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序
關燈
小
中
大
1961年2月14日上午11點40分,克格勃(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派人闖入瓦西裡·格羅斯曼的住宅,搜查一份書稿。
結果他們不隻帶走了那本書的打字稿,還沒收了和它相關的草稿和筆記,甚至就連打出這本書的打字機與碳紙都不放過,行動規格形同逮捕一個活人,隻不過他們這次要逮捕的是一本書。
這本書的名字叫做《生活與命運》,後人管它叫“二十世紀的《戰争與和平》”。
格羅斯曼很清楚自己寫了些什麼,當初他投稿給雜志社的時候難道沒料想到會有這樣的結局嗎?這是後來一些學者争論的細節問題,我們先且别管,還是回到1961年情人節那場“逮捕”事件的現場,看看格羅斯曼事後的反應。
他直接寫了一封信給蘇聯最高領導赫魯曉夫抗議:“有什麼理由讓我人身自由,卻逮捕了這部我為之呈獻生命的書?” 當局似乎很在乎這位作者,曆經斯大林、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三朝而不倒的蘇共意識形态大總管,人稱“灰衣主教”的蘇斯洛夫(MikhailSuslov)親自接見了他。
以外表斯文謙遜、彬彬有禮而著稱,但又深沉冷峻的蘇斯洛夫這樣子對格羅斯曼說:“我沒有讀過你這本小說,但我讀了對它的評論和報告。
……你為什麼要把你的書加入到敵人對準我們的核武器當中?又何必讓它引起大家關于蘇維埃體制到底還有沒有必要的讨論呢?……我可以直接告訴你,這本書在兩三百年内都不可能有出版的機會。
” 一部前蘇聯禁書,這個身份多少就能決定一本小說的命運了。
在上世紀的六十到八十年代,這個身份或許可以讓一本書在所謂的“自由世界”受到許多關注,讀者通常會期待能在裡頭讀到鐵幕背後冷酷悲慘的真相,同時間接确認了自己的幸運與幸福(好在我沒活在那一邊)。
隻不過禁書太多,能從“社會主義陣營”這邊僥幸逃到另一邊去的書也不少,其中隻有幾個例子可以赢得大名,獲得最高聲譽。
例如《日瓦格醫生》與《古拉格群島》,它們都得到了諾貝爾文學獎(盡管帕斯捷爾納克最後被迫拒絕領獎)。
問題是這樣的背景也會反過來限制這類小說的生命。
冷戰結束,它們在很多讀者眼中似乎就隻剩下了曆史見證的價值,别無其他。
所以今天提起《古拉格群島》和索爾仁尼琴,很多人都會露出一絲倦怠的神情,覺得那是本過時的書與一個過時的人。
《日瓦格醫生》更是可悲,因為後來的文檔證明,它在西方的流行原來與美國中情局有些關系,被他們利用,當做冷戰意識形态争戰的兵器,于是無奈沾染上一層政治污迹。
至于蘇聯這邊就更不必提了,禁書自然是沒人看得見的書(審查官員例外,他們大概是那個體制内讀書最多見識最廣的人)。
蘇聯解體前後,雖然它們也曾火熱過一陣,但很快就又被打回冷宮,因為“向錢看”的新一代實在沒有太大興趣去務虛地回顧曆史,翻看那些昨天以前還沒聽過的書。
所以曾經遭禁的文學,便和它們命運的對立面─那些得到最高當局贊賞,赢了“斯大林獎”的作品,奇詭地共同進入曆史,都沒有人要看了。
事後,無論是在俄羅斯,西方,還是中國,蘇聯文學仿佛都成了一個幾乎不存在的物事。
尤其對俄羅斯以外的一般文學讀者而言,俄語文學好像隻到二十世紀初為止。
少數詩人之外,整個蘇聯似乎沒剩下幾個值得重讀的作者。
以中國的曆史背景來看,這種情況特别奇怪,因為俄語曾是我們的主要外語之一,沙俄和蘇聯文學更曾是社會上的主要讀物;可今天,它卻隻是一排排被置放在書架頂層的蒙塵典籍,“小時代”的大時代遺物。
所以《生活與命運》理應過時。
一本前蘇聯禁書,書名土氣(更像是十九世紀的産品),翻譯成中文近一千頁,全書有名有姓的角色超過一百六十人;更要命的,格羅斯曼的文風竟帶着一股撲面而來的“社會現實主義”氣息。
這本書,甚至連它出版的時機都不太對。
1980年瑞士首現俄文原版,讀者自然寥寥。
1985年英譯本面世,當年索爾仁尼琴在西方已經紅到發黑,名聲漸走下坡,大家很容易以為它隻不過是《古拉格群島》的小弟,所以隻有一小圈子的人看過這本其實和《古拉格群島》非常不同的大書。
而大部分寫書評的,在報刊做文化版的,甚至連瓦西裡·格羅斯曼這個名字都沒聽過。
這也難怪,此時已故的他,畢竟不是個有海外公衆知名度的異見分子,沒有活着流亡、被人宣傳的機會。
相反地,他在公衆面前大概還算是個“體制内作家”呢,曾經入圍“斯大林獎”決選名單,二戰期間為《紅星報》寫的戰地報道更是風靡全國,得到官方肯定。
這類作家,英語世界又怎麼會對他感興趣呢?身為蘇聯“作協”成員,格羅斯曼那被壓抑的後半生是沉默的,《生活與命運》的遭禁亦是同樣沉默,國内沒有人知曉,國外沒有人聲張,一切安靜。
比較奇特的是,和英文版同年面世的法文本,居然一度成為暢銷書,我猜那是法國獨特環境所緻,他們那時大概還會稍稍關心蘇聯究竟是個極權體制
結果他們不隻帶走了那本書的打字稿,還沒收了和它相關的草稿和筆記,甚至就連打出這本書的打字機與碳紙都不放過,行動規格形同逮捕一個活人,隻不過他們這次要逮捕的是一本書。
這本書的名字叫做《生活與命運》,後人管它叫“二十世紀的《戰争與和平》”。
格羅斯曼很清楚自己寫了些什麼,當初他投稿給雜志社的時候難道沒料想到會有這樣的結局嗎?這是後來一些學者争論的細節問題,我們先且别管,還是回到1961年情人節那場“逮捕”事件的現場,看看格羅斯曼事後的反應。
他直接寫了一封信給蘇聯最高領導赫魯曉夫抗議:“有什麼理由讓我人身自由,卻逮捕了這部我為之呈獻生命的書?” 當局似乎很在乎這位作者,曆經斯大林、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三朝而不倒的蘇共意識形态大總管,人稱“灰衣主教”的蘇斯洛夫(MikhailSuslov)親自接見了他。
以外表斯文謙遜、彬彬有禮而著稱,但又深沉冷峻的蘇斯洛夫這樣子對格羅斯曼說:“我沒有讀過你這本小說,但我讀了對它的評論和報告。
……你為什麼要把你的書加入到敵人對準我們的核武器當中?又何必讓它引起大家關于蘇維埃體制到底還有沒有必要的讨論呢?……我可以直接告訴你,這本書在兩三百年内都不可能有出版的機會。
” 一部前蘇聯禁書,這個身份多少就能決定一本小說的命運了。
在上世紀的六十到八十年代,這個身份或許可以讓一本書在所謂的“自由世界”受到許多關注,讀者通常會期待能在裡頭讀到鐵幕背後冷酷悲慘的真相,同時間接确認了自己的幸運與幸福(好在我沒活在那一邊)。
隻不過禁書太多,能從“社會主義陣營”這邊僥幸逃到另一邊去的書也不少,其中隻有幾個例子可以赢得大名,獲得最高聲譽。
例如《日瓦格醫生》與《古拉格群島》,它們都得到了諾貝爾文學獎(盡管帕斯捷爾納克最後被迫拒絕領獎)。
問題是這樣的背景也會反過來限制這類小說的生命。
冷戰結束,它們在很多讀者眼中似乎就隻剩下了曆史見證的價值,别無其他。
所以今天提起《古拉格群島》和索爾仁尼琴,很多人都會露出一絲倦怠的神情,覺得那是本過時的書與一個過時的人。
《日瓦格醫生》更是可悲,因為後來的文檔證明,它在西方的流行原來與美國中情局有些關系,被他們利用,當做冷戰意識形态争戰的兵器,于是無奈沾染上一層政治污迹。
至于蘇聯這邊就更不必提了,禁書自然是沒人看得見的書(審查官員例外,他們大概是那個體制内讀書最多見識最廣的人)。
蘇聯解體前後,雖然它們也曾火熱過一陣,但很快就又被打回冷宮,因為“向錢看”的新一代實在沒有太大興趣去務虛地回顧曆史,翻看那些昨天以前還沒聽過的書。
所以曾經遭禁的文學,便和它們命運的對立面─那些得到最高當局贊賞,赢了“斯大林獎”的作品,奇詭地共同進入曆史,都沒有人要看了。
事後,無論是在俄羅斯,西方,還是中國,蘇聯文學仿佛都成了一個幾乎不存在的物事。
尤其對俄羅斯以外的一般文學讀者而言,俄語文學好像隻到二十世紀初為止。
少數詩人之外,整個蘇聯似乎沒剩下幾個值得重讀的作者。
以中國的曆史背景來看,這種情況特别奇怪,因為俄語曾是我們的主要外語之一,沙俄和蘇聯文學更曾是社會上的主要讀物;可今天,它卻隻是一排排被置放在書架頂層的蒙塵典籍,“小時代”的大時代遺物。
所以《生活與命運》理應過時。
一本前蘇聯禁書,書名土氣(更像是十九世紀的産品),翻譯成中文近一千頁,全書有名有姓的角色超過一百六十人;更要命的,格羅斯曼的文風竟帶着一股撲面而來的“社會現實主義”氣息。
這本書,甚至連它出版的時機都不太對。
1980年瑞士首現俄文原版,讀者自然寥寥。
1985年英譯本面世,當年索爾仁尼琴在西方已經紅到發黑,名聲漸走下坡,大家很容易以為它隻不過是《古拉格群島》的小弟,所以隻有一小圈子的人看過這本其實和《古拉格群島》非常不同的大書。
而大部分寫書評的,在報刊做文化版的,甚至連瓦西裡·格羅斯曼這個名字都沒聽過。
這也難怪,此時已故的他,畢竟不是個有海外公衆知名度的異見分子,沒有活着流亡、被人宣傳的機會。
相反地,他在公衆面前大概還算是個“體制内作家”呢,曾經入圍“斯大林獎”決選名單,二戰期間為《紅星報》寫的戰地報道更是風靡全國,得到官方肯定。
這類作家,英語世界又怎麼會對他感興趣呢?身為蘇聯“作協”成員,格羅斯曼那被壓抑的後半生是沉默的,《生活與命運》的遭禁亦是同樣沉默,國内沒有人知曉,國外沒有人聲張,一切安靜。
比較奇特的是,和英文版同年面世的法文本,居然一度成為暢銷書,我猜那是法國獨特環境所緻,他們那時大概還會稍稍關心蘇聯究竟是個極權體制