡拉和托雷斯、族長和翁迪娜),政治類小說(阿瓦多羅故事的結尾部分、族長的故事),甚至還有一些類似炫技的小片段,如疊戈·埃瓦斯百科全書的目錄、烏澤達的家譜;此外,有的故事借鑒了
《薩拉戈薩手稿》是一部神秘感長存的著作。
縱覽全書,揚·波托茨基如同博爾赫斯所說的那位崔鵬[1],不但想創作一本比《紅樓夢》人物更多的小說,同時還要締造一座讓所有讀者都如堕煙海的迷宮。
或許波托茨基曾自問過這樣一個問題:不局限于唯一一個“主人公”或者說中心人物的視野和經曆,而是通過一群主角的觀點,借助他們千變萬化的視角,去創造一個世界,與此同時,還要把現有的所有叙事類型集于一書,這究竟該如何去實現?換言之,在叙述一系列故事(這看起來是波托茨基很喜歡的叙述法)的同時,怎樣才能讓它們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而不是松散的合集?想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為所有這些故事找到一個能讓它們融為一體的框架。
其實這是不乏先例的。
要綜合參考的對象有兩類故事集,一類是《一千零一夜》《十日談》《坎特伯雷故事集》,在這些作品中,框架僅僅是一種非常薄弱的外部串聯,另一類是《堂吉诃德》《吉爾·布拉斯》,這些作品裡的故事隻是作為情節主線的次要元素嵌入其中的。
波托茨基要在兩者之間尋求一種平衡,同時還要超越所有這些先例。
書名“薩拉戈薩手稿”本身就構成了第一層框架:我們将閱讀到的是一份于1765年放入一個鐵盒的曆史文獻,1809年,它在戰火中被偶然發現,随後由一位拿破侖軍隊的軍官譯成法語。
小說的主框架是通過一對互補視角呈現給我們的一段奇遇故事:一方面,這是一位尚未到弱冠之年的青年男子(阿方索·範·沃登)的故事,他剛剛踏入社會,面對的就是一片讓他心神不安的天地;另一方面,這也是一個四十歲男人(族長)的故事,他感到自己正邁向暮年,體力衰退,難于繼續承擔應盡的職責,也無法推進組織的宏大計劃,因此希望物色一位合适的繼任者。
在異鄉的土地上,在一片屬于火山帶的荒涼地區,阿方索·範·沃登遭遇到一系列類似入會儀式的考驗:他在絞刑架下醒來,身邊是兩具風幹的屍體;盡管承受種種壓力,但他需要嚴守一個一步步向他揭開謎底的秘密,并始終忠于自己的承諾和信仰。
在孤身一人的情況下,他深入地下,用一隻長柄錘加一把鑿子來采掘金礦,他還經受了一次象征意味濃厚的水漫礦井的考驗。
他的勇敢最終赢得回報:他不僅擁有了金子和各種榮耀,兩位妻子還為他各生下一個孩子。
所有這些考驗都是由戈梅萊斯家族的族長安排的,他在一個潛居地下的組織裡擔任領袖,幾個世紀以來,這個組織一直在積極籌劃,準備有朝一日重返俗世,讓真正的宗教威揚四海(這是否有點像波托茨基同時代作家讓·保羅[2]筆下某個革命組織策劃的行動?)。
族長年輕時曾進入過一個沿襲了古埃及傳統秘儀的地下世界,他在那裡和範·沃登一樣,經曆了一場考驗勇氣的儀式。
按照命運的安排,族長應成為馬赫迪即救世主式的人物,但他自感沒有這樣的才能,也缺乏這方面的欲望。
而就在範·沃登給戈梅萊斯家族續下香火之後,能為未來實現種種宏偉計劃提供保障的金礦卻枯竭了,這片地下世界也随之在一場爆炸中化作烏有。
在這層框架中穿插着很多故事,其中很大一部分經過族長的精心編排,有的是為了影響範·沃登的言行而虛構出來的(帕切科、秘法師、利百加、猶太浪人),有的是起消遣作用的真實傳奇故事(佐托、吉普賽人首領阿瓦多羅),此外還有兩位遠行者的故事,他們的出現純屬意外,但又恰到好處:貝拉斯克斯,他也是戈梅萊斯家族的一位成員;托雷斯·羅韋拉斯,他是吉普賽人首領幼年時的朋友。
在這些故事中,吉普賽人首領的故事比重極高(從第十二天開始,一直延續到第六十一天,内容約占全書的一半),讀者不免偶爾會将他當作本書的主人公,甚至波托茨基本人也把這一部分截取出來單獨成冊,以“阿瓦多羅”的書名出版[3]。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段流浪漢小說構成了位于主框架内部的第二層框架;但就像建築上的老虎窗一樣,這層框架留出了一處處供其他主角講述自己故事的空間(貝拉斯克斯、猶太浪人、托雷斯·羅韋拉斯),而其本身又嵌套着其他一些故事。
從篇章結構上看,主框架以及第二層框架的一部分是内含對稱布局的,這在作者的最初構思裡體現得尤為明顯。
按照當時的設想,作品應以六個“十日談”的形式呈現出來,在《阿瓦多羅》一書單獨成冊出版前,所有的手稿和印刷稿都附有“十日談”這樣的副标題。
此外,“十日談”本身也具有一定的結構性功能,也就是說,如果按“十日談”的方式将全書劃分為六章的話,任何一組情節(分散在幾天裡的故事)都不會因為某一章的結束而被一分為二[4]。
我們于是可以清晰地看出,主框架即範·沃登的奇遇故事以及戈梅萊斯家族秘密的故事,它們精準地處在小說的開篇、中心點和結尾;而作為族長主要輔佐者的秘法師,他在第一個“十日談”裡出場,他家族的故事在最後一個“十日談”中展開。
在第二層框架(吉普賽人首領的故事)内部,我們注意到,阿瓦多羅父親的故事被放置在第二個“十日談”的起始部分(第十二、十三天),以及倒數第二個“十日談”的結尾部分(第五十四天);隆澤托和埃爾維拉的故事則位于第二個“十日談”的後一半(第十五至十八天、第二十天),以及倒數第二個“十日談”的前一半(第四十一至四十五天)。
這樣的對稱布局與情節發展結合得非常自然,完全不會在閱讀過程中形成突兀感,相反,它使作品産生了一種内在的平衡,更讓穿插了其他一些次要情節的全書結構變得更為牢固[5]。
如果這些故事隻是簡單地放在同一個框架内,一個接一個前後連接,那我們看到的便是個傳統的“嵌套小說”(romanàtiroirs)。
然而,波托茨基在這一點上又有自己的創新:這些故事每一個都可以自成框架,再引導出一些新的故事來——甲在講述第一個故事時,會夾進一段乙向他講述的第二個故事,而在這第二個故事講述的過程中,又會出現乙從丙那裡聽來的第三個故事……通過這樣連續不斷的套中套結構,波托茨基創造了一種“連環嵌套”(àtiroirsgigogne)的小說形式。
這一現象在第二層框架内尤為明顯,随着吉普賽人首領故事的展開,插入的内容變得越來越多,三層嵌套是時而可見的,五層嵌套甚至也能找得出例子:在第五十三天,我們看到的是封地騎士托拉爾瓦向布拉斯·埃瓦斯講述的他自己的故事,而這個故事是由埃瓦斯複述給科納德斯,再由科納德斯複述給布斯克羅斯,又由布斯克羅斯當着阿瓦多羅的面轉述給托萊多,最後由阿瓦多羅向範·沃登講述出來的!嵌套結構弄到如此繁複的程度,甚至連小說裡的人物利百加和貝拉斯克斯有時也口出怨言,他們當衆表示,自己像進入迷宮一樣,聽得不明所以。
這部小說還令人驚歎地将各種叙事類型集于一書:黑色小說(絞刑架的故事),盜匪故事(佐托),神怪故事(帕切科、秘法師),幽靈故事,流浪漢小說(阿瓦多羅),浪蕩子的故事(帕切科、托萊多、布拉斯·埃瓦斯),哲學故事(貝拉斯克斯、疊戈·埃瓦斯),愛情故事(埃爾維拉和隆澤托、洛佩和伊内絲、特拉斯卡拉和托雷斯、族長和翁迪娜),政治類小說(阿瓦多羅故事的結尾部分、族長的故事),甚至還有一些類似炫技的小片段,如疊戈·埃瓦斯百科全書的目錄、烏澤達的家譜;此外,有的故事借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