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關燈
小
中
大
他一聲不吭。
他是抽鴉片的。
孩子們說他已經讓鴉片把他的胡須也熏黃了。
也許确實如此。
她覺得那可憐的人很不幸,他每年要到他們這裡來,作為對現實的一種逃避;然而,她每年都有同樣的感覺:他不信任她。
她說,“我要進城去。
要我給您帶點郵票、紙張或煙草嗎?”而她覺得,他總是畏縮地拒絕。
他不信任她。
這是他妻子幹的好事。
她想起了他妻子對他的惡劣态度。
在聖約翰胡同那個可怕的小房間裡,當她親眼看見那可惡的婆娘把他從屋子裡趕出去時,她簡直吓得目瞪口呆。
他蓬首垢面;他的外衣染上了污迹;他像一個無所事事的老年人那樣疲憊厭倦;而她居然會把他趕出房間去。
她用令人讨厭的腔調說道,“現在我要和拉姆齊夫人談一會兒,”于是,拉姆齊夫人看到他一生中數不盡的苦難似乎都浮現在眼前了。
他連買煙草的錢也沒有嗎?他不得不伸手向她要錢嗎?要兩個半先令?要十八個便士?啊,想起那個女人使他遭受的種種屈辱,她簡直難以忍受。
可現在他總是避開她,(她猜不透這是出于什麼原因,也許是因為那個女人虧待了他,使他對于女性敬而遠之。
)他從來不把任何事情告訴她。
但她還能為他再做些什麼呢?已經給他騰出了一個陽光充足的房間。
孩子們都待他挺好。
她從來沒有對他有過一絲一毫不歡迎的表示。
實際上,她往往特意去對他表示友好:您要郵票嗎?您要煙草嗎?這本書也許您會喜歡?她常用諸如此類的方式來對他表示關心。
畢竟——畢竟(想到這兒,她不知不覺地挺直身軀,她難得注意到的自己的美麗姿容,就展現在她眼前),畢竟,一般來說,她不費吹灰之力就能使人們喜歡她。
例如,喬治·曼甯和華萊士先生,盡管他們是知名人士,他們會在黃昏時分來到她這兒,安靜地在爐火旁邊和她娓娓而談。
她不能不察覺到,她具有火炬般光彩照人的美,她把這美的火炬帶到她所進入的任何一個房間。
盡管她盡可能用紗巾把它掩蓋起來,盡管她的美強加于她的那種單調的負擔使她畏縮,她的美還是顯而易見的。
她受人贊賞。
她被人愛慕。
她曾走進坐着哀悼者的房間,人們在她面前涕泣漣漣。
男子們,還有婦女們,向她傾訴各種各樣的心事。
他們讓自己和她一起得到一種坦率純樸的寬慰。
卡邁克爾先生竟然避開她。
這使她感到異常不快。
這傷了她的心。
而且是不明顯地、不恰當地傷了她的心。
在她對她的丈夫感到最強烈的不滿之時,碰到這不愉快的事情,這使她耿耿于懷。
現在卡邁克爾先生穿着黃拖鞋,腋下夾着一本書,懶洋洋地拖着腳跟走過,對她的邀請漠然點了點頭。
她感覺到他不信任她;她感到她想給他人以幫助和安慰的種種願望,不過是虛榮心罷了。
她如此出于本能地渴望幫助别人、安慰别人,是為了使自己得到滿足,是為了使别人對她贊歎:“啊,拉姆齊夫人!可愛的拉姆齊夫人……拉姆齊夫人,可真沒說的!”并且使别人需要她,派人來邀請她,大家都愛慕她。
她心中暗暗追求的不就是這些東西嗎?因此,卡邁克爾先生像現在那樣避開她,走到一個什麼角落裡去,沒完沒了地吟他的離合詩,她不僅覺得她助人為樂的天性被人冷落了,并且使她意識到她本身的某些渺小之處,感覺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也多麼美中不足,多麼卑鄙,多麼自私自利。
憔悴而疲憊不堪,她确切無疑地知道(她的面頰瘦削,頭發灰白)她已經不再是一個使别人的眼睛迸射出喜悅的光芒的美人兒了,她最好還是集中思想去講那個漁夫和他老婆的故事,以便使那個極其敏感的孩子,她的幼子詹姆斯,平靜下來(她的子女中再也沒有像他那樣敏感的了)。
“那個漁夫變得心情沉重,”她大聲朗讀。
“他不願意去。
他想,‘這是不應該的。
’然而,他還是去了。
當他來到海邊,海水是深紫的、藍黑的、灰暗的、混濁的。
它不再是黃綠色的了,但它是平靜的。
當他站在海邊說道——” 拉姆齊夫人真希望她的丈夫不要選擇這樣的時刻在他們面前停下腳步。
為什麼他不像他剛才所說的那樣,去看孩子們玩闆球呢?但他沒說話;他瞧了一眼,點了點頭,表示贊許,又繼續往前走去。
他悄悄地走了過去,他看見他前面的籬笆一次又一次圍繞着他腳步的停留而旋轉,象征着某種結論;他看見他的妻和孩子;他重新看到那些經常點綴他思想進程的、插着蔓延開去的紅色天竺葵的石甕,在天竺葵的葉瓣之間,書寫着(好像它們是一張張的紙片)、記載着快速閱讀時潦草地記錄下來的筆記——他看到了這一切,忽然想起了《泰晤士報》上一篇文章中關于每年訪問莎士比亞故鄉的美國人的估計數字。
如果莎士比亞從未存在過,他問道,這個世界的面貌和今天的現狀會大不相同嗎?文明的進展是否取決于偉大的人物?現在普通人的命運,是否要比古埃及法老王時代人們的命運好一點?然而,他又思忖,普通人的命運,是否就是我們借以衡量文明程度的标準呢?也許并非如此。
或許最偉大美好的文明,有賴于一個奴隸階級的存在。
倫敦地下鐵道中開電梯的工人,永遠是不可缺少的
他是抽鴉片的。
孩子們說他已經讓鴉片把他的胡須也熏黃了。
也許确實如此。
她覺得那可憐的人很不幸,他每年要到他們這裡來,作為對現實的一種逃避;然而,她每年都有同樣的感覺:他不信任她。
她說,“我要進城去。
要我給您帶點郵票、紙張或煙草嗎?”而她覺得,他總是畏縮地拒絕。
他不信任她。
這是他妻子幹的好事。
她想起了他妻子對他的惡劣态度。
在聖約翰胡同那個可怕的小房間裡,當她親眼看見那可惡的婆娘把他從屋子裡趕出去時,她簡直吓得目瞪口呆。
他蓬首垢面;他的外衣染上了污迹;他像一個無所事事的老年人那樣疲憊厭倦;而她居然會把他趕出房間去。
她用令人讨厭的腔調說道,“現在我要和拉姆齊夫人談一會兒,”于是,拉姆齊夫人看到他一生中數不盡的苦難似乎都浮現在眼前了。
他連買煙草的錢也沒有嗎?他不得不伸手向她要錢嗎?要兩個半先令?要十八個便士?啊,想起那個女人使他遭受的種種屈辱,她簡直難以忍受。
可現在他總是避開她,(她猜不透這是出于什麼原因,也許是因為那個女人虧待了他,使他對于女性敬而遠之。
)他從來不把任何事情告訴她。
但她還能為他再做些什麼呢?已經給他騰出了一個陽光充足的房間。
孩子們都待他挺好。
她從來沒有對他有過一絲一毫不歡迎的表示。
實際上,她往往特意去對他表示友好:您要郵票嗎?您要煙草嗎?這本書也許您會喜歡?她常用諸如此類的方式來對他表示關心。
畢竟——畢竟(想到這兒,她不知不覺地挺直身軀,她難得注意到的自己的美麗姿容,就展現在她眼前),畢竟,一般來說,她不費吹灰之力就能使人們喜歡她。
例如,喬治·曼甯和華萊士先生,盡管他們是知名人士,他們會在黃昏時分來到她這兒,安靜地在爐火旁邊和她娓娓而談。
她不能不察覺到,她具有火炬般光彩照人的美,她把這美的火炬帶到她所進入的任何一個房間。
盡管她盡可能用紗巾把它掩蓋起來,盡管她的美強加于她的那種單調的負擔使她畏縮,她的美還是顯而易見的。
她受人贊賞。
她被人愛慕。
她曾走進坐着哀悼者的房間,人們在她面前涕泣漣漣。
男子們,還有婦女們,向她傾訴各種各樣的心事。
他們讓自己和她一起得到一種坦率純樸的寬慰。
卡邁克爾先生竟然避開她。
這使她感到異常不快。
這傷了她的心。
而且是不明顯地、不恰當地傷了她的心。
在她對她的丈夫感到最強烈的不滿之時,碰到這不愉快的事情,這使她耿耿于懷。
現在卡邁克爾先生穿着黃拖鞋,腋下夾着一本書,懶洋洋地拖着腳跟走過,對她的邀請漠然點了點頭。
她感覺到他不信任她;她感到她想給他人以幫助和安慰的種種願望,不過是虛榮心罷了。
她如此出于本能地渴望幫助别人、安慰别人,是為了使自己得到滿足,是為了使别人對她贊歎:“啊,拉姆齊夫人!可愛的拉姆齊夫人……拉姆齊夫人,可真沒說的!”并且使别人需要她,派人來邀請她,大家都愛慕她。
她心中暗暗追求的不就是這些東西嗎?因此,卡邁克爾先生像現在那樣避開她,走到一個什麼角落裡去,沒完沒了地吟他的離合詩,她不僅覺得她助人為樂的天性被人冷落了,并且使她意識到她本身的某些渺小之處,感覺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也多麼美中不足,多麼卑鄙,多麼自私自利。
憔悴而疲憊不堪,她确切無疑地知道(她的面頰瘦削,頭發灰白)她已經不再是一個使别人的眼睛迸射出喜悅的光芒的美人兒了,她最好還是集中思想去講那個漁夫和他老婆的故事,以便使那個極其敏感的孩子,她的幼子詹姆斯,平靜下來(她的子女中再也沒有像他那樣敏感的了)。
“那個漁夫變得心情沉重,”她大聲朗讀。
“他不願意去。
他想,‘這是不應該的。
’然而,他還是去了。
當他來到海邊,海水是深紫的、藍黑的、灰暗的、混濁的。
它不再是黃綠色的了,但它是平靜的。
當他站在海邊說道——” 拉姆齊夫人真希望她的丈夫不要選擇這樣的時刻在他們面前停下腳步。
為什麼他不像他剛才所說的那樣,去看孩子們玩闆球呢?但他沒說話;他瞧了一眼,點了點頭,表示贊許,又繼續往前走去。
他悄悄地走了過去,他看見他前面的籬笆一次又一次圍繞着他腳步的停留而旋轉,象征着某種結論;他看見他的妻和孩子;他重新看到那些經常點綴他思想進程的、插着蔓延開去的紅色天竺葵的石甕,在天竺葵的葉瓣之間,書寫着(好像它們是一張張的紙片)、記載着快速閱讀時潦草地記錄下來的筆記——他看到了這一切,忽然想起了《泰晤士報》上一篇文章中關于每年訪問莎士比亞故鄉的美國人的估計數字。
如果莎士比亞從未存在過,他問道,這個世界的面貌和今天的現狀會大不相同嗎?文明的進展是否取決于偉大的人物?現在普通人的命運,是否要比古埃及法老王時代人們的命運好一點?然而,他又思忖,普通人的命運,是否就是我們借以衡量文明程度的标準呢?也許并非如此。
或許最偉大美好的文明,有賴于一個奴隸階級的存在。
倫敦地下鐵道中開電梯的工人,永遠是不可缺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