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12)
關燈
小
中
大
開手臂睡着,旁邊是打壞的戰車或者坦克,有些勝利的英雄們抱着沖鋒槍,坐在搖搖晃晃的帆布帳篷裡,有的頭戴古羅馬的銅鷹頭盔,有的頭戴近衛軍皮帽。
達林斯基無精打采地坐在炮兵連陣地上的一個彈藥箱子上,聽兩名蓋了大衣躺在大炮旁邊的戰士說話。
連長和指導員上營部去了,從方面軍司令部來的這位中校似乎也睡熟了。
戰士們是從通信員嘴裡了解他的身份的。
兩個戰士悠然自得地抽着自己卷的煙卷兒,吐着煙圈兒。
這顯然是兩個好朋友,他們都有真正的朋友才會有的感情,他們相信,一個人生活中發生的每一樁微不足道的小事,對于另一個人往往是很重要的,是值得關心的。
“怎麼啦?”其中一個似乎用嘲笑和漠不關心的口氣問。
“怎麼啦,怎麼啦,難道你不知道他的情形?他的腳疼,不能穿這種鞋。
” “那又怎麼啦?” “可是他隻能穿鞋子呀,又不能光着腳。
” “噢,就是說,沒有發給他靴子。
”他的口氣中再也沒有嘲笑和漠不關心的意味了,他顯得對這件事十分關心。
然後他們談起家裡的事。
“你猜我老婆寫些什麼?這也沒有,那也沒有,不是兒子生病,就是女兒生病,老娘們兒,就是這樣。
” “可是我老婆寫得更幹脆:你們在前方有什麼難的,你們有給養,可是我們在這兒過這種戰時困難日子,簡直活不下去了。
” “都是女人見識,”一個說,“她們躲在大後方,不了解前方是什麼樣子。
她們光看到你的給養。
” “一點兒不錯,”另一個說,“她們有時買不到煤油,就以為這是天大的事了。
” “是的,她們有時站站隊,似乎比在這沙漠上拿燃燒瓶打坦克都困難。
” 他竟說起坦克和燃燒瓶來,其實他和他的朋友都知道,德國人的坦克從來沒上這兒來過。
在生活中是男人更艱苦還是女人更艱苦這個永遠談不完的話題,也發生在戰時這夜晚的沙漠上。
不過還沒有得出結論,其中一個就很不果斷地說: “不過,我老婆是有病,她的脊椎骨有毛病,擡一下重東西,就要躺幾個星期。
” 接着,似乎又換了話題,他們談起這周圍是一塊多麼可恨的缺水的地方。
那個離達林斯基比較近些的戰士說: “她這樣寫,也沒有不好的意思,隻是因為不了解。
” 另一名戰士補充了一下,否認自己有意說軍人妻子們的壞話,同時又不否認: “是的。
我這是說氣話。
” 然後他們又抽了一會兒煙,沉默了一會兒,又說起保險刀片多麼不保險,說起連長的新制服,又說起不論多麼艱難困苦,還是想活下去。
“你瞧,這夜晚多麼好,你要知道,我在上中學的時候,看到這樣一幅畫:當空一輪明月,戰場上到處是戰死的英雄。
” “這有什麼相同之處?”另一名戰士笑道。
“那是英雄,咱們算什麼,和麻雀一樣,咱們幹的是蠢事。
” 六十 達林斯基右方響起爆炸聲,打破夜的寂靜。
“一〇三毫米。
”老練的耳朵判斷說。
腦子裡閃過一些念頭,那是在敵人的炮彈爆炸時常常出現的:“是不是偶然的?唯一的?是試射?會不會采取交叉射擊?是不是進行炮轟?是不是坦克來了?” 一切久經戰陣的人都在傾聽,腦子裡都出現了和達林斯基大緻相同的念頭。
一切久經戰陣的人都能從上百種聲音中分辨出一種真正使人擔心的聲音。
一個老練的戰士,不論他正在幹什麼,不論是手裡正拿着調羹,或者正在擦槍,在寫信,在用手指頭摳鼻子,在看報,或者完全無思無慮(一個當兵的在空閑時候有時也會這樣),會立刻轉過頭去,豎起專注而靈敏的耳朵。
這一次馬上得到了答案。
右邊接二連三傳來爆炸聲,接着左邊也傳來爆炸聲,周圍轟隆隆,卡啦啦,硝煙彌漫,一切都震動起來。
這是炮轟! 透過硝煙、灰土和沙子可以看到爆炸的火光,在爆炸的火光中可以看到硝煙。
人們在奔跑,在卧倒。
沙漠上一片凄慘的叫聲。
炮彈開始在駱駝旁邊爆炸,駱駝把大車弄翻,拖着扯斷的套繩奔跑着。
達林斯基不顧炮彈紛紛在爆炸,站起身來,注視着可怕的景象。
他的腦子裡清清楚楚地閃過一個念頭:他在這兒看到的是祖國的末日景象。
他心中充滿了不祥的感覺。
這沙漠中瘋狂奔跑的駱駝的可怖的叫聲,這俄羅斯人的驚駭的喊聲,這紛紛奔跑躲避的人們!俄羅斯完了!被趕到靠近亞洲的寒冷的沙漠上的俄羅斯,就要完了,就要死在昏沉而靜谧的月光下,親切而悅耳的俄羅斯語言已經和狂奔的、被德國炮彈炸傷的駱駝的恐怖與絕望的慘叫聲合成了一片。
在這痛苦的時刻,他心中出現的不是憤怒,不是仇恨,而是對世上所有的弱者和窮人的兄弟情感;他在草原上遇到的那個加爾梅克人的黑糊糊的蒼老的臉,此時此刻不知為什麼浮現出來,而且他覺得格外親切,似乎早就熟識了。
“有什麼辦法呢,這是注定了的。
”他在心裡說。
他也明白了,如果失敗了,他也沒有必要活在世上了。
他環視了一下躲在掩壕裡的士兵們,挺直了身子,準備在這場凄慘的戰鬥中擔負起這支炮兵連的指揮任務,他叫道:“喂,電話員,過來!到我這兒來!” 可是爆炸聲忽然停息了。
就在這天夜裡,遵照斯大林的指示,三方面軍的司令員瓦圖京、羅科索夫斯基和葉廖緬科向所屬部隊發布了進攻的命令,正是這次進攻在一百個小時中解決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命運和保盧斯的三十三萬大軍的命運,成為整個戰争進程的轉折點。
集團軍司令部有一通電報在等待着達林斯基:要他去諾維科夫上校的坦克軍裡去,負責向方面軍司令部報告坦克軍的戰鬥行動。
達林斯基無精打采地坐在炮兵連陣地上的一個彈藥箱子上,聽兩名蓋了大衣躺在大炮旁邊的戰士說話。
連長和指導員上營部去了,從方面軍司令部來的這位中校似乎也睡熟了。
戰士們是從通信員嘴裡了解他的身份的。
兩個戰士悠然自得地抽着自己卷的煙卷兒,吐着煙圈兒。
這顯然是兩個好朋友,他們都有真正的朋友才會有的感情,他們相信,一個人生活中發生的每一樁微不足道的小事,對于另一個人往往是很重要的,是值得關心的。
“怎麼啦?”其中一個似乎用嘲笑和漠不關心的口氣問。
“怎麼啦,怎麼啦,難道你不知道他的情形?他的腳疼,不能穿這種鞋。
” “那又怎麼啦?” “可是他隻能穿鞋子呀,又不能光着腳。
” “噢,就是說,沒有發給他靴子。
”他的口氣中再也沒有嘲笑和漠不關心的意味了,他顯得對這件事十分關心。
然後他們談起家裡的事。
“你猜我老婆寫些什麼?這也沒有,那也沒有,不是兒子生病,就是女兒生病,老娘們兒,就是這樣。
” “可是我老婆寫得更幹脆:你們在前方有什麼難的,你們有給養,可是我們在這兒過這種戰時困難日子,簡直活不下去了。
” “都是女人見識,”一個說,“她們躲在大後方,不了解前方是什麼樣子。
她們光看到你的給養。
” “一點兒不錯,”另一個說,“她們有時買不到煤油,就以為這是天大的事了。
” “是的,她們有時站站隊,似乎比在這沙漠上拿燃燒瓶打坦克都困難。
” 他竟說起坦克和燃燒瓶來,其實他和他的朋友都知道,德國人的坦克從來沒上這兒來過。
在生活中是男人更艱苦還是女人更艱苦這個永遠談不完的話題,也發生在戰時這夜晚的沙漠上。
不過還沒有得出結論,其中一個就很不果斷地說: “不過,我老婆是有病,她的脊椎骨有毛病,擡一下重東西,就要躺幾個星期。
” 接着,似乎又換了話題,他們談起這周圍是一塊多麼可恨的缺水的地方。
那個離達林斯基比較近些的戰士說: “她這樣寫,也沒有不好的意思,隻是因為不了解。
” 另一名戰士補充了一下,否認自己有意說軍人妻子們的壞話,同時又不否認: “是的。
我這是說氣話。
” 然後他們又抽了一會兒煙,沉默了一會兒,又說起保險刀片多麼不保險,說起連長的新制服,又說起不論多麼艱難困苦,還是想活下去。
“你瞧,這夜晚多麼好,你要知道,我在上中學的時候,看到這樣一幅畫:當空一輪明月,戰場上到處是戰死的英雄。
” “這有什麼相同之處?”另一名戰士笑道。
“那是英雄,咱們算什麼,和麻雀一樣,咱們幹的是蠢事。
” 六十 達林斯基右方響起爆炸聲,打破夜的寂靜。
“一〇三毫米。
”老練的耳朵判斷說。
腦子裡閃過一些念頭,那是在敵人的炮彈爆炸時常常出現的:“是不是偶然的?唯一的?是試射?會不會采取交叉射擊?是不是進行炮轟?是不是坦克來了?” 一切久經戰陣的人都在傾聽,腦子裡都出現了和達林斯基大緻相同的念頭。
一切久經戰陣的人都能從上百種聲音中分辨出一種真正使人擔心的聲音。
一個老練的戰士,不論他正在幹什麼,不論是手裡正拿着調羹,或者正在擦槍,在寫信,在用手指頭摳鼻子,在看報,或者完全無思無慮(一個當兵的在空閑時候有時也會這樣),會立刻轉過頭去,豎起專注而靈敏的耳朵。
這一次馬上得到了答案。
右邊接二連三傳來爆炸聲,接着左邊也傳來爆炸聲,周圍轟隆隆,卡啦啦,硝煙彌漫,一切都震動起來。
這是炮轟! 透過硝煙、灰土和沙子可以看到爆炸的火光,在爆炸的火光中可以看到硝煙。
人們在奔跑,在卧倒。
沙漠上一片凄慘的叫聲。
炮彈開始在駱駝旁邊爆炸,駱駝把大車弄翻,拖着扯斷的套繩奔跑着。
達林斯基不顧炮彈紛紛在爆炸,站起身來,注視着可怕的景象。
他的腦子裡清清楚楚地閃過一個念頭:他在這兒看到的是祖國的末日景象。
他心中充滿了不祥的感覺。
這沙漠中瘋狂奔跑的駱駝的可怖的叫聲,這俄羅斯人的驚駭的喊聲,這紛紛奔跑躲避的人們!俄羅斯完了!被趕到靠近亞洲的寒冷的沙漠上的俄羅斯,就要完了,就要死在昏沉而靜谧的月光下,親切而悅耳的俄羅斯語言已經和狂奔的、被德國炮彈炸傷的駱駝的恐怖與絕望的慘叫聲合成了一片。
在這痛苦的時刻,他心中出現的不是憤怒,不是仇恨,而是對世上所有的弱者和窮人的兄弟情感;他在草原上遇到的那個加爾梅克人的黑糊糊的蒼老的臉,此時此刻不知為什麼浮現出來,而且他覺得格外親切,似乎早就熟識了。
“有什麼辦法呢,這是注定了的。
”他在心裡說。
他也明白了,如果失敗了,他也沒有必要活在世上了。
他環視了一下躲在掩壕裡的士兵們,挺直了身子,準備在這場凄慘的戰鬥中擔負起這支炮兵連的指揮任務,他叫道:“喂,電話員,過來!到我這兒來!” 可是爆炸聲忽然停息了。
就在這天夜裡,遵照斯大林的指示,三方面軍的司令員瓦圖京、羅科索夫斯基和葉廖緬科向所屬部隊發布了進攻的命令,正是這次進攻在一百個小時中解決了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命運和保盧斯的三十三萬大軍的命運,成為整個戰争進程的轉折點。
集團軍司令部有一通電報在等待着達林斯基:要他去諾維科夫上校的坦克軍裡去,負責向方面軍司令部報告坦克軍的戰鬥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