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後記
關燈
小
中
大
阿根廷作家羅伯特·阿爾特是個有趣的人。
在“最受作家同行忽視”的阿根廷作家排名中,他榜上有名。
然而,在“同行心目中最優秀的阿根廷作家”排名,他也名列前茅——這是兩張矛盾的榜單。
他的威望、才華以及在文學史上的重量級,從不亞于那些瞧不起他的同行們。
可又為何“受忽視”呢? 1900年4月26日,羅伯特·戈多弗雷多·克裡斯托弗森·阿爾特出生于布宜諾斯艾利斯。
他的父親卡爾·阿爾特來自當時隸屬東普魯士的波茲南,德語為其母語;母親則來自說意大利語的的裡雅斯特。
這使阿爾特具有先天的語系特色。
阿爾特的父母随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歐洲移民浪潮來到阿根廷定居。
當時的阿根廷憑借肉類和糧食的出口,經濟蓬勃,在世界最富國排名前十。
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更是從一個不知名的大陸南端的小港口,一躍成為燈火通明的大都會。
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阿根廷政府鼓勵歐洲移民進入,人口每二十年翻一番,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有所減少。
這些歐洲移民大多來自小鎮或村莊,他們深受戰争和貧窮的困擾,将全部希望寄于阿根廷的田野。
然而,抵達後卻發現這裡的土地被少數人掌握,他們隻會再次淪為廉價勞動力。
于是,不甘心的移民返回港口城市布宜諾斯艾利斯,企圖在那裡開辟新生活。
那段時間裡,布宜諾斯艾利斯迅速擴張,卻也不足以為移民們提供充足的住房。
無奈之下,移民們不得不群聚而居——多戶人家合租一棟破舊的老房子,每戶隻租一個小房間,屋子的内院則成為各家各戶的公共舞台。
這便形成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大雜院”。
在這裡,各種文化混合在一起。
摻雜了多種歐洲俚語的黑話發芽滋蔓,妓女、暴力事件和街頭犯罪頻繁出現。
雜居其間的人們,不僅要努力适應一個嶄新的國家,還必須面對日常生活中的不穩定因素與敵意。
好在,文化融合也為當地帶來了一些珍貴的新事物。
從西班牙的無政府主義到蘇聯的社會主義,從陀思妥耶夫斯基到托爾斯泰,宗教信仰和政治運動塞滿人們的頭腦,各種書籍承載着形形色色的思想。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文化生活就此活躍起來,報刊、出版業和文學運動欣欣向榮,探戈也開始流行。
這便是阿爾特的生長環境,也是阿爾特筆下的世界,危險刺激、混亂蕪雜。
掙紮在底層生活中,阿爾特的父親頻繁地更換工作,最終也沒有獲得事業上的成功。
他的母親生了三個孩子,隻有阿爾特一人僥幸存活。
童年阿爾特焦躁不安,無法适應嚴格的學校教育,九歲便辍學在家,在父親的極度暴力下成長。
對他而言,“父親”意味着“恐懼與憎惡”,《七個瘋子》中埃爾多薩因對羞辱和痛苦的描述即是童年回憶。
十六歲時,阿爾特不得已離家出走,靠打各種雜工為生。
他做過油漆工、鐵匠學徒、磚廠工人,也做過書店職員。
在各種勞作中,阿爾特愛上了讀書。
他見縫插針地擠出時間,出入當地的街區書店,閱讀各種能夠找到的圖書,甚至租借、倒賣。
除了熱衷于小說和雜文,他也喜歡鑽研技術手冊、科普讀物和神秘學方面的書籍。
盡管生活相當拮據,他還是在弗洛雷斯街區、文學聚談會、公立圖書館,以及社會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的精神影響下逐步建立了自我的文化疆域。
1920年,二十歲的阿爾特成為一名記者。
最初他負責犯罪版塊,後來開設了“布宜諾斯艾利斯速寫”(Aguafuertesporteas)的專欄,阿爾特此段時間的寫作被認為“以特有的直率和樸實的風格”,描寫了“阿根廷首都日常生活的奇特、虛僞、陌生和美麗”。
他的第一部小說《憤怒的玩具》(Eljugueterabioso)于1926年出版,但并未引起多大關注。
被阿爾特視為最重要作品的《七個瘋子》在1929年10月出版,同樣反響平平。
續集《噴火器》(LosLanzallamas)于1931年出版。
次年《魔幻之愛》(Elamorbrujo)問世。
他也寫過幾部戲劇,雖然都被搬上過舞台,但也沒為他帶來多大名聲。
完成所有這些後,阿爾特剛滿三十二歲。
除了寫作,阿爾特對發明也近乎癡迷。
他曾經嘗試發明郵戳和壓磚頭的機器,但都相繼告敗。
他将大把大把的時間花在狹小的實驗室裡,沒日沒夜地在筆記本上計算、做筆記。
沒人明白他對科學、機械方面的實驗和發明的熱忱到底來自何處,或許與他大量閱讀的技術手冊和科普讀物不無關系。
後來他發明了一種不會滑絲的女性絲襪,甚至獲得了專利,但最後也沒能取得任何成果。
這正好解釋了《七個瘋子》裡的埃爾多薩因種種“瘋狂”的行為——真實生活中的阿爾特,也曾試圖通過實驗和發明來獲得名聲和财富,但終究是泡影。
總之,無論是寫作還是發明方面的努力,都沒能給阿爾特帶來穩定富足的生活。
但阿爾特還是承認自己是為寫作而生。
他坦言:“當我想要寫作的時候,會在任何地方寫,在任
在“最受作家同行忽視”的阿根廷作家排名中,他榜上有名。
然而,在“同行心目中最優秀的阿根廷作家”排名,他也名列前茅——這是兩張矛盾的榜單。
他的威望、才華以及在文學史上的重量級,從不亞于那些瞧不起他的同行們。
可又為何“受忽視”呢? 1900年4月26日,羅伯特·戈多弗雷多·克裡斯托弗森·阿爾特出生于布宜諾斯艾利斯。
他的父親卡爾·阿爾特來自當時隸屬東普魯士的波茲南,德語為其母語;母親則來自說意大利語的的裡雅斯特。
這使阿爾特具有先天的語系特色。
阿爾特的父母随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歐洲移民浪潮來到阿根廷定居。
當時的阿根廷憑借肉類和糧食的出口,經濟蓬勃,在世界最富國排名前十。
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更是從一個不知名的大陸南端的小港口,一躍成為燈火通明的大都會。
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阿根廷政府鼓勵歐洲移民進入,人口每二十年翻一番,隻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有所減少。
這些歐洲移民大多來自小鎮或村莊,他們深受戰争和貧窮的困擾,将全部希望寄于阿根廷的田野。
然而,抵達後卻發現這裡的土地被少數人掌握,他們隻會再次淪為廉價勞動力。
于是,不甘心的移民返回港口城市布宜諾斯艾利斯,企圖在那裡開辟新生活。
那段時間裡,布宜諾斯艾利斯迅速擴張,卻也不足以為移民們提供充足的住房。
無奈之下,移民們不得不群聚而居——多戶人家合租一棟破舊的老房子,每戶隻租一個小房間,屋子的内院則成為各家各戶的公共舞台。
這便形成了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大雜院”。
在這裡,各種文化混合在一起。
摻雜了多種歐洲俚語的黑話發芽滋蔓,妓女、暴力事件和街頭犯罪頻繁出現。
雜居其間的人們,不僅要努力适應一個嶄新的國家,還必須面對日常生活中的不穩定因素與敵意。
好在,文化融合也為當地帶來了一些珍貴的新事物。
從西班牙的無政府主義到蘇聯的社會主義,從陀思妥耶夫斯基到托爾斯泰,宗教信仰和政治運動塞滿人們的頭腦,各種書籍承載着形形色色的思想。
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文化生活就此活躍起來,報刊、出版業和文學運動欣欣向榮,探戈也開始流行。
這便是阿爾特的生長環境,也是阿爾特筆下的世界,危險刺激、混亂蕪雜。
掙紮在底層生活中,阿爾特的父親頻繁地更換工作,最終也沒有獲得事業上的成功。
他的母親生了三個孩子,隻有阿爾特一人僥幸存活。
童年阿爾特焦躁不安,無法适應嚴格的學校教育,九歲便辍學在家,在父親的極度暴力下成長。
對他而言,“父親”意味着“恐懼與憎惡”,《七個瘋子》中埃爾多薩因對羞辱和痛苦的描述即是童年回憶。
十六歲時,阿爾特不得已離家出走,靠打各種雜工為生。
他做過油漆工、鐵匠學徒、磚廠工人,也做過書店職員。
在各種勞作中,阿爾特愛上了讀書。
他見縫插針地擠出時間,出入當地的街區書店,閱讀各種能夠找到的圖書,甚至租借、倒賣。
除了熱衷于小說和雜文,他也喜歡鑽研技術手冊、科普讀物和神秘學方面的書籍。
盡管生活相當拮據,他還是在弗洛雷斯街區、文學聚談會、公立圖書館,以及社會主義者、無政府主義者的精神影響下逐步建立了自我的文化疆域。
1920年,二十歲的阿爾特成為一名記者。
最初他負責犯罪版塊,後來開設了“布宜諾斯艾利斯速寫”(Aguafuertesporteas)的專欄,阿爾特此段時間的寫作被認為“以特有的直率和樸實的風格”,描寫了“阿根廷首都日常生活的奇特、虛僞、陌生和美麗”。
他的第一部小說《憤怒的玩具》(Eljugueterabioso)于1926年出版,但并未引起多大關注。
被阿爾特視為最重要作品的《七個瘋子》在1929年10月出版,同樣反響平平。
續集《噴火器》(LosLanzallamas)于1931年出版。
次年《魔幻之愛》(Elamorbrujo)問世。
他也寫過幾部戲劇,雖然都被搬上過舞台,但也沒為他帶來多大名聲。
完成所有這些後,阿爾特剛滿三十二歲。
除了寫作,阿爾特對發明也近乎癡迷。
他曾經嘗試發明郵戳和壓磚頭的機器,但都相繼告敗。
他将大把大把的時間花在狹小的實驗室裡,沒日沒夜地在筆記本上計算、做筆記。
沒人明白他對科學、機械方面的實驗和發明的熱忱到底來自何處,或許與他大量閱讀的技術手冊和科普讀物不無關系。
後來他發明了一種不會滑絲的女性絲襪,甚至獲得了專利,但最後也沒能取得任何成果。
這正好解釋了《七個瘋子》裡的埃爾多薩因種種“瘋狂”的行為——真實生活中的阿爾特,也曾試圖通過實驗和發明來獲得名聲和财富,但終究是泡影。
總之,無論是寫作還是發明方面的努力,都沒能給阿爾特帶來穩定富足的生活。
但阿爾特還是承認自己是為寫作而生。
他坦言:“當我想要寫作的時候,會在任何地方寫,在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