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及本書大事年表

關燈
esPeuplesquionthabitéanciennementcescontrées)、《再遊黑海回憶錄》。

     1832年 普希金根據不完整的《薩拉戈薩手稿》的開篇内容[47],創作了一個俄語版本,即詩作《阿方索》(Alphonse)。

     1834年 庫爾尚伯爵(即莫裡斯·庫贊)[48]出版了一本所謂的《克雷基侯爵夫人回憶錄》(SouvenirsdelaMarquisedeCréquy),書中以“地上的天堂”為題,講述了一段“卡廖斯特羅手稿殘章”的故事,内容剽竊了“朱利奧·羅馬蒂和薩萊諾山公主的故事”(參見第十二、第十三天的内容)。

     1841年 “庫爾尚伯爵”在《新聞報》(LaPresse)上發表作品《奪命谷》(LeValfuneste),内容抄襲了《阿方索·範·沃登生命中的十天》的開篇,《國民報》(LeNational)揭露了這次抄襲,雙方為此打起官司,一時間鬧得滿城風雨。

     1842年 《阿方索·範·沃登生命中的十天》在巴黎重印。

     1847年 埃德蒙·霍耶茨基[49]在萊比錫出版《薩拉戈薩手稿》的波蘭語譯本。

     1855年 華盛頓·歐文[50]出版《沃爾夫特栖息地》(Wolfert'sRoostandotherstories)一書,書中有一段“馬耳他騎士團大區領主”的故事,但沒有指明出處(參見第五十三天的内容)。

     1862年 霍耶茨基的譯本在布魯塞爾重版。

     1917年 霍耶茨基的譯本在華沙重版(收入“缪斯叢書”)。

     霍耶茨基的譯本在華沙重版[出版者馬裡安·托波羅夫斯基(MarianToporowski)],有少量改動和删節。

     1956年 經萊謝克·庫庫爾斯基(LeszekKukulski)編校(除霍耶茨基的譯本外,還對照了S版本和K版本的手稿[51]),新的波蘭語版本在華沙出版。

     1958年 經羅傑·卡依瓦[52]編校,非全本的《薩拉戈薩手稿》重版(約占全書四分之一)。

     1964年 沃伊切赫·哈斯[53]将《薩拉戈薩手稿》搬上大屏幕。

     1968年 萊謝克·庫庫爾斯基的《薩拉戈薩手稿》波蘭語版本經重新編校後重版。

     1972年 羅傑·卡依瓦編校的版本以“阿維拉女公爵”(Laduchessed'Avila)的書名重印。

     1973年 法國電視廣播公司(ORTF)在其所屬頻道播放菲利普·杜克萊斯特(PhilippeDucrest)導演的四集電視劇《阿維拉女公爵》。

     1980年 經達尼埃爾·博瓦(DanielBeauvois)編校,《阿斯特拉罕和高加索的草原之旅》(兩卷)重版。

     1987年 多米尼克·特裡埃爾(DominiqueTriaire)整理、評注的波托茨基的《政治文集》(Ecritspolitiques)出版。

     1989年 《薩拉戈薩手稿》第一個全本出版。

     多米尼克·特裡埃爾編校的《滑稽表演集及安達盧西亞的吉普賽人》重版。

     *** [1]譯注:波多利亞是東歐的一個曆史地區,包括現烏克蘭中西部、西南部及摩爾多瓦東北部的部分地區。

    曆史上先後屬多個國家,1672年被奧斯曼帝國占領,1699年重回波蘭立陶宛聯邦,1793年在波蘭第二次被瓜分時成為俄羅斯帝國的一個省。

     [2]譯注:現烏克蘭南部文尼察州村落。

     [3]譯注:當時的西西裡王國尚未并入意大利。

     [4]譯注:當時塞爾維亞屬奧斯曼帝國統治。

     [5]譯注:科普特人指古埃及信仰基督教的民族。

     [6]譯注:波吉亞家族是15和16世紀影響整個歐洲的西班牙裔意大利貴族家族,也是文藝複興時期僅次于美第奇家族的意大利著名家族。

     [7]譯注:斯坦尼斯瓦夫二世(1732-1798),波蘭立陶宛聯邦末代國王與大公(1764-1795)。

     [8]譯注:菲利波·馬齊(FilippoMazzei,1730-1816),意大利醫生、哲學家、思想家、學者。

     [9]譯注:西庇阿·皮亞托利(ScipionePiattoli,1749-1809),意大利天主教士、教育家、作家、政治活動家,是波蘭啟蒙運動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10]譯注:斯特法妮·菲利西泰·德·讓利斯(StéphanieFélicitédeGenlis,1746-1830),法國女文學家。

     [11]譯注:在第二次瓜分波蘭時,波茲南被劃歸普魯士。

     [12]譯注:V城當指華沙。

     [13]譯注:腓特烈·威廉二世(1744-1797),普魯士國王(1786-1797)。

     [14]譯注:薩爾馬提亞人是位于黑海以北的伊朗人部落聯盟。

    自15世紀起,波蘭人開始将自己的起源與薩爾馬提亞人聯系在一起,16-19世紀,薩爾馬提亞主義成為在波蘭貴族中占領統治地位的生活方式、文化和思想。

    薩爾馬提亞主義贊頌波蘭軍隊過去的勝利,倡導波蘭貴族維持這種傳統。

     [15]譯注:讓—皮埃爾·弗朗索瓦·布朗夏爾(Jean-PierreFrançoisBlanchard,1753-1809),法國航空家,曾駕熱氣球于1785年第一次飛越拉芒什海峽。

     [16]譯注:古斯塔夫三世(1746-1792),瑞典國王,他是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的外甥,俄羅斯女皇葉卡捷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