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關燈
小
中
大
夫(TzvetanTodorov),《希望與回憶》(HopeandMemory,倫敦:大西洋出版社,2005),第50頁。
[5]謝苗·利普金,《戰車》(Kvadriga,莫斯科:Knizhnysad出版社),第516頁。
[6]利普金,《戰車》,第577頁。
[7]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該黨分裂為兩派:布爾什維克派和孟什維克派。
1917年布爾什維克政變後,孟什維克大多被捕或流亡。
[8]蘇聯安全部門多次改名。
按時間順序,最重要的名稱和縮寫為:契卡(Cheka),國家政治保安總局(OGPU),内務人民委員會(NKVD),國家安全委員會(KGB,即:克格勃)。
[9]關于這個故事更全面的記述,包括格羅斯曼給葉佐夫寫的措辭巧妙的信之全文,見約翰·加勒德(JohnGarrard)和卡羅爾·加勒德(CarolGarrard)合著的格羅斯曼傳記《别爾基切夫的靈骨:瓦西裡·格羅斯曼的生活與命運》(TheBonesofBerdichev:TheLifeandFateofVasilyGrossman,自由出版社,1996),第122—125頁和第347—348頁。
[10]利普金,《戰車》,第518頁。
托多羅夫責備格羅斯曼沒有設法為鮑裡斯·古貝爾辯護是毫無道理的,哪怕是暗示性地責備也不對,因為格羅斯曼一旦辯護不僅自己會被捕,連奧爾加·米哈伊洛芙娜也得坐牢。
[11]愛倫堡也是戰地記者,也是格羅斯曼的競争者。
愛倫堡常常被認為沒有原則,但他這次不僅拒絕簽署這封信,還給斯大林寫信,解釋他為什麼拒絕簽字。
《生活與命運》裡的施特魯姆對索科洛夫的感情很矛盾,暗示着格羅斯曼對愛倫堡也有類似的矛盾情感。
見喬納森·布倫特(JonathanBrent)與弗拉基米爾·瑙莫夫(VladimirP.Naumov)合著的《斯大林的最後罪惡:陰謀迫害猶太醫生,1948—1953》,第300—306頁。
感謝艾麗絲·納西莫夫斯基(AliceNakhimovsky)為我指出這一點(私人通訊)。
[12]關于這一事件更詳盡的記述,見瓦西裡·格羅斯曼《大路》(TheRoad,倫敦:麥克爾霍斯出版社,2010),第75—78頁。
[13]《生活與命運》,第687頁。
[14]利普金,《戰車》,第572頁。
[15]瓦西裡·格羅斯曼,《大路》,第291頁。
[16]《最後一封信》(LaDernièreLettre),根據這封信寫成的劇本,劇中人隻有一位女士,2000年由弗裡德裡克·懷斯曼(FrederickWiseman)在巴黎搬上舞台,後來又改編成電影。
2003年懷斯曼在紐約上演了該劇,英文劇名LastLetter。
2005年,格羅斯曼百年誕辰之際,莫斯科上演了俄文版。
[17]弗蘭克·埃利斯(FrankEllis),《瓦西裡·格羅斯曼:一個俄國異端分子的起源與演變》(VasilyGrossman:TheGenesisandEvolutionofaRussianHeretic,牛津/普羅維登斯:伯格出版社,1994),第48頁。
[18]瓦西裡·格羅斯曼,《參戰的作家:瓦西裡·格羅斯曼随蘇聯紅軍報道:1941—1945》,安東尼·比弗(AnthonyBeevor)和盧巴·維諾格拉多娃(LubaVinogradova)編(倫敦:哈維爾·塞柯出版社,2005),第126頁。
《光輝大道》是1940年的一部蘇聯電影名,亞曆山德羅夫(Aleksandrov)執導。
[19]格羅斯曼,《參戰的作家》,第xiv頁。
[20]同上,第62頁。
[21]瓦西裡·格羅斯曼,《大路》,第68—70頁。
[22]《老教師》,首刊于《旗幟報》(1943年,第7期,第8期);《沒有猶太人的烏克蘭》,首刊于《統一》(Eynikayt,1943年11月25日,12月2日)。
[23]瓦西裡·格羅斯曼,《大路》,第144頁。
[24]完整的俄文版(至今尚未在俄羅斯出版)分别于1980年在以色列出版,1993年在立陶宛出版。
見西蒙·瑪吉斯(SimonMarkish),《一位俄國作家的猶太命運》(ARussianWriter’sJewishFate),《評論》(Commentary,1986年4月),第42頁。
[25]後者早期不完整的版本,由托馬斯·惠特尼(ThomasWhitney)譯成英文出版,譯本差強人意,譯名《永遠流淌》(ForeverFlowing)。
格羅斯曼把最後的定本交給了葉卡捷琳娜·紮波羅茨卡亞保存,是一個打字本,中間有手寫的插入語。
她轉贈給了加勒德夫婦,加勒德夫婦又轉贈給哈佛大學薩哈羅夫檔案館,現在研究人員可以自由閱讀。
[26]1926年5月,蘇聯國家政治保安總局(OGPU)搜查布爾加科夫的住所,抄走了《狗心》手稿兩份,但兩年後又還了回來。
格羅斯曼總是說,《生活與命運》是被“逮捕”的。
其他俄國人說起這件事往往也用“逮捕”這個詞。
[27]相比之下,帕斯捷爾納克曾經把《日瓦戈醫生》的手稿拿給朋友們和編輯們看,甚至通過蘇聯郵政局郵寄。
他的罪過不在于寫這本小說,而在于拿到國外去出版。
[28]加勒德夫婦,《别爾基切夫的靈骨》,第263—265頁。
[29]科爾内·楚科夫斯基(KorneiChukovsky),《日記:1901—1969》(耶魯大學出版社,2005),第451頁。
[30]這個手稿是在利普金和紮波羅茨卡亞提醒他之前還是之後做備份的,并不清楚。
[31]見《書報審查索引》(IndexonCensorship)第5卷(1985),第9—10頁。
此文根據沃伊諾維奇在1984年“法蘭克福書展”上的演講編譯而成。
沃伊諾維奇在這次講話中說,是他在1970年把《生活與命運》偷運到西方的。
後來發現這兩卷縮微膠卷是在安德烈·薩哈羅夫(AndreySakharov)和葉連娜·邦納(YelenaBonner)的幫助下制作的。
[32]利普金,《戰車》,第582頁。
[33]同上,第575頁。
[34]9月14日也是格羅斯曼和奧爾加·米哈伊洛芙娜的結婚紀念日。
這個日子一定會使格羅斯曼痛苦地想起,由于妻子反感自己的母親,最後導緻母親悲慘地死去。
他的女兒葉卡捷琳娜·科羅特卡娃(YekaterinaKorotkava)告訴我,格羅斯曼死于肺癌,并非外界一直以為的胃癌。
[35]加勒德夫婦,《别爾基切夫的靈骨》,第239頁。
[36]《生活與命運》,第818頁。
[37]同上,第538頁。
[38]同上,第864頁。
[39]這是别爾基切夫死難猶太人最初的估計數字。
[40]《生活與命運》,第411頁。
[41]同上,第303頁。
[42]赫裡斯佳·丘尼娅克确有其人,關于格羅斯曼與她的談話,參見格羅斯曼《參戰的作家》,第253頁。
給格羅斯曼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他往往會寫進作品加以紀念。
[43]格羅斯曼詩詞片段。
[44]《生活與命運》,第278—279頁。
[45]《生活與命運》,第565頁。
“可是她的心……”這一段的開頭改譯過。
哈麗雅特·穆拉夫(HarrietMurav)的文章《答複大屠殺:博格爾森,格羅斯曼和尼斯特》婉轉指出,我這段原先的譯文欠佳。
感謝她提醒。
[46]加勒德夫婦,《别爾基切夫的靈骨》,第206頁。
[47]《生活與命運》,第863頁。
[48]瓦西裡·格羅斯曼,《大路》,第293頁。
[49]參見艾麗絲·納吉莫夫斯基(AliceNakhimovsky):“在格羅斯曼自己的作品裡,在别人寫他的俄語文獻中,都屢屢提到這本書是一個活體生命。
”(《俄國猶太人的文學與身份》,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1992,第115頁)。
[50]費奧多·古貝爾(FyodorGuber),《記憶與信件》(Pamyat’Ipis’ma,莫斯科:Probel出版社,2007),第102頁。
[51]見《歐洲百科全書:1914—2004》中約翰·加勒德寫的關于格羅斯曼的文章(斯克裡伯納出版社,2006)。
[5]謝苗·利普金,《戰車》(Kvadriga,莫斯科:Knizhnysad出版社),第516頁。
[6]利普金,《戰車》,第577頁。
[7]1903年,俄國社會民主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該黨分裂為兩派:布爾什維克派和孟什維克派。
1917年布爾什維克政變後,孟什維克大多被捕或流亡。
[8]蘇聯安全部門多次改名。
按時間順序,最重要的名稱和縮寫為:契卡(Cheka),國家政治保安總局(OGPU),内務人民委員會(NKVD),國家安全委員會(KGB,即:克格勃)。
[9]關于這個故事更全面的記述,包括格羅斯曼給葉佐夫寫的措辭巧妙的信之全文,見約翰·加勒德(JohnGarrard)和卡羅爾·加勒德(CarolGarrard)合著的格羅斯曼傳記《别爾基切夫的靈骨:瓦西裡·格羅斯曼的生活與命運》(TheBonesofBerdichev:TheLifeandFateofVasilyGrossman,自由出版社,1996),第122—125頁和第347—348頁。
[10]利普金,《戰車》,第518頁。
托多羅夫責備格羅斯曼沒有設法為鮑裡斯·古貝爾辯護是毫無道理的,哪怕是暗示性地責備也不對,因為格羅斯曼一旦辯護不僅自己會被捕,連奧爾加·米哈伊洛芙娜也得坐牢。
[11]愛倫堡也是戰地記者,也是格羅斯曼的競争者。
愛倫堡常常被認為沒有原則,但他這次不僅拒絕簽署這封信,還給斯大林寫信,解釋他為什麼拒絕簽字。
《生活與命運》裡的施特魯姆對索科洛夫的感情很矛盾,暗示着格羅斯曼對愛倫堡也有類似的矛盾情感。
見喬納森·布倫特(JonathanBrent)與弗拉基米爾·瑙莫夫(VladimirP.Naumov)合著的《斯大林的最後罪惡:陰謀迫害猶太醫生,1948—1953》,第300—306頁。
感謝艾麗絲·納西莫夫斯基(AliceNakhimovsky)為我指出這一點(私人通訊)。
[12]關于這一事件更詳盡的記述,見瓦西裡·格羅斯曼《大路》(TheRoad,倫敦:麥克爾霍斯出版社,2010),第75—78頁。
[13]《生活與命運》,第687頁。
[14]利普金,《戰車》,第572頁。
[15]瓦西裡·格羅斯曼,《大路》,第291頁。
[16]《最後一封信》(LaDernièreLettre),根據這封信寫成的劇本,劇中人隻有一位女士,2000年由弗裡德裡克·懷斯曼(FrederickWiseman)在巴黎搬上舞台,後來又改編成電影。
2003年懷斯曼在紐約上演了該劇,英文劇名LastLetter。
2005年,格羅斯曼百年誕辰之際,莫斯科上演了俄文版。
[17]弗蘭克·埃利斯(FrankEllis),《瓦西裡·格羅斯曼:一個俄國異端分子的起源與演變》(VasilyGrossman:TheGenesisandEvolutionofaRussianHeretic,牛津/普羅維登斯:伯格出版社,1994),第48頁。
[18]瓦西裡·格羅斯曼,《參戰的作家:瓦西裡·格羅斯曼随蘇聯紅軍報道:1941—1945》,安東尼·比弗(AnthonyBeevor)和盧巴·維諾格拉多娃(LubaVinogradova)編(倫敦:哈維爾·塞柯出版社,2005),第126頁。
《光輝大道》是1940年的一部蘇聯電影名,亞曆山德羅夫(Aleksandrov)執導。
[19]格羅斯曼,《參戰的作家》,第xiv頁。
[20]同上,第62頁。
[21]瓦西裡·格羅斯曼,《大路》,第68—70頁。
[22]《老教師》,首刊于《旗幟報》(1943年,第7期,第8期);《沒有猶太人的烏克蘭》,首刊于《統一》(Eynikayt,1943年11月25日,12月2日)。
[23]瓦西裡·格羅斯曼,《大路》,第144頁。
[24]完整的俄文版(至今尚未在俄羅斯出版)分别于1980年在以色列出版,1993年在立陶宛出版。
見西蒙·瑪吉斯(SimonMarkish),《一位俄國作家的猶太命運》(ARussianWriter’sJewishFate),《評論》(Commentary,1986年4月),第42頁。
[25]後者早期不完整的版本,由托馬斯·惠特尼(ThomasWhitney)譯成英文出版,譯本差強人意,譯名《永遠流淌》(ForeverFlowing)。
格羅斯曼把最後的定本交給了葉卡捷琳娜·紮波羅茨卡亞保存,是一個打字本,中間有手寫的插入語。
她轉贈給了加勒德夫婦,加勒德夫婦又轉贈給哈佛大學薩哈羅夫檔案館,現在研究人員可以自由閱讀。
[26]1926年5月,蘇聯國家政治保安總局(OGPU)搜查布爾加科夫的住所,抄走了《狗心》手稿兩份,但兩年後又還了回來。
格羅斯曼總是說,《生活與命運》是被“逮捕”的。
其他俄國人說起這件事往往也用“逮捕”這個詞。
[27]相比之下,帕斯捷爾納克曾經把《日瓦戈醫生》的手稿拿給朋友們和編輯們看,甚至通過蘇聯郵政局郵寄。
他的罪過不在于寫這本小說,而在于拿到國外去出版。
[28]加勒德夫婦,《别爾基切夫的靈骨》,第263—265頁。
[29]科爾内·楚科夫斯基(KorneiChukovsky),《日記:1901—1969》(耶魯大學出版社,2005),第451頁。
[30]這個手稿是在利普金和紮波羅茨卡亞提醒他之前還是之後做備份的,并不清楚。
[31]見《書報審查索引》(IndexonCensorship)第5卷(1985),第9—10頁。
此文根據沃伊諾維奇在1984年“法蘭克福書展”上的演講編譯而成。
沃伊諾維奇在這次講話中說,是他在1970年把《生活與命運》偷運到西方的。
後來發現這兩卷縮微膠卷是在安德烈·薩哈羅夫(AndreySakharov)和葉連娜·邦納(YelenaBonner)的幫助下制作的。
[32]利普金,《戰車》,第582頁。
[33]同上,第575頁。
[34]9月14日也是格羅斯曼和奧爾加·米哈伊洛芙娜的結婚紀念日。
這個日子一定會使格羅斯曼痛苦地想起,由于妻子反感自己的母親,最後導緻母親悲慘地死去。
他的女兒葉卡捷琳娜·科羅特卡娃(YekaterinaKorotkava)告訴我,格羅斯曼死于肺癌,并非外界一直以為的胃癌。
[35]加勒德夫婦,《别爾基切夫的靈骨》,第239頁。
[36]《生活與命運》,第818頁。
[37]同上,第538頁。
[38]同上,第864頁。
[39]這是别爾基切夫死難猶太人最初的估計數字。
[40]《生活與命運》,第411頁。
[41]同上,第303頁。
[42]赫裡斯佳·丘尼娅克确有其人,關于格羅斯曼與她的談話,參見格羅斯曼《參戰的作家》,第253頁。
給格羅斯曼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他往往會寫進作品加以紀念。
[43]格羅斯曼詩詞片段。
[44]《生活與命運》,第278—279頁。
[45]《生活與命運》,第565頁。
“可是她的心……”這一段的開頭改譯過。
哈麗雅特·穆拉夫(HarrietMurav)的文章《答複大屠殺:博格爾森,格羅斯曼和尼斯特》婉轉指出,我這段原先的譯文欠佳。
感謝她提醒。
[46]加勒德夫婦,《别爾基切夫的靈骨》,第206頁。
[47]《生活與命運》,第863頁。
[48]瓦西裡·格羅斯曼,《大路》,第293頁。
[49]參見艾麗絲·納吉莫夫斯基(AliceNakhimovsky):“在格羅斯曼自己的作品裡,在别人寫他的俄語文獻中,都屢屢提到這本書是一個活體生命。
”(《俄國猶太人的文學與身份》,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出版社,1992,第115頁)。
[50]費奧多·古貝爾(FyodorGuber),《記憶與信件》(Pamyat’Ipis’ma,莫斯科:Probel出版社,2007),第102頁。
[51]見《歐洲百科全書:1914—2004》中約翰·加勒德寫的關于格羅斯曼的文章(斯克裡伯納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