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關燈
[1]聖貝爾納德(BernadetteSoubirous):出生于法國的天主教聖徒。

    她十四歲時在一個岩洞附近看到聖母馬利亞顯靈。

    随後,她一生中還曾多次見到過聖母顯靈,她本人逝世後被天主教封聖。

    這裡是用來戲稱一處岩洞。

     [2]弗拉芒語(Flemisch):比利時北部使用的荷蘭語,與法語并列為比利時官方語言,是弗拉芒族人所用的語言。

    在荷蘭稱荷蘭語,在比利時稱弗拉芒語。

     [3]霍屯督人(Hottentots):生活在南部非洲的土著族群,自稱“科伊科伊人”(Khoikhoi)。

    “霍屯督人”是荷蘭殖民者對其的蔑稱。

    這裡用來指蒙昧無知的小孩。

     [4]《羅莎·瑪麗》:美國歌舞喜劇,講述加拿大森林裡印第安女孩的愛情故事,1928年改編為同名默片。

    1936年又改成有聲電影,傳入中國,當時譯為《鳳凰于飛》。

     [5]狄安娜·杜賓(DeannaDurbin,1921- ):出生于加拿大的美國女影星,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風靡一時。

     [6]大衛基金會(Davidsfonds):創辦于1875年的一個天主教組織,緻力于發展比利時地區的弗拉芒語文化。

     [7]拉普斯金(Rasputin,1872-1916):俄羅斯的一個修道士,被傳為惡魔巫師,曾因救治沙皇尼古拉斯二世的兒子阿列克謝而進入宮廷,在皇後支持下把持後宮大權。

     [8]維娜·吉布森(WynneGibson,1905-1987):美國電影演員,其名聲在20世紀30年代盛極一時。

     [9]白亞德(Bayard):比利時登德爾蒙德(Dendermonde)小城中流傳着關于這匹馬保護自己的主人免遭查理大帝囚禁的故事,該城每十年會舉辦遊行活動紀念這匹馬。

    白亞德馬後來成為世界文化遺産。

     [10]德卡威(DKW):原為丹麥人喬爾根·斯卡夫特·拉斯穆森(JørgenSkafteRasmussen)發明的玩具發動機“男孩夢”(DesKnabenWunsch),1922年被改良為摩托車發動機“小奇迹”(DasKleinerWunder)。

    1927年,拉斯穆森推出了配有新型發動機的奧迪車,也以DKW命名,經過改良,成為20世紀30年代德國産量最高、最受歡迎的小型汽車。

     [11]恩格爾(Engel):後文中瑪麗·安爾的昵稱,也是“天使”的意思。

     [12]安澤海姆(Anzegem):比利時西弗蘭德省的一個區。

     [13]歐梅爾:多博雷的姓。

     [14]聖阿契爾·拉蒂(AchilleRatti,1857-1939):教皇庇護十一世,1922年被推舉為教宗。

     [15]圭多·赫澤拉(GuidoGezelle,1830-1899):19世紀比利時最重要的弗拉芒語作家,以其代表作《墓園之花》推動了弗拉芒語詩歌複興,詩歌多以自然與宗教為題材,流露出強烈的民族情感。

     [16]赫爾曼·特爾林克(HermanTeirlinck,1879-1967):比利時著名小說家、劇作家,以弗拉芒語寫作。

     [17]布蘭肯貝爾赫:比利時西弗蘭德省的一座海濱城市。

     [18]威廉·退爾(WilhelmTell):傳說中的瑞士民族英雄,在13和14世紀之交帶領瑞士民衆反對奧布斯堡王朝暴君的統治。

    傳說他曾被迫射擊自己兒子頭上頂着的一隻蘋果。

    他準備好了兩支箭,拉弓之後一箭射中蘋果。

    而另一支箭他是準備失手時射殺刁難他的軍官的。

     [19]奇釀(Elixird'Anvers):比利時名酒,始于1863年。

     [20]亨利庫斯·拉米羅伊(HenricusLamiroy,1883-1952):布魯日第二十三代大主教。

     [21]雷克斯(REX):一個比利時法西斯主義政黨,其名字源自拉丁語“ChristusRex”(基督即王),創始于1918年,具有基督教色彩,在法西斯德國占領比利時地區的時期與納粹緊密合作。

     [22]列奧普德國王(LeopoldⅢ,1901-1983):比利時國王,1934-1951年在位,1940年在德國入侵中投降,在比利時被占領期間對納粹德國表現暧昧,戰後受到本國人民譴責。

     [23]聖主顯靈節:基督教節日,其實是最初的聖誕節,為1月6日,也稱為“三聖節”。

     [24]在《聖經》傳統中,善良牧羊人是基督的形象之一。

    許多宗教畫遂以此為題材。

     [25]原文為:“Diesirae,diesilla.”從中世紀流傳下來的拉丁語基督教頌歌的第一句,歌詞描寫了末日審判的情景。

    這首歌從14世紀以來多用于葬禮彌撒。

     [26]萊昂·德雷勒(LéonDegrelle):比利時的雷克斯運動創始人,崇拜希特勒,後加入黨衛軍,雄心勃勃要建立“大弗拉芒”國家,吸引了很多青年追随他。

     [27]金馬刺戰役:于1302年7月11日在弗蘭德地區由平民發起的反抗法國占領軍的戰役,弗蘭德平民以少勝多,大敗法軍,後來将法國貴族的金馬刺示衆。

     [28]聖母馬利亞在基督死後悲痛地懷抱基督是基督教繪畫和雕塑的常見題材。

     [29]揚·貝爾西曼斯(JanBerchmans,1599-1621):虔誠的耶稣會士,1888年被教皇封聖。

     [30]括号裡為正确發音。

    此處是想模仿梅爾克口齒不清的樣子。

     [31]指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1918年),下文中出現的“14-18年”都代表此意。

     [32]即耶稣被釘上十字架時,羅馬士兵所做過的事。

    各福音書中對此都有記載。

     [33]恩維爾·帕夏(EnverPascha,1881-1922):奧斯曼土耳其軍隊領袖,在一戰期間号召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加入同盟國陣營。

     [34]埃特納火山(MonteEtna):歐洲最大的活火山,位于意大利西西裡島東海岸。

     [35]斯特龍伯利火山(StromboliVolcano):意大利半島西邊的一處活火山。

     [36]共濟會(Freemasonry):出現于18世紀西歐的準宗教兄弟會團體,會員散布全球,倡導博愛、自由、慈善,在納粹控制歐洲期間遭受誣陷和殘酷鎮壓。

     [37]奧裡諾科河(Orionco):南美洲第三大河。

     [38]易洛魁(Iroquios):北美原住民聯盟。

     [39]蘇族人(Sioux):北美的一個印第安部落。

     [40]根據聖經《馬太福音》,耶稣的使徒猶大為了向猶太祭司指認耶稣而親吻了他。

    猶大之吻用來指暗藏殺機的親吻或示好。

     [41]佩特魯斯·卡尼西烏斯(PetrusCanisius):16世紀的教父、基督神學家和作家,荷蘭最早的耶稣會信徒之一。

    後來被教皇封聖。

     [42]指傑夫·謝亨斯(JefScherens),比利時場地自行車賽運動員,從1932年至1937年六次蟬聯場地自行車賽世界冠軍。

    在比利時獲得昵稱“小貓仔”。

     [43]尖刀(Kris):也稱馬來短劍,是出自東南亞馬來群島與馬來半島的一種短刀,刀鋒和刀柄都是彎曲的。

     [44]聖母馬利亞周年:按照聖母馬利亞一生的經曆,在其受孕、産子、悲悼基督受難、去世、升天等日期進行紀念活動而形成的一年周期。

     [45]全城與全球祈福(urbietorbi):羅馬教皇在複活節、聖誕節或自己登基之日公布的祈福緻辭。

     [46]聖母大殿(BasilikaSantaMariaMaggiore):位于意大利羅馬,是天主教的四座特級宗座聖殿之一。

     [47]法利賽人(Pharisees):猶太教四大派别之一,在《新約》中被描述為僞善自大的教條主義者,與基督對立。

     [48]揚·貝爾希曼斯(JanBerchmans):來自弗拉芒地區的耶稣會士,後被教皇封聖,是青少年學生的保護神。

     [49]澤佩林菲爾德集會(Zeppelinfeld):在紐倫堡附近,自1933年起被納粹黨及其政府用于閱兵和向元首緻敬的集會。

     [50]姓名的這兩個單詞(MarcelMortelmans)都以“m”開頭。

     [51]蒂羅爾(Tirol):奧地利西部及意大利北部的阿爾卑斯山區,是著名旅遊勝地。

     [52]托馬斯·阿奎因所寫的贊歌《皇皇聖體》。

     [53]阿帕契人(Apache):美國某些原住民部族的統稱。

     [54]卡爾:卡爾一世,丹麥國王克努特四世之子,在父親死後移居弗拉芒地區,後成為弗蘭德公爵。

    死後被封聖。

     [55]菲利奇楊·弗伐克(FelicienVervaecke):比利時自行車賽手,在20世紀30年代多次在環法自行車賽上獲獎。

     [56]小學期(Trimester):是将一年分為三個學期的學制下的一個學期。

     [57]威廉·退爾(WilhelmTell):為瑞士獨立而鬥争的傳奇英雄。

     [58]魔幻神燈(Laternamagica):歐洲17-20世紀使用的幻燈片投影儀。

     [59]瑞士的呂特利草坪被稱為“瑞士的搖籃”。

    相傳烏裡、施威茨、下瓦爾登的代表于1307年便是在這裡宣誓結盟對抗哈布斯堡王朝,從而開創瑞士建國的曆史。

     [60]蓋斯勒(Gessler):傳說中哈布斯堡王朝派去統治瑞士地區的地方長官,後被威廉·退爾射殺。

     [61]平頭盔(Tommy):德語區在19、20世紀對英國士兵的戲稱。

    平頭盔是英國士兵在一戰中首次使用。

     [62]屈斯納赫特(Küssnacht):瑞士中部地名。

    傳說中威廉·退爾打敗蓋斯勒總督的地方。

     [63]阿斯特麗德王後(QueenAstridofBelgium):原本是瑞典公主,後嫁給比利時國王列奧普德三世。

    他們在屈斯納赫特遭遇車禍,王後去世。

     [64]耶瑟爾紀念碑:紀念一戰中陣亡的弗拉芒士兵的紀念碑。

     [65]原文為法語。

    法國人為了紀念法國王後克勞德,将青梅命名為“Reine-claude”。

     [66]貝克曼斯(Baekelmans):對貝克朗(Baekelandt)的尊稱。

     [67]莎華炫(Çavaseul):比利時著名鞋油品牌。

     [68]聖羅奇(SaintRoch)是天主教聖徒,傳說中救助了很多患黑死病的人,在自己染上黑死病時則得到了一隻狗的幫助。

    他的雕像或畫像旁總有一隻狗相伴。

     [69]原文為德語。

     [70]派契利(Pacelli):也即教皇庇護十二世,1939年即位。

     [71]即裡戈萊托(Rigoletto),威爾第從法國作家雨果的作品改編的著名歌劇中的人物。

     [72]貝爾加(Belga):比利時的一個著名香煙品牌。

     [73]班卓琴(Banjo):美洲黑人的一種樂器。

     [74]即前文說的金馬刺戰役。

     [75]萊厄河(Leie):流經法國和比利時地區的一條河。

     [76]柯尼希與鮑爾(KoenigundBauer):德國曆史悠久的印刷機制造廠。

     [77]保羅—亨利·斯巴克(Paul-HenriSpaak):比利時著名政治家,自1938年起出任比利時首相,堅持反戰中立,1940年起流亡英國。

    戰後再度出任首相,并曾任聯合國大會主席。

     [78]1939年美國奇幻歌舞電影《綠野仙蹤》中桃樂絲所唱的歌曲。

     [79]墨西哥的革命歌曲,是于1934年上映的一部美國同名音樂短片的主題曲。

     [80]《布拉班之歌》(Brabançonne):比利時國歌,這裡作者有意用了法語。

     [81]内爾維族(Nervier):居住在比利時地區的古老部落,屬于高盧人。

     [82]位于比利時布魯日市中心的一座中世紀鐘樓。

     [83]銀行家的名字叫Geldsack,意思為“錢袋子”。

    此處為揶揄。

     [84]阿爾貝國王(AlbertIofBelgium):比利時國王,1909-1934年在位,列奧普德的父親。

     [85]瓦隆人(Wallonen):比利時講法語的瓦隆大區的居民。

     [86]複活節前的星期四,為紀念基督最後的晚餐而常有聖餐禮,複活節為每年春分月圓後第一個星期日。

    西歐有在複活節送彩蛋的習俗。

     [87]沃德薇劇(Vaudeville):盛行于法國19世紀的滑稽歌舞劇,後來被美國吸收并改造為包含多種歌舞雜耍的舞台表演,在20世紀上半葉風行歐美。

     [88]指列昂·布魯姆(LéonBlum),法國政治家和作家,社會黨人,1936年出任總理,維希政府期間被捕入獄。

     [89]即休伯特·皮埃羅(HubertPierlot),比利時政治家,1939年出任首相。

     [90]源自比利時弗拉芒語民歌《霍勒的蒂尼克》(TinekevanHeule),以比利時西弗拉芒區一個小鎮女孩蒂尼克(Tineke)為原型。

     [91]蒙特卡洛(Montecarlo):摩納哥城市,以賭場出名。

     [92]即揚·布雷德爾(JanBreydel),在金馬刺戰役中領導布魯日市民反抗法國的起義領袖之一。

     [93]多尼采蒂(Donizetti):意大利著名歌劇作曲家,後文《愛情魔藥》是他的成名作。

     [94]拉辛(Racine):法國17世紀最偉大的劇作家之一。

     [95]阿斯普列蒙特·林登(d'AspremontLynden):比利時著名政治家,1939年至1944年任農業部長。

     [96]張伯倫(ArthurNevilleChamberlain):英國政治家,保守黨人,1937-1940年出任英國首相,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對納粹德國推行綏靖政策。

    他的兄長奧斯丁·張伯倫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97]但澤原屬普魯士王國,一戰後成為不受德國控制的自由市,後被納粹德國侵占,二戰後成為波蘭領土。

     [98]第五縱隊:其概念出自西班牙内戰,後用來泛指國内潛藏的敵國間諜。

     [99]《鐵心王子》:1937年開始發表的美國漫畫系列,講述亞瑟王與圓桌騎士的故事。

     [100]“你”:用于親人或者平輩好友之間的稱呼。

    上下級或陌生人之間要用敬語“您”。

     [101]加利·庫珀(GaryCooper):好萊塢著名男星。

     [102]簡·哈露(JeanHarlow):好萊塢著名女星。

     [103]彼得·貝諾瓦(PeterBenoit):比利時19世紀著名作曲家,緻力于倡導弗拉芒民族音樂。

     [104]伊曼努埃爾·希爾(EmanuelHiel):比利時19世紀弗拉芒語詩人。

     [105]黑體标記處原文為德語。

     [106]出自歐洲16世紀的棋盤遊戲,參與者擲骰子來決定進格數,起點和終點都是鵝圖案。

     [107]卡爾·馬特(KarlMartell):加洛林王朝時期法蘭克王國的丞相,曾率兵阻擋了信伊斯蘭教的倭馬亞王朝對歐洲的侵入。

     [108]尼民盟(Verdinaso):大尼德蘭民族士兵聯盟,比利時的親法西斯主義政黨,存在于1931-1941年。

     [109]在1384-1482年,勃艮第公國統治了上述地區構成的低地國家,形成尼德蘭區。

    後被法國與奧地利瓜分。

     [110]印第安(Indian):美國著名摩托車廠,成立于1901年。

     [111]沙勒洛瓦(Charleroi):比利時法語區的一座城市。

     [112]貝都因人(Bedouin):在阿拉伯半島過着遊牧生活的阿拉伯人。

     [113]波希米亞人(Bohémien)在法語中原指來自中歐波希米亞地區的流浪民族。

    後泛指不容于主流社會的流浪漢,19世紀末也用來指處于社會邊緣的藝術家群體。

     [114]達米盎神父(FatherDamian):出生于比利時的天主教神父,被派往麻風病患者聚居的莫洛凱島傳教,幫助當地麻風病人,後因患病去世,被封聖。

     [115]《新約·約翰福音》裡提到了七重災難降臨人世,但是埃及遭受的是十災,記載于《舊約·出埃及記》。

     [116]中世紀的一種騎士受封儀式,用劍敲打青年男子肩頭,讓後者成為騎士團的一員。

     [117]《李斯特勳爵曆險故事集》(LordLister):是1908-1910年初次出版的德國暢銷故事集,主人公号稱“李斯特勳爵”。

    後被翻譯成多種文字,風靡歐美。

     [118]原文為意大利語“bravo,dacapo”。

     [119]赫爾曼·戈林(HermannGöring):納粹德國的一位政軍領袖,希特勒親信,蓋世太保首長。

     [120]弗蘭茨·萊哈爾(FranzLehár):匈牙利血統的奧地利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