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關燈
小
中
大
這是什麼意思?這一切又能意味着什麼?莉麗·布裡斯庫想道。
她不知道該到廚房裡去再拿杯咖啡呢還是等在這兒,因為餐廳裡隻有她獨自一人。
這是什麼意思?——這是從某一本書上看到的一句時髦話兒,它大緻上和她當時的思想合拍,因為這是和拉姆齊一家重逢的第一個早晨,她約束不住自己的感情,隻能讓這句話反複回響着,來掩蓋她思想的空虛,直到這種惆怅的心情雲消霧散。
真的,過了這麼多年又重遊故地,可是人去樓空,拉姆齊夫人已經去世,她的感覺究竟如何?沒有什麼,沒有什麼——她根本沒什麼可說的。
她昨晚很遲才到達,神秘的黑夜籠罩着一切。
現在她醒來了,又坐在餐桌旁邊的老位置上,但是無人相伴。
時間很早,還沒到八點。
這次遠征即将舉行——他們打算到燈塔去:拉姆齊先生、凱姆和詹姆斯。
他們早就該動身了——他們必須在漲潮順風的時刻啟航。
凱姆沒準備好;詹姆斯也沒準備好;南希忘了吩咐廚房準備三明治。
拉姆齊先生發火了,他砰的一聲關上門,走出了房間。
“現在去還有什麼用?”他咆哮道。
南希突然不見了。
拉姆齊先生怒氣沖沖地在平台上來回踱步。
你似乎可以聽到乒乒乓乓的關門聲和互相呼喊的聲音,響徹了整幢屋子。
現在南希闖了進來,她環顧四周,用一種奇特的、一半茫然一半絕望的态度問道:“給燈塔看守人送些什麼東西去呢?”似乎她在強迫自己去做一件早就認為沒有希望做到的事情。
真的,該送些什麼東西到燈塔去呢?!要是在别的時刻,莉麗一定能夠很明智地建議,送一些茶葉、煙草和報紙去。
但是,今天早晨,似乎一切都非常奇特,南希提出的那個問題——該送些什麼到燈塔去?——打開了她心靈中的許多門戶,它們在不停地乒乒乓乓打開又關上,使她茫然不知所措,隻是目瞪口呆地不斷問道:該送些什麼東西?該做些什麼事情?我究竟又為什麼坐在這兒? 她獨自一個(因為南希又出去了)坐在長長的餐桌旁邊,面對着那些洗淨的茶杯,她覺得被切斷了和其他人之間的聯系,隻能繼續觀望、詢問、詫異。
這幢房子、這個地方、這天早晨,對她說來,似乎都是陌生的。
她覺得自己對這兒毫無依戀,與它毫無瓜葛,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而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情——外面有腳步聲,一個聲音在呼喊(“它不在碗櫥裡,在樓梯平台上,”有人嚷道)——這都是個疑問,好像平時把各種東西束縛在一起的鎖鍊被砍斷了,它們就上下飄浮、四處紛飛。
她瞅着她面前的空咖啡杯想道:人生是多麼漫無目标,多麼混亂,多麼空虛。
拉姆齊夫人溘然仙逝;安德魯死于非命;普魯香消玉殒——她也可能會重複同樣的命運,因此,這一切并沒有在她心中激起任何感情的波瀾。
在今天這樣一個早晨,我們又在這樣一幢屋子裡重逢了,她一邊說一邊向窗外望去。
這是一個美麗的、風平浪靜的日子。
正在低頭徘徊的拉姆齊先生經過窗前時,突然擡起頭來,用他那激動、狂熱而又非常銳利的目光盯着她瞧,好像隻要他對你瞧上一秒鐘,隻要他一看見你,他就永遠在瞅着你;她舉起空杯,假裝在喝咖啡,借此來避開他的目光——來回避他對她的請求,來把那個非常迫切的要求再耽擱一會兒。
他對她搖搖頭,繼續踯躅(“孤獨”,她聽見他歎息;“死亡”,她又聽到他悲鳴),在這個奇特的早晨,這些言詞像其他一切東西一樣,成了一種象征,塗滿了那灰綠色的牆壁。
她覺得,隻要她能夠把這些象征湊到一塊兒,用一些句子把它們寫出來,那末她就有可能把握住人生的真谛。
年邁的卡邁克爾先生穿着拖鞋,輕輕地啪哒啪哒走進來,倒了一杯咖啡,拿着杯子走出去坐在陽光下。
那異乎尋常的空虛叫人害怕,但是它也令人興奮。
到燈塔去。
但把什麼送到燈塔去呢?死亡。
孤獨。
對面牆上灰綠色的幽光。
那些空着的座位。
這就是構成人生的一些成分,然而,怎樣才能把它們湊合成整體呢?她問道。
似乎任何微弱的幹擾,都會把她正在餐桌上建造的脆弱的形體打個粉碎,因此,她轉過身來背對着窗戶,免得和拉姆齊先生的目光相遇。
她必須躲到什麼地方去,清靜獨處。
她突然想起,十年前,當她坐在這兒的時候,桌布上有一個小小的樹枝或葉瓣的圖案,她曾對它凝視片刻,受到了啟發。
她曾經考慮過一幅圖畫的前景的布局問題。
她曾說過,要把那棵樹向中間移動一下。
她一直沒有完成那幅作品。
她現在要把它畫出來。
這些年來,這幅畫一直在叩擊着她的心扉。
她想:她把繪畫顔料放在什麼地方啦?對,她的顔料。
昨天晚上,她把它撂在門廳裡了。
她要馬上動筆。
在拉姆齊先生踱到平台末端轉過身來之前,她趕快站了起來。
她給自己端了把椅子。
她用精确的、老處女式的動作,在草坪邊緣支起了畫架,離開卡邁克爾先生不太近,但在受到他保護的範圍之内。
對,十年前,她一定恰恰就站在這兒。
前面就是那牆壁、藩籬、樹木。
問題在于這些物體彼此之間的某種關系。
這些年來,她心裡一直惦記着它。
似乎問題的答案就在眼前:現在她知道她想要幹什麼了。
然而,在拉姆齊先生的不斷幹擾之下,她什麼也幹不了。
每一次,當
她不知道該到廚房裡去再拿杯咖啡呢還是等在這兒,因為餐廳裡隻有她獨自一人。
這是什麼意思?——這是從某一本書上看到的一句時髦話兒,它大緻上和她當時的思想合拍,因為這是和拉姆齊一家重逢的第一個早晨,她約束不住自己的感情,隻能讓這句話反複回響着,來掩蓋她思想的空虛,直到這種惆怅的心情雲消霧散。
真的,過了這麼多年又重遊故地,可是人去樓空,拉姆齊夫人已經去世,她的感覺究竟如何?沒有什麼,沒有什麼——她根本沒什麼可說的。
她昨晚很遲才到達,神秘的黑夜籠罩着一切。
現在她醒來了,又坐在餐桌旁邊的老位置上,但是無人相伴。
時間很早,還沒到八點。
這次遠征即将舉行——他們打算到燈塔去:拉姆齊先生、凱姆和詹姆斯。
他們早就該動身了——他們必須在漲潮順風的時刻啟航。
凱姆沒準備好;詹姆斯也沒準備好;南希忘了吩咐廚房準備三明治。
拉姆齊先生發火了,他砰的一聲關上門,走出了房間。
“現在去還有什麼用?”他咆哮道。
南希突然不見了。
拉姆齊先生怒氣沖沖地在平台上來回踱步。
你似乎可以聽到乒乒乓乓的關門聲和互相呼喊的聲音,響徹了整幢屋子。
現在南希闖了進來,她環顧四周,用一種奇特的、一半茫然一半絕望的态度問道:“給燈塔看守人送些什麼東西去呢?”似乎她在強迫自己去做一件早就認為沒有希望做到的事情。
真的,該送些什麼東西到燈塔去呢?!要是在别的時刻,莉麗一定能夠很明智地建議,送一些茶葉、煙草和報紙去。
但是,今天早晨,似乎一切都非常奇特,南希提出的那個問題——該送些什麼到燈塔去?——打開了她心靈中的許多門戶,它們在不停地乒乒乓乓打開又關上,使她茫然不知所措,隻是目瞪口呆地不斷問道:該送些什麼東西?該做些什麼事情?我究竟又為什麼坐在這兒? 她獨自一個(因為南希又出去了)坐在長長的餐桌旁邊,面對着那些洗淨的茶杯,她覺得被切斷了和其他人之間的聯系,隻能繼續觀望、詢問、詫異。
這幢房子、這個地方、這天早晨,對她說來,似乎都是陌生的。
她覺得自己對這兒毫無依戀,與它毫無瓜葛,任何事情都可能發生,而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情——外面有腳步聲,一個聲音在呼喊(“它不在碗櫥裡,在樓梯平台上,”有人嚷道)——這都是個疑問,好像平時把各種東西束縛在一起的鎖鍊被砍斷了,它們就上下飄浮、四處紛飛。
她瞅着她面前的空咖啡杯想道:人生是多麼漫無目标,多麼混亂,多麼空虛。
拉姆齊夫人溘然仙逝;安德魯死于非命;普魯香消玉殒——她也可能會重複同樣的命運,因此,這一切并沒有在她心中激起任何感情的波瀾。
在今天這樣一個早晨,我們又在這樣一幢屋子裡重逢了,她一邊說一邊向窗外望去。
這是一個美麗的、風平浪靜的日子。
正在低頭徘徊的拉姆齊先生經過窗前時,突然擡起頭來,用他那激動、狂熱而又非常銳利的目光盯着她瞧,好像隻要他對你瞧上一秒鐘,隻要他一看見你,他就永遠在瞅着你;她舉起空杯,假裝在喝咖啡,借此來避開他的目光——來回避他對她的請求,來把那個非常迫切的要求再耽擱一會兒。
他對她搖搖頭,繼續踯躅(“孤獨”,她聽見他歎息;“死亡”,她又聽到他悲鳴),在這個奇特的早晨,這些言詞像其他一切東西一樣,成了一種象征,塗滿了那灰綠色的牆壁。
她覺得,隻要她能夠把這些象征湊到一塊兒,用一些句子把它們寫出來,那末她就有可能把握住人生的真谛。
年邁的卡邁克爾先生穿着拖鞋,輕輕地啪哒啪哒走進來,倒了一杯咖啡,拿着杯子走出去坐在陽光下。
那異乎尋常的空虛叫人害怕,但是它也令人興奮。
到燈塔去。
但把什麼送到燈塔去呢?死亡。
孤獨。
對面牆上灰綠色的幽光。
那些空着的座位。
這就是構成人生的一些成分,然而,怎樣才能把它們湊合成整體呢?她問道。
似乎任何微弱的幹擾,都會把她正在餐桌上建造的脆弱的形體打個粉碎,因此,她轉過身來背對着窗戶,免得和拉姆齊先生的目光相遇。
她必須躲到什麼地方去,清靜獨處。
她突然想起,十年前,當她坐在這兒的時候,桌布上有一個小小的樹枝或葉瓣的圖案,她曾對它凝視片刻,受到了啟發。
她曾經考慮過一幅圖畫的前景的布局問題。
她曾說過,要把那棵樹向中間移動一下。
她一直沒有完成那幅作品。
她現在要把它畫出來。
這些年來,這幅畫一直在叩擊着她的心扉。
她想:她把繪畫顔料放在什麼地方啦?對,她的顔料。
昨天晚上,她把它撂在門廳裡了。
她要馬上動筆。
在拉姆齊先生踱到平台末端轉過身來之前,她趕快站了起來。
她給自己端了把椅子。
她用精确的、老處女式的動作,在草坪邊緣支起了畫架,離開卡邁克爾先生不太近,但在受到他保護的範圍之内。
對,十年前,她一定恰恰就站在這兒。
前面就是那牆壁、藩籬、樹木。
問題在于這些物體彼此之間的某種關系。
這些年來,她心裡一直惦記着它。
似乎問題的答案就在眼前:現在她知道她想要幹什麼了。
然而,在拉姆齊先生的不斷幹擾之下,她什麼也幹不了。
每一次,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